张耳、陈余面对武臣被俘一筹莫展。如攻燕,胜负尚难论,更重要的是赵王被扣其中,投鼠忌器。后派人前去谈判,而对方要求甚高,难以接受。正在两个人踌躇不定之时,忽然有人来报,说是赵王回来了。二人又惊又疑,急忙出来探望。果然看见赵王武臣神色坦然地下了车,后面跟着一个车夫,一同入帐。
二人惊喜交集,忙问武臣是如何脱身的。武臣笑而不答,指了指身后的车夫:“你们问他便知。”
这个车夫只是一名普通小卒,在营中充当伙夫,除了烧饭,并没有显露出其他的才能。当其听说赵王被俘,张耳、陈余两将束手无策时,他却对同伴说:“我如果进城,一定可以把赵王安全地接出来!”同伴大笑道:“你这是想送死,十多名使者前去谈判,都死于非命。你又怎么能救得赵王?”
小卒也不与同伴多说,换衣来到燕营,很快就被捉住了。小兵说道:“我有要事须见你们将军,别对我无礼!”燕兵不知他有什么来历,于是将他带去见韩广。
小兵见韩广,先作了一个揖,然后问道:“将军可知道我是为什么而来的吗?”韩广问:“你是什么人?”小卒答:“我是赵国人。”韩广说:“既是赵人,那一定是来游说救赵王的吧。”小卒不急于回答,又问:“将军可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人吗?”
韩广答道:“这二人素来有些名气,但现在也束手无策了吧?”小卒继续问:“将军可知二人的真正意图?”韩广说:“无非是想救赵王罢了。”
小卒哑然失笑。说:“将军不知对方本意啊。张耳、陈余与武臣一同攻城略地,难道二人不想称王吗?不过是刚取赵地不久,为定人心,暂推武臣为王。而现在赵地已定,二人正想平分赵地,自立为王。而武臣又被燕人所擒,他们表面派遣使者来谈,其实想借将军之手杀死武臣,便可分赵自立。到那时候,二人合兵一处,以报仇为借口,一同攻燕。那时赵人报仇心切,人心振奋,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将军如再不醒悟,就会中二人诡计,燕必被赵所灭!”
韩广便问:“以你的意思,我应该放回赵王?”小卒道:“放与不放,是燕国的事,我不宜多言。但从燕国的利益考虑,我想不如放归赵王。这样,既可打破张陈二人之计,又可使赵王对将军感激;再者,以后即便张陈二人再想策谋诡计,其中有赵王牵制,又怎么能打燕的主意呢?”
韩广信以为真,便放出赵王武臣,并以礼相待。
张耳、陈余,穷思极索,反而不如小卒的一张利嘴,这的确令他们感到惊叹不已。随即,赵王武臣,下令撤兵回师邯郸。
小卒利用自己对事态的观察,已经摸透双方的利弊,以利诱惑对方,以弊恐吓对方,免除了大动干戈,而兴师动众也未必能使赵王脱险。就这样,依靠自己的智慧轻松地救了国主。
据理力争当上县长
智慧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思路敏捷的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会很快地找到妥善的应对办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1927年冬,朱家骅回浙江担任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为了“用新人,行新政”,于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举办了三次选拔县长的考试,并亲自主持面试。
有一次,朱懋祺应试。笔试考完之后进行面试。考场上一派“三堂会审”的架势,主考官朱家骅西装革履,端坐正中,两边的其他考官也都是衣冠楚楚。先是其他考官发问,考了政治、时事、历史、法律等等。朱懋祺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各类问题对答如流。
最后轮到主考官发问。朱家骅见他回答问题如此驾轻就熟,就突发奇想,抛开原定题目,出了一道偏题:“《总理遗嘱》你背得滚瓜烂熟,请你回答这遗嘱一共有多少字?”
这下把朱懋祺考住了。他暗想,主考官出此题目,未免脱离常规。既然有意刁难,录取大概无望,于是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据理力争地大胆反问:“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写,想必已滚瓜烂熟在胸,请问一共有几笔?”
朱家骅想不到应考者竟会如此反问,一时愣住了。陪考者听后也大吃一惊,都瞪大眼睛,等待主考官如何发落。
沉默片刻后,朱家骅微笑着宣布:“考试完毕,考生退场。”
朱家骅十分赏识朱懋祺的才能和胆识,于是亲批录用。随后,朱懋祺被派往奉化担任县长。
麦启士德妙答国王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说话一定要把握住一定的方寸,知道什么问题最好不回答,也是一种智慧。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的心理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的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只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让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三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时,三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只戒指。父亲临终前,就把这三只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三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三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着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
以事喻理地说服皇帝
“有理走遍天下。”说服别人的关键在于把“理”说透。“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佐证,否则就会因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因此,高明的说客常常采用类比的手法,用事实说明大道理,联系实际把道理讲透。
在战国时代,小国林立,争土夺疆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纷乱年代。
其中,鲁国国力较弱,却与齐国相邻。众所周知,齐国势力强大,是五霸之一,专好逞强施横,鲁国却遭了殃,经常无故受到齐国的压迫,弄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心惊胆颤,却又无力自卫,好不狼狈。
鲁国国王为此忧心如焚,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便将自己的王儿送到晋、楚两国当作人质,以求加强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鲁王以为这样做,在将来齐国进兵侵略或者有其他紧急事态发生时,可以去请晋楚两国派兵援助。
但是,当大臣黎矩知晓此事之后,急忙赶来进谏,对鲁王说:“大王,臣闻大王要将王子送往晋楚两国当作人质,不知可确有此事?”
鲁王点点头,笑道:“不错,孤王是有这个打算,现已让两个王儿收拾停当,即日便可启程。”
黎矩听完赶紧向鲁王进言:“大王,臣愚拙,一时不明,觉得大王此事不妥,臣以为两个王子不能去晋楚当人质,还望大王三思——”
鲁王听完便是一惊,探身问道:“卿何出此言?孤王送两个王儿去晋楚当人质,并不是为了别的,卿难道不晓得齐国欺我太甚,无奈我们势力不够,难以与之抗衡,只有找些援助。晋楚两国实力强盛,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以后再有齐国进犯,我们可以请晋楚两国前来援助,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黎矩一听,微微地笑了,轻声问鲁王:“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不幸落水,眼看着就要淹溺丧命,即使是我们去请最擅长游泳的越国人来救他,恐怕也来不及了。再者,设若我们这里不幸发生了火灾,我们却要凿渠挖河去引海水灭火,大王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人常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管晋楚两国如何强大,但它们距离鲁国路程遥远,一旦我们遭人攻击,想要求助他们,也是不会有什么大希望的。再退一步说,纵然是晋楚两国尽心救助,也不可能招而即至,总需费些时日。可我们等到他们赶到时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何谈救助与否。大王送王子去作人质岂非徒而无功吗?”
鲁王听完,一时又没了主意,问黎道:“那么,依卿之见,孤王只有甘心受欺受辱,任人宰割了吗?”
黎矩回答道:“大王也不必着急,以微臣愚见,窃以为大王应努力同附近邻国联合起来,共抗强齐,去晋楚求援,倒不如求助于邻边的小国。”
鲁王不住地点头。
在巧用类比,以事喻理方面,战国时的宋玉比黎矩毫不逊色。
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
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在先王的时代,有位歌唱家来到楚国的郢都,当他开始演唱通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和《薤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歌唱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它说明歌曲越是高雅深奥,能跟随和唱的人就会越少。”
故事讲完之后,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顷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频频点头。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所以呀,在鸟类中有凤凰,在鱼类中有大鲲,凤凰振翅高飞,可达九千里云天,那些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鷃,又哪里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清晨从昆仑山脚出发,中午来到渤海湾的碣石处晒太阳,傍晚又到孟诸湖去歇息,那些只会在小水塘里打滚的小鲵,又怎么能像大鲲这样探测江阔海深呢!”
“其实,岂止是在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大鲲,人类中不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吗?他们美好的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宋玉的这番辩解,终于使顷襄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因此而避免了一时的祸患。
萨克斯说服罗斯福研制原子弹
为了成功地说服别人,要有外交手腕及策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去说适当的事情而又不得罪任何人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当你对付固执的人或者棘手的问题时,你更需要圆滑老练些,必要时得使用些外交手腕,甚至要通过讲故事等手段,迂回曲折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批科学家要试制原子弹,他们把这项工程定名为“曼哈顿工程”。核物理学家西拉德草拟了一封信,由爱因斯坦签署后,交美国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面呈总统罗斯福,信的内容是敦促美国政府要抢在希特勒德国前面研制原子弹。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谈。
萨克斯先向罗斯福面呈了爱因斯坦的长信,继而又朗读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听不懂那深奥的科学论述,因而反应十分冷淡。
罗斯福对萨克斯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萨克斯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好向总统告辞。罗斯福为表示歉意,邀请萨克斯第二天共进早餐。
鉴于事态和责任的重大,未能说服罗斯福总统的萨克斯整夜在公园里踯躅,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良策。
第二天早晨七时,萨克斯与罗斯福共进早餐。萨克斯尚未开口,罗斯福就先发制人地说:“今天不许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我想谈一点历史。”萨克斯望着总统含笑的面容,非常平静地说,“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陆地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来到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是拿破仑却认为,船若没有风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船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气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萨克斯讲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酒,他把酒递给了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萨克斯顿时热泪盈眶,他为自己说服了总统而激动,更为总统的这句话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历史的第一页而高兴。
诉讼代理人为上校讨公道
一般来说,被说服者之所以感到忧虑,主要是怕“同意”之后,会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你能洞悉他们的心理症结,并加以防备,他们还有不答应的理由吗?
致于令对方感到不安或忧虑的一些问题,要事先想好解决之道,以及说明的方法,一旦对方提出问题时,可以马上说明。如果你的准备不够充分,讲话模棱两可,反而会令人感到不安。所以,你应事先预想一个引起对方可能考虑的问题,以此激励、刺激人们的理性、心理,以便获得说服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寻找那些能使人关心或忧虑的事情。但尔维说服对方的成功之处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