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肿疽
气肿疽又名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发生气性肿胀,压之有捻发音,故又称为“鸣疽”。本病主要发生于8个月到4岁的牛,成年牛较少发生,很少见于水牛、绵羊和骆驼,猪和马属家畜不感染,对人也无危险性。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山谷低湿地区较多,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畜排泄物或死尸处理不当,使病菌污染了土壤、饲草、水源,健康牛通过消化道或伤口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由血液途径传播。气肿疽梭菌可在体外形成抵抗力强大的芽胞而成为持久的疫源地。
(一)活畜检疫
潜伏期3~5d,发病较为突然,体温升高至41~42℃,反刍停止,呼吸脉搏增快,常有跛行。颈、肩、臂、胸、腰、臀、股部等肌肉丰满的部位形成气性肿胀。初期肿胀部皮肤有热痛,之后变冷,痛感消失,并逐渐变的黑、干、硬,甚至发生坏死。按压肿胀部位时有捏粉样滑腻感,并发出捻发音。肿胀部位切开时可流出带有泡沫的恶臭液体。
(二)宰后检疫
肌肉丰满部位发生出血性坏死性炎性肿胀,肿胀局部皮下结缔组织有弥散性出血点和含有气泡的浆液性出血性胶样浸润,呈红色或黄色。肌肉病变多发生于肌肉深部,呈暗红色或黑褐色的气性肿胀,有的有黑色条纹,按压肿胀部位有捻发音,切面呈海绵样多孔状,其中充满带有气泡的污红色液体,有特殊的恶臭气味。有的病变肌肉中有干而均质无光泽的灰白色坏死区。肌间结缔组织也常常发生水肿,并含有气泡。病变部位的局部淋巴结急性肿胀出血;肝、肾充血肿大呈暗黑色,内有粟粒至核桃大的黄褐色或灰色圆形坏死灶(肾在皮质部内),坏死灶多孔并含有气泡。脾脏肿大,脾髓也有内含气泡的坏死性病理变化。心肌变性呈淡黄或黑红色,并有出血点。
(三)鉴别诊断
气肿疽应注意与炭疽和恶性水肿相区别。
炭疽时脾显著肿大,脾髓软化,血凝不良,水肿部无捻发音和气泡。恶性水肿的病变部位多局限于后半躯肌肉,骨盆区皮下及肌间组织肿胀较明显。
最后确诊须进行细菌学检查。
二、恶性水肿
恶性水肿也称气性坏疽,系由多种梭菌(腐败梭菌、水肿梭菌、魏氏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引起的厌气性创伤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发生严重的炎性气性水肿和全身性毒血症。牛、羊、猪、马属动物和人均可感染。
(一)活畜检疫
在感染性创伤的周围出现弥漫性气性肿胀,在富有疏松结缔组织的局部尤其明显,有时在远离感染创的部分也可发生。初热痛,后变冷,痛感消失,触之有捏粉样滑腻感,并发出捻发音。有时水肿可由局部向周围迅速蔓延。
牛在分娩时受感染而发生此病时,称为分娩性恶性水肿。病牛阴唇潮红肿胀,并可迅速向会阴部、下腹部、乳房和股部等处蔓延,触之有捻发音。病畜站立时拱背呻吟,自生殖道内排出污秽的红褐色恶臭分泌物。羊的分娩性恶性水肿的症状与牛类似。
(二)宰后检疫
病变局部弥漫性水肿,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出血,有淡黄色或深红色浆液浸润,并混有数量不等的气泡。病变部肌肉暗红,质软变脆,并有浆性血样浸润,发出特异的恶臭味,肌间也混有气泡。局部淋巴结水肿。肺出血水肿,心脏肿大,色灰红,肝混浊肿胀并含有气泡(即所谓的泡沫肝,在猪尤为明显),有的可见灰色多孔、含有气泡的坏死灶。分娩性恶性水肿子宫黏膜水肿并覆有污秽的黏性分泌物。盆腔结缔组织和阴道周围组织明显水肿,含有多量气泡。在猪还可见到胃型恶性水肿,表现为胃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及肌层间有浅红色含有气泡的浆液浸润,胃壁增厚变硬。
(三)鉴别诊断
见气肿疽。
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也称牛肺疫,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牛的一种地方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黄牛、牦牛、奶牛等均易感,其中以3~7岁的青壮年牛多发。病原多存在于病牛和带菌牛之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中,因此呼吸道是本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消化道或生殖道也可以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冬春两季多发。新疫区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多散发,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一)活畜检疫
潜伏期2~4周,短者7d,长者几个月。急性病例病初体温升高至40℃以上,鼻孔扩张,鼻翼扇动,前肢张开,不愿倒卧,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时发出吭声或痛性短咳,鼻流浆液或脓性液体,反刍迟缓或消失,胃慢性臌胀,可视黏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颈肉垂和前胸下部水肿,多数病牛流泪,眼角附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叩诊胸部有痛感,有时呈浊音。听诊时胸部有湿性啰音,肺泡音弱,有时有胸膜摩擦音。严重者呼吸极度团难,病牛伏卧伸颈,张口呻吟,口流白沫,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8d。亚急性病例症状较轻,病程一般较长。慢性经过的表现为逐渐消瘦,腹泻便秘交替发生,常伴发痛性咳嗽,叩诊胸部有浊音且有痛感。
(二)宰后检疫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肺脏和胸腔。肺病变多见于一侧的膈叶和中间叶,初期肺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红色实变区(小叶性肺炎),切面致密,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晰。中期病灶扩大并波及到大部分肺区甚至整个肺叶,发展为典型的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病变区致密坚实,切面呈典型的大理石样外观,间质明显增宽,内中可见到交织成网状的半透明多孔的灰白色结缔组织索。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积有淡黄色透明或混浊液体,混有纤维蛋白絮片,严重者胸膜的壁层和脏层常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多汁,呈黄白色,有坏死灶。病程较长或在疫病末期,肺部病灶发生坏死,形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坏死灶,严重者坏死可波及整个肺叶。坏死灶外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包囊,切面可见坏死块仍然保持着坏死前的组织结构。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牛巴氏杆菌病相区别:后者发病急、病程短,有败血症表现,组织和内脏有出血点;肺病变部大理石样变及间质增宽不明显。
四、副结核病
牛、羊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疫病,以顽固性腹泻、机体消瘦和慢性肥厚性肠炎为特征。本病主要感染牛,羊和骆驼也易感。各品种牛均可感染,但以奶牛、黄牛多发,幼龄牛的易感性高于成年牛,成年牛中则以母牛易发,尤其是妊娠、分娩及泌乳期的母牛。青年牛和成年牛多为隐性感染,可终生带菌并排菌。本病的潜伏期很长,由数月到数年,因此传播缓慢,不同病例出现的间隔期较长,多呈散发性流行。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也可垂直传播。
(一)活畜检疫
病初体温、呼吸、脉搏、食欲及精神均正常,粪便正常与腹泻交替发生(间歇性腹泻)。之后病畜逐渐消瘦、贫血,体重减轻,精神委靡,体焦毛燥,经常躺卧,不愿站立,乳牛泌乳量减少,最后完全停止。同时发生慢性、顽固性腹泻,腹泻时病牛曲腰拱背,常呈喷射状排出,粪便如水,混有多量气泡和少量粪块,并带有恶臭,色泽正常或呈浅的绿黄色、褐色,有时可混有血迹和血丝。有的病牛下颌间隙、胸前及腹下可出现水肿。
(二)屠宰检疫
病畜消瘦、贫血,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起始部等部位的肠壁明显增厚,肠管变粗,肠腔狭窄,内有少量淡灰色糊状黏液;肠黏膜灰黄色或黄白色,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硬而弯曲的脑回样皱褶,黏膜表面比较光滑,呈灰白或灰黄色,并覆有少量粘稠的混浊黏液;浆膜和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质地较软,初期切面湿润多汁,后期发生髓样变,并有白色干酪样坏死灶,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肿大呈索状。有的病例肝和膀胱有变质性或肉芽组织增生性小病灶。
五、假结核病
假结核病是由假结核棒状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淋巴结、器官、肌肉、浆膜以及皮下发生结节性化脓灶,病变眼观上与结核病结节相似,故名。又因淋巴结脓肿中的脓汁状如干酪,故又称干酪样淋巴结炎。绵羊易感性最强,山羊次之,牛、骆驼和马也有一定的易感性,可引起马、牛的溃疡性淋巴管炎和骆驼脓肿,人也可以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可随粪便或破溃的脓肿排出病菌,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动物主要经皮肤创伤感染,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吸血昆虫感染。感染后先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使其发生化脓性炎症,之后经淋巴或血液扩散至各脏器,引起转移性脓肿。本病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群养舍饲的羊多发,2~4岁的最为多见。
(一)活畜检疫
此病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表型的表现为体表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胀化脓,以肩前和股前淋巴结多见,也见于颌下、乳房等淋巴结。淋巴结逐渐肿大如乒乓球,甚至拳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化脓破溃后流出脓汁,初期较稀薄,以后变成淡黄绿色的黏稠状。破溃处可结痂自愈,也可形成难以愈合的瘘管。内脏型或混合型(皮肤内脏皆有发生)的可表现出一定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消瘦虚弱、食欲减退,咳嗽、腹泻。病程长者最后衰弱死亡。
(二)屠宰检疫
胴体消瘦,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其上有大小不等的脓肿结节,切面可见结节内含有化脓性干酪样坏死物,严重者整个淋巴结切面均为同心层状结构的干酪样物质;脓肿外围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包囊。同样的病变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和肺、肝、脾、肾等处,内有大小不等、时期不同的圆形结节。较小的结节切面发灰,呈油脂样光泽,中央有晦暗的坏死灶。较大的结节切面全部呈干酪样物质,有明显的同心层结构。有的陈旧性结节可发生钙化,周围有一层结缔组织包囊。
六、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羊的一种非接触传染的恶性传染病,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迅速死亡,故名。绵羊最为易感,尤以6个月到2岁的易感性最强,山羊也可感染。一般多发生在秋冬、初春低温季节。天气突变,急风寒雨或采食带霜的饲料等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诱发此病。菌体可形成芽胞,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而发病。
(一)活畜检疫
有的病羊发病极为突然,往往来不及表现出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且多为肥壮羊只。病程稍缓者,体温可不升高,也有的升高至41℃左右。病羊沉郁懒动,独立一隅,或兴奋不安,运动失调;有的表现出疝痛症状,磨牙,痉挛,胃肠臌气,结膜潮红,或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口、鼻流出混有血迹的泡沫状液体。后期食欲减退或废绝,里急后重,排粪困难,粪便黑色柔软、附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有的粪稀带血,有的混有多量黏液,有恶臭。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d。
(二)宰后检疫
全身淋巴结水肿,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充血肿胀,并散在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和表面坏死,黏膜下水肿,前胃黏膜常有坏死脱落,瓣胃内容物一般都较干硬,肠道内充有大量气体;浆膜腔内有数量不等的淡红色、黄红色或红色混浊液体,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心肌呈淡黄灰色的水煮样,质地脆弱;肝肿大质脆,色土黄似水煮样,包膜下常有黑红色的坏死灶,界限明显,实质内也有大小不等呈淡黄色的坏死灶,胆囊膨大;肾充血;颈部和胸部皮下有血性胶样浸润,有时含有气泡。咽喉和气管黏膜有血性浸润并附有带血的黏液。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羊肠毒血症、羊炭疽相区别。羊肠毒血症时小肠黏膜有重度出血性肠炎和肾脏软化,无皮下水肿、肝脏坏死、前胃黏膜坏死脱落和瓣胃内容物干硬等变化;炭疽时病羊体温升高,脾脏显著肿大,肝不坏死;本病还可与羊猝狙混合感染,两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为相似,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才可区别。
七、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以散发为主,各种年龄的羊都可发病,但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山羊、牛和猪也可感染,但少见。病羊死后肾脏多发生软化,故又称为软肾病。魏氏梭菌可产生多种肠毒素,使患羊发生严重的毒血症。健康羊经消化道感染。有些羊的肠道内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当饲料的质和量突然发生较大变化时,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该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被吸收入血,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故放牧羊多发生于春夏之交幼嫩青草和青绿饲料丰富之时,舍饲羊则多发生于秋末冬初饲喂精料过多,粗纤维饲料过少,运动不足等情况下。
(一)活畜检疫
该病症状与羊快疫相似,故也称为“类快疫”。常突然发病,经过短促。病羊体温一般不高,前期腹痛、腹胀,常孤立一隅,有时卧地不起或独自奔跑;有的病例可见腹泻,排出黄褐色水样稀粪;后期则行步不稳,呼吸、心跳加快,全身颤抖,痉挛抽搐,磨牙,头颈向后弯曲,四肢伸展,口鼻流沫,可视黏膜苍白,四肢及耳尖发冷,之后陷于昏迷状态中,一般于1~4hs内死亡。
(二)宰后检疫
肠道黏膜,特别是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段的内壁均呈血红色(故也称为血肠子病),有的还有坏死和溃疡;肠系膜发生淡黄色的胶样浸润;肾脏出血并软化(以一侧多见),实质呈红色软泥状(软肾病之名即由此而来);浆膜腔常有积液,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灰土黄色半熟状,质脆,被膜下有带状或点状出血;有的胆囊膨胀,充满胆汁;脾肿大不软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呈紫红色。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羊快疫、炭疽、大肠杆菌病、猝狙相鉴别。与羊快疫的鉴别见前。炭疽可致各种年龄羊发病,马、牛等动物也可发生,临床有明显的体温反应,黏膜呈蓝紫色,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脾脏高度肿大且软化,但肾不软化。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6周龄以内的小羊,肾脏多呈青紫色,但不软化。与猝狙的区别必须借助于魏氏梭菌抗毒素定型血清作毒素中和试验。
八、羊猝狙
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为C型肠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以1~2岁的绵羊较多发,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呈地方性流行。
(一)活畜检疫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极为相似,病程短,常在未见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即突然死亡。有的则表现为卧地不起、不安、衰弱、痉挛,数小时内即死亡。
(二)宰后检疫
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肠段有大小不等的溃疡;浆膜腔大量积液,积液暴露于空气中后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状出血。病羊死后,存在于肌肉等组织器官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可使肌肉在死后8小时内发生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肌间有血样液体浸润,而死亡不久的病羊则无这些变化。
(三)鉴别诊断
本病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的区别较为困难,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此外,患本病的羊只死后在8小时内肌肉可发生气性裂孔,肌间有血样液体积聚的现象,与羊气肿疽(黑腿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区别。
九、羊黑疫(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感染发病。该病以肝实质发生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坏死性病灶(此即为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之名的由来),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皮肤呈黑色(羊黑疫之名因此而来)为特征。常见于2~4岁、营养好、体格肥硕的绵羊。该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健康羊经消化道感染。感染肝片吸虫的羊易诱发本病。
(一)活畜检疫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为相似,病程短促,常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1~2d,表现为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放牧掉群,呼吸急促,体温41.5℃左右,最后昏迷而死。
(二)宰后检疫
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肝脏充血肿胀,表面和实质中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凝固性坏死灶,周围绕以鲜红色炎性反应充血带,位于表面的坏死灶切面呈半月形,实质内的切面呈边缘不整的圆形;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出血,胸部皮下水肿,浆膜腔内有液体渗出,心内膜常有出血点。如果同时感染有肝片吸虫,则肝内有幼虫移行时造成的弯曲带状病痕,呈黄绿色。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和羊炭疽相区别。
十、绵羊痒病
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潜伏期长,不停发痒,精神抑郁,战栗,运动失调,最终死亡。痒病可自然感染所有品种和性别的成年绵羊,以2~4岁的绵羊易感性最强,山羊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可垂直传播,也能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水平传播,消化道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本病潜伏期很长,病原异常稳定,既不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也不影响机体对其他感染的免疫应答,故称这类病毒为“非常规的慢性病毒”,也有称为“慢病毒”的。加热、紫外线和离子照射、动物产品炼油工艺也不能将其全部杀灭。羊被感染后,病毒经血液定位于淋巴结与脾脏中,缓慢地繁殖,数月后进入脊髓,然后是脑,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最终因为神经细胞机能障碍而导致死亡。
研究表明疯牛病也是一种痒病,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绵羊痒病很相似。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醒各成员国家,发生绵羊痒病时也要注意检测疯牛病。
(一)活畜检疫
经自然感染的病例,其神经症状缓慢发展并逐渐加重。早期病羊兴奋不安,对外界刺激敏感,头颈部震颤,兴奋时加重,休息时减轻。之后皮肤发痒,病羊靠着栅栏、木桩和器具不停地摩擦头部、背部、胸侧、臀部。用后肢搔抓、用嘴啃咬发痒部位的皮肤。后期则共济失调,步态踉跄,经常跌倒。末期时极度虚弱,消瘦,母畜流产,卧地不起,最终死亡。病程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二)宰后检疫
头部、背部、胸侧、臀部等局部皮肤脱毛裸露,躯体消瘦。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脑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形成空泡,胶质细胞增生,脑、脑干和脊髓发生轻度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