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45009300000020

第20章 猪的传染病

一、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有时也呈慢性经过。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只对猪有易感性。病毒分布于病猪、带毒猪的脏器、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脾的含毒量最高。新疫区或疫情初期多为急性型,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则多为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此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通常通过直接、间接接触而传染,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其次是损伤的皮肤、鼻黏膜等。人虽不易感,但由于部分猪瘟可继发沙门氏菌的感染,故进食病猪肉的人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活畜检疫

1.最急性型 表现为突发高热,痉挛,四肢抽搐,皮肤黏膜发绀,很快死亡,个别病例可在无任何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急性型 表现为高热稽留(41℃以上),寒战,精神沉郁,头尾下垂,厌食,喜钻入垫草中。眼结膜发炎并有黏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继而腹泻,便中有时带血。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皮肤有暗红色小点出血或融合性红斑,指压不褪色。阴鞘积有白色混浊有恶臭的尿液。部分病例可伴有肺炎,表现为流黏脓性鼻液,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小猪可表现出抽搐、昏迷和后躯不全麻痹等神经症状。

3.亚急性型 症状较为缓和,病程长约20d左右,体温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消瘦贫血,口腔黏膜发炎,扁桃体肿胀,舌、唇、齿龈及扁桃体有时有溃疡。

4.慢性型 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贫血、消瘦,衰弱无力,生长迟缓,便秘下痢交替,粪便中混有血液或伪膜,颈部、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皮肤有紫斑或坏死干痂。

5.非典型性(温和型) 症状轻微,有的无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近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二)宰后检疫

猪瘟宰后检疫时的病理变化依其经过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如猪肺疫和副伤寒),而使疾病经过和病变复杂化。

1.败血型(急性) 全身多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耳、颈、背、腹和四肢内侧的皮肤散在针尖大的出血点,呈暗红色或鲜红色。黏膜、浆膜、实质器官、淋巴结、咽喉、气管、膀胱和大肠有小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略肿大,严重者高度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可见沿被膜下和小梁沿线的网状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化,病变严重的呈弥漫性暗红色。脾脏边缘可见微突出于表面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大小自扁豆至杏仁大,切面发暗,中心淡黄。肾脏贫血呈灰褐或土黄色,表面有或多或少的小点状出血点,多见于皮质和肾盂乳头,髓质较少见。膀胱黏膜也有小点状出血。心外膜,特别是冠状沟和纵沟附近脂肪有出血点,严重病例心肌发生变性,呈现出“虎斑心”样变化。胃肠道黏膜潮红,有许多小点出血,大肠直肠相接处黏膜出血,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块肿胀,回盲瓣口有纽扣状溃疡。肺通常表现为斑点状出血或以小叶为单位的出血,间或见到出血性梗死和浆液性出血性肺炎,小叶间通常有明显的出血浸润。

2.亚急性和慢性 病变主要发生于肺和大肠。肺质地致密,切面呈暗红色,间质水肿;慢性病例肺表面覆有黄白色纤维蛋白丝状物,间质变宽,呈不典型的大理石样外观;肠道发生纤维蛋白性坏死性肠炎,结肠和盲肠黏膜上出现多数局灶性灰黄色或灰褐色同心层扣状肿或弥漫性坏死溃烂。

(三)鉴别诊断

重点与猪丹毒、猪肺疫、副伤寒相区别。

猪丹毒主要侵害架子猪,猪瘟则是各种年龄和品种都易感。急性型皮肤出现充血性红斑,指压褪色,体温高达42℃;亚急性颈、背、胸、腹部皮肤上有略突出于体表的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疹块,界限清楚,指压褪色,病程长者疹块可发生干性坏疽或结痂脱落。肺、脾、肾淤血,淋巴结充血肿大,脾显著肿大呈樱桃红色。慢性的可出现关节肿痛,运动障碍,心脏二尖瓣、三尖瓣上有菜花状增生物。

与猪肺疫的区别见巴氏杆菌病。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病料涂片检查时发现巴氏杆菌也不能完全排除猪瘟,因为猪肺疫常常继发于猪瘟。

副伤寒时脾肿大,肝有小的灶性坏死性结节,肠系膜淋巴结发生髓样变,大肠黏膜有弥漫性坏死、溃烂和局灶性浅平溃疡。

二、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有时也取慢性经过。猪最为易感,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3~6月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牛、羊、马、狗、鹿以及家禽、鸟类也有感染本病的报道。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感染动物的肾、肝、脾、扁桃体以及回盲瓣的腺体等处,通过粪、尿和口、鼻、眼的分泌物向体外排菌,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其次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流行性,有时呈暴发性流行。

(一)活畜检疫

潜伏期一般为3~5d,最短为1~2d,长的可达8d以上,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型。

1.急性型 又称败血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发炎,有黏性分泌物。初期便秘,后转为腹泻,有的便中带血。发病1~2d或死亡前,耳根、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或呈弥漫性的紫红色,指压褪色。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不超过1d。

2.亚急性型 又称疹块型,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各部位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高于皮肤表面,初期充血色暗红,中部苍白,指压褪色,上有浆液性渗出物。后期淤血呈紫黑色,压之不褪,病久则疹块坏死,结痂脱落。疹块出现后一般体温逐渐下降。

3.慢性型(心内膜炎型)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以关节炎(以腕、跗关节多见)或心内膜炎为主,两者多同时存在。病猪消瘦,呼吸困难,虚弱无力,黏膜发绀,后期四肢水肿,关节肿大,跛行,甚至难以站立。有的发生皮肤坏死。

(二)宰后检疫

1.急性败血型 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耳根、颈部、腹下以及四肢内侧有红斑,红斑扩大融合可使皮肤上出现大片的红色区,故此型丹毒又有“大红袍”之称。脾急性肿大呈樱桃红色。肾充血肿大呈暗红或深红色,切面可见皮质部有许多半球状细小突起(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有时皮质和肾盂黏膜有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呈蔷薇红色,有时有出血点。胃肠黏膜充血、肿胀、潮红,并有出血点,尤以胃底部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2.亚急性型 各部位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高于皮肤表面,疹块中央略呈白色,周围呈红色。

3.慢性型 四肢的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变形,关节囊增生肥厚。切开关节囊,囊腔内流出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常带有红色。个别病例病变关节可发生骨化。有的病例心内膜上(主要见于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等处)有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

三、猪肺疫

见本章第一节之巴氏杆菌病。

四、繁殖-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猪繁殖呼吸系统综合征又称为蓝耳病,也叫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症(PRRS),病原为PRRS病毒,仅见于猪,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内的仔猪最为易感。此病1987年首次报道于美国,1991年由荷兰科学家分离出致病病毒,此后波及大部分的欧洲养猪业,并有全球蔓延趋势。我国于1995年在北京地区发现该病后,沿海地区成为多发地带。2006年初夏以来,我国的许多地区出现了一种称为之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猪高热病”的疫病,2007年4月已确诊系由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顺序为开始于中猪,再到大猪、种猪,之后到架子猪。哺乳仔猪发病不太明显,但在哺乳母猪发病时可导致仔猪大批死亡。母猪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死胎和产弱胎、木乃伊胎儿,流产率达60%以上。仅2007年1~8月,我国就有27个省发生过此病,发病猪25.7万头,死亡6.8万头,扑杀17万余头,损失严重。

(一)活畜检疫

本病起病急,传播快,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下降或废绝,眼结膜发炎,眼睑水肿,流稀薄或浓稠鼻涕,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叫声沙哑,部分病猪伴有呕吐,后躯无力,肌肉震颤、走路摇摆、跛行或共济失调,严重者不能站立。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流产、难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成活仔猪衰弱易夭折。病猪喜饮水,粪便干硬带血或黏液,耳部(耳廓周缘或整个耳壳)、外阴部、尾、鼻和腹部等处皮肤发红,严重者全身发红,之后有的发绀,有的变为苍白并急性死亡,有的发黄,病程约5~10d,从发病到有猪死亡约为10d。

(二)宰后检疫

皮下有出血点和胶冻样浸润;脾脏肿大,边缘或表面出现出血性梗死灶,质脆易碎;肾脏肿胀呈土黄色,部分病例肾表面有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点,切面可见有间质性肾炎;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到出血点和出血斑,心肌软化、心内外膜可有出血;肝肿胀,肺有间质性炎症和水肿,气管内有大量黏液;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化脓和坏死,盲肠充血、出血严重;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外翻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流产胎儿及弱仔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大量清亮液体。

本病须注意与猪瘟相区别。

五、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在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和外部环境变化诱导下,会引起动物和人发病。链球菌可作为原发性病原菌引起发病,也可以继发于PRRSV(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CV-2(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感染或疫病之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传播快,死亡率高,而且对人类的威胁也很大。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夏、秋季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皮肤伤口感染,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急性病例常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

(一)活畜检疫

1.败血症型 一般发生在流行之早期至中期,多发于仔猪。发病突然,体温升高到41℃以上,高热稽留,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跳、呼吸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时有脓性分泌物,流浆液性鼻液,多数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皮肤常发绀。疫病后期部分病猪耳尖、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的因关节炎而跛行。个别病猪发生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四肢作游泳状划动,最后高度衰竭、昏迷而死亡。也有的猪常常不显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2.脑膜脑炎型 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转圈,空嚼,磨牙,共济失调,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划动,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直至昏迷死亡。

3.关节炎型 体温升高,被毛粗乱,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个别哺乳仔猪也可发生,常常因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瘦。

以上各种类型可单独发生,但更多的是两种以上同时发生。

4.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此型多见于青年猪,病猪因头颈部淋巴结肿胀,导致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痛感,多见于颌下、咽喉、耳下以及颈部淋巴结,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

(二)宰后检疫

1.败血型 病死猪鼻腔有暗红色带泡沫的液体(呈酱油色)流出,可视黏膜呈紫红色,鼻端、耳壳及四肢下端皮肤有暗紫色斑块,气管充血,充满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血液凝固不良,全身浆膜黏膜出血,心包积液,胸腔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炎和积液。积液量过多时可见内有纤维素性物质,脏器和胃肠浆膜覆盖有纤维素性薄膜,呈灰白色,严重者可使脏器发生粘连;脾充血肿大呈紫红色,有的在边缘有黑色梗死,切面脾髓稀软,挤压时有黑红色煤焦油状液体流出;肾淤血稍肿大,呈暗红色,皮质髓质可见有黑红色的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内脏淋巴结尤为显著;肺淤血肿胀,有时水肿,有大量出血点;胃底出血,小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和不同程度的充血或溃疡,浆膜面有浆液性水肿;肝脏肿大呈暗红色。

2.脑膜炎型 脑膜充血、出血,脑脊液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病变。

3.关节炎型 病变关节周围肿胀、充血,关节囊肿大,滑液浑浊,滑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被结缔组织所包裹的多发性化脓灶。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相区别。最后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

六、猪支原体肺炎

又名猪喘气病(气喘病)、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猪肺炎支原体所引起,临床上以咳嗽、气喘和支气管周围炎为特征。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幼猪易感性为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发病较严重。新发病地区呈暴发性流行,病势急,症状重,发病率和致死率比较高。老疫区则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在高度集约化养殖场,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很高,目前认为猪的绝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都与猪肺炎支原体参与致病有关。

(一)活畜检疫

病猪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喘气和连续性咳嗽,间或有痉挛性咳嗽。初期咳声较短,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运动或采食前后咳嗽加重。中后期呼吸加快,伸颈拱背,静卧时肘关节着地,或呈犬坐姿势,张口喘气,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同时精神委靡不振,消瘦,懒动。症状严重者在驱赶时常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口鼻流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隐性病猪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发生轻度咳嗽,全身状况较好。

(二)宰后检疫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支气管为中心的小叶性或小叶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多局限于肺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两侧对称。肺显著膨大,有水肿和气肿。肺炎区质地紧实,与正常区域界限明显,外观呈肉样或胰样,有光泽,切面比较致密,但如果肺内浆液性渗出物较多,则切面可流出许多泡沫状液体。有的病例肺部继发化脓和坏死,挤压切面往往从支气管流出黄白色脓样物,还可见到不同范围的实变区。有的病例胸腔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胸膜、心包发生粘连。急性病例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呈灰白色,慢性病例淋巴结以弥漫性增生反应为主。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流行性感冒和寄生虫性肺炎相区别。前者的特点是体温升高,传播迅速,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亢进,有阻塞性肺萎陷和不规则的小叶性肺气肿。寄生虫性肺炎的病变部位经常位于膈叶的后缘和后下缘,且在病变区常可找到寄生虫。

七、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这是一种比较年轻的疫病,1993年在英国首次报道,随后世界各大洲相继都有发生,目前基本上已传播至世界各地。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猪场也经常发生,南北地区都有分布,南方发病率要高于北方。临床上主要以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伴有消瘦、贫血、咳嗽、气喘以及肾衰竭为特征,以育成猪和架子猪最为多见。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能由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后侵害免疫系统,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皮肤、肾脏上,堵塞皮肤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引起的一种超敏反应。饲养条件差,猪群转栏过频、养殖密度过大、猪舍温度高、通风不良等可使本病发病率升高。

(一)活畜检疫

病猪背部、腹部、耳壳、躯体两侧以及四肢突然出现散在的粉红色或紫色、豆粒大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丘疹,之后中间变成小黑点,并逐渐向周围扩散至整个丘疹,一般病例丘疹经3~7d后坏死结痂并脱落,严重者可在3d内死亡。如果猪同时感染体外寄生虫(如疥螨),则临床症状较为严重。部分病猪还表现为发热、逐渐消瘦、被毛粗乱、食欲下降或废绝,眼有黏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连,有的眼睑发青,背部乃至全身毛孔有淡红色分泌物,严重者粪便呈酱色,尿由深黄变为红色;有的则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流稀薄或黏脓性鼻汁。

(二)宰后检疫

皮肤上有散在的红色或黑色小丘疹;肾脏早期肿胀,质软,外观呈贫血样的土黄色,肾皮质变薄变脆,中晚期表面有小硬结样触感,质地比较紧实,包膜不易剥离,包膜下可见到大小不一呈灰白色的坏死灶。此外可见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有稀薄水样液体流出;部分病猪可见心包积液,心肌柔软;肺充血、间质性肺炎,气管内充满黏性分泌物;肝充血淤血,轻度肿大;个别猪有关节腔出血。有的脾脏也发生肿大,大小肠有出血斑点等。上述病理变化中,皮肤和肾脏的变化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疥螨性皮炎、渗出性皮炎、猪痘相区别。

八、猪密螺旋体痢疾

又称为猪痢疾、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随着粪便大量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圈舍、用具等,健康仔猪通过消化道而感染。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猪,尤以2~3月龄幼猪居多。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且可反复发作,主要特点是血痢或出血性胶冻样下痢,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乃至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一)活畜检疫

发病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初较软,渐渐变为黄色稀粪,表面附带有黏液和血液,严重时呈红色稀糊状,里边混有大量黏液、血液及脓性分泌物,有的则排出胶冻样分泌物。病程较长时则变为灰黑色、褐色甚至绿色稀粪,并混有很多小气泡、黏液及纤维素伪膜。病程较急的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慢性者症状较轻,粪便中有较多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带有少量血液,病期较长,病猪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

(二)宰后检疫

病变仅局限于大肠。急性期病例大肠壁水肿、肥厚,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浆膜上有点状出血,黏膜上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病程较长者水肿减轻,但黏膜表面坏死,覆盖有麸皮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易于剥离。大肠的这些病理变化对本病具有诊断意义。此外,其他组织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肝淤血肿胀,质地较脆,切面呈不同色泽形成的花纹状。肾、膀胱充血,严重者心外膜、冠状沟脂肪有出血点,心肌变软,色泽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