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印石品类
以印石治印的起始年代,最晚可推到元代的王冕。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湿润可爱也。"朱彝尊撰写的《王冕传》也有"始用花乳石治印"的话。用花乳石作印材,是玺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如果没有印材上的这一变革,就不会出现明清以来篆刻艺术流派的昌盛,也就不可能使篆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艺术精萃中与诗、文、书、画相埒而居。
花乳石是一个宽泛的总名称。它产自各地,并因地而得名品目可谓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
所谓青田石,是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等地的叶蜡石,故名。青田建县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据旧志云:"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又《永嘉记》载:"青田有草,叶似竹,染碧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建县似与出产印石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印石色泽温润优美,具有"实、软、细、莹、色"的特点,尤以半透明的"冻石"最为著名。史载,南宋庆元年间(1195-200)始创石雕,光绪十八年(1892)青田石雕远销南洋,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参加"比利时赛会"、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意大利都朗赛会"和南京"南洋劝业会",青田石雕均引起世人瞩目。青田石开采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中是这样记载的:
按组织的粗细与色泽异同,笔蜡石可分丙大类:一类是质如玉的冻石,体柔而半透明,色温润莹洁,照之灿然若灯辉,易刻而得尽笔意,价重于玉,以灯光石为上品。在昔日冻石产量尚多,今已难得,至于灯光石更不可见矣。如鱼脑冻、酱油冻、松花冻、风门冻、风门蓝、松支冻、紫檀冻诸称,皆昔时鉴赏家按石色、石纹模拟而得名。另一类为普通的图书石,不透明,质细致,甚腻滑,且脆软,硬度在一度左右,有红、黄、白、黑、灰及具花纹者六种,灰白黑三种价直较贱。
所谓寿山石,因出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乡而得名。寿山石五色皆备,故而出产寿山石的坑,就叫五花坑。寿山石的制印历史甚至可追溯到晋朝,有传世的"零陵太守章"为佐证。宋代已正式在五花坑开采寿山石,并用五色寿山石制作珍贵玩物以充贡。后来,当地百姓将坑路填满,多年无人开采。一直到了清代康熙年初,福州人又重新发现寿山石,继续开采,传说在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三位藩王叛乱,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占据福州,把福建总督范承谟幽禁起来,用杀鸡取卵的方法,肆意开采寿山石,结果是"坑毁石竭"。以后虽然仍能开采少量石料,但精美石料未曾再发现。这种叫叶蜡石,是一种质地细腻、颜色瑰丽、具有蜡状光泽或珍珠光泽,并在显微镜下呈鳞片状的粘土矿物。寿山石也具有繁多的花色品种,令人目下暇接——桃花冻石品,犹如初春红灿灿的桃花令人陶醉;太极头石品,恰似雍容华贵的牡丹怡人悦目;朱珠红石品,好像盛开的山茶惹人喜爱;桂花黄石品,则如秋桂飘香沁人心稗;高山冻石,那半透明的丝纹,恰似刚刚切开的鲜嫩可口的萝卜……对寿山石的纹理花色,清代的《观石录》和《后观石录》两篇印石著述中,有极尽赞赏的描写。寿山石中尤以"田黄石"和饰以薄意的印章料最为名贵。旧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
所谓昌化石,因产于浙江省昌比(今临安县西武隆)而得名,这种印石质地和颜色多种多样,因时代开采不同而异,优劣相差悬殊。大多是各色参杂而生,主要有红、黄、褐、豆青、天蓝、荸荠糕、肉糕、白、黑褐、紫等各色,以灰白色居多,有红斑者,称"鸡血石"或"鸡血红"、"鸡冠石",是辰砂包体所形成的花纹,以此石最为名贵。常用印石,质略透明,如熟藕粉者,名"昌化冻";有鲜红斑块像鲜血所凝者称"鸡血石",一般含有杂质;清康熙至乾隆时,出产黄、天蓝色杂生印石;道光时出产豆青色印石,纯者极少;纯白者,名"白昌化",各时期均有出产。品评昌化石,首先是"艳",以鸡血为上;其次为"结",即结实,血纹不散,石质不松;再次为"深",即深厚,质地纯净无砂,深入肌理,富有立体感。除昌化鸡血外,还有一种诸色混杂的印石,名"昌化根"。
二、印石的品评
印石有品位之别,其等级是先后有序的。一般地说,旧石优于新石,旧藏的印石优于新出的印石品位。这是因为除了社会因素如知名度、求大于供的原因之外,在客观上开采制作年代深久的印石,不仅稳定性能高,变色和褪化现象少,而且几经沧桑、转辗数代,已被把玩得钅呈光宝亮,古趣盎然,正因为印石受到了自然的和人为的诸多因素干扰,其品评和等级顺序也必然受到了影响。如元明之际的花乳石就以灯光冻为首,昌比鸡血红次之;寿山艾绿石再次之;而清代则品评寿山田黄为首,《观石录》和《后砚石录》以及鉴藏家开始重视印石的透明度,从而把坑头水晶冻、月洋乡芙蓉石与青田石相提并论,艾叶绿的名气反而下降了。自从乾隆皇帝选用田黄冻石刻制宝玺后,田黄石的名声和价值与日俱增。
石巢在《印石辨》中将石的品质分为"六德"、"三贱"。所谓"六德",即:细、结、润、腻、温、凝。印石中凡具有"四德"、"五德"者为中上品,凡具有"三德"、"四德"者即为中品,其余则属下品普通印石。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以"印石之王"的田黄冻石为理想的品评标准。
所谓"三贱",是指印石质地的粗、松、脆。一般说来,印石如具有"三贱"之一者,的确算不上合格的印石,在这种情况下,石料只能用于他途。
根据叶伟夫著《中国印石》,今人普遍认为印石的价值和等级的顺序应是:
田黄冻石类包括各色田石。
鸡血石类包括各产地鸡血石、紫鸡血石等以及"刘关张"。
刘关张又称"鸡血冻石"、"彩条鸡血",因一方印石内共生有自然的白、红、黑三色,并且三色相间,故有人参照《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历史故事,俗称这种三色相间的彩色鸡血冻石为"刘关张"。
晶石类以色调罕见和肌理纯净者为上,如蓝天冻、白水晶、黄水晶、哈尔晶等。
灯光冻石类各产地的纯冻石或晶体石。
稀有彩冻石类黄都成坑、美醉寮、尼姑寮、黄蛇匏、红蛇匏、鹿目格、坑头冻、月尾绿冻、月尾紫冻、红坑头冻、黄独石、彩锦纹冻等。
罕见化石类巴林迎客松、金丝草、镶嵌、虫化石、鱼化石、燕子石、菊花石等。
彩冻石类玛瑙冻、桃花冻、艾叶绿、掘性高山、白芙蓉、太极头、楚石、长白虎尾冻、珍珠黑、冻脑花纹、墨晶水纹、蟹壳冻、蟹青水胆、天空冻、长白兰花冻等。
彩色印石类各地出产的彩色印石。
三、名石的辨伪
青田、寿山、昌化因开采历史久远,大都"坑毁石竭",因此鉴藏家们竞相以旧藏精美名石为贵。像寿山田黄的价值就很高,以前是一两黄金换一两田黄,今则二两黄金挤不到一两田黄。大凡较为名贵的东西都难免被作伪以赝充真,印石也不例外。田黄、鸡血假冒伪劣的历史,可能自这些名石升值的同时就已开始了,而且随着人们鉴藏水平的提高,作伪手段与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因此名石的辨伪,关键即在识破作伪的手段与技巧。
以低石品印石假充名石由于印石收藏者眼力有限,客观上难以熟识所有印石品貌特征,便常常会将低石品印石误认为名石。这种情形,只要把与名石相混的几种印石品貌特点弄清楚,就易于辨别其真伪了。如在寿山石诸品种中,最容易与田黄石混淆的有:掘性高山、掘性都成坑、掘性坑头、鹿目格、善伯洞和连江黄等。这些石品与田黄最鲜明的差异是:高山石质细而松软,都成坑石结而微坚,其温润程度终不及田黄石。掘性坑头和鹿目格也属冲积型砂矿产石,石性与田黄接近,但是坑头石肌理多含白色晕点,萝卜纹乱如纱团,而鹿目格又没有萝卜纹。善伯洞石之肌理多含金属细砂点,连江黄石质脆硬,其肌理条纹为直纹,不是萝卜纹或网纹等。与田黄明显不同。上述这些品种,虽与田黄貌似,但只要仔细比较,仍存在许多细微的区别。
以低石品印石染色假充名石以低石品印石直接伪充名石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作伪者便设法改变低级石品的本来面目以扩大伪充的范围。在青田石品中,人们会偶然发现一些印石的花纹或印石的颜色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人为染色制作的。如青田石中的"黑筋章"(虎皮冻,似瓷器的开片呈冰裂纹,不规则形纹),据说是把白色的印石投入炉火中,经火煨后便炸裂出璺,再取出用墨汁或蓝水浸染而成。
又如田黄石,最普遍的是黄色田石。石品色泽又可细分为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糖果黄和桐油黄数种。作伪者多以其它石品用杏黄、滕黄水煮染成黄色冒充田黄,因此,若以石质和肌理来仔细观察,便可鉴识其破绽。作伪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白田"石煮成"田黄",因为田石中的白田、黑田、红田等石品的售价并不低于田黄石。
当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化学药品浸染石色,已成为石料加工业的一种生产程序。在叶蜡石中,贮存着大量的白、浅黄色的普通印石,其工艺价值很低,当经过人工着色之后,就把这些原本属于工业原料的矿石变成色彩鲜艳的印石了。如青田石中的"煨红",就是将普通石料浸蘸于硝酸铁溶液中,再经煨烧而成的。不过这一工艺,能够在外观上较明显地看出浮于石表的染色。
以印石的重新组装假充名石就一般情形而言,完全出于伪造的印石很难达到名石具备的品貌特征。但以印石重新组装的作伪方法唯可用于伪造鸡血石。我们知道鸡血石在印石表体、肌理间散布着鲜红如鸡血状的辰砂花纹。作伪者往往用不成材的鸡血红斑纹镶嵌在成材无鸡血的昌化印石中,并用胶水粘牢后,打磨着蜡处理补痕。然而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血纹与石质的过渡部分和边缘总是不协调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白水泥、树脂混石粉研细,加入红漆注入印石内,然后再处理痕迹。这类工艺的"鸡血石"似浓妆粉彩,做作而不自然,因此并不难识破。
四、印石的珍藏
印石有新旧之分。所谓新印石,即新开采出的印石;所谓旧印石,一般应该指那些已过了稳定期的印石。旧石的价值高于新石,是因为旧石勿需养护,其质、性、色不会再发生太大变化,而且历经辗转把玩摩挲,表面锃光宝亮,古趣盎然;新石则不然,刚开采出时神采飞扬,两年后则有可能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参阅叶伟大著《中国印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新印石的养护,一般先要把印石表面的泥尘洗净,俟干后立即放入茶油之内,田石则要连同油罐一起埋入土中。目的是一方面防止自然炸裂,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或保护印石的色泽、油润莹洁的程度。
印石的稳定期随石质不同而长短不一。其一般规律是:含水量高、花色娇艳的冻石,稳定期就长;坚结的彩石、花色古朴,色泽呈深沉的中间色调者,则稳定期就短。如高山石需养护三至五年;高山水晶洞需养护七至八年;一般质结的印石则一年半载就可以了。
旧石除了超过稳定期以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久经摩挲、把玩,印石表体己形成一层薄薄的玻璃质式的保护层而呈现古朴晶莹的"宝光"。传说旧时,有人为追求旧石宝光,特地雇用年轻力壮的人用白布磨擦玉石,以强比其挲挲的老光,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武打";而用手反复摩挲把玩,印石终日不离手而自然呈现的宝光,则称之为"文打"。
旧石也需养护,其方法以揩涂油脂为主,平时可用油膜封护,薄模紧裹,外包细软绸布收藏。但纯白色的印石,不要涂油,以免日久渍染成黄色。旧石中的白色印石,年代愈久,则呈观深赭色泽愈深。酱油青田石就是日久变色才形成的,另外,印石收藏要尽量避免震动、高温和低温的骤变,尤其是晶体或冻体石,更不可遇热(有经验的收藏家在冬季绝不将印石藏在怀里,就是防止体热使高山石、田黄石一类的高档名石遇热炸裂)。存放时,印石与印石之间,要隔有苯板、泡沫等减震的软质材料,避免相互碰撞。最好的条件,应是将密封的印石放在一个近似恒温的环境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