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权变管理
44998100000014

第14章 经营战略:企业发展的航标

任何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其经营者都需要对他所经营的企业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充分的、清晰的认识。他必须尽最大可能弄清自己企业的全局情况:目的是什么;市场怎么样;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凝聚力;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重要决策所依据的指导原则;对人和物等资源的需求;总体发展要求。

简而言之,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权衡自己设定的经营发展战略是否正确。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又逐渐赋予战略一词以新的含义。将战略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就产生了企业战略这一概念。权变管理的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航标。

什么是企业战略?在西方战略管理文献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与经理赋予企业战略以不同的含义。有的认为企业战略应包括企业目的与目标,即广义的企业战略;有的则认为企业战略不应该包括这一部分内容,即狭义的企业战略。国内学者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那么企业战略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经营者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战略呢?

1.企业经营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安德鲁斯、魁因、安索夫、明茨伯格等经济学家和管理学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特别是明茨伯格,把企业经营战略定义一分为五,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S)的提法,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的5P'S。

(1)计划型战略:强调企业管理人员要有意识地进行领导,凡事谋划在前,行事在后。

(2)模式型战略:强调战略重在行动,否则只是空想。战略也可以自发地产生。

(3)计策型战略:强调战略是为威胁或击败竞争对手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重在达成预期竞争目的。

(4)定位型战略:强调企业应适应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进行经营上的竞争或合作。

(5)观念型战略:强调战略过程的集体意识,要求企业成员共享战略观念,形成一致的行动。

这些不同的定义,有助于对战略过程的深刻理解,避免发生概念上的混乱。不过,应该看到,这五种定义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有时是某种程度的替代,如定位型战略定义可代替计划型战略定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使战略趋于完善。因此,只能说每个战略定义有其特殊性,不能说哪种战略定义更为重要。

例如,日本本田公司曾被当作成功地利用观念型战略定义进入计划、进入某种预想位置的典型例子而广为宣传,使人们了解到本田公司有意识地作为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厂商,以进攻型方式进入了美国的摩托车市场,打破了美国自己产品的垄断,创造了小型家庭用车市场。实际上,本田公司事先并不是有意识地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小型家庭摩托车的,不过在该公司的总经理清楚了他们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以后,马上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深入占领了这一市场。这说明战略的定义和顺序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采用,这里便是由模式唤起了企业的计划。

根据人们对经营战略的认识,权变管理把经营战略定义为: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则(计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现代企业,生存在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中,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通过不断革新来创造性地经营企业。也就是通过实施具有革新实质的经营战略,使企业从适应(或不适应)目前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适应未来的另一种环境状况。

尽管战略学者和经理们对企业战略的内涵各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企业战略的特征,人们的认识却没有太大的分歧,基本上理解都比较相似。概括起来,企业经营战略具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特征。

(1)企业经营战略具有总体性。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

(2)企业经营战略具有长远性。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年至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企业经营战略具有指导性。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企业经营战略具有现实性。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从现有起点出发。

(5)企业经营战略具有竞争性。企业经营战略也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企业经营战略具有风险性。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有风险。

(7)企业经营战略具有创新性。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

(8)企业经营战略具有稳定性。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9)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经营模式相适应。企业经营战略不应脱离现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经营模式也必须调整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

(10)企业经营战略与战术、策略、方法、手段相适应。一个好的企业经营战略如果缺乏实施的力量和技巧,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经营战略的上述特性,决定了经营战略与其他决策方式、计划形式的区别,可以说经营战略是企业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的经营方案的谋划,它与那些针对当前形势灵活地适应短期变化解决局部问题的战术方法不可同日而语。

2.企业经营战略的四要素

企业经营战略,经营者从战略的要素构成研究入手,经营战略一般具有四个要素。

(1)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是指导企业经营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观念,是整个企业战略的灵魂。

战略思想与经营思想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经营思想泛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们的一切思想,而战略思想是指人们有关企业长远性、方向性的指导思想。战略思想作为经营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战略性的思想内容。

战略思想的确立,应该全面考虑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和竞争性的特征以及国家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战略思想的确立,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高瞻远瞩、创新思维、横向思维、居安思危和敢冒风险的战略头脑。

(2)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战略思想的具体化,比战略思想更具有针对性,它是针对企业某一战略时期确定经营领域和差别优势的基本原则,即长远的战略方向。每个企业都应根据环境的特点,提出具有自己特殊风格的战略方针。

[1]经营领域。

指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劳务;市场方位在哪儿;市场规模多大。

多数企业习惯把拥有的资源和实力投入到某一行业的经营,所以在行业内的选择余地较为有限。只有周密地分析该行业的前景,才能利用有利的基本趋势,或者决定采取与众不同的策略打入其他行业——一个对本企业有吸引力的行业。

当然,企业不一定把自己局限于单个经营领域,这是因为扩大服务有可能带来协同效益。例如,一家服务企业同时经营汽车旅店和饭店,有了汽车旅店,可给饭店扩大经营带来好处;有了饭店,人们就近在汽车旅店停车的次数可以增加。其结果是总的经营效益增加。这在美国被称为“2 2=5”效应。

诚然,在一个战略期内,企业所选定的经营领域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为销售渠道变更和生产设施调头较为困难。但是,当企业产品已进入成熟期并且在这个经营领域中已占据统治地位,为了继续增长也要觊觎它方,或即该开拓新领域,或为下一个战略期开拓新领域做好准备。

[2]差别优势。

指企业优于竞争对手的别具一格的相对优势。

企业可以在它的某一外部联系方面或内部资源转换技术方面寻求自己的差别优势,通常采取的获得相对优势的途径有:独具关键资源或可购廉价原材料;独具专门人才或可寻廉价劳动力;独具节能设备或可购理想装备;增产潜力大,可望降低单位成本;贷款条件优越、技术储备良好;政策上的免税或减税条件可以利用,等等。取得差别优势的潜在因素颇多,上面所列的途径仅仅表明取得优势的各种可能性,实际上一个企业想在一切方面都取得优势,必然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只能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使企业高人一筹,才是战略方针的关键。

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要变化,于是取得差别优势的新机会总会到来。固然战略方针应该是稳定的,而调整谋求优势的重点,可以由战术调整来解决。

(3)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过战略期的努力和经受战略期的风险,预期达到的总体经营成果指标,是战略方向的具体化。

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二者合起来,称为狭义的企业经营战略。

战略目标确定的原则,首先是求生存,然后才是求发展。

[1]制订战略目标的意义。

a.有利于实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

b.指明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具体的经营方向,指导企业增强自主经营的能力;

c.有利于把企业各单位、各部门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联结成一个整体,以发挥整体功能,提高经营效率;

.使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联系起来,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制定战略目标的要求。

a.目标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b.目标要有激励作用。鲜明生动,鼓舞人心,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c.目标层次要清楚。区别总目标和分目标,区别关键目标和一般目标。

.目标要便于衡量。尽可能定量表示,禁忌采用笼统、空洞的口号。

e.目标要经过综合平衡。

f.目标要保持相对稳定。

[3]战略目标的内容。

a.贡献目标。如资金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还应包括负有社会责任的目标。

b.竞争目标。如品种、质量、成本、市场占有率等,还应包括技术竞争方面的目标。

c.发展目标。如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扩大,技术改造的进程,自动化、数控化水平的提高等。

.福利目标。如工资提高幅度、奖金发放水平、改善住房条件、改善教育条件等。

e.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如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管理特色、文化生活、企业形象等。

(4)战略对策

战略对策是根据战略目标制订的,用来指导企业的战略期内合理分配资源、有效达到目标的一整套手段的总称。战略对策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

[1]战略重点。

指那些事关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而又薄弱的项目或部门。战略重点应具有长期性。如果只在短期内是重点而在较长时期来看算不上重点,这就不是战略重点,只能是战术重点。战略重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不宜太多。

选择战略重点是否正确,是决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择战略重点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围绕战略目标,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列出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比较,排出各种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通过协调平衡,明确战略重点。

[2]战略阶段。

战略阶段是为实现战略目标,在整个战略实施期间,根据特定的战略任务所确定的时间段落。

每个战略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各个阶段不可相互混淆和倒置;各个阶段又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划分战略阶段是实现总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战略阶段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战略重点来划分。一般来说,当整个战略期只有一个战略重点时,可将战略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从时间上看,准备阶段和完善阶段可以短些,发展阶段要长些;当整个战略期有两个以上战略重点时,可按战略重点的因果顺序来划分几个战略阶段。当战略所需的时间较长或涉及的空间较大,可以将阶段数划得多一些;反之,则划得少一些。在战略期较短的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把一年时间作为一个战略阶段。

工业企业的战略期,一般确定为5~10年之内,可与国家五年计划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3)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实现战略目标,创造优势和竞争的主动地位而采取的具体制胜方式和方法。其中包括战略实施期间各种重要事变的短期决策。

战略措施又称战术。战略实施期间的战术活动一般包括四个过程,即研究变化、捕捉战机、调整行动、改变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