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整合管理
44997900000003

第3章 整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创造性地将管理方法中的两个以上的方法综合运用于整个企业系统,实现企业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凸现了整合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的特征。

1.整合与整合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整合”一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彼此的解释与理解却不尽相同。尽管其表达方式各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层含义:(1)合作及其过程。(2)重组中的最后一个环节。(3)与再造涵义相近但又比再造更重视现有资源和组织结构的利用。(4)几种方法交替或综合使用。

在此,我们将本书中“整合”一词的概念作如下界定,以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其他内容。

所谓整合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通过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有效组合、重组直至融合、共生,使现存共有资源达到良性组合的最优化状态,即通过动态地综合使其系统更加完整与和谐。因此,整合的过程和结果是现代市场资源的充分发挥与合理配置。

根据我们对管理内核的新认识和对整合概念的上述界定,整合管理的概念便顺理成章地显现了。

所谓整合管理即是创造性地将管理方法中的两个以上的方法综合运用于企业相关系统,在动态地调整与完善中使企业系统中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状态。

本书在分述整合管理的16种方法中,在用到整合的概念时,由于其视角不同,将有细微的差别,但不会影响对全书内容的理解,在此提请读者细察。

2.整合管理的一般特征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整合管理是创造性地将管理方法中的两个以上的方法综合运用于整个企业系统,使企业现有资源运用和配置最优的管理活动。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

(1)系统性

围绕着完成目标的需要,把有关的单位、部门以及一切分散的、零碎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系统。以工厂为例,如果所确定的目标是正常生产活动所能够完成的,那么工厂已经有了正常的组织(车间、科室等),无需再专门组织,只是把它们的任务规定清楚,通过目标任务把它们组织得更紧密。如果所确定的目标不是工厂正常生产活动所能完成的。比如生产一种特殊产品,或者突击性的生产任务,那就需要对原有的组织进行调整,甚至要组成临时的指挥机构和执行机构。组织形式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行政的办法,经济的办法,合同的办法等。有紧密型组织,也有松散型组织。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和办法,都是要把完成目标所必需的人、财、物各要素合理组织起来,加以充分利用,把产、供、销各环节相互衔接,使之密切配合,最终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动态性

整合管理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整合管理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东西,它是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操作。书本上的东西最多是管理实践的总结或理论的推演,它是一种静态的东西,学习管理需要学书本上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如何实施具体的管理。哈佛大学注重案例教学,其实表明哈佛的教授们对管理真谛的一种认识与反映。事实上,由于各个组织所处的客观环境与具体的工作环境不同,各个组织的目标与从事的行业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组织中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这种不同性就是动态特性的一种派生,使得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处处成功的管理模式,也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科学性

整合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整合管理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还是可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所谓非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非程序性活动更需整合技术。这两类活动虽然不同,但又是可以转化的,实际上现实的程序性活动就是以前非程序性活动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人们对这类活动与管理对象规律性的科学总结,管理的科学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新管理对象所采取的非程序性活动只能依据过去的科学结论进行,否则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便失去了可靠性,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非程序性活动通过整合而成为程序性活动。

(4)艺术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个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是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管理对象而言,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主体管理技巧发挥的程度相关性很大。事实上,管理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主体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艺术性这种东西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天赋与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管理有时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

(5)创造性

整合管理的艺术性特征实际上已经与整合管理的另一个特征相关,这就是创造性。管理既然是一种动态活动,既然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欲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与责任,就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管理活动是一类创造性的活动,正因为它是创造性的活动,才会有成功与失败的存在。试想如果按照程序便可管好的话,如果有某种统一模式可参照,那么岂非人人都可成功,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创造性植根于动态性之中,与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正是由于这一特性的存在,使得管理创新成为必然和必需,也使得整合管理成为必要。

(6)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整合管理就具有经济特性。整合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而取得的,这里有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其次,整合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就是以最低的交易成本达到同样的经济效果或者以同样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

(7)最优性

与整合管理的上一个特征相联系,最优性并不仅仅反映在细枝末节上,而是最终反映在整个企业系统上。

从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来看,开发一个系统,总是和人们利用这个系统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开办一所学校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建设一座水库是为了获得灌溉或发电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建设一座工厂是为了生产某些产品,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组建一支部队是为了执行某种军事任务,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等等。组建和管理系统的效果,越接近于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则这个系统越好。所谓系统的最优化原则,是指系统的运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创造最佳的运行效果。系统最优化的原则,要求实现最优计划、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最优决策。最优化是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系统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系统的优化,依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静态优化和动态优化两种类型。

由于系统受多种复杂因素制约,很难用经验的方法判明是否处于最优化,所以系统的优化一般都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计算的。用数学模型方法所处理的优化问题,往往带有纯理论的色彩,而现实的问题要受到各种具体条件的制约。理论上的最优不一定是现实上的最优。因此,必须把最优化的处理同可行性处理结合起来。可行性研究是对系统的各种方案(技术方案、建设方案、经营方案等)的经济有效性、技术合理性、运行可靠性的一种综合的分析、计算和评价。它对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等系统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行性的原则同最优化的原则是一致的。通过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对系统的最优化作出合理的选择。可行性分析进行得越具体、越准确,系统最优化的现实性就越大。

首先,人们对“最优”的理解不同,对“最优”的要求不同,系统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标准。其次,为了求得现实系统的“最优”,就必须把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找准找全,而这项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最优化的处理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问题的性质作某些简化处理,略去一些次要的因素和信息。这样的“优化”,也只能带有近似的意义。再次,任何系统都是发展变化的,既使在某个时候,找到了现实系统的最优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状态特性发生了变化,原先的“最优”已时过境迁,已不是“最优”的了。因此,我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找出绝对的“最优”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无意义的。因此,对于一个具体的决策问题,只需要找到近似解或满意解就可以了。也就是整合到了“最佳”状态。

——摘自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