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管理的6支标杆
44997500000012

第12章 浮于表面的企业文化——空中楼阁

中国的企业家们面对企业文化,最关心的是能否带来效益。他们通常把企业文化表面化,照搬、照抄国外企业的方法成为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选择,在他们看来,拿来就是自己的了。而在他们仿效的对象——国外大型跨国公司那里,企业文化是员工的信仰,它们把文化竞争的成功看成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1.悬空的中国企业文化在大多数中国企业中所谓的“文化”都是对转型时期普遍缺失的社会基础道德和信仰的补充。

以“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的广告词而知名的造鞋企业青岛双星集团,一度受到员工不严格执行工序和质量要求甚至偷窃原材料的困扰,为此,厂里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监控、培训教育都难以奏效。总裁汪海仔细分析后,找到了令很多企业管理专家惊愕不已的“法门”:在工厂里塑一尊大佛,并不断地告诫员工,鞋子要被千千万万人穿在脚上,造鞋的工作是“良心活”,你做得怎样,佛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自有因果。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企业担心的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员工虔诚面佛,安心工作,产品质量很有保障。当有人提出异议时,汪海对此毫不讳言:“要不你让我怎么办?”

类似的“典故”多得是。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外界还传说,海南航空中层以上干部会见客人时以佛家手势代替握手礼。沈阳的东宇集团高举旗帜学GE,可以说是把GE奉作自己的“神明”,让员工思GE所思,为GE所为,“全员学GE”要天天讲,日日学,以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统一。

还有很多企业,干脆就把企业老总的“语录”当作“圣经”,每天集体念诵,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在海尔,“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市场链管理SST”(索酬、索赔、跳闸)等张瑞敏的思想已被员工记得滚瓜烂熟。同时,海尔还以“海尔‘画’与‘话’”的方式,辅以经常性的训导以及琅琅上口的“形象用语”和口号,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甚至远在巴基斯坦的海尔工业园,都随处可见海尔员工的“画”与“话”,贴在厂房里、走道旁、楼梯间,以体现出每一个员工都在感受、领悟、再现和贯彻张首席的思想。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宣传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祝慧烨说,在特定的阶段,很多企业要制造“神话”,制造相对封闭、隔离的环境,让员工景仰、慑服,其目的就在于,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企业员工的诚信和信念问题,进而约束员工行为,形成具有预定的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群,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企业生态。当然,“神”的原型可以是虚幻的、外来的甚至企业老总本人。

中国的商业史算不上发达,但高度发达的社会和政治文明史却为当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说也说不清楚”、制度和规范都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因为说不清楚,往往给人玄而又玄的印象,有人称之为哲学,有人称之为宗教,更多的时候,人们把它统统装在企业文化这个大筐中。

国外企业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如“惠普之道”和英特尔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国外的所谓企业文化解决的是把员工统一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追求的远景目标上的问题,如强调“创新”、“不断超越”、“均衡发展”、“保持领先”等等。按照施恩(EdgarSchein)在《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中的定义,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的人在解决适应环境和内部团结问题时习得的、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通俗地说,企业文化创造的是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小气候”。

而国内企业,尤其那些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必须自食其力的企业,其所谓企业文化十分芜杂,相当一部分所谓企业文化,目的其实更多地是为社会道德建设这个“大气候”补课。从整个社会的深层次变革来看,转型时期的大多数人都处于既有价值观又信仰失灵的茫然状态。这种由信仰缺失带来的浮躁心态,使得广泛的社会道德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匹配。同时,中国的企业家面临的是一个存在一定“仇富心态”的社会环境,“吃你点、拿你点算什么”不只是个别人的想法。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形式加以教化、引导和约束,偷懒、欺骗、腐败甚至盗窃行为会迅速滋生、蔓延,人们很容易在占便宜、搭便车上取得心理上的一致。

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从企业所在地域、所处发展阶段、所属行业环境等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手段,为员工补上道德文明甚至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一课。海尔集团最早的制度建设,就是从“禁止随地大小便”开始的。再如远大空调有限公司,采取半军事化的“管制”手段,规则细化到“员工每天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深圳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大力倡导“好人”文化:员工都要做好人,不做好人就没有机会。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的大多数人,不再可能也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依靠主流渠道获得社会转型时期的稳定感、成就感和归宿感。而企业家以经济的方式组成一个个经济和文化的法人主体,以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为动力,成为整合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社会对企业家所寄予的希望,绝不只是在经济方面,而是要以其在经济和企业文化上的成功,影响社会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从长远来看,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到现阶段每个企业的头上,这样的使命不可能自觉完成,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企业最直接的目标当然是正常经营以获取利润,但为了保证正常经营,不得不勉为其难地承担起本应由社会完成的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对于企业家们来说,他们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如何帮助提高绩效,他们朝思暮想的是如何赚钱并长久地赚钱,文化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工具,是没人帮企业做、企业不得不做的事。

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企业家有意无意地借鉴了曾经主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方式,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活学活用。塑大佛、研易学、搞运动等刚好具备“文化”的特点,因而被纳入“企业文化”的范畴。然而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成体系并由多个组织长时间完成的,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采用操作简单的、短时间内能奏效的方法,以上所列举的硬性规定刷牙次数、每天喊口号、立佛像等朴素的甚至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佛、道神秘主义包装的方法就这样盛行开来。

通过震慑和对具体行为的严格控制,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规则内通行的道德标准和自觉的行为规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有些滑稽的做法是低成本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会在不同的企业中出现。但是,缺乏社会文明土壤的承托、在封闭空间中酿造的四脚悬空的“企业文化”,仍然是脆弱的,其可持续性需要打上一个问号。长沙远大城内的超市是无人值守,员工自取所需,自己记账。不过可以想像,远大城内这种人人自觉的理想状态绝对不可能移植到远大城外,即使在超市购物的还是同样的一群人。

2.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

企业文化在于根,就存量而言,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企业家文化;

有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员工文化;

有本行业独具的特色文化;

有身处其中的地域文化;

有受其影响的外来文化等。

但根的东西不能丢,本的东西不能变。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构建”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企业文化建设要突破“引进移植组装”的误区,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国内企业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北京同仁堂381年金字招牌不倒,靠的就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文化定力。海尔“只有合格产品,没有等级区分”的质量理念,就是从“砸76台冰箱”的企业故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其魅力、优势就在于此。

力求“全员认同”的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在企业文化主流文化层: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就要使每个员工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只有认同,才会信奉。为促进全员认同,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组织推进。明确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宣传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宣传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其次是强化培训。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载体就是培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第三是实例引导。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一是把“精神人格化”。大庆石油人把大庆精神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学铁人、立新功”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了全员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蒙牛集团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最后是营造氛围。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内心深处就会认同这种观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不求立竿见影之效,而求滴水穿石之功,久而久之,使员工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够造就人、改造人。海尔兼并合肥电视机厂,没有一分钱的投入,投入的只是把理念物化了的制度。当时,200多人闹事,认为管理制度太严格受不了。后来经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使这个亏损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从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与员工融合落实到位,再加以制度化。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