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及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掌握的特点不同,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特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奥苏贝尔用同化概念来解释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机制,提出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同化说,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观念(包括表象、概念或命题)相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以后,转化为个体的意义的过程。根据同化说,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能学;第二,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该学;第三,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愿学。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方式
1.代表性学习
婴幼儿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代表性学习。代表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其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儿童出生后,看到外界事物的形象,听到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声音,如看到椅子,在头脑中留下了椅子形象,也经常听到成人说“椅子”的声音。开始两者可能不联系,但通过多次重复接触两种刺激,并通过成人的指导和纠正性反馈,儿童逐渐领悟到“椅子”的声音刺激可以代表他实际看到的椅子或头脑中的椅子表象。这种代表性等值观念一旦形成,就能迅速掌握大量有具体指称对象的词汇。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奥苏贝尔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把概念分为一级概念和二级概念。一级概念是儿童从具体感性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是通过对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把某一概念置于其他若干相关概念的关系之中而掌握的概念。一般来说,二级抽象必须以一级抽象为基础。儿童一级概念的获得方式是概念形成,二级概念获得的方式是概念同化。学生学习概念主要是采取概念同化的方式,即在课堂学习条件下用定义方式向学生揭示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让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把其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获得新概念定义的过程。在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概念不是去发现人类的未知,而是接受前人经验,吸取前人的认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这就使学生能超越个人的时空限制,大大缩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程。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意义。命题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等。如果概念以定义的形式表示,则概念的定义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命题。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最终是以命题网络在头脑中表征的。命题及其网络的形成与概念同化的途径和方式一样,因此,适合概念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原则上也适合于命题学习。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体现在知识掌握过程的各阶段之中,根据陈述性知识掌握的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保持注意
注意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知识掌握的门户,与兴趣密切联系。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和情绪性刺激的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可采用说明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等策略来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激活原有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必须处于激活状态。奥苏贝尔提出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促进原有知识的利用。
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可采用与新课有关的知识提问的方法,既可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作概要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3.促进选择性知觉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通过视听两个渠道获取信息。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渠道传输信息,要使信息便于学生接受就必须精心加以组织和设计。
就视觉通道而言,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采用符号标志技术,如把重要概念用黑体字标示,重要观点用小标题列出等,使材料的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读者选择适当的信息,并将信息组成彼此关联的整体框架。(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突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弥补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如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直观材料的呈现要突出知识的关键特征,促进知识掌握。从听觉渠道看,吸引学生注意的讲课策略,也能促进选择知觉新信息,若讲课与板书、多媒体与直观材料有机统一,协调配合,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促进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且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化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此,教学中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纵横贯通,以利于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命题网络的建立,为此,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测量认知结构特征的技术,教师应当编写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如果测验题只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学习材料,学生就会只注意死记硬背;如果测验题是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去寻找知识的网络结构,注意素质的提高。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技能,构成认知技能的重要成分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可分为模式识别和行为序列两种形式,模式识别说明归类的能力,行为序列性说明运用符号进行操作序列的能力,这两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不同的方式,程序性知识掌握的一般教学策略如下。
(一)合理使用练习与反馈
练习后紧跟反馈,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研究表明,练习与反馈若能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效果会更好。如果程序性知识是模式识别,练习应针对这个模式的新例子,让学生有分类练习的机会;反馈不只是显示学生行为表现是否正确,如果答案错了,应当使学生明白答案错在哪部分或什么地方。如果程序性知识是一个行为序列,练习应当要求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反馈应当准确地判断这个应用是否准确地辨认出一个正确的程序是如何快速应用的。
反馈的性质视程序性知识掌握的方式而异。对程序化来说,关于准确性的反馈比关于速度的反馈重要,还应当注意练习问题的先后顺序,即基本技能的问题应在复杂技能的问题之前练习;对于组合来说,关于速度的反馈更合适,几个相似的问题应当一起给出;对概括来说,在不相关属性上截然不同的例子的练习应当出现;对辨别来说,则需要关于例子和匹配的非例子的同时练习。
(二)恰当运用类比
类比是学习新程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因为类比运用了复制认知结构这一简单的过程,而不是重复复杂的概括、辨别、程序化或组合等程序。研究表明,通过与已知程序性知识类比的方式学习新程序性知识,比从头开始学习新程序性知识快。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类比策略,会大大促进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三)模式识别与行为序列相联系
要有效地掌握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必须注意促进行为序列与模式识别相联系。Tennyson(1975年)测试了十年级学生在呈现了在不相关属性值上截然不同或是相关的例子后运用两项语法规则的能力。被呈现了广泛例子的学生比只被呈现了很少例子的学生做得好30%。研究者还比较了展示了规则运用相配的和不相配的非例子后的行为表现,发现得到相配的非例子的学生比用不相配的非例子学生的行为表现好30%。这表明,行为序列要有用,必须与相关的模式识别相联系。
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策略性知识处于个体知识结构的最高层次。知识掌握要经过例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最后找到一套操作步骤适用的条件,达到反省认知(策略性知识)阶段。知识掌握只有达到最后一阶段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除应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外,更应重视教会学生获得和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高效率学习、高效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一)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及其表征
策略性知识一般表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当个体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直接提取长时记忆中类似问题解决的原有策略,或者通过原有策略的整合与转换,形成当前问题解决的新策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策略性知识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策略性知识的特点
(1)认知操作性
策略性知识支配学习活动的具体认知操作程序和方法,学习者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种操作程序和方法,就可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也只能在认知操作过程中才能体验和学会这种操作程序和方法。
(2)目标指向性
任何策略性知识均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并以目标为中心来选择适用条件和范围。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情境决定着策略性知识的选择和功能的发挥。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首先认知问题目标,然后搜索或选择策略,一步步缩小问题和目标之间的距离,直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
(3)算法整合性
虽然算法能保证问题得到解决(这是算法的根本特点),但问题解决一般不只是靠单一的算法,而是靠算法间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严格地说,单一算法还不能算作策略性知识,多种算法的整合才是策略性知识的本质特征。
(4)策略启发性
策略的提取需要启发,启发效应是策略性知识的内在机制。因为策略性知识带有问题解决的明显经验规则,这些经验规则是主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受到问题情境的刺激,又将受到策略启发,从而提取或整合策略。策略性知识能影响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策略性知识中的算法整合的关键就在于策略性知识的启发效应的作用。没有启发效应的参与,孤立的算法不能真正成为策略性知识。
2.策略性知识的表征
使学生获得策略性知识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策略性知识学习的表征是有针对性实施教学促进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价学生策略性知识掌握水平的依据。
(1)学习成败归因
学习成败指学习有无进步、有多大进步、是否达到目标及目标达成度有多大。一般说来,学生把学习成败归因为四个层面两个方面: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外因;心理性的和自我实现性的内因。内部归因从学习是否努力、方法是否恰当等方面去反思,而不是从自己的聪明程度或任务难度去反思。这样的学生对策略性知识就有所意识,并有所学习。因此,学习成败归因是学生策略性知识学习的一个特殊性表征。
(2)学习效益意识
有的学生为达到学习成功,一味从时间上下功夫,有的学生注意从提高学习效益上去达到成功。这两类学生都是为了达到学习成功这一共同目标,但采取的手段不尽相同:后者讲究效益和策略,前者坚信“苦心人,天不负”。这些不同的学习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对策略性知识学习有所意识的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节奏感,能制定比较实在的学习计划,同时有一套学习方法模式,并能随时调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模式。
(3)任务难度认知
能否正确认知任务难度是策略性知识学习的重要表征。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有所意识的学生能正确认知任务难度,即使功课较难,也充满信心,乃至兴趣更浓,相信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在面对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时,能以比较好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往往能使非常规问题的解答角度常规化,从而以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对策略性知识学习无意识的学生则往往畏惧困难,对非常规问题不感兴趣,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定势化。
(4)学习效果反思及自我评价
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校正学习方法,并由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这也是对策略性知识有所意识和有所学习的表现。相反,不善于掌握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总是直线式学习,不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对阶段性成败不能正确评判,特别是不经常反思和评价学习方法、校正学习策略,而因也就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通过回顾和反思,可把“笨”解法改进为“巧”解法,尽可能地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引出推论,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力求概括出方法模式,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反之,不善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学生,对问题解决易于定势化,注重结果,淡化过程,对思维策略无所意识。通过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和结果反思,从中对策略性知识有所意识,从而促进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学习。
(5)学习借鉴他人方法
善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学生不仅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对他人的学习方法也感兴趣,习惯于评判和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而且善于对他人问题解决的成败从策略性上去归因。反之,不善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学生,对他人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不太注意,更不善于借鉴。因此,学生对他人学习方法是否感兴趣、是否善于借鉴,也是策略性知识学习的重要表征。
(二)策略性知识获得的基本条件
1.相应知识背景
策略性知识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游离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外的,而是以相应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对整个知识掌握过程(获得与应用)起调控作用。不同的策略知识适应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每一种策略都有它最适宜应用的范围。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离不开被加工信息本身。一般来说,学生在某领域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可能掌握相应的策略性知识。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行为的预期,属于学习动机范畴。一般来说,策略性知识的缺乏与自我效能感的低水平是关联的。教学要促进学生很好地掌握策略性知识,有必要提高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的自我效能感。
3.元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与其元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认知加工过程监控方面的知识。从认知发展来看,儿童先有认知发展,然后才有元认知的发展。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策略的掌握和应用要达到的反省水平相对困难。故促进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的心理前提是提高其元认知发展水平。
4.有效练习
练习是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也是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要求教师根据策略性知识掌握的任务,精心设计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的练习,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保证学生掌握的策略性知识能灵活应用于相应的情境中。
(三)策略性知识教学策略
1.少量分散
提高学习和思维效率的策略及策略性知识是无限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策略性知识学习要求少量分散教学,而且要掌握好,如果过于集中地肤浅地教许多策略就会出现“食多不化”。
2.教会自我监控
对策略执行的检查非常重要,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确定取得的进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他们尝试救补。
3.教会反思
教会学生知道何时、何处应用策略同样非常重要。这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应用的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教会学生对策略运用进行反思完成。
4.激发并维持动机
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确实提高了成绩,就可能受到激励而继续应用策略。因此,在策略性知识教学时,要清晰地强调策略的作用,要使学生明白,优良的成绩常常是应用正确策略的结果,采取成功者运用的有效策略,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策略性知识不能“凭空运行”,也不能“独自运行”,其应用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及学科问题,故策略性知识不宜作为孤立的课程来教,而宜与学科教学结合进行教学。例如结合语文课教阅读和写作策略,结合数学课教推理策略等。
6.长期教学,充分练习
虽然简单策略可以很快学会,但复杂信息加工涉及的许多策略往往需要充分练习、长期反复教学才能掌握。策略性知识教学一般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的教学训练方能有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