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表现
情绪表现也称表情,是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表情是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行为,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研究者发现人的部分表情具有先天遗传性,具有跨文化、跨种族的一致性。即使在高等动物的种属内或种属间,也有表情存在,这些表情起着通讯的作用,如求偶、警告、求救、威胁等信号。而部分表情又是后天习得的,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情绪表现的先天遗传性
情绪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首先,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在出生后一年内,婴儿逐渐显露出兴趣、愉快、厌恶、痛苦等基本表情,这些表情是随婴儿生理成熟而逐渐显现的。故全世界的儿童在悲伤时都会哭,高兴时都会笑。其次,先天盲婴在发生早期显露与正常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只是由于盲婴得不到来自成人面部表情的视觉强化,他们的表情才在以后逐渐变得淡薄。再次,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通见于全人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这说明人类基本情绪的表情是先天预成的程序化模式,外国人的表情不是“外国语”,表情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相通。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72)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势是人类祖先表情动作的遗迹,即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类似表达进化而来的。这些表情动作最初具有适应意义,因此,以后就成为遗传的东西而被保存下来。例如,人类婴儿用笑容和啼哭等来表达他们舒适、满足、困倦、饥饿、疼痛的感受,从而保持其生存适应。达尔文曾随英国皇家海军环游世界,在南洋诸岛部落中,观察不同文化之下的不同种族的人,其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各种族间是一致的。即正因为表情有其生物学根源,所以许多最基本的情绪,如喜、怒、哀、惧等原始表情是具有全人类性的。达尔文对个体不需学习就能表达情绪的推论和看法,获得了现代心理学家们实地研究结果的支持。
1972年,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等对六种面部表情作了测定,把代表快乐、厌恶、惊奇、悲伤、愤怒和恐惧的面部表情的照片给五种不同文化的人(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和日本)观看,发现五个国家的公民很容易地指出每种表情所代表的情绪。从表上看,各民族对表情的判断大同小异。但有一点,表上所列的五个国家都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那么居住在偏僻地区的人们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带着这一疑问,研究者又选取了新几内亚尚属于原始部落的霍尔族和丹尼族(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结果发现,他们也能正确判断这六种面部表情。而且,把霍尔族土著的面部表情用录像带记录,让美国大学生来评判,也能得到正确的判断。由此,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二)情绪表现的社会制约性
人类的基本情绪具有先天遗传性,但其表露却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复杂情绪的表露更是如此。由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物,哪怕如同动物一样的需要和情绪,也都会蒙上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如动物饿了,看见有吃的食物,它就吃;而人吃饭不仅要讲究色、香、味,并且还要遵循一定的时间(一日三餐)和规则(用筷子还是刀叉)。再如情绪,人类婴儿和动物一样,喜怒哀乐都是外显的,而成人情绪的表露则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有时要力图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或夸大或缩小自己的情绪体验,甚至还故意表现出和内心情绪完全不一致的表情。
情绪表现明显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欧洲和美国人习惯用亲吻、拥抱表示亲切,而东方人则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方式,而以微笑、握手、拍肩等方式示亲切的情感。研究者发现,就是对于同样程度的疼痛反应也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犹太人与意大利人喜欢夸大疼痛,抱怨、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他们对于自己这种情绪的外显表露并不感到难堪,希望得到医生和家人更多的同情和帮助;而爱尔兰人与美国人则不然,他们能忍受极大的疼痛,认为抱怨、呼喊无助于减轻疼痛,即使是痛得忍受不住,宁可到单独的房间去哭叫,也不愿意有人在场时表现出痛苦的感受。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掩盖自己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是难以完全做到的。心理学家埃克曼等让人们看两部内容截然不同的电影:一部是引入发笑的娱乐片,另一部是令人悲伤的影片。在看之前,要求无论看到的是可笑的还是悲伤的镜头时,都尽可能表现出笑容,而且尽量尝试做到别人看起来是真实的,不是假装的。当在观看电影时,研究者经由特殊装置,在不知不觉中,拍下这些人的面部表情。结果发现,内外不一致的情绪很难做到。其中一个参加者三次笑的表情,左边一张照片真正代表愉快的情绪,其余两张照片,虽带有笑容,但实质上缺乏笑意。
(三)言语表情与非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言语作为人类持有的交际工具,它本身已经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人们还通过言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情绪情感,这就是言语表情。例如,语调低沉、缓慢、高低差别不大表示人的悲怨情绪;语调高昂、快速、高低差别较大表示人的喜悦情绪。又如,同样是一句话:“你真好!”由于说话时语调的不同,有时表示真心的夸奖,而有时又表示生气、指责、鄙视。
没有言语的参与,反通过面部、姿态等来表达情绪、情感的就是非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额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额眉紧锁、嘴角下拉;轻蔑时嘴角微撇、鼻子耸起、双目斜视等,形成标定各种具体情绪的模式。由于面部表情模式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而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这是表达某种情绪状态的身体动作。通常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顿足捶胸表示悔恨或悲痛,手足失措表示惊慌,身体颤抖表示极度愤怒或恐惧,等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均由随意运动所支配,因此在一定程度被随意地控制。姿态表情虽不像面部表情那样能细微地区分各种情绪,但它能与面部表情一起表露情绪信息。也往往在人有意地控制面部表情时,而由身体姿态泄露真情。例如,一个人用和蔼微笑的面容去掩饰对对方的愤怒时,他那紧握的拳头、僵硬的肢体却明白无误地泄露了真情实感。
二、情绪识别
(一)情绪识别的概念
情绪识别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表情本身的,而是针对着它背后的意义。它包括:(1)通过情绪出现的情境识别情绪。例如,如果要求我们描述恐惧,我们就会提到我们“感到”害怕的某些新近的情境。(2)表情预期的动作。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表情并且询问此后可能产生什么行为。(3)体验情绪。任何表情行为的意义都可能与我们主观的情绪体验或态度有密切联系。
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快乐和愤怒最容易识别,而对恐惧、厌恶等识别较困难。并且,正常成年人的情绪表现是可以随意调节的,可以加强它,也可以抑制它。情绪可以在没有表情的情况下产生,表情也可以在没有情绪体验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并不高兴却可以面带笑容,非常伤心却可以心平气和,同一种表情,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要正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情绪单凭表情是不充分的,必须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地进行比较才能达到。
(二)情绪识别的线索
当我们与他人相互交往的时候,不管是不是面对面,我们都正在不断地表达着情绪;同时也正在观察并解释对方做出的表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的表达和识别十分迅速及时。伴随着情绪体验,机体外部发生的明显变化,例如,愤怒时胸部凸起,鼻孔张大,身体直立或向侵犯的一方弯曲,嘴唇紧闭或咬牙切齿,紧握拳头,手臂上举或晃动;极度愤怒时甚至身体颤抖,说不出话来;或声音变高、变尖,或言语混乱不清等。有机体这些明显的外部变化,就是愤怒时的表情动作。当然,这些表情动作又与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是有联系的。那么,人是借助于哪些线索来识别他人的情绪的呢?
1.面部表情
脸部的表情动作,如眼、眉、嘴等的变化,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也最能识别一个人的情绪。
在文艺作品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眉目传情”,“双眼含情脉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等描述,以致给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眼睛是面部表情最能传达情感的部位。实际上并非如此。你不妨做一个实验:用一张硬纸挡住你的面部只露出两只眼睛,然后让别人来识别你所做出的各种情绪表情,结果肯定是他人无法识别。如果你把面部露出的部分逐渐增多,那么,他人就越容易判断你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可见,从面部识别情绪的主要线索并不在“眉目之间”。情绪识别是借助于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于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而实现的。
面部表情的识别通常是通过向被试呈现各种表情的人头照片,让他们判断是何种情绪或情感。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有人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识别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把无意义音节与面部表情照片搭配成对,令被试判断表情并学习记忆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被试识记那些与积极的面部表情照片配对的无意义音节,比识记那些与消极表情照片配对的无意义音节速度快。或者先让被试判断表情照片并确认为某种表情,再令其评定照片中的人的性格。结果发现,多数人认为,积极的面部表情者具有令人喜欢的性格特征,如友好、富有活力、聪明等等。
面部表情的识别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让精神病医生和职业舞蹈家,通过影片观察一位妇女的表情,判断她的快乐程度。两组被试几乎全部根据面部线索进行判断,而很少注意姿势、手势动作等非面部线索。随后把妇女的面部遮上,在失去面部线索以后,两组被试都能按照非面部线索进行判断。最后再重现全部线索,舞蹈家更多地依靠动作姿势来判断情绪,而医生主要是依靠面部表情来判断情绪。可见,职业经验不同,判断情绪所依据的线索也是不同的。
2.身段表情
身体姿态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识别情绪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一个人的面孔,但只要能看清他的身体动作也能了解其情绪状态。流行于欧洲一些国家的哑剧,演员的面部或涂上白粉或戴上面具不可能较多地运用面部表情,但人们根据姿势动作仍能理解演员所表达的情绪。所有的舞蹈语词,严格来说都是身段表情动作。我们对舞蹈的欣赏,实际上就是根据身段表情来理解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
识别身段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语词,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不仅有个别差异,而且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又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民族中可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3.言语表情
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和识别情绪的一个重要线索。如播音员转播比赛实况时,我们可以从他那尖锐、急促、声嘶力竭的声音,识别出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从缓慢而深沉的声音中,识别出伤心而惋惜的情绪。
4.移情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不但可以被识别,而且是可以相通的。人们彼此间情感的相通,即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称为感情移入或移情。当我们知觉到别人有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他的情感。这种分析并不意味着是同情,也不仅意味着对它的认识,而是指对别人的情感产生情绪性反应。在欣赏文学艺术时经常可以见到移情现象。因为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人为特点的。只要演员有真挚强烈的感情,都可以感动观众。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能激起读者或观众的情感波涛,移情是最重要的原因。
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等。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和语调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人们之间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等构成的体系,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毋须使用语言,只要通过观察脸色,看看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