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15

第15章 错觉

一、错觉及其种类

(一)错觉内涵

错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这种歪曲的知觉就必然产生,而无法通过主观努力进行纠正。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歪曲的知觉,而幻觉则是没有相应的外部刺激下出现的无中生有的知觉体验。《列子》一书中所载的小儿辨日的故事,所谓“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就是错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错觉的种类

错觉可以在各种感觉道以及不同感觉道之间产生。因此,错觉的种类很多。

1.几何图形错觉

几何图形错觉是研究得最多、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错觉。

(1)方向错觉:在波根多夫错觉中,用一个矩形遮住了一条直线的中部,由于矩形的影响使本来的直线似乎不再是一条直线了(Poggen dorff,1860);与此类似,在佐尔纳错觉中,由于倾斜线的作用,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Z迸llner,1860);由多个同心圆组成的图形,看起来呈螺旋状,像盘起来的绳索(Fraser,1908)。

(2)线条弯曲错觉:由于斜线的影响,使本来平行线条发生了变形;受到放射状的线条的影响,使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凸了起来(Hering,1861)。

(3)线条长短错觉:由于相关知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线条长短知觉上也会发生错觉。尽管实际上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垂直线比水平线长(Fick,1851),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短(Müler-Lyer,1889)。

(4)面积大小错觉: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大于右边中间的圆;中间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三角形比右边中间的三角形大(Ebbing haus,1901)。

2.其他错觉

其他错觉主要有听错觉、味错觉、嗅错觉、触错觉以及时间错觉等。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形重错觉,提同重量而体积不同的两个物体时,体积大者知觉为更重,体积小者知觉为更轻。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一斤棉花一斤铁,谁重”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2)方位错觉,例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这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

(3)触错觉,例如亚里士多德错觉。将食指和中指交叉,中间夹一圆珠,两个手指之间就会产生有两个圆珠的触错觉。

(4)时间错觉:焦急地期待、通宵地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愉快时就会产生时间过得很快的错觉。如“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等就是时间错觉。

二、错觉理论

错觉的产生问题相当复杂,对错觉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错觉的产生可能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上,知觉对象的客观环境的变化是产生错觉的条件之一。无论是对象的结构的变化还是对象所处背景的变化,但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容易产生错觉。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受到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月夜观月,也习惯地把大片白云看成是静止的,误以为月亮在云后移动。又如,心情愉快时,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如春节人们总感觉时间太短。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视觉信息与肌肉动觉的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对错觉产生机制的解释中,人们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些错觉的主要理论有:眼动说、常性误用说、神经移位说、混淆和错误比较说、对比相同化说等。

(一)眼动说

眼动说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眼动的方向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人们产生错觉。人们通常认为,眼动很可能是导致错觉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例如,人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而对物体长度的印象就是以这种扫描为基础的,因而产生长度错觉。例如,在观察缪勒—莱尔错觉时,向外伸展的箭头使眼球移动的距离增大,因此两个原来等长的线段看上去却不一样长了。在观看竖错觉图形时,由于眼球作垂直扫描运动比作水平扫描运动困难一些,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段看起来比等长的水平线段长一些。

(二)常性误用说

常性误用说认为产生错觉的原因是误用了知觉恒常性,并认为这也是造成错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例如,在观察庞邹错觉时,我们就会觉得“远处”的线段显得长了,因此,这种错觉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三)神经抑制作用说

神经抑制作用说也称神经位移说,认为错觉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各部分引起的兴奋彼此抑制所致。均匀白色线条交点处看起来有灰色阴影,因其周围全是白色而使中间部分白色的反光,在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时,受到周围细胞的抑制,因而形成错觉。但集中注视某一交点时,该交点的影像落在中央窝,该处神经细胞密集,感应敏锐,周围细胞不能对之形成抑制,因此错觉消失了。轮廓的位移现象也是侧抑制的结果,在视觉上产生偏移的错觉。神经位移说也能较好地解释波根多夫错觉。

(四)混淆说

混淆说也称错误比较说,认为错觉是混淆或错误的比较所造成的。例如,缪勒—莱尔错觉,是观察者在比较线段长度时,不是对中间的线段进行比较,而是对整个图形进行比较,错误地比较自然就造成了错觉。混淆和错误比较说虽然简明实用,但较肤浅,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错觉的成因。

(五)对比和同化说

对比和同化说认为,对比效应和同化作用往往造成错觉,这是由于人观察事物时总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的。由对比效应造成的错觉就是对于主图形的知觉朝着与背景成分相反的方向歪曲。例如,艾宾浩斯错觉,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分别被小圆或大圆包围,看起来被小圆包围的那个圆显得大。这就是因为对于主图形中间的圆的知觉向着与背景成分小圆或大圆相反的方向歪曲。由同化作用造成的错觉则是指对于主图形的知觉朝着与背景成分相同的方向歪曲。例如桑穗平行四边形错觉,四边形越小,它的对角线看起来越短。这就是因为知觉时将刺激中的某一成分同化在它的背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