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门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十住毗婆沙论》
1.佛教净土宗的念佛养生
相传,释迦牟尼佛有位弟子乳名叫小路边,虽然道心不二,但生性愚笨,一首偈子只有四句他却怎么也背不出来,急得大哭。我佛慈悲,随机设教,方便利生,随手一指扫帚说:你四句偈子背不出,这扫帚二字记得住吗?小路边说,这两个字我背得出。佛说:你就天天念“扫帚、扫帚”吧。于是,小路边便苦志专心地天天念“扫帚、扫帚”。念了三年,把心中所有见惑思惑的尘劳烦恼,扫得干干净净,证到了不生不灭的偏空涅槃,横超三界,居然成了阿罗汉果。念“扫帚、扫帚”都可以得救,念“阿弥陀佛”必成正果,这就是净土信仰。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流派之一,代表的是佛教神秘信仰的一面,与其他各宗注重义理、领悟不同,它的旗帜是灵魂往生极乐世界。它给众生的许诺是以最小的努力换来最大的来生利益。它告诉人们,佛陀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愿力,可以把每一个虔心信仰的众生救出苦海,永远不再踏上沉沉的生死之途。学习净土,无须像学华严那样要有无比奇异的想象力,更无须抱紧一个禅宗话头,它只要求人们把心思放到那位无缘大悲、同体至慈的阿弥陀佛身上,临终就能得到佛光的指引,化生在阿弥陀佛前的莲花之上。
所谓“念佛”,原有三种,其一是实相念佛,即思考佛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之理;其二是观想念佛,即观想佛的相好功德;其三是称名念佛,即口里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实相念佛相当于大乘禅法中的“实相禅”。所谓实相是指事物的本相。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认为实相就是“空”。实相禅就是把禅法和空观联系起来,也就是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一切事物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把禅法作为悟证大乘般若理论的方法。
观想念佛相当于大乘禅法中的“念佛禅”。《般舟三昧经》认为,借助于智慧,专心观想佛的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就可使十方诸佛现立在前。
所谓“三十二种相”和“八十种好”,说的是佛陀生来容貌神异,不同凡俗,其显著特征有三十二个,称“三十二种相”,其微细隐密难见之处有八十个,称“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三十二种相”有长指相、正立手摩膝相、金色相、细薄皮相、四十齿相、大舌相、真青眼相等。
“八十种好”主要讲佛陀的头、面、鼻、口、眼、耳、手、足等长相奇特,如第一好,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如花色赤铜;第二十八好,唇色红润光泽,上下相称;第三十三好,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第八十好,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旋之相等。
称名念佛就是净土宗所倡导的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早期的净土信仰主要是观想念佛,净土宗正式形成后,观想念佛改为称名念佛,只要口诵佛号即可,依据?《阿弥陀经》中的说法:“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净土宗据此便高倡称名念佛的方法。他们十分强调“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
“一心不乱”就是要做到在念佛名号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倾注在佛名之上。
“心不颠倒”是说行者临终时的精神状态,始终能保持神志清明,这一点历代高僧给学人提供了榜样。有人甚至站着入灭,把握生死关口的洒脱让信徒们倾慕不已。
称名念佛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信徒燃香作赞,口中念偈说:“戒定真香,虔诚修供养;普令闻熏,善根皆增上;香气心光,悉遍满十方;诚感佛慈,加护恒吉祥!”然后称“南五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二步观礼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三步观礼极乐教主的种种妙行,一拜三称“南无阿弥陀佛”。再观礼极乐世界的庄严圆满之相,一拜三称“南无阿弥陀佛”。再观礼佛法身的不生不灭实相,一拜三称“南无阿弥陀佛”。再观礼佛报身的种种功德成就,一拜三称。再观礼阿弥陀佛殊胜的佛光,一拜三称。再观想阿弥陀佛以佛光解救众生,一拜三称。再观想诸圣围绕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再观想阿弥陀佛说法之相、心即是佛、平等境界等种种佛法义理境界,皆是一拜三称。这样大约经过三十多种观礼。
第四步作偈赞佛,偈子是这样的:“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萨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又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第四步是功课中心,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遍数不限。阿弥陀佛名在称念时的基本要求是一心不乱,而一心不乱在禅定中大致是到了得定的层次,所以并不是十分容易的。达到一心不乱的信徒念佛的速度不再快急,相反有时可能一个阿字就定住几个钟头,而自己并不觉得。大多数信徒不能达到定的状态,就只有采取随时随地口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办法。
第五步回向,即不以自己修得的功德自居,反过来施之于法界众生。回向在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功德自居,则只能得到有限的福报;把功德回向于法界,则能自然获得无尽的回报。
2.念佛能使人心灵获得解脱
佛教净土宗特别注重念佛;念佛与念经不同,念佛只念“阿弥陀佛”;念经是念《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等经文。佛门弟子一生吃素,营养并不丰富,却能健身延年,活到八九十岁,百多岁者亦有之,勿庸置疑,其中暗含念佛、修身修性功法。
念佛时可默念,或出声念,可天天念,或“礼拜念”。有人到西藏去,在藏区见老人们胸前或手持佛珠串,时时念,甚而走路也在念,一边念“六字真经”,一边手拨佛珠以计数。
念佛有三业:跪拜起伏、身体活动是为“身业”;口念“阿弥陀佛”不断,是为“口业”;心中有佛,除去杂念,是为“意业”。三业集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摄而不散,只有念佛之人才能体会个中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念佛之所以能够使人获得解脱,不在于心诚而感动阿弥陀佛,从而得到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的他力相助,而是念佛使人入定,进入解离,达到“一心不乱”,杂念全无,不受烦恼的干扰。因此,念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念”。小路边光念“扫帚、扫帚”,也能证到不生不灭的偏空涅槃。密教则宣称,只要口诵真言,便能即身成佛。
3.念佛可以使人修性
有些人对念佛能够养生无法理解,其实这与调心养生是一回事。念佛要求人心无杂念,口中念佛,一心放在佛菩萨身上。用这种方法把一切烦恼都抛开,自然就达到了养身的目的。
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京、华严京、三论京、净土京等诸宗的祖师,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自然就可趋向佛智,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么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很难做到一心地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带未断的烦惑,出三界的牢笼。
需要注意的是:念佛法门,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浮土一门,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称为教内的别传。
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但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仍要念佛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却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虽然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坐时请参看《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自能易于得力。
修各种佛法,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但初学的人,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静坐一法,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最易相应。
(1)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必须摄心专注而念,如果妄念纷飞,不容易收摄,则可一面在口里念,一面用耳根听,旋听旋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是念佛的要道。
(2)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久之,自然一句佛号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3)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这时要勇猛着力。譬如大敌当前,只有奋勇抵抗,虽枪林弹雨,义无反顾;又如孝顺之子,为报杀亲深仇,虽临虎窟,心不退怯。
(4)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路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观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总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将成就一行三昧,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4.念佛诵经可以少病长寿
《十住毗婆沙论》曰:“佛法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许多高僧大德都长命百岁,这不仅与他们长期吃素、修身养性有关,而且与长年念佛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念佛本身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他可以使人的心性在念佛过程更容易得到净化,得到洗涤。如果再加上念佛时的愿力起作用,那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北史》上记载,后周时,有一位孝子姓张名元,字孝始。他16岁时,祖父双眼失明。因此,他就昼夜礼佛,以祈求佛菩萨保佑他祖父。他虔诚地拜了三年。有一天,他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看见经上有“盲人得视”的经文。于是他就点燃了七盏佛灯,又请了七位师父到他家里来诵读《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他一边拜,一边哭着说:“佛菩萨呀!我做孙子的人不孝,才使祖父双目失明。现在我用这七盏灯光,普遍施舍给所有法界的众生!希望我能代替祖父失明,而使他老人家的双眼恢复光明!”他很诚恳地拜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晚上,他梦到有一位老先生用金鎞(治眼病的工具)在刮他祖父的眼睛,并且告诉张元说:“你不要担心,三天以后,你祖父的双眼就可以复明了。”张元很高兴地从梦中醒来,把这件事情告诉家人。过了三天,他祖父的眼睛果真完全好了。这事虽然传得神,但史上确有记载。
在各家寺庙内,有不少的出家人从不知药为何物。他们一辈子很少生病,偶有不适也可以用民间小单方医愈。可见吃斋念佛、诚心诚意诵经修行的人的确是病少且长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