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译身体语言密码
身体语言是信息发送者把要发送的信息,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输送到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反应,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的过程。
一个人的身体语言,主要是指他(她)从实现其活动的目的出发,通过自己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将自己的指令、意向传达给他人,以达到影响和支配被领导者的目的,使活动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进行。
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是语言的两种形式。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时二者单独使用,有时将二者合用。
首先,就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单独使用来看,有人只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其间没有(相对而言)身体语言配合;有的人只是用身体语言传递信息,其间没有有声语言配合。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是一位著名的身体语言大师,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各种体态来把各种剧情内容生动地传达给观众的。
其次,就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合用来看,人们在用有声语言发送信息的同时,往往要辅以身体语言,即我们过去常说的“以姿势助言语”之类。一般说来,人们总是把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结合起来运用,只不过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类最古老的交际手段就是有声语言,而人们在说话时是离不开表情动作的。有研究表明,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有声语言还不太发达的时候,交际时表情动作格外丰富。就是到了人类的有声语言丰富发达以后,交谈时表情动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也就是说,说话要表现在神态上,表达在言辞中,才能被人理解。孟子是一位十分擅长辩论的人,他从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发现,有声语言的不足,需要用身体语言去补充,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人类的动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个人平时说话都会不知不觉地作出某些表情动作。人们说话时变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态,举手投足的动作,经常同所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说话人的修养水平。事实上,你同另一个人见面,虽然尚未正式开口说话,但交际活动已经开始,双方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在传递着信息。说话时对方除了听,还在看。皱眉头,嘴角向下撇,那显然是话不投机;和颜悦色,笑脸相对,谈话就易于顺利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给这种无声的身体语言以应有的位置。如果在说话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身体语言,就能够使重点突出,并富有感情、形象生动,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际的效果会比单纯凭借有声语言好得多。大家知道,电视的宣传效果比起电台广播更突出更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电视节目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电台广播却只作用人的听觉。
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是构成其语言的两种重要形式。每个人在实施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场合等情况,有时可分别单独使用,有时也可将二者结合使用。但更多的情况下,要注意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自己言语的效能。
心理学家一致发现:身体语言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身体语言甚至可以替代有声语言直接发挥自己传播交际信息的作用。已故美国著名记者约翰·根室在《回忆罗斯福》一书中写道:“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他的表情从稀奇、好奇、吃惊到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庄严,还有绝伦的魅力,但他却只字未说。”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只有少部分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大多数通过视觉获得;而精妙地表达一个信息应该是45%的有声语言+55%的表情和动作。可见,缺乏身体语言的交流不仅丧失大部分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渠道,也会给他人以平淡拘谨、毫无生气的呆板形象。
身体语言是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它通过眼神、面部肌肉运动、手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语言将有声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它能充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并可帮助受话人深刻、准确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言语表达的空乏而带来的误解。在长辈批评后生时辅以爱抚、安慰和体谅的眼神,会叫人心悦诚服;在妻子需要丈夫做家务帮手时,伴上一个亲昵、温柔的举动,会让丈夫饶有兴趣地来参与;在向下属吩咐工作时附上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则能令人心情舒畅愉快,如此等等。多一点抚慰,少一分隔阂;多一点微笑,少一分误解。灵活有效地使用体态语言,不仅会给平淡乏味的语言润色,还会避免因语言不详而导致的沟通中的麻烦与障碍。
人的身体语言并不神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身体语言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比较容易察觉的身体语言有以下各种:
五官眉毛上扬表示询问和质疑;眼睛张大表示惊疑、欣喜或恐惧;鼻翼微微掀动可能是心情激动的反应;微笑是肯定的象征,具有向对方传达好意,消除不安的作用。
面部脸红常由于害羞和情绪激动;脸色发青往往出现在强烈气愤、愤怒受到抑制而即将暴发之前;脸色发白常常是由于身体不适应或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打击。
躯干呼吸急促时,胸部或腹部会起伏不停,这是极度的兴奋、激动或愤怒时的表现;肩部微微耸动可能是在抑制激动、悲伤或愤怒的流露;挺胸叠肚是满不在乎的表示;哈腰弓背是畏缩退让的表示。
四肢手指轻敲桌面和脚尖轻拍地板可能是内心焦躁不安;手、手指发颤是内心不安、吃惊的表现;手臂交叉可能是一定程度的警觉、对抗的表示。
上述这些身体语言的表现我们都不陌生,只是没认真想过罢了。这说明人体语言就在我们生活和商务活动当中。当然,身体语言还远不止这些。总而言之,身体语言是一种人人都能“读”懂的最大众化的语言。
第二节 头部语言的破译
头是人的身体最聪明、机智的部位,而脸则是人的身体语言中表情最丰富的部分。人的一眨眼、一颦一笑、一点头、一咧嘴……无不透露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学会解读头部语言,你将会在交际场上,轻轻松松洞悉人心,掌握住成功人生的契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用“摇头”或“点头”来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经常摇头晃脑的,那么你或许就会猜测他不是得了“摇头病”就是神经病了。
不过,如果我们撇开这种看法而从身体语言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人特别自信,以至于经常唯我独尊。他们也会请你帮忙办事情,但很多时候,你做得再好他(她)们都不怎么满意,因为他(她)们有自己的一套,他(她)们只是想从你做事的过程中获取某种启发而已。
这种人,一般在社交场合中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他们对事业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倒是被很多人欣赏。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在向你表示懊悔和自我谴责,他(她)肯定没把你上次交待的事情放在心上,如果你正在问他“我的事情你办了没有”,见他(她)有这个动作的话,你不用再问也不用他(她)再回答了。
倘若你的朋友中有人有这样的动作,而他(她)拍打的部位又是脑后部,那么,他(她)这种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对人苛刻,他(她)选择你作为他(她)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某个方面可以供他(她)利用。当然,他(她)也有很多方面值得你去交往和认识,诸如对事业的执著和开拓等,尤其是他(她)对新生事物的学习精神,你不由得从心底真心地佩服他(她)。
时常拍打前额的人一般都是心直口快的人,他们为人坦率、真诚,富有同情心。在“耍心眼”方面你教都教不会他(她)。因此,如果你想从某人那儿了解什么秘密的话,这种人是最佳人选。不过这并不是说明他(她)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朋友;相反,他(她)很愿意给别人帮忙,替别人着想。这种人如果对你有什么得罪的话,请记住:他们不是有意的。
如果与你面对面坐着或站着,这种人总要时不时地抹一抹头发,好像在引起你对他(她)发型的兴趣,今天肯定特意梳整了一番。其实不然,因为这种人就是一个人独自在家看电视,他(她)也会每隔三五分钟“检查”一下头发上是否沾上了什么不好的东西。
与人交流时喜欢抹头发者大都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倘若公共汽车上有小偷,而乘客都是这种人的话,那个小偷一定会被当场打个半死。
这种人一般很善于思考,做事细致,但大多数缺乏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
这一类人对生活的喜悦来源于追求事业的过程。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不过仔细想来你就会明白:喜欢拼搏和冒险的人,他们是不在乎事情的结局的。他(她)在某件事情失败后总是说:“我问心无悔,因为我去干了。”
“嗯!说的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电视访问时,主持人会以如此唯唯诺诺的应答方法来诱使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所以说,杰出的访问者是善于回答并能使他人关不住话匣子的人。
如上述般的回答方式,除了语言外,还有一种身体语言,那就是点头。当一个公司举行面试时,主试官频频点头示意和极少点头的情形比起来,前者容易引起应征者谈话的兴趣,而点头的动作也具有回答的效果,也就是表示“我正在听你说话”或“请继续说”。这种意思一旦传递给对方,对方便会有“对方已能明白我的话了”或“对方接受我的说法了”的想法,因此便能假其余勇,口若悬河了。
相反地,如果听者吝于点头的话,那么说者便会觉得言论不受重视,索然无味而不愿继续下去。最后,终于产生相对而无语的情况。
关于点头方面的实验,有以下的结果:
第一,当对方针对谈话内容向你做点头的动作,表示其对你某种提议的允许及认可。
第二,在两人的谈话过程中,对方短时间内的点头超过三次,则可能表示不耐烦或有否定的意味。
第三,若点头的动作与谈话情节不符,表示对方不专心,或有事情隐瞒。
歪着脑袋常常是一种聚精会神倾听的姿态,这不仅仅出现在人类身上。动物也有相同的表现,例如刚满三个月的小狗听到或看到吸引它注意力的新事物(如新的狗屋、第一次见面的其他动物等)时,头也会歪向一边。
第三节 面子的观点倾诉
在震惊日本朝野的洛基德事件中,被告小佐野贤治在法庭上的表现,是面部表情重要性的最好佐证。刚出庭时,被告小佐野贤治摆出一副日本大企业总裁的派头,威严的外表流露出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昂首挺胸地从一大群记者面前走过。但退庭时,小佐野贤治却无力地垂下了脑袋,一副沮丧的神情。小佐野贤治的身体语言背叛了他,毫无保留地道出了他的内心世界。
身体没有任何动作的人,明显未曾用心听对方的话。不停地眨眼(大约每三至六秒一次)、点头、注视谈话者、用手抚着下巴(代表思考)、弯着腰脊倾身向前、偶尔变换坐姿、不知不觉将头部侧摆等姿态都是“倾听者”所表现的肢体讯号。
不过,如果倾身向前的动作不自然,而且明显地侵入你的空间领域,表示对方不同意谈话内容;点头表达同意的姿态若显得夸张、频繁,而且没有按照谈话节奏,则代表对方没有办法了解你的话,或者是他(她)心里有其他的事情牵挂着,想要赶快结束谈话。
如果有人发生什么问题,或是提到某个人时,首先映在我们脑海里的就是那个人的面孔。
面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经过岁月风霜的磨练,表现得最明显的就在面部。
世界上的事情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人的面孔也是各式各样且各有特征的。虽然有这么多不同的长相,但是大致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东方人的面孔,依照人相学可以分为贵相、福相、贫相、财相等八至十种类型。
对此,人相学有许多研究,引人注目。
观察对方的脸型和脸色,在与人相处和交往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和猴子同被称为视觉动物。所以,当由视觉上得到信息时,通常都能够留下深刻印象。通常给予人们第一印象较深刻的主要是:脸、声音、语言(谈话内容)。
例如在新闻、报纸杂志上所见的肖像画,仿佛似曾相识,对其印象深刻不减。盘旋脑里的脸部神经细胞因人而异,每一个人脸部的表情反应程度也不同,如果遮住一个人的眼睛,他(她)的反应能力将会减弱。当你想要读懂对方的心理时,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其脸部表情;即使仅从嘴与眉的变化,也能慢慢领悟出他(她)的心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孔,即使一般人分辨不出来的双胞胎兄弟,经过精密的肌肉、颅骨测定,也可以找到若干差别。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自芸芸众生的脸谱当中,归纳出一个分类的标准。以脸型来分类的话,有的人脸方、有的人脸圆、有的人呈倒三角形……大致上可以分四五种脸型。
人类的脸型决定于颊骨、颚骨与肌肉的纹理及结构,自古以来即被拿来当成判断命运、性格的重要依据。许多民族如中国人、犹太人、吉普赛人也都有自己一套的观相方法。人类学家也相信,不一样脸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与发展倾向。
身体语言大师摩里士曾经说过:“人身体上突出的部分多的人,侵略别人身体领域的性格愈显著。”不言而喻,这个突出的部分指的正是下巴、鼻子及女性的乳房。特别是下巴,因为每个人生气或得意的时候都有仰起下巴且向前方突出身体领域的倾向。
以脸型来分析性格的学说,最著名的应该是柯尔曼发表的“脸孔类型的不同性格倾向”理论,我们将内容择要略述于下:
(一)肥满、肉多的圆形脸
喜欢遵守规范,维持传统,思想与行为都相当保守。生活节奏平缓悠闲,虽然举手投足的姿态动作较大,却不会让人有大而不当的感觉。反而有股从容不迫、悠然自行的气度。讲究闲适、规律的生活,颇受朋友欢迎,知识的涉猎偏向消极、实用、常识性。
这种人在工作上的表现,动静皆宜,适应力颇强,会调整、改善自己的步调适应社会。喜欢快节奏的任务,也能耐得住单调、无趣的工作。
但是,这种人缺乏原创性、创造性特质。凡事求真务实,对于眼前的、具体的事较感兴趣。不愿冒险改变现状,也不太会钻牛角尖。具备妥协、调停能力。
(二)下巴部分肥满的三角形脸
他们的脸胖,脖子较为粗大,整张脸经常红彤彤的,显得血气旺盛的样子。
这种人紧张,感觉敏锐,具有好动、静不下来的外向性格,体力充沛,节奏快,而且可以吃苦耐劳,身体的韧性一流。身体颇为强健,很少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体力的恢复也挺快的,他们总有法子在搭乘好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后,立即投入工作。
这种人在人际场合上很吃得开,属于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典型。不过,他们交朋友的目的明确,所交往的朋友也局限在工作上的关系,他们很会因实际需要选择朋友,很会利用朋友的“附加价值”来赚钱或发展自己的事业。几乎只有一面之缘的人,都会被记入他们的资料库中,成为日后的合作伙伴。
这种人做事非常积极热情,敢冒险,胆子大,行动快如闪电。有实践能力,颇富开拓性。这种人当老板的话,身旁一定要有值得信赖且具分析力的幕僚为他(她)运筹帷幄,才能成事。
(三)轮廓相当明显、下颚宽大的方形脸
这种人脸庞方而大,有棱有型,给人深富男子汉气概的印象。做起事来胆大过人,喜欢冒险犯难,凡事草率鲁莽,思考欠周详,容易得罪人。是属于有勇无谋的类型。
这种人思考问题、做事方式总是采取单线、直线模式,缺乏协调、迂回空间。判断事情也常流于表面、肤浅,看不到隐藏的忧患。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这种人可以说是爱憎分明,喜形于色的典型。他们往往只和有好感的人亲近,对于讨厌的人总是摆一张臭脸。运动细胞发达,很少有什么运动能难倒他们。
(四)轮廓明显、五官端正的方形脸
与上一类型的差别,主要在于下颚,他们的下颚线条较柔顺。凡事崇尚中庸,既不破坏传统秩序,做事也极富弹性。能力卓越,眼光远大,是典型的领导人才。具有应付变局,扭转乾坤的能力。
这种人脑筋聪明,富于机智谋略,举止大方稳重,待人诚恳,颇有威望。处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稳定度高,上司交代下来的工作,他们会尽全力办妥。现实和理论两方面,他们都有办法兼顾,生活过程既有朝气,又十分均衡。
(五)下巴削尖的倒三角形脸
这种人心思细腻,遇到事情想得多,想得远,想得广,尤其喜爱思索抽象性问题,容易陷在自己挖掘的思考陷阱中。
这种人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不好,孤独内向,不容易交到朋友。这种人常给他人不合群的印象,用心细密、谨慎,采取防御姿态,人际关系始终难以拓展。这种人性格固执,总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喜欢胡思乱想,好钻牛角尖,与人相处时,缺少圆滑沟通能力。
这种人不擅长表达情爱,对心仪的对象只是慢慢付出关心,羞于把“爱”字说出口,以致常有单恋的情形发生。感情容易受伤害,报复心也较为强烈。做事积极、快节奏,有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对事物观察透彻,是很不错的智囊、策划型幕僚人才。
如果一个人的感情很激动,使得他(她)的面部表情失去平衡,你会清楚地看到他(她)的脸上是如何刻画这些感情的变化的。
一个人倘若遇见高兴的事,如可能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或者收到一份珍贵礼物,那么他(她)的脸部肌肉就会松弛;而一个人一旦遇到悲哀的事情时,如遇到挫折或是遗失了心爱之物,那么他(她)的面部肌肉就会绷直并且一脸的哭相。
如果一个人正工作时,忽然沉默下来,而且,很明显地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那么这种人在危机的状况下,极难承受得起精神上的负荷。这种人属于对现实不满而又缺乏耐性的人,对于事态的发展方面,无法应付自如;在实际生活方面,他(她)缺乏坚强的性格;如果是在逆境的情况下,他(她)就会立刻表现出软弱的本性。
我们常常可以在公共汽车上看见电影明星或模特儿的侧面广告,当时并没有任何特殊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人物广告和海报似乎都是左侧面!若为右侧应早有特别的感觉。
平常我们所谓的偶像,多半以脸的左边一半为重点。
例如,有人拿张无意义的相片给你看,借此判断你性格的特征,原本左右十分对称的照片,你却容易被脸的左方所吸引。又有一张脸谱照片,左方为生气的表情,右方为微笑的表情,你看过后,却会被左方生气的表情所吸引,并造成一种不易磨灭的深刻印象。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原因是眼球本身的右侧(对方眼球的左侧),容易造成移动,故人的观察视觉比较容易集中在对方脸部的左侧。
配合眼球的活动,感情在脸部的左方比较容易显现出来。如果用脸的同一边所合成的照片来看,左脸比右脸的感情流露更为明显,如果你无法抓住对方心理时,下意识里看看他(她)脸部的左侧,大致可窥知一二。
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写过一则短篇小说《手帕》,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刚失去小孩的寡妇,原以为她是很伤心的,可是却看不出她表情特异之处。然而,在无意间,瞥见桌上手帕揉得很乱,才知道她刚刚哭过了。虽然她不愿说出,但却在不经意的细节上流露了出来。这便足见人的本性是很容易在细节上被看出来的。
脸部的表情最容易显现出人的心理状态,人对脸部以外的四肢活动,反而较少在意。若要看出对方隐藏的个性,可观察他细微的动作。
有一次,小刘和小马在聊天,小刘发觉小马似乎与平时不一样,仔细留意才发现:小马虽然在微笑,但在桌下的手脚却不时颤动,而此举与谈话内容并无关连。由此可证明人的本性还是容易由小动作流露出来的,明明心中有所牵挂,却不愿承认。
第四节 会说话的眼睛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的故事:狡猾的赌徒们先用小金额下赌注,并且密切观察坐庄人的反映,如果押中了,就会发现坐庄人的瞳孔骤然扩大,于是他们就大大地加码。结果坐庄的人输了钱还不知奥秘何在。
我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由此可以说明人的瞳孔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卡耐基曾经说过:当领导走上讲台,未开口之前,通常都会先用目光扫视一下整个会场,这种扫视就起到了组织和控制的作用。这时到会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进入听讲状态。如果会场出现冷场时,领导就会用鼓励的眼神注视下属,这样就是给准备发言者增强信心,以便他们可以踊跃发言。当全场出现纪律松懈,讲话者过多时,领导往往会投过去严厉的目光,并停留一会儿,制止这种现象。所以,有经验的领导都善于用目光驾驭整个会场,使会场井然有序而又生动活泼。
眼睛能像嘴那样说话,应该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发现。历来的文艺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都对能向人们传达很多信息的眼睛的作用予以绘声绘色的描写。
在许多语言中,都有不少关于眼睛的词语组合,比如,“钢铁般的眼睛”、“色迷迷的眼睛”、“惊恐的眼睛”、“锥子般的眼睛”、“邪恶的眼睛”、“狡黠的眼睛”,等等。此外,“轻蔑的眼神”、“愠怒的眼神”、“火辣辣的眼神”、“闪烁的眼神”、“冰冷的凝视”、“像要把人钉在墙上那样瞪着”等等的表达,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甚至,我们可能还知道“目光如炬”、“目光如刀”、“映入眼帘”、“目中无人”等表达眼睛会说话的字眼。的确,文艺作品在使我们注意眼睛的表现力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古代埃及到现在,为了引起人们注意自己眼睛所传达的信息,女性们都予以化妆。利用颠茄液点眼来扩张瞳孔者,现在已不多见,但在眼部化妆方面,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大多数以眼睑膏、眼霜、眉笔、睫毛膏之类新型美容物品取代了颠茄而已。为使自己的眼睛引人注目而精心挑选眼镜框的女性如今也大有人在,甚至用有色隐形眼镜来改变自己瞳仁颜色者也不乏其人。现在的实验性调查证实了古代埃及女性用颠茄液来突显眼睛的美感是不无道理的。埃克哈特·汉斯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调查里,就使用了女性收缩瞳孔的脸部照片和仅扩大瞳孔而不改变其他的修正照片。埃克哈特·汉斯把几个女性的这两种照片配套,让男性受试者观看后作出评价,结果,这些男性对瞳孔较大者全部都有好感,对瞳孔较小者全都评价不高。
对于眼睛的作用,身体语言交际的研究者们并不为言情小说家们的修辞表达所惑,而是使用自己单独的专门用语。“视线的相交”一般称为“双目交视”或“目光相触”,而专家们选用的词语是“相互注视”,这意味着,相互反应的两个人相互看见了对方“包括眼睛在内的整个面部”。这个用语被选的理由是因为:距离一到一米以上,就难以正确区别人们视线所向的对象区域。此外,“注视”这个词语,仅表示某人“看的行为”本身,而与视线前面有人与否无关。
在人的相互反应中,“注视”与“瞥视”之间的区别往往不被当做问题,但实际上却有重要的区别。“注视”是心理上的积极行为,具有试图判断对象的意愿,目光的焦点明显涵盖了对象的所有部分。因此,“注视”与“观察”有近义关系。女性一旦向警察报告说“某人用他的眼睛剥脱我的衣服”,就是认为好色之徒的注视侵犯了自己的人格。与此相对,“瞥视”是心理上的消极行为。惟其如此,游泳池畔穿比基尼的姑娘们往往希望被小伙子们“瞥视”一下,如果未被所喜欢的小伙子们“瞥视”一下,恐怕就会有“失落感”。但是,男性要是“注视”或“观察”她们,却是一种绝不允许的行为,因为按照社会的一般规范,男性遇到女性时,只能一次、两次,最多三次左右短暂地“扫视”,而不能长久地注视。
对于美国人在公共场所目光使用的方法,不仅有几名熟练研究者的调查记录,还有能够简单推测的事例。在街头、商店、事务所和自助食堂,以及其他不打算在此搭话的场所,遇到某人时,美国人往往采取“礼貌正确的无视”。说白了,就是对方进入视线范围也不去“注视”和“凝视”。
一方面必须尊重别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也不想侵害别人的私生活。为此,要避免与陌生人目光相遇,最多不过“一触即离”。不过,这样做有时比较困难,比如遇到服装异样者、身体异常或有残障者,乃至貌似名人士,尤其如此。大人或许忍不住多看几眼,而对孩子却大多要教导:不能盯着看啊,那是不礼貌的!
在电梯中的行为是有意识采用“礼貌正确的无视”的典型范例。大多数人一进电梯里边,与他人照面,就立即面向梯门。在一起上下之间也不相互交谈,或者望向天花板,或者看着地面,或者读着说明书,或者看着显示楼层号的电光板。偶尔,同乘者之一与自己的目光相遇时,则浮现出表示信赖和善意的微笑,进行两三秒钟的相互注视。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较长久地看着对方,那么,不是表示非难或疑惑,就是表达想要搭话的欲望,表示要传达一种信息。
在街头、机场、购物中心等处与他人偶遇且要擦肩而过时,有着严格的不成文规则,规范着我们目光的使用方法。
若是美国大城市的白人,那么,接近对方到能够明确识别的距离(大约4.9米到9.8米之间)时,大概就要“相互注视”。如果是陌生人,那么大体上仅瞥视一下即可;而如果是友人或熟人,那么不打招呼,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然而,若是大城市的黑人和小镇的居民,则没有友人和陌生人之别,有一律问候的倾向。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同有异。
中国大城市受过教育的人对于这种场合下的识别范围也许没有美国人那样严格,但相互看到而视若无睹、毫无反应,显然也属于不礼貌行为,会令人不高兴。所以,那些高度近视者,常因近在咫尺却看不见对面来人,不打招呼而遭人误解。也有些人,走路时尚能“陷入沉思”,表现出一种“目中无人”的状态,常令熟人生气。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他(她)大脑没有空闲,所谓“一心不能二用”,来不及对眼睛摄取的信息作出反应而已。至于小镇的居民,由于整体上比大城市的人更为好客、更为热情一些,所以,对陌生人打招呼的概率要高一点,但还是不能与熟人相提并论。
美国人若回避他人的目光,或者在善意的微笑之后,不实行“相互注视”,那就是表示没有交流的意愿。因为相互明显地注视,意味着开设了一个交流频道。所以,人们力图捕捉售货员、服务员及其他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视线的理由,就是因为相信这种“相互注视”能够促使对方来同自己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服务。
美国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知为什么,就被购物中心和机场中那些募捐老手和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走到他们身边。其实他们的技巧就是根据这样一种假定:一旦确立了“相互注视”之后,人们的良好风度和不愿伤害对方感情的心理,就不会让自己话也不说一句就能过其场地。人们大约还在离他们6.1米以上、即将离开之时,他们就会捕捉你的视线,使你不能轻易离开,并通过相互注视,把你引向自己一边,并诱使你开始交流。直到你接近到约2.44米左右时,他们一直紧盯着你,此后则开始行动。当你走到离他们0.9米以内时,即便他们一言不发,你也来不及转身了。
一般而言,美国人在正常状态下与他人相遇时,相互间的距离直到2.4米左右为止,都继续进行“礼貌正确的无视”。而且,此时,人们会稍稍注意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向,通过头向某一方位的姿态,传达一种信号,显示自己打算前进的方向,此后则低头走路。
许多人知道一种“面对面做鬼脸”的游戏。这对于孩子们而言,是一种忍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只有“强者”才能胜出,因为它要求参与者要强忍害怕的心理和想笑的冲动。没有交流意愿的十秒以上的注视,对于一般人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引起真正的不快,也会引起焦躁不安。在灵长类动物中,“凝视”常是“赢得”或“败走”的原因。人的反应当然不会那么直接,但是,不眨眼地盯着看,能够引起对方心脏跳动的显著亢进以及其他现象,则由美国艾尔大学的研究者们明确地揭示了出来。
还有这样一个实验,装扮成“普通行人”和“摩托车驾驶员”的调查员,反复凝视着因红灯而停车的汽车司机。结果判定:信号一变,那些处于被凝视状态的汽车司机要比未被凝视的汽车司机更为急切地起步通过路口。
两个人之间正常对话时的目光使用方法,是可以简单推论而得知的。听说并用时,不得不一直注视对方,紧盯对方的眼睛。正常的注视情况要因对话者的性别、个性、文化形态的背景、话题、谈话现状及其他几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还是可由眼睛的功能推定其对话时目光用法的类型。
各种研究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五个功能,即调整说和听交替,观察对方的反应,表达意义,表达感情,传达相应对话人关系的性质。
说话者往往是先相互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对话,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完自己的意见,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注视对方。但如果说话者不进行这种第二次的相互注视,则表达者还要继续说话的。
对听话者来说,除了表达自己想要说话的意图外,还要在对方阐述一个意见后,及时看一下对方。一旦错过这一注视的时机,就等于奉还了自己发言的机会。于是,对方只能在自己已经说过的东西上添加点什么,或者连续保持拘谨的沉默。而且,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起来,那就意味着:这种对话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对方持续移开目光,似乎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但有时却不过是对方有点害羞,或心情不佳而已。不过,有些疲倦也说不定。
有着仓皇眼神,不断东张西望的人,同样也会使人紧张。有时,某人匆忙一瞥的视线方向能够提供其眼下关心之事的线索,但总的来说,在这种场合,人们总想尽快离开其人。
对话之际,为了检视对方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简而言之,对方对自己的注视程度成了判断其人注意集中度的标志,进而,注视和被组合的脸部表情变化都能提供自己想要了解对方的反应。
在仔细考虑对方的回答以及对方如何反应的场合,无论说者还是听者一般都会相互移开目光,这也是调查结果已经证明的。原因似乎是,伴随着精神向内集中,人们希望对视觉的刺激尽量减少,以至于不仅移开目光,而且新入眼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己眼睛的焦点重合。
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能显露吃惊、害怕、愤怒、不快、愉快、悲伤以及其他种种情感,常跟脸部的其他部分连带演出。眼睛还能表现威胁、责怪、憎恨、恐吓、装傻、恳求、诱惑以及求爱之类的意图。这类感情的程度差别,不仅通过眼睛和脸的外观可以传达,而且通过注视时间的长短和固定程度也可以传达。
对话中眼睛的另一个功能是听者和说者相互传达如何评价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根据某一个调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交流对象当做中等地位的人物,则自己的注视和对方的注视均达到最大限度;如果对方的地位极高,则为中等程度;如果对方地位很低,则达到最低限度。
在谈话对象是可信赖的人时,自己的注视会更长更频繁,在谈话对象是喜欢的人时也同样。但是,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面对讨厌的人,也进行冰冷的凝视。
对于求爱时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经引起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对于企图保持更亲密关系的对象,无论男女均运用“秋波”这种传统方法,也得到科学调查的印证。一般而言,订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视会增多;意欲从此成为亲密伴侣的男女之间,双目交视的时间也会来得更长。
关于这一主题,有研究者作了极为有趣的描述,其中提到:一个独身女子若在西餐馆等公共场所选中一个男子,直接深情地凝视其眼睛,然后,回过头来与同伴聊天或阅读杂志。接着,作出一种挂念的姿态,再度同样凝视其人,随即垂下头来。如此往复三次就会诱惑对方、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兴趣。结论是:暗送“秋波”,至今仍是求爱者的制胜手段。
决定相互反应状况中的注视和相互注视程度的因素,除了此前讨论过的对话时眼睛的五个功能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最为有力的因素恐怕是男女之别。无论是听、说,还是沉默,女性都比男性的注视率要高。根据某一调查,会话时注视的时间,女性比男性平均约多15%,无论从其频率、持续时间、对应度等任一角度检测,女性都超过男性。
性格也对注视行为有一定影响。调查一下在心理测试中被判定为内向型的人来看,就会发现外向型者注视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比较高。此外,也有一种研究指明,被判定为自尊心弱的人,注视的频率和时间会比较少。
一项调查表明,通常诈骗犯大多企图回避相互注视,但在被起诉后的诈骗犯当中,也有高度利用相互注视的反例存在。进而,诈骗犯的这种注视行为可以归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使用权术的倾向,而调查判定,在“马基雅维利主义”性格测试中显示高位者,其注视频率远高于显示低位者。
或许人们相信“一边直视对方的眼睛,一边若无其事地说谎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些调查结果中,既有“不可能这样做的人”,也有“能够这样做的人”。所以,必须对有这种可能的人有所警惕。
从美国某地到别处旅游的人都感觉到说话上的方言差异,而实际上,美国人眼睛使用的标准也因成长的地域不同而不同。例如某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例证:在飞往纽约的客机上,邻座的出身于佐治亚州的女子发表了自己的一个相关感想,她说她很不喜欢纽约相互之间毫不关心的状况,证据是“没人看你一眼,恰似你不存在一般,而在南方,大家相互充分注视,一见如故,都带着微笑”。
要想了解目光使用的地域差异,其实并不需要出门远行。在雇佣很多外地打工者的大都市里,只要走过几个街区,遇到不同地区的人,就能判断出目光使用的差异。
有一种假说认为,在对话状况中,听话人要比说话人更多地注视对方,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有人做了相关调查,调查表明,这一假说对于美国的白人来说,确实是恰如其分的,而在黑人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成年黑人在自己说话时要比听人说话时更多地注视对方。
美国的白人青少年,在看到感觉不大愉快的行为或者受人疑忌时,除了发出感叹词外汇,往往眼球向上翻转。但是,黑人使用类似翻转眼睛的动作时,却大多意味着与此截然不同的行为和信息。黑人的这种眼睛使用方法有时也表示对他人难以容忍的行为反应,而与白人青少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表情传达的信息并非不信和疑惑,而是敌意。这种“眼睛的翻转法”,首先是睥睨有敌意的对方,不想被其视线纠缠;进而,则像画弧似地把两眼从对方处移开;其间,眼皮稍稍向下。由于这一眼睛动作的全过程是在一瞬间一气呵成的,所以有的白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到。
对话时的话题也是影响眼睛使用方法的一个因素,如果话题不是个人性的,而是相谈甚欢的轻松的那种,则注视增多。反之,在话题是私人性的、有点麻烦的问题时,对话的当事人为此感到发窘、羞耻、难以启齿时,目光接触大概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最后一个因素是对话现场的状况。对话者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注视越大,大概是要通过相互注视从心理上来弥补空间上的距离。此外,对话现场中,有无视觉方面的刺激物也有一定影响。如果现场没有引人注目的人、物、背景,则相互注视增加;反之,则减少。
(一)求职面试之时
研究表明,在两人的对话中,通常相互注视的连续时间约占整个对话的10%~80%之间。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其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人类的注视行为。
但是,注视行为或多或少都会被当做当事人情绪、气质、意图的反映。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从电影里截取两段对话者注视率分别为15%和80%的对话画面,让被试者观看,令其对对话者本人作出评价。结果,被试者对于注视率仅15%的对话者的印象是冷漠、悲观、狡辩、城府深、不成熟的回避、顺从、不关心、迟钝等;而对注视率达80%的对话者的印象却是有亲近感、充分自信、自然大方、成熟、诚实等。
这种调查结果证实,求职面试时保持充分的目光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常聘用方只是预先从书面考试或求职简历中选取有资格者进行面试。所以,前来面试的求职者理应与其他面试者具有同样合格的概率。如果你来面试,大概还要按号排队。认真的求职者总要打扮得整整齐齐,力图给人一个整洁的印象,但不管怎样,你已经没有充分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外观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面试中加分,能想到上面提到的注视率15%与80%的评价之差,必受益不浅。换句话说,面试时,一定要密切注视招聘方的人事部长或总经理,要努力与之进行频繁的相互注视。当然,不是说一上来就要紧紧盯着对方,眼睛都不眨。周围的情况你也要兼顾,要有个大体了解。不时用两三秒时间扫视一下周围再来注视对方,这并没有什么害处。
(二)在听众之前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下面开始口头发言。”教师一边说话,一边迅速地环视班里的学生们,而学生们则作出恨不得要隐身的样子。“谁来带头呢——好,刘卓,从你开始吧!”教师终于说话了。刘卓发出了痛苦的抱怨声:“啊呀!老师真挑了我呀!准备是有,但——,唉,我一进教室,就预感到我会被选为第一个。”
在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研究心得时,老师第一个选了刘卓,那么,刘卓是如何被选定的呢?让我们先从刘卓和其他学生入室就座后开始看吧。当时,没有迟到者,教室里已经安静下来,教师打开了讲台上的学生名册,填写了日期。刘卓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了教室的挂钟后,打开了笔记本。就在一瞬间发生了一点事情——她向上看时正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于是,刘卓的命运被决定了。
显然,教师的授课计划中早已纳入了课堂提问这一安排,但是,先提问谁,并未事先决定。决定这一点要根据现场情况的判断。学生是否显露出兴趣,是否心不在焉,是否在思考,是否退缩,是否理解,是否困惑,是否确知答案,或者处于莫名其妙的状态,这一切都通过身体语言信息传达了出来。为了使授课顺利进行,解读学生的反应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来自于大学的不熟练的教学实习生往往害怕学生把全部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因而一味低头看自己的讲稿,即便是偶尔举目,也是瞥一眼房门和挂钟,甚至心不在焉地望向窗外。于是,该实习生举目时,几十个学生的眼睛也跟随其视线一齐望向房门、挂钟和窗外。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完全失去了。
能够很好地与集体听众交流的人,往往定期舒缓地环视听众,而且不会漏过听众中显示其反应的面孔。如能这样做,那么,教室里学生的关心度和理解度都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有这样一个实验:让演讲人进行七分钟的演讲,其间,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要进行从低到高的各种改变,最后让听众分别予以评定。结论是: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越高,得到的正面评价就越多,练达、博学、诚实、亲密、亲切等词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评价词语。
还有一个调查,是调查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与听众对其诚实度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据此而言,“诚实”的演讲人演讲时间中注视观众的比率为63.4%,而“不诚实”的演讲人注视观众的比率只有20.8%。
(三)受到视觉刺激时
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都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让人惊异的现象。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环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会扩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会收缩到大头针的针头那样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条件下,不用颠茄或其他化学药品点眼时,人的瞳孔会不会产生大小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的研究者埃克哈特·汉斯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研究了在种种视觉刺激下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初期的实验里,埃克哈特·汉斯让男女受试者观看五种照片,来调查瞳孔大小发生何种变化。其结果是:男性的瞳孔在看到女性的裸体写真时更大;女性的瞳孔在观看仅遮盖身体一部分的体格健壮的男性的照片时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种刺激性因素似乎决定了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埃克哈特·汉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人的瞳孔在其对某种事情有积极情感时扩大,有消极情感时收缩。埃克哈特·汉斯的这一发现,被进行市场调查的广告业界视若仙丹、奉若至宝。他们觉得,如果能够利用这一点,在商品开始生产之前就能判定商品及其包装的市场性该有多好。
此后,又有人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来调查受试者的瞳孔反应。有的是对同性恋者进行调查,让其观看同性和异性的照片;有的是让受试者观看蛇、食品、选举候选人、洗涤剂的包装箱、犹太人集中营的牺牲者、战死者等照片。然而,未必都有明确而决定性的结果产生。即使是理性诱发消极情感的视觉刺激也有扩大瞳孔的时候。
说到底,即便瞳孔的扩大与情绪的诱发、注意和关心的集中有关是毫无疑问的,似乎也不能确定好恶感觉中的哪一种是诱因。所以,广告业界最终失去了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但扑克迷和麻将迷们至今仍在观察对局者的瞳孔;此外,某些教师也在上课时把基础代数之类教科书放在学生面前加以观察,认为瞳孔扩大者是值得注意的学生。
(四)眼神的文化差异
本节迄今为止所述的眼睛的作用,基本上是依据居住于美国并说英语的人们而谈的;而即便限定于这种对象,有关地域差别,也有所涉及。但是,在美国以外,那些与美国传统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化形态里,注视和相互注视的规则更是完全不同。
北非的游牧民族图亚来格族在对话中的相互凝视在我们看来似乎过于残酷。这大概是由于这一族的人除了眼睛以外,全身上下都被衣服和面纱笼罩着,因而注视比起其他任何的身体语言交流都更为有用的缘故。阿拉伯人在对话中一般也是直线式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或者仔细打量似地看着对方。
比起其他的北美人来,西班牙语系的墨西哥人更为频繁地眼睛向下,因而给人一种谦虚的感觉,但同属西班牙语系的南美人,由于对话中的相互注视较多,给人一种十分自信的感觉。比起英国人和大多数美国人来,瑞典人对话中的注视次数要少,而一次注视持续的时间要长。
在美国,女性即便较长时间地注视男生,似乎也只是表示要同该男性搭话的心情;而在拉丁美洲诸国,如果女性使用这种眼神,很可能会被看做要同对方进行“肉体接触”的露骨诱惑。
在眼神的使用上,既有注视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规则,也有“可注视者和不可注视者”的规则。在某些文化形态里,后一种规则要强于前一种规则。按照人类学家的报告,肯尼亚的奥鲁族的男性,即便可同岳母说话,但也不能注视岳母。此外,也有报告说,在非洲别的地方,作为“和平部队”成员,充当教师的美国女性在提醒孩子们“上课时要注视老师”时,结果却使孩子们很难堪。因为,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孩子们是不允许注视大人的眼睛的,这位美国女性不知道这一点,无意中鼓励了违犯当地社会习惯的行为。
同样,在非洲的某些民族常有直视对话者的习惯,转移视线者被疑为鬼魂。因为,根据该部族的信仰,死者的鬼魂会再度拥有人的模样而出现于阳世间,但他们不能注视真正的人脸,这样做就能够识别出是否是鬼魂。
去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美国女性常常困惑于当地男性注视自己的眼神。与美国男性的瞥视不同,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男性,需要扫描女性全身上下并且长时间盯着女性。因此,习惯于被这样凝视的意大利和法西兰女性,一定认为美国男子太过冷漠。
第五节 随心而变的眉毛
我们常听到用眉毛所作的比喻——“迫在眉睫”,所指的就是情势急迫万分。这样的比喻大约是因为眉毛处于人的头部,又极易被烧光,会危及到我们头部的安全。虽然我们的眉毛本身并不讲话,但它却可以通过屈皱、舒展、高扬、倒竖等种种形状的变化,表现出我们的各种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从而向人们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信息。
其实在整个面部表情中,我们很难把眉毛和眼睛隔离开来分析。眉毛的动作是对眼神的一个非常充分的补充和配合。当我们感到糊涂、茫然不知所措、焦虑或者伤心失望的时候,眉毛通常呈里端向上外侧向下的歪斜状;而那种冷静、情绪稳定的人眉毛一般都会比较平直,要么两边相对是笔直的,要么两边对称呈弧形;当一个人感到烦恼、忧心忡忡或者是心理负担过重时,皱眉肌就会把两道眉毛牵拉到一起,这时我们就会看到“眉头紧锁”的样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其横眉,就有表示出对敌人轻蔑的意思,同时也表示出自己无畏的心态,可见眉毛所传递的情感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我们将这句话中的横眉换成“扬眉”、“皱眉”、“竖眉”之类的词语,就不恰当了。因为扬眉所表示的信息是兴奋、愉悦;而皱眉表示的则是讨厌、为难;竖眉表示的是气愤、愤怒;展眉表示的是愉快、欣慰;锁眉表示的是忧伤、哀愁;低眉表示的是腼腆、羞涩;垂眉表示的是生气、不悦;挤眉表示的是挑逗、戏弄等。
眉毛对于我们表情的功能,就是更加充分地展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变化。过去曾有人认为眉毛的主要功用是防止汗水和雨水滴进眼睛里,其实不然。眉毛本身是有这种功能,但更重要的还是与表情相结合,传递身体语言。
每当我们的心情改变时,眉毛的形状也会跟着改变,这可以被称为“眉毛的动作”。眉毛的动作所产生的重要信号有以下几种:
(一)低眉
当人们受到侵略的时候通常呈现出这种表情,因为这是一种带有防护性的动作,通常只是要保护眼睛免受外界的伤害。
当然在真正遭遇危险的时候,光是低眉仍不能有效地保护眼睛,一般情况下还需要将眼睛下面的面颊往上挤,以尽可能提供最大的防护,这时眼睛仍保持睁开并注意外界动静的状态。这种上下压挤的形式,是面临外界攻击时典型的退避反应,眼睛突然见到强光照射时也会呈现这样的状态。另外,当人们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笑或感到极度恶心的时候,眉毛也会产生这种情状。
很多人都把一张皱眉的脸视为凶猛的象征,而很少想到那其实和自卫也有关系。而真正带有侵略性的、一张无畏怯的脸上,呈现的反而是瞪眼直视、毫不皱缩的眉。
(二)皱眉
可以代表很多种不同的心情,例如:惊奇、错愕、诧异、快乐、怀疑、否定、无知、傲慢、希望、疑惑、不了解、愤怒和恐惧。我们想要真正了解其意义,只有从原因上探究。
眉头深皱的人,一般都是很忧郁的。他们基本上是想逃离目前所处的境遇,但却经常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如此做。如果一个人大笑而皱眉,说明这个人的心中其实是有轻微的惊恐和焦虑,他(她)的姿势中泄露出明显退缩的信息。虽然他(她)的笑可能是真的,但无论他笑的对象是什么,都给他(她)带来了相当的困扰。
皱眉,通常表现出的都是愤怒或为难的情绪。“粗且浓厚的眉毛”在文学作品中意味着具有男子气概。而“皱紧的眉头”则强调了非常紧张的情绪。至于美人,有作家认为,“美人的眉毛形状就像天上的彩虹”;在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中,描写了一个男人在献给他情妇的一首悲哀的歌谣中,就很细致地描绘了情妇那弯美丽的眉毛。
(三)眉毛一条降低、一条上扬
这样的形态所传达的信息介于扬眉与低眉之间,一般表示一个人半边脸显得激昂、半边脸显得恐惧。而尾毛斜挑的人,心里通常处于怀疑的状态下,因为扬起的那条眉毛就像是提出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四)打结的眉毛
一般是指两条眉毛同时上扬及相互趋近,和眉毛斜挑一样。这种表情通常预示着严重的烦恼和忧郁,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就会经常如此。而急性的剧痛产生的是低眉而面孔扭曲的反应,较和缓的慢性疼痛就会产生眉毛打结的现象。
(五)闪动的眉毛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眉毛的内侧端会拉得比外侧端高,一般人的心中如果并不那么悲痛的话,是很难勉强做到的。眉毛先上扬,然后在几分之一秒的瞬间内再降下来,这种向上的闪动的短捷动作,是看到其他人出现时的友善表情。它通常会伴着扬头和微笑的神情,但也可能单独表现出来。眉毛闪动也常见于一般的对话里,这是作为加强语气而应用的。
每当说话的时候要强调某一个字时,眉毛就会伴随着扬起并瞬即落下,像是不断强调:“我说的这些都是很惊人的!”如果一个人的眉毛连闪,是表示“你好!”连续连闪就等于在说:“你好!你好!你好!”如果前者是说“看到你,我真惊喜!”则后者就是在说“我真是太意外,太高兴了!”
(六)耸眉
这样的眉毛动作也经常出现在人们交谈的过程中。人们在热烈谈话时,差不多都会重复做一些小动作以强调他(她)所说的话,大多数人讲到要点时,会不断耸起眉毛,那些习惯性的抱怨者絮絮叨叨时就会这样。
(七)双眉上扬
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将双眉上扬,则表示出一种非常欣赏或极度惊讶的神情。
(八)单眉上扬
一条眉毛上扬,通常表示不理解、有疑问的意思。
(九)眉毛迅速上下活动
这样的动作和闪动的眉毛很类似,一般说明一个人心情愉快,内心赞同或对你表示亲切。
(十)眉毛倒竖
如果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动作,则说明对方处于极端愤怒或异常的气恼中。
(十一)眉毛完全抬高
这表示出的是一种他(她)“难以置信”的神情。
(十二)眉毛半抬高
表示他(她)“大吃一惊”的神态。
(十三)眉毛正常
这样的情形出现在谈话中通常表现他(她)“不作评论”。
(十四)眉毛半放低
一般这样的动作都用来表示他(她)“大惑不解”。
(十五)眉毛全部降下
表示的是他(她)“怒不可遏”的状态。
(十六)眉头紧锁
表示这个人的内心深处忧虑或犹豫不决的状态。
(十七)眉梢上扬
表示有喜事降临的意思。
(十八)眉心舒展
表明这个人的心情坦然,处于愉快的状态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眉形来判断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眉毛疏而秀、平而阔、秀而长者,表示性情聪明;一对凸垂或低悬的眉毛遮盖着眼睛,表示这个人的领悟力极强,且观察深刻;眉毛平直的人,一般较注重实际;眉毛弯曲的人,则是比较敏感、爱美的人;眉毛粗浓的人一般比较雄健、果敢,也很好逞强;粗而浓、逆而乱的眉毛,则显示着他(她)性情凶顽;两条眉毛中间相距极近的人,一般性情暴躁、乖戾、心地狭窄;而眉尾下垂的人,则大多是个性懦弱而悲观的人;眉尾朝上的人,一般性格豪放而刚烈。
我国古人曾将眉毛分为清秀眉、新月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眉形中观察出一些小秘密:
(一)清秀眉
这种眉毛再配上丹凤眼真是“眉清目秀”,贵不可言。这种人具备相当的才干,而且爱情专一,是女孩子择偶的好对象。
(二)新月眉
是纯情、明朗、快活的眉形。女人具有这种眉,都是温柔多情、心地善良的象征,当然也是男士追求的好对象。
(三)柳叶眉
这种人对自己的家人很疏远,但对朋友却很有情意,所以很值得做朋友。
(四)八字眉
这种人很容易陷于悲观的境地,而且是个爱情不专一的人。这样的人应该远离为妙。
(五)一字眉
这种人通常都非常的固执、独断、自尊心极强。是很难接近的一种人。当然他们也不会轻易地相信别人。
(六)虎眉
这种人性情狂野,通常都是有勇无谋且很爱逞强的一种人。
(七)鬼眉
他们的眉毛粗而宽阔,人面兽心,占有欲很强,看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多加小心。
(八)间断眉
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兄弟姐妹,为人也很薄情寡义,有这种眉型的人是非常凶狠的。
(九)交加眉
眉毛交叉相错,贫贱伶仃之相,有这种眉毛的人,可能是倾家荡产的败家子。
(十)旋螺眉
多智多疑,虚荣心强,易中途受挫,通常都是非常专制的人。
人的眉毛的形状经常可以作为了解他人情绪的有效线索。一些基本的眉毛形状可以看成是内在性格的一种明显的提示。正像下面所表示的那样:
愤怒的或邪恶的人,其眉毛往往是里端向下外侧向上呈歪斜状。就像核对无误时所作的打钩记号一样,这也是漫画家进行夸张创作时的常用形状。
那种很容易感到糊涂,经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焦虑或失望感的人,其眉毛通常是里端向上外侧向下呈歪斜状的。
那种冷静、情绪稳定的人其眉毛一般都比较平直,要么两边相对是笔直的,要么两边对称呈弧形,总之眉型很正的人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眉毛作为我们面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地配合着面部其他器官做着各种动作,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更多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价值的身体语言信息。
第六节 鼻子上的心理信号
我们的鼻子表情虽然非常少,但是由于它位于整个面部的正中,所以同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经常会提供给我们一定的性格特质线索——尤其是有些人想方设法掩饰的那些特质。我们经常说“皱起的鼻子”,那通常是在对事物表示厌恶的时候;轻蔑的时候则称“嗤之以鼻”;愤怒的时候鼻孔张大、鼻翼扇动……
这是因为鼻子是人和高级动物的嗅觉器官,又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鼻子同眼睛一样,在面部中居显要位置,高扁大小,一目了然。如果说,眼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功能上,那么鼻子更多地具有结构上的意义。鼻子在人的五官中居于最中间地位,同其他部分相比较,它在结构上起着纲领的作用。一个理想的面孔如果没有一个理想的鼻子来统率,则显得毫无秩序和气势。
鼻子有两个鼻孔,鼻孔是鼻子跟外面相通的孔道,也是气体出入的孔道。说两个人气味相投,思想言行一个样,在汉语中常说“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谈话中对方的鼻子稍微胀大时,多半表示他(她)对你有所不满,或情感有所抑制。
他(她)鼻头冒出汗珠时,一般来说,这表明一个人的内心特别焦躁或紧张。如果对方是重要的交易对手时,必然是急于达成协议。如鼻子的颜色整个泛白,就显示对方的心情一定畏缩不前。
鼻子像鹰嘴,尖向下垂成钩状,阴险凶暴,鹰鼻而眼深者生性贪婪,不知足;鼻孔朝着对方,指藐视对方,瞧不起人。鼻子坚挺,这表示这个人的性格坚强,固执己见,通常不会被别人所左右;摸着鼻子沉思,说明对方内心斗争激烈,处于犹豫不决境地。
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摸鼻子,说明摸鼻者不相信对方所说的话,他(她)在考虑如何应对。
比如人们常听到“他(她)皱起鼻子”这样的说法,这说明,鼻子确实表示某种情绪。这样一种表情再加上一种严肃的面容表示出一种厌恶和轻蔑的态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傲慢、不屑一顾地对待别人的态度。皱鼻子的人常常看起来好像他们已经闻到了一种难闻的气味。这种习惯性的行为很可能有其自然环境因素,因为吸到一种讨厌的气味会使人们皱起鼻子。
像“有些东西臭气熏天”,“有些东西一股鱼腥味”,这样的口语是表示一种厌恶或是表示吸到一种讨厌的气味。在某些人中,鼻子两边有明显皱痕的特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周围不满情绪多一些。
“傲慢的”表情是以某些人有仰头习惯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中把这些人描写成鼻子朝天,好像一切都在他们之下。其他一些常用的特征描写包括:“他(她)鼻孔朝天,一种自高自大的神态”,“他(她)仰起鼻子露出轻视的表情”,“他(她)鼻尖朝地,对世界不屑一顾的样子”。
想像一下这样一种表情:那些鼻子朝天神气活现而又不直接正视别人的人。这些人不想和你交往,而是希望占你的上风。这样一种姿势表示出一种傲慢的态度,希望看你的头顶而不是与你的目光接触。你得小心提防有这样一种行为表示的人!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肌肉能使鼻孔加大张开的程度。就力量和洞察力方面来讲,拿破仑曾这样说,“给我这样一个人,他的鼻子应该长得硕大丰满……每当我需要找别人完成任何有用的脑力工作时,如果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的话,我总是选一个鼻子长得长长的人。”
人们常称赞妇女具有一个“雅致的鼻子”。人们通常认为漂亮的、娇柔的女子是以漂亮的小鼻子为特色的——翘起的狮子鼻、纽扣形的鼻子和上翘的鼻子。但是,目前并没有普遍证明长有狮子鼻的女子就缺乏争强好斗的精神或竞争实力——你可能注意到某些女高级官员、女政治家和女社会活动家,她们天生就是个小鼻子,但其自尊心和能力都很强。而也并没有普遍证据证明鼻子大的女子其能力或人格就一定很强。
一般来说,鼻子所传递的性格因素远远不如眼睛和嘴丰富,但也能提供给我们若干的身体语言信息:除了皱鼻子之外,还有歪鼻子,这表示不信任;鼻子抖动是紧张的表现;鼻孔张合代表发怒或者恐惧;哼鼻子则含有排斥的意味;嗅鼻子是对任何气味都有的反应。
思考难题或者极度疲劳的时候,人们会用手捏鼻梁;特别无聊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则常用手指挖鼻孔。这些触摸自己鼻子的动作,都可视为自我安慰的信号。
如果有人问我们一个难以答复的问题,但我们为了掩饰内心的混乱,而勉强找出一个答案应付时,手会很自然地挪到鼻子上,摸它、捏它、揉它,也许还可能特别用力地压挤它,好像内心的冲突会给精巧的鼻子造成压力,而产生一种几乎不为知觉的瘙痒感,以至于我们的手不得不赶快来救援,千方百计地抚慰它,想要使它平静下来。这种情形常见在不会撒谎的人的面部表情上。
考虑难题时会捏一捏鼻梁,这个动作可能也是基于相同的理由,鼻梁下的鼻窦部位由于紧张会产生轻微的痛感,用手指捏一捏鼻梁可以减轻疼痛,或至少是对疼痛的一种反应。
鼻子并不是特别可靠的“人格指南针”。尽管如此,鼻子这一部位可以是富有表情的,而且也的确能提供一定的性格特质的线索——尤其是有些人想方设法掩饰的那些特质。我们可以通过任何微小的变化解读到更多的面部表情,从而使我们进一步掌握更多人们不知道的身体语言信息。
第七节 嘴巴不出声也会说话
我们用嘴进食。嘴唇、舌头和上颚等敏感的器官决定接受还是拒绝送入我们身体的东西,并且表达一定的内涵。微笑时,嘴角咧开,不高兴时,嘴角下撇,这一切马上会牵动眼睛,影响我们的整体形象和感觉。
相对于眉毛与眼睛为代表的上半部分面部表情,嘴巴、嘴唇、舌头则是整个面部中下半部分中最富表情的部位。在此,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自然的外貌并不是性格的唯一表现形式。环境(比如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对人的面孔形式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在每一种人格中都包含有许多的可变因素。在此提出的一些看法只是作为一种启发性的指导路线,以便帮助大家去懂得人格的某些方面。
嘴巴是人和动物进食的主要器官,也是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牙齿生长在口腔之内,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功用,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咀嚼食物,助于消化。嘴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天要用它来吃、喝以延续生命。除进食外,嘴巴最大的功能便是说话,我们可以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有人说嘴巴不出声也会“说话”,可见嘴巴不仅是用来表达有声语言的,它同样也可以表达丰富的身体语言。
一般来说嘴唇闭拢表示的是和谐宁静、端庄自然。
一般来说嘴唇半开或全开则是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
嘴唇全开一般表示惊骇。在人际交往中,除非我们是为了沟通谈判的需要,否则不要轻易出现这种嘴部动作。
嘴角向上,这表示的是善意、礼貌、喜悦的意思。人际交往中,这种身体语言特别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和善解人意。
嘴角向下通常表示的是痛苦悲伤、无可奈何的神情。
嘴唇撅着,一般都是表示生气、不满意的意思。这种表情在正式的场合出现,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嘴唇紧绷,多半是表示愤怒、对抗或者决心已定。而故意发出咳嗽声并借势用手掩住嘴是表示“心里有鬼”,有说谎之嫌。
嘴唇的薄厚也会表现出一个人内在的神情。薄嘴唇的人常常(但不总是)意味着他(她)为人吝啬,具有严厉或执拗的特性。厚嘴唇通常被认为是易受感官刺激的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口轮匝肌的运动对嘴部的形状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比如嘴唇丰满就是由于习惯性地放松口轮匝肌的结果。这种有意识的放松是一种性格开朗,为人爽直随和,接受能力强的人的特点之一。厚嘴唇象征着为人比较热情,绷紧的或薄的嘴唇则象征着为人较为严厉,这种嘴唇是由于绷紧口轮匝肌的结果。如果一片嘴唇绷紧而另一片嘴唇松弛丰满,这个人很可能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格。
由此,我们可以把嘴部周围肌肉的收缩看成是担心自己上当受骗,希望抵挡住外界干涉的一种特殊信号。在这样的人群中,他们的“上唇总是绷得紧紧的”,他们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受自己的感情影响或他人的感情影响。
绷紧卷曲的嘴唇常常与残忍、严厉或盛气凌人的性格有关。卷曲的上唇就像许多动物准备攻击时所表现的那样,露出牙齿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常见的对嘴部所作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描绘为我们了解他人的人格提供了合理的线索。说话时过分注意选择字眼通常显示出的是一种软弱的形象,表示的是一种软弱、畏缩躲闪的行为。一张“易怒的、爱生气的嘴巴”,其嘴唇总是会习惯性地向外突出,这种嘴是一种忧郁性格或病态性格的信号。下垂的嘴唇和两边口角下挂意味着这是由于长期的悲观厌世、生气、不愉快产生的结果。与之相反的是那种乐观活泼的性格,这样的嘴通常两边口角的嘴唇是向上提起的。
有人这样形容平时有用力抿嘴习惯的人:说他们就像一匹受到控制而过度急躁的野马在“用力摩擦戴着的马嚼子”。这种抿嘴动作可能是进行口头攻击和不耐烦的信号。这种人一旦失去控制,据说他(她)会表现出那种“放荡不羁的行为”。
常听到这样的告诫,例如,“请马上摘掉你嘴上的嚼子”(这是一句劝告他人放松口部紧张状态,注意语气缓和的话)。或者“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句话指的是在受到抑制的情绪(一种紧张性)与紧闭的或绷紧的嘴巴之间的某种关系。当出现“类似马的那种情绪时”,“控制你的火气”和“控制你的欲念”(这两句话都是从给马扣上马嚼子引申而来的)是人们会经常说的两句话。
有人说“露齿的微笑”是虚伪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掩盖占上风的本质及其消极的情绪。当嘴唇“发白”时,通常代表软弱的性格。“无血色”的嘴唇能表示一个人缺乏性感或精神,或是表示一个内心残忍的人。
诗人对作为性格特质指示物的嘴部的重要性有过很多描述,如“对,就像一个小小的花束,你的嘴是那样的小巧而红润,一个羞怯的小花束,柔和,低垂,色如玫瑰。”“她那漂亮、撅起的嘴,不善言辞,像一朵花瓣张开的玫瑰半张着嘴。”这些诗歌所作的描绘通常意味着这个人具有丰满的嘴唇。
当然一个人的嘴唇和他(她)的性格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喜怒哀乐,有动于中,必形于外。”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嘴巴应该是大的,所谓“口宽容拳、出将入相”,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嘴只是大大地张开,也是不好的。所以最好的嘴唇应该是张开的时候大小适合。同时,也应该和我们的脸孔对称,一张大嘴巴长在小脸上或者一张大脸长着小嘴巴都是不相宜的。另外,我们的口齿也应该是端正的。如果一个人的五官不够端正是不会给人好印象的。一个人的嘴唇无法将自己的牙齿遮盖住,这样的人是不会为我们保守任何秘密的。我们在与这样的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哪些话该说,哪些话该留,否则我们就会后悔莫及。
说到嘴巴就不能不说嘴唇,因为它们是无法分开的。就是我们在平时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也总是会先看到他们的嘴唇。所以说,一个嘴唇的形状、厚薄、颜色对于我们的观察都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人的嘴唇应该是红润有光泽的,而且应该上下对称。如果一个人的嘴唇非常小,又经常收缩,同时又有缺陷,或者是两片嘴唇不对称,颜色不好,或青、或白都是不好的,不是这个人的健康有问题,就是他(她)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不规律,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一个人不能够正常生活所造成的。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嘴唇的形状来看他们的人生。
一般说来,嘴唇厚的人多是富贵长寿之相,而且富于艺术才能。但嘴唇太厚也不好,太厚则走向了贫乏的极端,嘴唇宽厚的人,又表示其个人欲望太强。
嘴唇较薄的人的性格多是好辩的而且伶俐机警,外刚内怯,沉着冷静,但他们多是薄情之人。
嘴唇长得比较长的人竞争心非常强,而且非常现实,这也说明他们的能力很强。
嘴唇短小的人一般都非常富于理想,但是却缺乏果断力,常常犹豫不决,易于动摇。
嘴唇两端下垂的人都非常的抑郁、悲观、消极、脾气古怪、易怒、固执,这样的人很难相处。
从唇的颜色来看:
一般来说,唇色红润的人的营养及消化必定都很好,所以精力会很充沛,能力也会非常强,性格好动、活泼,必然易趋于外向型。
唇色青白的人的身体大多虚弱,或者营养消化有问题,这种人常易趋于懒散、消极、悲观,做事毫无魄力,意志欠强,是柔软胆怯之流。唇色黑的人,是个可共安乐而不可共患难的人。
古人将口唇形状分为樱桃口、方口、吹火口、覆船口等,下面我们根据前人的总结叙述一下其特征与所代表性格,仅供读者参考:
一般来说,樱桃口是属于女性的,代表着她们的性格中爱美、温柔多情的一面。
方口,这是属于男性的,口的形状有点四方,口角两齐,这种人能力强,重实际,好享受。
吹火口(口如吹火状),这种人能力弱,缺乏果断力,一生孤苦不依。
覆船口(口如覆船)的唇的两端低垂,这种人奸猾,贪心,性狠。
仰月口(口如仰月)的唇的两端上翘,这种人乐观,不平凡,常能一鸣惊人。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口唇时,还有一个地方很能表示一个人的特性,那就是注意看鼻子下边直到上唇边的一道直沟。直沟短的人,表示这个人非常喜欢受到夸奖,而且是一个极敏感的人。对付这种人,用夸奖是最好武器。千万不可批评他(她)或责备他(她),因为他(她)是一个极敏感的人,即使我们是善意,他(她)对于我们的批评或责备也会觉得很难堪,反而产生恶劣的结果。
直沟长的人,他们常常怀疑人们的夸奖,虽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夸奖,但他们总认为人家对他的夸奖,是另有用意或有所求。这种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她)从不归咎别人,对这种人,不必处处恭维他(她),可给他(她)一点公正的批评,但不可故意吹毛求疵。假如我们具有这种特征,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弱点——太多疑了。直沟长的人到底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直沟都是不长的。因此,假使我们没有把握辨认这点的时候,我们最好要多夸奖、少批评他人。
微笑是人类特有的动作,形成于人类幼年时期。猴子与猿的幼子可以攀附在母亲身体上,而人类的孩子需要其他方式助于让他们与母亲接近,因为他们无法攀附在母亲身上,他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使母亲愿意亲近自己。于是,他们施之以迷人的微笑。
在进化理论中,微笑是害怕的表情,也是向两侧拉动嘴唇的唯一面部动作。但这一特有的表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我害怕”、“我不具有进攻性”变成了“我是友好的”。在这一过程中,动作的外形也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从而避免友好的面容与害怕的面容之间的混淆,也就是在向两侧拉动嘴唇的同时,上扬嘴角。
今天,由于某种原因,我们也可能露出初始的表示害怕的笑容。如果我们不能充分扬起嘴角,所呈现的就是一个僵硬的神经兮兮的微笑。
第八节 手的心理破译
一天,董经理的一个大客户来公司拜访他和他的团队,详细谈到即将到来的节日促销。在谈话的过程中,这位客户突然靠在椅背上,大笑起来。她搓着双手,大声喊道:“这个方案差不多够好了!”她用身体语言的方式告诉大家,她期望这次节日促销获得很大成功。
人们用搓手这种身体语言的动作表达一种美好的期望。掷骰子的人用手掌搓骰子,表示期望成为赢家。主持仪式的人搓手掌,并对听众说:“我们早就期待着下一个发言人。”兴高采烈的推销员跑进销售经理的办公室,搓着手掌说:“老板,我们得到了一笔很大的订单!”服务员在夜晚结束营业时走到你的桌子旁,搓着手问道:“先生,还需要点什么?”他(她)是用身体语言的方式告诉你他(她)期待着小费。
当一个人急速地搓动手掌时,他(她)用这个动作告诉对方,他(她)将得到他(她)所期待的结果。例如,假定你打算购买一栋房子,去找房地产经纪人。经纪人向你描述了你期待的房产以后,急速地搓着手掌说:“我恰好有一处房产符合你的条件。”经纪人的意思是,他(她)希望这个结果对你有利。但是,如果他(她)慢慢地搓着手,对你说,他(她)有一处理想的房产,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你会认为,他(她)狡猾可疑,结果可能对他(她)有利,而不是对你有利。于是,推销人员被教导说,如果向可能的买主描述产品或服务时,一定要使用急速的搓手掌姿势,以免顾客产生怀疑。当顾客搓着手掌,对推销员说:“让我看看你们能够提供些什么!”这意味着,顾客希望看到好的东西,可能要购买。
有一点,我们要提醒读者:在寒冷的冬季,有一个人站在公共汽车站,他(她)急速地搓着手掌,那是因为他等车,手冷。
另外,搓拇指和指尖或者搓拇指和食指,这个动作通常是用来表示希望得到钱。推销员常常搓着指尖和拇指,对顾客说,“我可以给你打六折。”有人搓着拇指和食指对他(她)的朋友说:“借给我十块钱吧。”业务人员同客户打交道时,显然应当避免这样的姿势。
乍看起来,这个姿势似乎是表示信心的,因为人们采取这个姿势时,往往是满面笑容,心情愉快的。然而,有一次,看到一个推销员描述他(她)是怎样失去一笔生意的。我们注意到:他(她)谈着谈着,双手不仅攥在一起,而且手指开始变白,仿佛被焊接在一起。这个姿势实际上显示了一种失望或敌对的态度。
心理学家对攥手姿势进行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种失望的姿势,反映此人克制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个手势主要采取三种姿势:在自己的面前攥手;把攥起的手放在桌子上;如果是坐着,把手放在膝盖上,如果是站着,把手放在大腿前。
手举起的高度和此人心情不好的程度之间似乎也有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说,手举到最高的人难以对付;而手举到不太高的人则比较好对付。像所有的负面姿势一样,必须设法使此人的手指松开,露出手掌。否则,敌对态度将始终保持下去。
一般来说,姿势是成群的,就如同组成句子的词一样,必须根据上下文(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不过,指尖相碰的姿势是个例外,它往往是孤立的,同其他姿势没有联系。采用这个姿势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自信、有优势感,很少使用身体语言。他们使用这样的姿势来表达自己的自信。
我们对这个有趣的姿势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它常常被用于上下级关系中。它是一个孤立姿势,表示自信和无所不知。经理们给部下发号施令时,常有这个姿势。这在会计师、律师、经理之类的人群中尤为常见。
这个姿势分为两类:高举姿势和放低姿势。高举姿势通常是在谈话和发表意见时采取的。而放低姿势一般是在倾听他人说话时采取的。专家指出,女性往往采取放低姿势。采取高举姿势时,头往后仰,显示出一种洋洋得意或骄傲自满的样子。
虽然指尖相碰是一种积极的姿势,但它既可以用于积极的方面,也可能用于消极的方面,很可能被误解。例如,推销员向顾客推销产品时,可能作出一些积极的姿势,包括:张开手掌、倾身向前、仰起头,等等。推销结束时,顾客可能采取一种指尖相碰的姿势。
如果指尖相碰的姿势是在其他一些积极的姿势之后采取的,说明推销员解决了顾客的问题,他可能获得订货。另一方面,如果指尖相碰的姿势是在一些消极的姿势(如双臂交叉、双腿交叉、目光转向别处以及手碰脸的姿势)之后采取的,那就表明,这位顾客认为推销员没有解决他(她)的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指尖相碰的姿势都意味着信心,但对推销员来说,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指尖相碰姿势以前的动作是最后结果的关键。
第九节 握手的心理含义
英国皇室的一些显要男性成员走路时,习惯于昂首挺胸,双手放在背后,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不仅英国皇室的成员是如此,许多国家的皇室成员也是如此。在地方上,警察巡逻时,学校的校长走过校园时,高级军事人员和有地位的人走路时,也都是如此。
昂首挺胸是一种充满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姿势。我们的经验是:当你受到压力,例如接受记者采访或者在牙医诊室外面等待拔牙时,采取这样的姿势,可以使你感到放松、自信,甚至具有权威性。根据对澳大利亚警官的观察显示,不携带武器的警官往往采取这样的姿势,跟着脚踱来踱去。不过,携带武器的警官很少采取这个姿势,而是采取两手插在大胯的姿势。武器本身似乎就有足够的权威,不需要再有双手倒背的姿势。
不应把手握手的姿势同手握腕的姿势混淆起来,后者是失望的信号,力图自我控制。一只手紧紧地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或手臂,仿佛不让它挣脱出去。
有趣的是:一个人的手在后背往上握得越高,他(她)的愤怒情绪就越厉害。正是这个姿势产生了这样一句名言——“紧紧地握住你自己吧”。这个姿势常常被这样的推销人员所采用:他(她)去访问一个可能的买主,买主让其在客厅里等待。这个可怜的推销员用这个姿势掩饰他(她)的不安。聪明的买主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自我控制的姿势改变为手握手的姿势,就会产生一种平静自信的情绪。
手掌向上和手掌向下这两种姿势在握手中的含义是大有不同的。
假定你第一次见到某人,你们习惯性地彼此握握手。这种握手表达了三种基本态度。控制性的握手:“这个人企图控制我,我最好小心点。”屈从性的握手:“我能够控制此人,他必须听我的话。”平等的握手:“我喜欢这个人,我们会很好地相处。”
这些态度是下意识表达的。通过练习和有意识的应用,下面这些握手的方法在跟别人见面时会产生直接的效应。
控制性握手是用翻转手来表达的,在握手时手掌向下。你的手掌不一定直接面向地面,但要向下握对方的手掌。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你要控制这次会面的局面。通过对54个成功的高级经理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主动地握手,而且还使用了控制性的握手方法。
狗通过把喉咙暴露给对方的办法,表示顺从。人则是用手掌向上的姿势,表示顺从。控制性握手的反面是,握手时手掌向上。当你想要告诉对方:你把控制权让给他(她),或者使他(她)感到他(她)在控制局面时,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不过,虽然手掌向上的握手方法表示顺从,然而也可以变通。例如,手部患关节炎的人由于他(她)的条件所限,不得不给你一个软弱无力的握手,这很容易使他(她)的手掌呈顺从姿势。从事外科医生、画家和音乐家等职业的人由于他们的工作依靠手,他们为了保护手,在握手时也是软弱无力的。握手的姿势会给你提供一些线索,使你对握手的人作出一些估计:顺从的人使用顺从的姿势,霸道的人使用比较咄咄逼人的姿势。
当两个霸道的人握手时,他们会展开一场象征性的“争夺战”,因为他们都试图迫使对方的手掌采取顺从的姿势。结果就形成老虎钳似的握手,两人的手掌都呈垂直姿势,因为两人都试图给对方一个尊敬和融洽的感觉。当作爸爸的教给孩子如何“像男子汉一样握手”时,就出现这种老虎钳似的垂直握手。
当对方给你一个控制性的握手时,你不仅很难迫使对方的手掌变成顺从式的姿势,而且你越这样做,控制性变得越明显。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能解除对方的“武装”。那就是对他(她)进行威胁,进入他的“亲密地盘”。为了完善这种“解除武装”的办法,当你要握手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接着,你把左腿向前迈出,从他(她)的左前方进入他(她)的“个人地盘”。现在,你把左腿拉向右腿,完成迂回动作,然后握对方的手。这个办法使你可以把握手的姿势拉直或者迫使对方的手呈现顺从的姿势。它还可以使你通过进入对方“个人地盘”的办法而掌握控制权。
普遍接受的习惯是,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总要握手。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你首先伸出手去,可能是不明智的。鉴于握手是一种欢迎的表示,那么,在你握手之前,你首先要问几个问题:我受欢迎吗?此人喜欢会见我吗?推销学员会被告知,如果他们主动地去跟没有准备的顾客握手,也许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为买主可能不欢迎他们,被迫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再者,有些人手部患有关节炎,或者他们是靠手工作的,如果他们被迫握手,他们可能采取防御的姿态。推销学员被告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等对方主动伸出手来,再去握手;如果对方没有这个表示,那就点头致意。
手掌向下,伸出手来,这是最咄咄逼人的握手姿势,因为它使对方几乎没有机会来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握手的方式被咄咄逼人的霸道男子所采用,他们总是首先伸出手来,手臂僵硬,手掌向下,迫使对方只好顺从,因为他的手掌必须向上。
有几种方法可以对付手心向下的姿势。你可以采取向右转的做法。但有时这种方法很难采用,因为主动握手的人,往往胳膊僵直,阻止了你采用这种对策。你可以耍个花招,从上面抓住对方的手,摇动它。采用这个方法,你变成了控制的一方,因为你不仅控制了对方的手,而且你的手心向下的手掌凌驾于他的手掌之下。由于这可能使对方感到尴尬,我们建议,采用这个方法要十分小心谨慎。
手套式握手有时叫作政客的握手。主动采取这种握手方式的人试图给对方一种诚实、值得信赖的印象。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对待刚刚见面的人的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对方可能对此人的意图持怀疑态度。手套式握手只能用于非常熟悉的人。
最不受欢迎的姿势莫过于“死鱼式握手”了,特别是当手是冷冰冰的时候,更是如此。“死鱼式握手”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普遍不受欢迎。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性格软弱所致,主要是因为很容易把手掌反过来。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采取“死鱼式握手”方式的人是不自觉地如此做的。如此,最好是请你的朋友对你的握手方式作出评价,然后再决定,你将来采取什么样的握手方式。
还有一种叫作“钳子似的握手”。遗憾的是,没有有效的办法来对付它。
像手心向下的握手一样,僵硬的握手往往为好战分子所青睐。其主要目的是使你保持距离,不要进入他(她)的“亲密地盘”。那些在农村地区长大的人也喜欢采取这样的握手。不过乡下人有一种倾向:他们在进行僵硬握手的时候,身体向前倾,或者把重心放在一只脚上。
捏手指的握手,像僵硬的握手一样,偏离了目标。采取这种方式握手的人错误地捏住对方的手指。虽然这种人可以对对方充满热情,然而,事实上,他(她)对自己缺乏信心。像僵硬的握手一样,捏手指握手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与对方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把对方拉得靠近自己,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此人感到只有在自己的“个人地盘”内才觉得安全;第二,他(她)来自一个“亲密地盘”比较小的文化氛围,已经习惯于如此做。
双方握手的意图是向对方表示诚恳、信任和深沉的感情。两个重要的因素应当予以注意。第一,左手被用来传达额外的感情,左手摸着对方的右臂往上走。例如,抓肘握手所传达的感情比抓腕握手要多,抓肩握手所传达的感情比抓上臂握手要多。第二,此人左手的动作意味着侵入对方的“亲密地盘”。一般来说,抓腕和抓肘的动作只有在好朋友或亲戚之间才能被接受。抓肩和抓上臂的动作侵入对方的“亲密地盘”,可能涉及到身体的实际接触。只有在握手的时候感情非常冲动的情况下才能如此做。除非双方都表达了额外的感情,否则,如果此人没有充足的理由用双手握手的话,对方会怀疑他(她)的意图。我们常常看到,政府和推销员用双手握手来欢迎他们的选民或新的顾客,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使得对方敬而远之。
第十节 手势的心理含义
我们可能见过,当父母训斥小孩子时,小孩子往往用小手揉揉眼睛,生气地噘起小嘴巴,有时还会低下脑袋避开父母的眼睛。对有些父母来说,这种揉眼低头的动作会使他们更加激愤。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谎言无计可施,但又想让孩子“坦白交代”,因此,就声色俱厉地对孩子喝道:“看着我的眼睛!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其实,父母的这种逼问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恶化他(她)的消极态度,最后迫使他(她)溜出家门。事实证明,这种训斥孩子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其实,小孩儿在父母面前揉眼和低下脑袋的姿势动作已经说明他(她)在撒谎或有难言之处,如果他(她)的父母换一种方式,耐心等等,那么,撒谎的小孩儿很可能会向父母道出真情。
在人类的历史上,张开的手掌从来都是同真实、诚实、忠诚和顺从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宣誓的场合都是:宣誓人把手掌放在心口上。当人们在法庭作证的时候,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掌举起来,面向法官。
在日常的交往中,人们采取两个基本的手掌姿势。第一个是:手掌的掌心向上,乞丐讨钱要饭,就是采取这样的姿势。第二个是:手掌的掌心向下,表示向下压或者克制。
有一个最好的方法来发现某人是否坦诚,那就是看看他的手掌姿势。他(她)用自己的手掌表示顺从的态度或感情。例如,当一个人想表示自己的坦率和诚实时,他(她)会把一个手掌或两个手掌向对方摊开,并说:“我对你是完全开诚布公的。”像大多数身体语言一样,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它使你感觉到对方是在讲真话。当一个孩子撒谎或者隐藏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她)总是把手掌放在身背后。如果一个丈夫同孩子们在外面过了一夜,但是却不想把自己过夜的地方告诉妻子,那么,当他作解释时,他同样也把手掌藏在口袋里或者把手臂交叉起来。这样一来,藏手掌的动作可能使他的妻子感到他没有讲真话。
经理们常常告诉推销人员,当顾客解释他为什么不买这个产品时,要看看他的手掌,因为只有张开手掌时,他才会讲出真实的理由。
读者也许会问,“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我摊开手掌讲谎言,人们将会相信我?”回答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如果你摊开手掌撒谎,你仍然会使对方感到你不是真诚的,因为你说真话时的许多其他动作不见了,而说谎时的一些负面动作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这同摊开手掌的姿势是不一致的。惯于撒谎的人和职业骗子形成了一种使他们的身体语言信号补充其语言谎言的特殊艺术。职业骗子越能有效地使用身体语言的伪装诚实姿势,那么,他(她)的“职业”就越能获得成功。
当然,你可以练习张开手掌的姿势,使你在同别人交谈时显得比较可信。如果在交谈时,把张开手掌的姿势变成习惯性的,那么,撒谎就变得容易了。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发现很难张开手掌撒谎。实际上,使用手掌信号,有助于制止别人可能提供的某些虚假信息,并鼓励他们对你坦诚。
最不被人们注意,但却是最有力量的身体语言信号就是手掌的姿势。手掌姿势的力量如果运用得正确,就可以赋予它的使用者一定的权威,对别人实行无声的控制。
命令的手掌姿势主要有三个:手掌向上、手掌向下和攥拳头的手掌。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三个姿势的不同之处。如果你命令别人把一个箱子从房间的一处搬到另一处,你的声调是一样的,所用的词汇和面部表情也是一样的,唯一改变的是手掌的姿势。
手掌向上,用以表示顺从、无可奈何、没有威胁性的姿势,它使人想到街头乞丐乞讨的姿势。被要求搬运箱子的人不会感到有压力。
如果手掌向下,你将具有权威。你向他(她)提出要求的那个人会觉得,你是在命令他(她)搬运箱子,因而会产生敌对情绪。如果他(她)是跟你具有同等地位的同事,他(她)可能拒绝你的要求。如果你采取手掌向上的姿势,他(她)也许会答应你的要求。如果他(她)是你的下级,手掌向下的姿势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有权这样做。
手掌攥拳,伸出一个手指,好像一根大棒,命令听话的人屈从于他(她)。伸出一个手指的姿势,最令人恼火。如果你习惯于这样做,最好练习一下手掌向上和手掌向下的姿势。这样会造成一种比较缓和的气氛,对别人产生较好的效果。
第十一节 指尖上的心理“舞蹈”
在手相术中,拇指代表着坚强的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对拇指的身体语言应用也是这样。拇指被用来显示控制权、优越感,甚至“侵略性”。拇指的姿势是积极的信号,“冷静的”经理在部下面前经常采用这个姿势。讨好女人的男人在女性伙伴面前总是采用这个姿势;那些衣着打扮高贵典雅的人也是这样。衣着时髦的人比衣着破旧的人更经常采用这个姿势。
如果此人口头上的表示与此相矛盾的话,表示优越感的拇指姿势会变得最为明显。例如,律师用低沉温和的语调对陪审团说,“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以我的愚见,……”,但与此同时,他(她)却作出控制性的拇指姿势,把头往后仰,眼睛瞧着鼻子尖儿。
这使得陪审团感到,这个律师是不真诚的,甚至是自命不凡的。如果这个律师想表现得谦卑,他(她)应当在走近陪审团时,一只脚迈向前,敞开上衣,张开手掌,身体稍微前俯,对陪审团表示恭敬。
拇指常常从人们的口袋里露出来,有时从背后的口袋里神秘地露出来,他(她)原本是想掩饰自己的霸道态度。霸道的或者“侵略性”的女性也采用这个姿势。女权运动使她们能够采取男性的许多姿势。除此以外,采取拇指姿势的人还往往踮着脚,以便使他们显得更加高大一些。
另一个常用的拇指姿势是双臂交叉、拇指向上。这具有双重信号:消极态度的信号(双臂交叉)和优越感的信号(拇指露出)。采用这种双重姿势的人通常突出拇指的姿势,并且踮着脚。
当拇指被用来指向他人的时候,它也可能是嘲笑或者不尊敬他人的信号。对大多数女人来说,用拇指指着她们,是最令她们恼火的,尤其是当男人如此做时,她们就更为气愤。女人中间较少使用摇动拇指的姿势。不过,她们有时也用这个姿势指着她们的丈夫或者她们不喜欢的人。
两个男人之间强有力的握手,保证了充分的接触,没有一个手会有后退的表现。如果说一方的大拇指——主宰手指——在施加压力的话,另一方也不甘示弱。
食指是无所不知的。其显著的特点是敏感性。如果要触摸什么东西,我们总是使用食指。拇指和食指用来测定物体的结构。感觉灵敏的食指为我们提供精密的信息。
谈话时经常使用食指的人,给人的印象是总在训人。举起食指,但是把手心对着说话人,虽然是打断别人的话:“等等,我有个想法!”,但还不那么突兀。
如果把手转成直角,那么食指的这个手势就变成了一种威胁信号,因为它可以进行劈、刺、钻等动作。如果食指自上而下,朝一个点刺去,那么这种气势就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为了缓冲一下气氛,常常可以使用替代物:不是用食指,而是把铅笔作为手的延长部分,敲击要害部位。
中指体现自我。哪个人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人敢往这方面去想,但在私底下,每个人都是不由自主地这么想。在许多文化中,中指是阴茎的象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具有一种挑衅意味:“我比你有能耐!”这同时表明,性能力强的人就是强者。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无意识地使用中指发出信号。在朋友六岁的小儿子身上,我们观察过,当小孩跟几个哥哥说话时,为了表现自己,他是如何使用中指的。在谈话时触摸、抚弄或者按摩自己中指的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不要把这个跟支配人的行为等同起来。后者是为了占上风,而前者则是求得别人的赞赏。
无名指也称戒指指,表示情感。它跟自我表现的中指协同动作,也能单独表现出优雅的、柔情脉脉的气质。在谈话时触摸、抚弄无名指,表现了动作发出者对温情的需求。他们期待别人情感上的关怀,而不是理智上的解释。
小指是社交性手指。它的作为不大,但是无所不在。把杯子送到嘴边时翘起小指,这个动作看上去有点可笑、矫揉造作。但这原本是为使动作美观一点。这个动作是宫廷时代流传下来的。抚弄小指的人是想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手指交叉,说明什么呢?把两手的手指交叉,是感到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处于平衡状态,是一种自我封闭。当然,任何压力都会阻碍这些人敞开心扉。
如果谈话时,对方两个手的食指跟伸出的拇指交叠,这表示什么呢?
有人把这个称之为“双枪”。两个自以为是的食指跟显示双重优越性的拇指交叠,表明箭在弦上。持这种姿势听别人说话的人,往往会把指尖顶着自己的嘴,好像在等待别人的方案中出现漏洞。
如果你看透了这个把戏,就可以在你认为有利的时机,把你的弱点暴露出来;如果你知道该如何回击谈话对手的枪弹,那你就算是赢了。
第十二节 多“情”多“义”的腿和脚
在某公司的一次许多经理和销售人员参加的特别会议上,当公司发言者对经理们的管理水平提出批评时,与会的经理们个个表现得无精打采,无声无息,坐在那里臂腿交叉,懒散发呆,几乎连大气都不敢出,并且显示出种种表示异议和防御性的身体语言信号。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当这位发言人转了话题,开始讨论经理的作用与推销员的关系时,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顿时振作起来,并将腿的姿势变成了一种美国式的腿交叉姿势。显然,这些经理此时从内心对发言者的观点有所评价并产生了兴趣。
腿处于人身体的下部,也称为下肢,因为它处于下部,人们投射的视线是有限的,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行为,但因为它占了身体近一半的面积,所以它的存在又是无可替代的。
足部是指膝盖以下的部位,包括“胫”与“足”。足部虽处于身体的最下端,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足部都是容易被看见的,所以足部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也容易被对方看到。身体语言学家认为足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欲求、个性和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摇动足部,或用脚尖拍打地板所表达的意思与抖腿动作相仿,也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烦,或为了摆脱紧张感。人们为什么用足部来表达焦躁不安呢?
一个处于公开场合下的人最容易引人注目,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把内心的焦躁与不安明显地表现在脸上,或者不愿意用手或身躯作出大幅度的动作,那就只有用离他人眼睛最远的、最不显眼的部位——足部来表达他(她)内心的活动了。
扳腿的动作表示的是固执。
扳腿动作具体是双腿交叉,两只手紧紧扳起其中的一条腿。
扳腿动作产生的背景:某人在讨论中拒绝劝说的下意识反应:“我的主意与身体一样,固定在这儿,不会改变一丝一毫。”
扳腿动作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场合。
抚摸腿的动作含义是我认为你很有魅力。
抚摸腿的动作是一只手心不在焉地抚摸腿。
抚摸腿的动作背景:当人们发现对方吸引自己时,就会下意识的作出希望对方做出的动作。比如,在流行音乐会中,年轻姑娘们常会抱紧自己如同希望被她们的偶像紧拥那样。在通常的社交会面中,这种极端的反应并不多见,但其暗示的意味依然存在。当听对方讲话时,偶然的抚摸身体的动作,暗示被抚摸的欲望,而不论彼此正在谈些什么。“抚摸腿”就是这一反应的最常见形式。
踝对踝双腿交叉的含义是礼貌地放松。
踝对踝地双腿交叉的动作是坐在椅子上,双腿在脚踝处交叉。
踝对踝双腿交叉的动作产生背景:交叉双腿表示很放松,因为此时很难突然站起来去做什么事。如果一个人很紧张地坐在椅子上,状态则是身体前倾,双腿不交叉。而一个人,如果他(她)是轻松的,或处于优势的,就不必摆出一副准备就绪的姿态。这一动作是双腿交叉中最温和的姿势,因此它是礼貌庄重的,是常出现在正式集体照中的坐姿。比如,对女王而言,在公共场合决不可能见到她除此之外的双腿交叉的姿势。
这种姿势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场合。
膝对膝双腿交叉的含义是我很放松。
膝对膝双腿交叉的动作是坐在椅子上,双腿在膝盖处交叉。
膝对膝双腿交叉背景:典型的社交动作,在欧洲男性与女性都可以使用,而在美洲使用者则多局限于女性。因此,一些上了年纪的美洲男子发现欧洲男子也这样坐着时,非常不安,对他们来说,这个姿势非常的女性化。
踝对膝双腿交叉含义是我非常放松。
踝对膝双腿交叉的动作是坐在椅子上,一只脚的踝关节置于另一条腿的膝盖上。
踝对膝双腿交叉的动作背景:男性双腿交叉的主流姿势,颇具进攻性与男子气概,为希望强调其性别的年轻男士所偏爱。源于牛仔的动作,并与其生活方式和服饰相关。在远东,这一动作会招惹麻烦,因为在这一地区,露出鞋底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在东方国家,如泰国和日本,也认为这一动作十分粗鲁,在这些地区这种双腿交叉的动作非常少见。
这种姿势广泛分布于西方世界,在美国尤为常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双腿缠绕的含义是我偷偷休息一下。
双腿缠绕的动作是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置于另一条腿上,并紧紧相贴。
双腿缠绕动作产生的背景:女性特有的姿势,大多数男性认为这一动作不舒服或者不太可能做到,因此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做此动作往往是一个强烈的性别信号,双腿紧紧相贴给人以自爱的印象,并使这一姿势增添几分性感。
这种姿势在女性世界里被广泛使用。
鞋尖的指向可表现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譬如说,有A、B二人站着谈话,他们的鞋尖相对,距离不远,而且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就可以从二人脚尖的指向上判断出二人关系的亲密程度。如果二人的鞋尖构成一个封闭的共有势力范围,不容他人介入,你最好不要走过去打扰他们二人的谈话。
如果A、B二人鞋尖的位置呈直角或60度左右的角度,那么这二人的关系不会是很深厚的,因为从A的位置只能看到B的侧脸。
前面已经说过,足部是指膝盖以下的部位,包括“胫”与“足”。它可以表现欲求、个性和人际关系。足部虽处于身体的最下端,但是在我国和西方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足部都是容易看见的。所以足部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也容易被对方看到。
摇动足部,或用脚尖拍打地板所表达的意思与抖腿动作相仿,也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烦,或为了摆脱紧张感。人们为什么用足部来表达焦躁不安呢?
原因首先是,在公开的场合或容易受人注目的场所,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把内心的焦躁不安明显地表现在脸上,或者不愿意用手或身躯作出大幅度的动作,那就只有用离开他人眼睛最远的、最不显眼的部位——足部来表达。人在预感到要遭遇他人侵犯或有他人要进入自己的势力圈时,如果对此要表示拒绝或不耐烦时,往往用足尖拍打地板的动作来预告自己的心情或意向。向这样的人询问或谈问题往往会得到不愉快的结果。足部动作同腿部一样,也能传达性的含义。
男性足踝交叉的坐姿,往往表示在心理上压制自己的表面情绪,如对某人某事采取保留态度,表示警惕、防范,或表示尽量压制自己的紧张或恐惧。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总是要设法解开这种姿势,以造成开放而亲近的气氛。
无论男女,摇晃架在另一条腿上的足部是心情轻松地表示。如果进一步用脚尖挑着拖鞋或鞋跟摇晃,这就有了较强的放纵的含义,如挑逗、诱惑等。
足部的附属物——鞋,起着延伸足部语言的作用。足部的鞋默默地表现着一个人的个性、性格与人际关系。鞋底的磨损程度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性格外向、生活态度积极的人,其鞋尖外侧较易磨损。反之,鞋尖内侧磨损较多者,属内向性格。两侧都有磨损者,属温和型或平衡型。
双腿平行、双手叉腰的站姿,与身体前倾、脚尖触地的坐姿一样,是表现“胸有成竹”的自信式身体语言。由此可见,站姿与坐姿,都是由一个人的修养、教育、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所以它真实地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站稳脚跟,就是说,双脚要紧挨地面,即跟地面贴合。但是脚以上的关节则应该是放松的,包括脚关节。如同火箭一样,对地面的压力要把能量向上引导,使身体具有保持直立姿势的力度。
身体有没有一种理想的站姿呢?乖孩子是两腿并拢站在那里的,脚部触地,但是不能自由活动。如果要活动的话,他(她)必须把一只脚从这个位置中解放出来。良好的站姿是两腿分立,与骨盆同宽。这种姿势利于活动。如果宽度超过骨盆,就表明他(她)是处于自卫或和领地斗争的状态,重心不易改变,这种站姿会使人固定不动,包括身体和思维。
脚部站姿的灵活性反映在什么地方呢?灵活性首先来自脱离某一立场的意愿,为此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总得先把一个脚离开地面。谁要是在说话时声称准备再前进一步,那么他(她)的立场或站姿就会松动,预示有可能活动起来。
站立时,腿的重心放在左边还是右边是有不同意义的。如果某人把重心放在左腿上,表明他(她)在这一时刻里,主要受情感支配;如果重心转到右腿,那么他(她)更多的是在琢磨什么事。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对方内心的“钟摆”在左右摆动。在这里,情感指的是整体的感受;而相反,琢磨则是集中于细节。如果摇摆得太厉害,就会丧失立场。比如说,你的谈话对手看上去心里有点不踏实,你就无法判断他(她)是凭情感用事所说的话,还是服从理智所说的话。
一个人站立的习惯说明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某人站立的时候,重心是支在脚底的哪个部位,就是说,他(她)是如何保持平衡的。把重心放在脚跟上的人,属于保守型。他(她)的身体略向后偏,即使需要他(她)往前行走,他(她)的走步也总是要比别人慢一拍。在迈开一只脚,或者前脚掌着地之前,他(她)先要把平衡点移到中间。重心在脚跟上的人,需要一个缓冲地带。他(她)不愿意冒险,无论是在资金、知识还是地位方面,都是这样。简而言之,他(她)不愿意把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孤注一掷。
总是把重心放在前脚掌上的人,反应很敏捷。一有动静,身体就会往前移动。他(她)反应很快,但往往失之于鲁莽。最佳的平衡点是在前脚掌和脚跟之间,在持这种姿态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稳健的气质。
刘小玉在外资银行上班,由于正值国际贸易旺季,进出口交易业务都很繁忙,刘小玉每天得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及业务咨询。
下了班,刘小玉拖着疲惫的步履返回租赁套房,一进门,忙不迭把高跟鞋踢得老远,随手卸除束缚整日的丝袜及耳环,整个人径自抛向柔软的沙发。
半躺半坐在沙发上的刘小玉,慵懒地将脚高架在面前的小几上,瘫着身子骨享受工作后的轻松。刘小玉的腰臂仿佛要埋入沙发似的,不一会儿,便沉沉地睡着了……
刘小玉深深坐进沙发的动作,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每次工作、念书到一段落,想要放松自己、好好休息片刻时,我们都曾做过类似动作。就身体语言而言,腰部的位置及姿态即代表一个人紧张程度的高低。腰愈挺直,坐时离开椅背,其紧张程度愈高;反之,腰愈舒软,愈靠着椅背坐,紧张程度愈低,人也就愈轻松。
不用到刘小玉的公司去看她,我们也可以想像到刘小玉上班时的坐姿——为应付繁重的工作,刘小玉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挺着腰,浅浅地坐在椅沿,处于随时可站起来的紧张备战状态。
挺着腰部、浅浅而坐的紧张状态,固然可让我们较能集中注意力处理事情,但相对也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神。难怪在办公室兢兢业业的上班族朋友,下了班回到家里个个像泄气的皮球似的。
中国有一句名言:坐有坐相。据说,在西方的贵族或豪商之家,还要对自己未成年的子女进行“坐”的训练。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跷足以待”,意思是对事情顺利发展的自信。跷足这个姿势不是跷二郎腿,而是将腿高架在桌子上,身体向后仰躺,显示极度的权威和自信。有些人坐着时,两手叉腰、挺着胸膛坐着,也是想藉坐姿扩大身体范围,强化自信心。上班族好不容易赶完今天的工作量,舒口气看着成果时,也许会不觉地手叉着腰;刚出社会的小女生也常维持坐着双手叉腰的姿态,想引起老板的注意。公司老板、主管把腿高架在桌子上、抽屉边而坐,或身体斜倚门边指示工作,强烈地传达两种身体语言意义——“自信”与“对公司所有权的宣示”。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一个集团或企业中,谁跷起脚高架在桌上,他(她)即是首脑人物。除了“跷足以待”的姿态外,身体仰躺、双手交叉在脑后,与将腿跨架在扶手上坐着,也都是自信度的展现。
某集团领导及律师、会计师、投资顾问等人常有这类姿态,除显示权威、优越、自信及支配欲外,更向四周宣示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独到眼光:“一切都在我掌握控制中”、“我了解一切答案,别想瞒骗我”……
有没有一个坐姿正确的规矩呢?一个统一的规矩是没有的,因为正确的坐姿取决于情景和功能的要求。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一个人满满当当地坐在位置上,身体能灵活运动,但又不是东摇西晃的,那么他(她)就会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谁如果老是动个不停,坐不安稳,那么他(她)自己的感觉也不会舒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谁如果只坐在椅子的角上,就显得很不自信,似乎这个位置不适合他(她),无论如何得马上离开。另一方面,他(她)也随时准备离开这个位置,以便迅速了结事务,或许这是由他的地位所决定的。如同在身体语言中常见的情况,动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如果谈话双方都架起双腿,会出现哪些内涵丰富的格局呢?如果两个人并排坐着,叠起双腿,而膝盖顶相对,交际就会受阻,因为两个对手只能“越过冰冷的肩膀”谈话。如果膝盖顶的方向相反,就会形成一个通道。由于大腿交叉的方向不同,甚至对外会构成一个屏障,使谈话在一个受保护的空间中进行,表现出某种团结的气氛。
如果有人将两个脚交叉,蹲坐在腿上,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更清楚地表明,人们不会脱离现实。因为这不单单是放弃跟地面的接触,而是必须用劲才能重新站起来。盘腿而坐的人希望登上通往幻想中的王国的漫长旅途。采取这种非同寻常位置的前提是要具有信任感和幸福感,就像母亲和孩子坐在地板上游戏一样。
坐姿是如何影响交际的呢?上半身的动作取决于坐姿。如果我们把双脚朝前伸出,上身就会朝后仰,这样,我们就不会俯身向人表示好感。相反,却是期待别人对我们这样做。如果两腿放直,或者略微收拢,身子就容易下弯。
在谈话时身体朝侧面歪的人,是在躲避什么。根据他(她)是向右,还是向左侧身,可以判断他(她)是偏向理性,还是感性的一面。但是,他们还是保持着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不想明确表态。此时,如果期望他们能表态,那就会大失所望。我们听到的回答总是:“很有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聊一聊……”之类的回避性语言。为了让他们能够发表客观的、有的放矢的观点,先得让他们坐起来、动起来。
递上一杯饮料,或许可以让这个被动的、没有行动能力的对手动起来。一个人只有保持活动的姿态,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个自信的人,即使在走路的时候,也有着地点。他(她)从不奔跑,而是步履稳健,在脚离开地面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地面。他(她)是将能量接地,不让它逃离。
行走是否总是意味着冒险呢?人每前进一步,总会迎来抉择,或者是不能预料的风险。但是,不迈步就没有进步。直立行走已经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平衡游戏,而前进运动则更胜一筹。谁要是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就可以毫不迟疑地向前迈进。谁要是心存疑虑,或者患得患失,就会固守自己的立场。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解决平衡的问题。一个步子稳健的人,显示出来的是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人走路时,用脚后跟蹭地,这说明什么呢?一个人如果明显地用脚后跟,而不是用前脚掌和脚趾走路,那他(她)就是在地上作标记。他(她)是一个征服者,是用脚后跟在自己赢得的地上作标志。农民,或者在一块地皮上作标记的人,是用脚蹭地,如果现代人这样走路,则不是在划分地块,而是想炫耀自己已经达到的地位。
如何评价一个用前脚掌走路的人呢?用前脚掌走路的人,步履轻盈,不留下任何痕迹,更不用说什么信号了。这类人希望不惹人注目地向前行进,他们在避免矛盾,这是一种“灰衣主教”的类型——百依百顺、委曲求全,当别人还在争论不休时,他们已经找到前进的缺口。
注重细节的人步子较小。他们不太愿意承担风险,而是步步为营地占据自己的地盘。
通过走动也可以打开思维的路子吗?在讨论问题,或在思考一个问题、酝酿一个想法时,很多人往往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行走时,灵感会激发出来,眼睛也会不断受到刺激。人要是随着心脏跳动的节奏来回走动,就能够在和谐的运动中,获得新的启示,还可以同时对其进行处理。
身体的动作可以让思路停顿下来吗?要想把思维运动停下来,以便把刚才想到的问题进行加工,或者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停住脚步,寻找一个立足点(最好坐下来),就可以使自己安静下来了。
如果不停止走动,那么他(她)就没有给自己留下时间使想法成熟一点,或者继续考虑下一个主意。神经质的人动作是不和谐的。练瑜珈功的人甚至试图通过默想来减少自己的呼吸运动。他(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以获得内心充分的宁静,这与僵化完全不同。
膝关节是如何使人顺利地从直立状态过渡到行走的呢?膝关节应该处于稍许紧张但又不是僵直的状态,要不然的话,它就会成为一个障碍,因为它还有弹簧的功能。有一种说法,叫做犟头倔脑的姿势,就像孩子不肯走开,把两个膝盖并拢那样。如果成年人这样做,我们就称他们为死抠条文的人。
膝盖发软表明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我的膝盖发软。这是恐惧的表现,反映了肉体或情感上的虚弱。身体还能活动,但是走路或者行动的能力却被卡住了。在这一时刻,人虽然还能接受事物,作出反应,但却迈不开步子,这是休克的前兆。当人处于感情强烈的状态时——例如热恋时,往往会惊喜交集:他(她)对我会有什么看法呢?
如何对脚的步子下定义呢?脚步将自己和环境及地面连接起来。我们必须相信,大地是为了能承载我们而存在的,用每一个步子使其承受负荷是我的权利。谁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使环境,即自己现实的土地,承受他(她)的需求和愿望的重担。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会产生相互作用。为了行走,我们使用双腿,它们可以接受命令,也可以拒绝。
我们的双腿什么时候会拒绝行走呢?由于软弱、缺乏自信,由于责任和情感的矛盾,大腿可以拒绝效力:我必须得干,但我不想干!大腿的罢工可以传递到上半身。
在推人的时候,我们是用肩膀发力。如果我们的大腿不听使唤,就会用肩膀推自己。一个人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采用这个方式往前挤,这是无意识的行为。有些人总是习惯于让别人——父亲、老师、领导等——推一把,而这也恰恰是他们需要的。如果缺少了这份压力,他们就会人为地制造一个,过多地依赖跟人约定会面。
认为过于注重细节会妨碍自己前进的人,跨出的步子会大一些。但是,如果他只是从肘部开始挥动胳膊,护住身体,那就会降低行动的决心。
人的脚想往前挪步,而心里却迟疑不决,身体语言是如何明确地表明这个过程的呢?谁要是害怕抗争,但又必须面对时,他(她)的身子就会往后退。如果肩膀朝后,脚就会暴露在身体的前面。如果同时再收缩胸脯,那就表明:我是不会全力以赴的。
我们虽然是用脚走路,但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参与活动的。走路时挺起胸膛,表明我们的活力、抱负在引导我们前进,我们内心的前进幅度要远远领先于我们的步子。
好奇的人是把头往前伸,在这种状态下,胸脯自然而然地会往下沉。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过我们的头却想寻求交际,同时把身体往前拖,纯粹看热闹的人甚至会把头再缩回来,并且声称:我可没有参与过!
挥动双臂,大步向前,同时也表明,他(她)很难刹住脚步。他(她)的决定,不管正确与否,无法阻挡。如果他(她)付出了精力,就要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步子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从容不迫的步子是从站立的位置开始的。把摆腿提高到不影响平衡的位置,然后摆腿变成了重力腿,于是后者取代了摆腿的作用。
如果步子再小一点,从容的自信就变成了一种审慎的行走方式,一步一步地探测前面的土地。注重细节的人,走路的步子是很小的。比起自信的人来,同样走一段路,他们所花的时间也许要多一些,但是,犯的错误也会相对少一点。
步子过大会影响平衡。如果摆腿的动作幅度过大,在其站稳以前,重力腿就被拔了起来,这意味着,必须继续赶路,不能止步。喜欢冒险的人,走路就是这个样子的,在他们认为正确而充满成功希望的前进道路上,拘泥于细节,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障碍。
走路踢脚的人,就像把球往前踢一样,喜欢领头,或者把问题从身边踢开。
有人说,走路慢的人,最终也能到达目的地,那么,跨步的速度说明什么呢?有些人走路速度很快,使别人很难判断,他们是朝某一个目标奔去的,还是从什么地方离开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这种速度,他们是不会给任何人提供批评机会的。不过,另一方面,他们也得不到任何赞扬,所以总是感到某种不满和失意。他们达到了目标,却得罪了周围的人。
自知长得很帅的人是决不会匆匆走过一个大厅的,要不然的话,别人就无法感受和欣赏他的帅气了。
想要表现自己的人,会选择缓慢的步子。一个人如果想要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形象,就必须给别人留出时间,来感受他(她)的风采。
第十三节 破译撒谎者的身体语言
多数旅客在通过海关时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们没有携带任何违禁品。不过,走私犯则要装出很正常的样子,设法把违禁品带出。走私犯在走过海关时,使他(她)与众不同的,通常是他(她)那一身紧张的肌肉。因为没人注意到他(她)平时是如何走路的,紧张的肌肉也很难被发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走私犯在通过海关官员检查之后的表现。正是这个时候,他(她)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因而很可能会使身体放松,发送“紧张释放的身体语言”。这个变化并不剧烈,通常它采取的形式是轻微放松肩膀,但这是可以被察觉的。一个人在通过海关之后就会放松,这个事实暗示出他(她)把海关官员当成威胁,他(她)有什么东西要隐瞒。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人即使什么也没藏,过海关时也会紧张。和那些走私犯一样,他们也可能发送“紧张释放的身体语言”。这仅仅是要表明,虽然身体语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它们并不总能提供完美的向导,告诉我们别人的脑子在想什么。
据估计,我们每天会对碰见的三分之一的人撒谎。人们在努力给对方留下印象时普遍撒谎,这在约会和恋爱中十分常见。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罗伯特·费尔德曼发现,在参加他的研究项目的人中,有60%的人在十分钟的会面中,至少撒谎一次,多数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撒谎两到三次。
对于撒谎的研究表明,男女在撒谎的数量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谎言的形式上却有很大不同。男性制造谎言,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女性撒谎却可能是为了让其他人感觉良好。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的主张,无论是关于他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因此,当女性面对令人心烦意乱的可能时——比如收下一份自己不想要的礼物——很可能为了保护他人的情感,而撒一个善意的谎言。
有些人认为撒谎就是犯罪,也不考虑这个谎言是大是小以及它有什么作用。另一些人则觉得有些谎言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一个女人问自己的丈夫喜不喜欢自己的新发型时,通常更希望他说些恭维的话,则不是给一个诚实的观点。如果丈夫错误地告诉妻子,自己不喜欢这个新发型,那就是自找麻烦。犯同样错误的是某些妻子,当丈夫问起她,自己今天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如何,或者在公司酒会上的演说怎么样的时候,她们没有进行恭维赞美。撒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没有谎言,我们的社会生活这部机器就会慢慢停下来。
人们对撒谎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极端是以从不撒谎的人为榜样;另一个极端是以鼓吹撒谎是达到目的之手段的人为榜样。那些善于操控别人的人更容易撒谎,而且还毫无愧疚之感。同样,这些人好表现,并且善于交际。常常撒谎的人往往受欢迎,也许是因为迷人的谎言使他们受人喜爱。骗子和政治家不得不成为娴熟的说谎者。事实上,有能力把自己装扮成很诚实的样子,对此又没有丝毫的犯罪感,是这些角色的本质特征。销售人员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几年前,有人做了一个试验,一些销售人员被要求要么撒谎要么讲真话。当考察他们的行为和语言时,根本无法把那些撒谎的人和说真话的人区别开来。
尽管谎言构成了与他人交往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并不善于区分一个人说的话,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倒不是缺乏迹象,其实90%的谎言都伴随着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就像罪犯的指纹,总要留下欺骗的痕迹。
人们往往很得意于自己能够识破他人的谎言,特别是在那个撒谎者是他们很熟的人的时候。你听过多少次母亲告诫孩子永远不要对她撒谎,因为她“太熟悉这些谎言了”,或者一个年轻人声称他女朋友永远瞒不过他,因为他能完全“看透她”?实际上对“识破谎言”的研究表明,无论那位母亲还是那个年轻人也许都错了,因为人们只能发现他们遇到的56%的谎言,可能略高于你的预期。研究还发现,即使人们越来越熟悉,但识破对方谎言的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有时甚至更差。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随着人们越来越熟悉,他们对自己识破对方谎言的能力更加自信。尽管如此,准确度却没有相应地增加——通常只是他们的自信增加了而已。而且,当人们更加了解对方的时候,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能力中加入了更多感情的因素,这也限制了他们识破对方的能力。最后,因为每个人都已经知道别人正在寻找何种类型的迹象,所以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减少被识破的几率。
人们很难识破谎言,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一)阈值的设置
个人对于谎言流行程度的假定,能够决定他们识别撒谎者与诚实者的能力。那些非常信赖他人的人希望他人不会欺骗自己,所以可能把自己的识别阈值设置得非常高。结果他们能准确地识别诚实的人,但不能识别撒谎者。高度怀疑别人的可能有相反的问题——因为他们把阈值设置得很低,不费力气就能识别大多数撒谎者,但却不能识别说真话的人。第二类情况的人,他们总把自己的谎言识别器的阈值设置得非常低。他们能成功识别撒谎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撒谎!
(二)直觉
识别撒谎者有两种方法:一是留心欺诈的线索,二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最近的研究发现,与把判断建立在迹象的基础上相比,依靠直觉识别谎言的人,其准确性更低一些。甚至,说到识别骗局,直觉通常是障碍而不是帮助。
(三)多重原因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特殊的动作才是识别欺诈的线索。例如,有时候人们假定,说话时摸鼻子的人不由自主地泄露了一个身体语言,这个姿势是撒谎的信号。这些假定忽视了一个事实,行为和言语有时候能提供谎言的线索,但有时它们提供的是与谎言无关的一种精神状态的线索。测谎器测量呼吸、心率和手心出汗,所有这些都是表示人们情绪波动的指标。人们在感到焦虑的时候,呼吸就会加速,心率就会提高,手掌就会冒汗。人们在撒谎时,通常感到焦虑,他们的焦虑可以被测谎器测出。然而,有时候人们在感到焦虑时并没有撒谎,在撒谎时并没有感到焦虑,这两种情况是一样多的。
(四)找错方向
人们不能识别谎言,因为他们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线索。人们注意的,往往是他们认定对方露出马脚的部分。如果你问一问,人们何以知道某人在撒谎,他们常常提到闪烁的眼神,或者心不在焉地玩弄手的动作。人们提到的另一些不诚实的信号是微笑、快速眨眼、长时间的停顿、说话太快或太慢。罗伯特·克劳斯和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们把人们用来识别谎言的记号同真正的谎言相关的记号加以对比,他们发现,两者很少重叠。
很多人认为目光转移是撒谎的信号。他们认为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别处。但事实不是这样。首先,凝视的模式是相当不固定的,有些撒谎者移开他们的眼神,有些却反而增加注视别人的时间。因为凝视是很容易控制的,撒谎者可以用眼神来强化这样的印象——自己是诚实的。在知道他人觉得目光转移是撒谎的信号之后,许多撒谎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动作,故意更多地注视对方,给人以他们在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不是撒谎,不要仅限于注意眼神的变化。当某个人比平时更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也要注意!另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我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的确会相应增长。人普通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提高四到五倍。人在撒谎时往往很兴奋,或撒谎者在为一个笨拙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同眨眼的确有关系。但是我们要记住,有时候一个人快速眨眼,不是因为他(她)在撒谎,而是压力很大。还有,有的撒谎者的眨眼频率也非常正常。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动作同样被认作是撒谎的信号。根据这种假设,人在撒谎时会变得很不安,这样使得手也处于紧张的动作中。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那样,有一类姿势叫做“适应动作”,包括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把两只手放在一起在等。人在撒谎时,有时会感到心虚或担心被发现,这种担心会导致他们作出“适应动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赌注很高或者这个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因为撒谎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会刻意控制自己日常的动作习惯。结果他们的动作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样,手的动作往往也能被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手不能作为关于谎言的可靠信息来源的原因。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虽然同样受意识控制,但不被注意,容易被忽视,它们常常能提供关于谎言的有效的线索资源。关于撒谎行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身体的下部会比身体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当把关于某些人的录像放给其他人看,让他们判断谁在撒谎、谁说实话的时候,如果被拍摄的是身体的下部,那么判断往往是准确的。显然,双腿或双脚对撒谎者来说是被低估了判断谎言的信息。看来,似乎撒谎者都把努力集中在他们的手、胳膊和脸部的隐秘处,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会观察这些部分。由于脚很隐蔽,所以撒谎者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脚或者腿的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就能出卖他们!
有一个暴露谎言的姿势是“捂嘴”。发生这种情形时,看起来好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他(她)假定,如果人们看不到他(她)的嘴,就无法知道谎言来自何处。“捂嘴”的动作很多,包括从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过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谎者表现得像个罪犯,他(她)无法抵挡回到犯罪现场的诱惑。而这正好和罪犯一样,因为手的动作把自己暴露给了观察者。在任何时候,别人都能知道,摸嘴是企图掩盖谎言。
不过,有一个摸嘴的替代行为,就是摸鼻子。通过摸鼻子,撒谎者体会到了掩嘴的瞬间安慰,又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动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为。这是一个鬼鬼祟祟的身体语言,看起来好像某人在挠他(她)的鼻子,但他(她)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摸鼻子是欺骗的标志,但是这个动作和嘴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的支持者对一些庭审现场做了详细的分析。他们发现,当被告人说真话的时候,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当他们撒谎时,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专家管这个叫“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那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命名的。这个人物每次撒完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研究者指出,人在撒谎时,鼻子会充血,通过摸鼻子或擦鼻子的动作,这种感觉能够得以缓解。
至少有两种观点反对“匹诺曹综合征”的说法。一种认为摸鼻子仅仅是紧张的征兆,而不是谎言的信号。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撒谎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被人发现,而这些情绪都与面部的血液枯竭有关。换句话说,它导致的是血管收缩,而不是血管扩张。这是罗格斯大学的马克·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还指出,关于撒谎的试验研究表明,摸鼻子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欺骗信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摸鼻子没有出现在实验场所。在那里赌注很低,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还有这样的可能,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诈标志,它可能只是某些人的商标式身体语言秘语。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摸鼻子与谎言或焦虑毫无关系,但它是表示拒绝的无意识形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擦鼻子,显露出他(她)并不喜欢对方。对美国人来说,擦鼻子和单词“No”一样,是表示拒绝的标志。根据这种解释,可以把庭审的被告在陪审团面前摸鼻子,视为对指控者的深深厌恶,而不能把它视为撒谎的线索。
在这场争论的周围,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
有些人在心照不宣地撒谎时,不得不隐瞒两件事——第一是真相,第二是任何可能暴露自己在隐藏实情方面所花力气的情绪。撒谎者体验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比如感到内疚,或者害怕被发现。但撒谎者在瞒天过海时,也会体验到兴奋,保罗·艾克曼称之为“愚弄别人的喜悦”。人们在撒一个很小的无伤大雅的谎时,通常感觉不到什么负面情绪。然而,如果要撒弥天大谎,下了很高的赌注,他们通常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需要维持这个谎言,就必须把这些情绪隐藏起来。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转过头、以手捂脸,或者用一种中立或积极的情绪来伪装。转头和捂脸的策略并不总是有效,因为它们往往把注意力引向撒谎者努力隐藏的东西。另一方面,伪装使得撒谎者流露出未必与撒谎有关的表情。
最常见的伪装是“面无表情”和微笑。“面无表情”只需要一点点努力就能做到,为了伪装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有的撒谎者都需要让脸部保持镇静。而以微笑作为伪装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感到快乐和心安,换句话说,体验通常与谎言无关的情绪。
在所有的面部表情中,微笑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它还容易让人丧失戒心,因为微笑让他人体验积极的情绪,对撒谎者较少怀疑。
但真正让微笑受欢迎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很不善于把真诚的微笑与虚伪的假笑区分开来。他们之所以不善于区分,是因为过于看重微笑的表面意义。人们通常能分辨展示了负面情绪的“混合微笑”。比如说,他们发现,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苦涩的微笑”。人们在发出“苦涩的微笑”时,眼眉的内角会上扬,而嘴角或者向上抬,或者往下撇。但是人们在分辨虚假的、非混合的微笑方面糟糕透顶,人们之所以要掩饰与撒谎相关的负面情绪,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你问人们如何识别撒谎者,他们往往会提到微笑。他们会告诉你,人在撒谎时,更有可能以微笑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过,关于撒谎的研究表明,情形与此完全相反:与说实话的人相比,撒谎的人笑得更少。情形似乎是这样的,撒谎者有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人们对于撒谎者的预期截然相反。但这并不意味着,撒谎者不使用微笑。它只是表明,他们往往因为笑得虚假而被识破。冒牌微笑有几个可供识别的特征:
(一)持久
与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往往能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组装
与真诚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组装”得更快,“拆除”得也更迅速。
(三)方位
冒牌微笑往往局限于面部的下半部分,而真诚的微笑既涉及抬起嘴角的肌肉,也涉及在眼睛周围绷紧并把眼眉轻轻下拉的肌肉。冒牌微笑和真诚微笑受制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四)对称
真诚的微笑均衡地浮现在脸的两边,而冒牌微笑有时会更强烈地出现在脸的一边(通常是右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自觉的面部表情相联系的神经通路,不同于与自发的面部表情相联系的神经通路。如果你看到一个对称的微笑,它可能是真诚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不对称的微笑,那么这很可能是假的。尽管对称的微笑和不对称的微笑大相径庭,但人们往往在回应不对称的微笑时,把它当成真诚的微笑。这也是我们对微笑的本真性漠不关心的原因:倘若别人向我们微笑,我们就不会太在意自己获得的是哪一种微笑。
当人们试图掩饰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脸会接受到两套截然相反的指示:大脑中自发的程序要求面部展示真实情感,而自觉的程序则要求面部呈现出伪装起来的表情。为了使伪装有效,自觉的程序必须占有优势。于是,人的真实情绪就会被隐藏起来。成功的掩饰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掩饰自己情绪的能力、被压抑的情绪的强度。某种情绪太强烈时,有可能会压倒用来压制它的努力,于是伪装的情绪就会让位于真实的情绪。
不过,也有这样的时候,真实情绪瞬间崩溃,伪装的情绪瞬间恢复。人们显示真实情绪的片刻被称作“瞬间表情”或微观身体语言。它们是极快的,也是极短的。它通常是迅速而短暂的,一般不会超过一秒,有时候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相当于标准摄影的单帧图像!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发出了何种微观身体语言。绝大多数人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在意。不过,警察之类的人物在经过培训后,能对之加以识别并学着运用它们,去阐释他人的行为。
人在撒谎时,有时会发出暴露自己真实情感的微观身体语言。比如说,有个人在讲述一个故事,关于他(她)如何从一栋着火的房子中突围的故事。给人的印象是:在这场事故中,他(她)完全控制了局面。他(她)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脸部一直很镇定。但是突然间,他(她)的表情变了,变得害怕,紧接着又恢复了先前的镇定。如果你观察到了这些,又对微观身体语言一无所知,可能不会注意到刚才发生的事情,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你觉察不到那短暂流露出的恐惧。对于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来说,这个微观身体语言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可以据此判断那个人讲述的故事的真假。这个微观身体语言还可能表明,他(她)试图给人这样的印象——他(她)一直控制局面,但是在那次事故中,他(她)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因为微观身体语言完全是自发的,所以它们就像叛徒,在人类一无所知时,就出卖了我们的想法,但只向这样的人出卖——他们知道这些微观身体语言意味着什么。马克·弗兰克和保罗·艾克曼已经表明,在识别骗局时,人们稍纵即逝的真实情绪可能是颇有价值的工具。尽管不是很普遍,微观身体语言中依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
当人们不再需要去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能提供微妙的线索,供人识别骗局。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与此截然相反。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有学者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了通过倾听他(她)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可能。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一)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二)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她)要去吃比萨,但是他(她)不会告诉你,他(她)去哪儿吃,或者他(她)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做详细说明,他(她)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很多新的信息。
(三)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把水搅混: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例如当被问及被告和原告是什么关系时,被告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比如下列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四)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政客否认他(她)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她)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的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
(五)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六)免责声明
撒谎者更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七)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八)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她)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九)语速
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她)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之所以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十)停顿
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造自发的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十一)音调
某人声调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调就会增加。情绪与音调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调就会改变。音调的改变是很难被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调的增加相当稳定,有时候增加很少,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她)的音调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据说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或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1)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谎言识别阈值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2)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为,其二是他(她)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3)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
(4)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上面,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5)搞清楚谎言可能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6)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