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44978200000019

第19章 他山之石,也可琢成精良美玉

1.借鉴的必要性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知道。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用辩证的眼光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短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是借鉴的道理。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就是借鉴。借鉴别人的经验,就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自己取得成功;吸取他人的教训,首先给自己提个醒,防患于未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财力、人力的浪费,给生命和财产加一道安全门。

鲁迅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

公元399年,名僧法显历尽艰险,到达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著有《佛国记》。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取经,在印度遍访名僧求学,并为众僧讲学说法。回国时,他带回了总计657部经书。唐高宗时,高僧义净由东南海路到印度,带回大量佛经。玄奘和义净回国后,先后组织僧人大量翻译佛经,两人共计译成136部,1574卷。佛学的大量输入,使中国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绘画、雕塑、文学等变得更加壮丽辉煌。所以英国人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称赞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绕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2.学习他人的长处

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必须要做到能真正消化吸收。

元人白挺《湛渊静语》记载这样一件事:某人听到别人说梨和枣的药性:“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于是恍然大悟道:“哦,我懂了,我懂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咽不嚼。那样不就可以吃梨益齿而不损脾,食枣益脾而不损齿吗?”有人就笑道:“吃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吃枣只咽不嚼,却很难为,囫囵吞枣,可受不了啊!”

上面的例子正说明了借鉴别人的东西要采用批判吸收的方法,任何东西不能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国晚清怪才辜鸿铭讲过这样一件事:乾隆嘉庆年间,一位西洋人要做套西服,他拿旧西服当样子给了中国裁缝。过了几天,西服做好了,西洋人一看,中国裁缝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翻到后面,突然发现剪去了一块,又补了一块,西洋人感到奇怪,问为什么这样做?裁缝答道:“我是完全照你的式样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那旧西服后面有一块补丁。

借鉴不是照搬照抄。学习他人的东西应当懂得选择和取舍,哪些应当学习,哪些应当抛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宋代的著名科学家燕肃一心探究潮汐规律。虽然在燕肃以前的学者对潮汐的成因和规律研究甚多,但众说不一。燕肃虚心学习前人知识,但他却不满足前人之说。为掌握潮汐规律,对潮汐做出正确的解释,燕肃踏遍广东沿海,花了10年时间,实地考察,详细记录,最后终于掌握了潮汐的涨退规律,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潮汐随日而应月的正确见解,并写成了研究潮汐的专著《海潮论》两卷,编绘了《海潮图》一书。

我们在治学时要批判继承地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要学会灵活运用。

借鉴的目的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引进彩电生产线和元器件生产线。短短5年里,引进了113条生产线,到1990年我国彩电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台。1985年,是我国彩电工业发展带有方向性转折的一年,我国开始从产品设计到开发,从整机国产化到大件,到关键元器件,再到原材料的国产化攻关。到1995年,我国彩电国产化率已超过95%,而且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我国彩电生产1958万台,其中出口约400万台,成为彩电的出口大国。由引进生产线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到国产彩电出口,这无疑是我国彩电工业发展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先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然后走“国产化”道路,最后把目光放到国际市场。这就是我国彩电工业的成功所在。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拜上官周为师学画,很是勤奋刻苦。黄慎学成后,几个好友来欣赏他的画。黄慎便拿出几幅得意之作供友人欣赏。有朋友看后却说:“我们是来看你黄慎的画的,这是上官周的画。”黄慎再三说明这的确是自己的画,可是朋友们就是不相信。这事使黄慎悟出道理:上官周的画,有自己的风格,我的画有我黄慎的风格吗?从此以后,他在研习上官周作品的同时,注意练就自己的风格。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纤夫》,老师和同仁们都说:“这才真正是黄慎的画呀!”

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聪明的人都善于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