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好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44975900000008

第8章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有人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的世界,你要加入某一场游戏,你就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因为,世界需要秩序。你也可以不遵守规则,不过,你的代价就是被淘汰出局,因为你丧失了参加游戏最起码的资格。这个看起来很温和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在这场游戏中,没有人可以依靠,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事业的成败,命运的好坏,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的。

没有什么万能的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事业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工作的心态。

事业的成败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个优秀的员工永远不应该被失败吓倒,而应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进行自己的事业。

失误、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从失败中奋起,进行自我提升。

有一天,上帝来人间视察民情,遇到了一个智者,他正在苦思钻研人生的重大问题。

上帝敲了敲门,走到智者的跟前说:“我也为我的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探讨吗?”智者虽然没有猜到面前这个老者就是上帝,但也猜到绝非一般的人物。上帝说:“我们只是探讨一些问题,完了我就走了。”

智者说:“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我们人类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很容易在大的方面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说:“这个我也有同感。他们厌倦童年的美好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然后又牺牲财富来换取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但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

智者对上帝的论述感到非常的精辟,他说:“研究人生的问题,很是耗费时间的。您怎么利用时间呢?”

上帝回答道:“是吗?我的时间是永恒的。我觉得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没落的尘埃、经验和智慧等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

智者要求上帝对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慢慢地从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书,上边却只有这么几行字:

人类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你会深深爱着一个人,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就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当宽恕自己;你所爱的,通常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尤其重要的,我必须提到的是:很多事情你自己做错了,却不知道如何吸取经验,以做到自我素质的提升。

智者看完了这些文字,激动地说:“只有上帝,才能有这样的见解。”

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事业的成败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想一想]从上帝和智者的对话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给智者什么样的忠告呢?

切莫完全仰仗经验

大多数人都接受一个常识性概念,即经验是工作中一个宝贵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例如,级别较高的国家机构在选用公务员时常常认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更适合。

同样,公司也相信这种说法,对于那些应征高层管理职位的外部候选人,公司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仔细遴选。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申请人具有工作经验。

许多时候,经验是雇用和晋升时最关键的因素。

然而,证据却令人吃惊地表明,经验对一个新员工的成长来说并无帮助。

[想一想]许多毫无经验的员工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许多有经验的员工却败得很惨。这是为什么呢?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经验丰富而沾沾自喜过?

经验是不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一项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经验并不是员工表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经验不能让员工的事业发展更有效果呢?直觉上,经验有让人学习的机会,从而会提高工作中技能。但这个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

首先,经验值与工作时间不完全是一回事;其次,影响经验的转移性的情境有可变性。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卖草帽的人,在生意清淡的中午靠着一棵大树打盹,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慌了神的他抬头一看,树上的每只猴子都戴着他的草帽对着他傻笑呢。他又急又气,却拿这些淘气的猴子没有办法。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挠挠头,果然猴子也跟着挠挠头,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有办法了!

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

猴子们也学他,纷纷将帽子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人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得意扬扬地将这件有趣的事讲给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年以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卖草帽的家业。

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他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不急不躁,打算用爷爷告诉他的方法拿回帽子。于是,他用手挠挠头,猴子们果然也跟着挠挠头,他又拍拍手,猴子们也跟着拍拍手,他暗自佩服爷爷的聪明和智慧。

最后,他摘下帽子把它丢在了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不仅将他丢在地上的最后一顶草帽拿走了,还在树上吹口哨嘲笑他。

孙子气恼地一屁股坐在地上,大骂这些刁钻的猴子。

这时,一只老态龙钟的猴子走了过来,它拍着孙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不要生气!气大伤身,你也不想想,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

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因为他机械地套用了爷爷的经验,而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别人变了,唯独他丝毫没有改变。

时代日新月异,变化无处不在,作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我们应该具有“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视角,不断地重新审视自我,走出经验的牢笼,这样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职场人生。

其实,“经验管用”这种逻辑的缺陷是假定工作时间的长短可以用来衡量经验。

工作年限并不能说明经验的质量。一个有着20年经验的员工与另一个有2年经验的人相比,并不意味着前者的有用经验是后者的10倍:20年只是把一年重复了20次,这太常见了。甚至在相当复杂的工作里,真正的学习往往在2年之后就停滞了。

那时候,几乎所有新的独特的情境都已经被经历过了。

因此,试图将经验与成功联系起来的问题在于,没有注意到经验的质量和多样性。

而且,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经验,很少能用到新的情境下。

因此,考虑过去情境与新情境的相关性是很重要的。

工作、支持性资源、公司文化、追随者的特性等,都有可能不同。

我们能从中归纳出什么呢?

在选拔员工到管理岗位上时,很多老板并不是太过于重视经验。就经验本身而言,并非可以很有效地预测绩效。

拿出打破一切常规的勇气

成功的人都知道,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一些未知的因素,而是一些常见的事情——固有的观念、前人的经验、世俗的眼光,这一切都会成为枷锁套住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敢跨出一步去接近成功。

其实成功、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出打破一切常规的勇气。

事实上,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的人。

在一个公司里,总经理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8层没挂门牌的房间,这是铁的纪律。”

他没有解释任何原因,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员工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不久,又有一批新员工来到公司,总经理又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小伙子轻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

回去后,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打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15楼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的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诧异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青年,你会不会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呢?

即使推开了,你有没有勇气去交给总经理?

在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总是被一些东西禁锢着呢?上面的例子说明:勇于走进某些禁区,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为天下先,会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机会。

工作中,那些因循守旧、维持现状的人,始终没有更大的前途。

创新不需要天才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

其实,任何工作上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加强创造性的思考呢?

培养创造性的思考的关键是要相信我们能把事情做成。要有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运转,去寻求做这种事的方法。

很多员工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以前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和认识事物,从事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想一想]做任何的事情,你有没有创新的思路和想法呢?

假如没有,你有没有想法去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呢?

你是不是明白,假如不能打破常规,你就只能是个平凡的人?有许多员工难以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虑大家都怎么说,大家都怎么干,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种观念并不见得是好事,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从众定式”的盲目性,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考虑多数,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尊重自己的工作

在新公司的会议室,我到黑板前画上一条平行线,打算以此来显示公司中的行为表现。

我说:“公司中有一连串的尊重。”

当我说到“尊重”一词时,有员工皱眉头,有员工一脸疑惑。

我为何要进入这个话题呢?

下面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个月之前,有位安徽的老乡住在我家,此时我姐姐家两个十几岁大的孩子也住在我的家中。她是位亲切动人的女士,具有某种超能力可以‘洞悉’常人所忽略的事物。她的一言一行都显得十分特殊:敬重看似平凡之物,教人见贤思齐。”

“她告诉我们,她教生物的父亲教导她和她的兄弟姊妹对待万事万物——不仅仅是对人——要恭敬尊重;他甚至把家里的物品也算在内。比方说像开门这样的小动作,‘不要用力拉门或撞门,’他教着,‘慢慢转动门把,小心地顺着门轴打开门,要尊重它。’”

对门尊重?

我注意到我的两个外甥女在伪装客气的表情之下彼此交换着眼神。

“‘连吃个苹果,’她在另一个场合说道,‘长辈都教我们不可以狼吞虎咽,而要以双手亲切地握住,感谢它慷慨送给我们的美味和营养。’说到此,我想到大外甥女吃苹果时总是塞得满口都是,一边还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掌上电脑。

“我们宽敞的厨房令她着迷,而她的厨艺也叫我们惊叹不已。她不用花多久的时间就可以把从冰箱里取出的肉和蛋,做得轻巧而精致。在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后,她会静静地注视,把第一口保留起来以示感激。她这些细小的举动开始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位女士到的时候,正是春节前夕,全家都沉浸在节庆的气氛中。如同每年的惯例,全家人为了张罗着过节忙得不可开交,各自忙东忙西,很少有机会碰在一起。有一天我匆忙赶回家,一进门,正碰到爱人刚刚跨入家门,她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灯笼。‘很漂亮,’我说,‘我们有5分钟,把它挂上。’我拿起铁锤和钉子,她拿起灯笼,我们快速来到门外。”

“我们的老乡对这个灯笼喜爱得五体投地。‘哦!它多美,红极了,’她脱口而出,‘这么美妙的饰物。哦,看那图像和文字多么巧妙地长在一起……哦,多亮丽啊!’”

“‘是啊!’我边说边把灯笼移到固定位子让爱人拿住。砰!砰!‘好了。’我得意地笑了一笑。我开门正要回屋里去,哎哟!差点踩到那位老乡。她正在深情注视,好像为灯笼祈祷!”

“更重要的是,我们站在那里的时候,她的注视似乎发挥了功效!灯笼变得不仅仅是个饰物,还充满了某种意义。整整5分钟(现今是很长的时间)我站在那儿,灯笼挂在门上,与我肩同高。我站着,渐渐觉得它散发着迷人的力量——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前所来有的力量。”

“而这份力量持续了整个假期。家人的生活步调逐渐不再那么急促。宁静的心滋长着,我们对四季的欣赏也与日俱增。每一次我经过灯笼时,都觉得‘有东西’伸出手来,拍着我的肩膀。”

[想一想]你有没有停下过自己忙碌的脚步,体味生活、工作之美?工作也是如此,当一个员工因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以完善而激动不已的时候,当一个员工安静地欣赏着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心满意足的时候,这是真正的永远的快乐,这是一种真正的成功。

这种成就感可以促使你的各种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一旦力求至善的精神主宰了一个员工的心灵,并且是渗透进一个员工的个性中,它就会影响一个员工的行为和气质。

这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看着一件完美的作品更加令人心神愉快,更加令人感到满足的了。

卓越员工思想清单:

◆事业的成败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经验值与工作时间不完全是一回事

◆当一个员工安静地欣赏着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心满意足的时候,这是真正的永远的快乐,这是一种真正的成功

◆一旦力求至善的精神主宰了一个员工的心灵,并且是渗透进一个员工的个性中,它就会影响一个员工的行为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