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是这样练成的
44975700000008

第8章 教会孩子做人,妈妈教育的

核心

◎细节

给予孩子一颗博爱之心

博爱是人间的大爱。有博爱胸襟的人,生活目标会更明确,更有积极进取之心。孩子有了这种爱,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世界、对待他人。有远见的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博爱的心。

家教案例

王林惠的妈妈很有爱心,经常会给弱小者以帮助。林惠家楼下住着一个孤寡老妇人,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一年也不能回来一次。林惠的妈妈经常去看望她,给她带点吃的,在买菜的时候,也会帮助她带点菜回来。过年过节,林惠的妈妈都要给她送点自己做的食物。

林惠问妈妈,为什么要给那个婆婆送东西?她又不是我们家亲戚。妈妈说,她一个人生活不容易,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她是老人,你应该像看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看待她。在妈妈言行的感召下,林惠力所能及地为老人做事,也逐渐拥有了一颗博爱的心。

专家解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对博爱的最好解析。我国自古就有博爱的思想,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这种思想直到现在都在倡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准则。

博爱不是一己自私的爱,它爱的范围宽广,统括整个社会、人类、万物以及宇宙。用一颗博大的心去爱一切,是一种非常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如果能够博爱,他的品德一定是崇高的,他会拥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积极行动,去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幼小的孩子也会高大起来。他会满怀爱心地对待人和事,他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会做出不道德和不规范的事情,他会使自己表现得很崇高、伟大,这是塑造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功的人的最好的激励要素。

妈妈要使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博爱的心,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感召孩子,在孩子纯净的心里,种上博爱的种子,并且不断施肥浇水,使博爱的幼苗茁壮成长。妈妈会欣喜地发现,今天的辛勤播种,明天会有巨大的收获。

妈妈要鼓励孩子不只是对亲人、朋友,还要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乃至动物、植物献出爱心。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把眼光放得宽广一些,把自己人生价值的高度放得更高远一些,使孩子形成博爱的胸怀。

给妈妈的建议

爱需要推广。孩子小的时候,会自发地产生爱亲人的心理,特别是喜爱周围和他亲近的人,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亲人。这种爱是人的天性使然。这时,妈妈要引导孩子去关注周围其他的人,对处在困境中的人以帮助。

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友爱和相互帮助。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当他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你也应该乐于帮忙,这样你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孩子做个有心的人,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不要怕麻烦,更不要怕别人会拒绝你的好意。你对别人友爱,别人同样会这样对你。

孩子由于年龄小,可能不会有很好的理性思维,他会主观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懂得考虑别人。这时妈妈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就容易理解和愿意表达自己的善意了。

周末,小虹的妈妈和一个同事约好,带着女儿一起去动物园玩,同事也带了自己的儿子魏涵。当魏涵看到小虹正在吃爆米花,就一直盯着她,咂着小嘴。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就让小虹和弟弟一块吃,小虹表示不乐意。

妈妈感觉很尴尬,等同事带儿子在一边看动物的时候,妈妈对小虹说:“如果别人吃的东西是你特别想吃的,人家主动给你一些,你是不是特别开心?”小虹说:“是啊。”“那你想想,刚才小弟弟是不是会有点伤心啊?”小虹点点头,主动跑过去把爆米花分给弟弟吃。

无论什么事,如果都能够换位思考,就会想通很多问题,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也是培养孩子博爱之心的方法之一。

“一根筷子轻易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妈妈可以教孩子唱这首歌,让孩子明白,在困难、灾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献出自己一份爱心,就会对需要帮助的人起到很大的作用。

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而且是很多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例如重大自然灾难——地震、洪涝、旱灾等,会给很多人造成生活的困难;重大疾病会给个人和一个家庭带来无法承担的重荷。妈妈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双手,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只有放眼社会和世界的人,才能产生真正的博爱之心。妈妈让孩子多关注社会,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及天灾、人祸等情况,而产生一种心痛的怜悯感和想去拯救的使命感。

周振华看到电视里非洲人民喝水困难,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吃,人都很瘦弱,感觉同样是人,他们很可怜,自己比他们幸福多了,于是再也不浪费水和粮食了。

小华现在特别喜欢看纪实性的节目和报道,他了解世界的真相越多,越产生一种冲动,希望自己能为那些困难中的人们提供帮助,改善他们的现状。

让孩子了解世界,观察到社会不完美的地方,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就是博爱之心。这会激发孩子积极上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细节

在孩子心中种下诚信的种子

诚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品德,如果没有这种品德,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别说取得事业的成功了。所以,妈妈首先要在孩子心中,种下诚信的种子。

家教案例

杜乐乐周末和小民约好去打乒乓球,可是到了周末,她又想跟妈妈一起去购物。于是她向妈妈说起要和她一起去购物。妈妈知道她和小民有约,就问:“小民在等你,怎么办?”她说:“我打电话跟小民说,我生病去不了,行吧?”

妈妈听后脸立刻沉了下来,说道:“一个人必须守信用,不然别人以后怎么再相信你。跟小民约好了,就一定要去。”乐乐惭愧地低下头。此后,她做什么事情都守信用,也拥有了好的人缘。

专家解析

诚信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没有诚信的人,会被别人瞧不起,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帮助和合作。

在当今社会,诚信尤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用的人,别人都会相信他,从而使工作和事业更加顺利。妈妈一定要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上诚信的种子,让它随着孩子一起成长,使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品格的形成,与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人有很大关系。妈妈要让孩子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远离欺诈、欺骗、不守信用等不良的行为。把孩子的周围环境清理干净,使不诚信的病菌无处存身,孩子也就不会染上这种恶习了。

妈妈在培养孩子诚信品格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自己首先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孩子自然也会受到感染,成长为一个诚信的人。

给妈妈的建议

在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妈妈要以身作则,做个诚信的人。对他人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对孩子也一样。不能为哄孩子一时开心,而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孩子的记性是最好的,即使是妈妈一句玩笑的承诺,也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给孩子的诚信做了反面教材。孩子会认为:妈妈说话都不算数,我也可以这样。这极不利于孩子诚信品德的养成。因此,妈妈对孩子说话要算数。

诚信的一个起码要求,就是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给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所以妈妈培养孩子诚信的品德,就要让孩子言出必行。

默默今天答应妈妈,看完动画片就开始写作业。一会儿,妈妈看到动画片已经播完了,可是默默还守在电视机前,没有离开的意思,妈妈就提醒默默:“动画片已经完了,现在该干吗了?”

默默小声地说:“再看一会电视剧行吗?”妈妈说:“你刚才怎么说的?自己说的话一定要做到啊!”默默朝妈妈扮了个鬼脸,站起来去做作业了。

让孩子自己说过的话自己要做到,这是培养孩子诚信的基本要求,也是诚信的本质要求。

孩子不诚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撒谎。当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很严厉地对他处罚,孩子就会找各种理由或者撒谎来替自己摆脱责任。妈妈要宽容地对待孩子,只要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就可以既往不咎,这也是避免孩子错上加错的好方法。

一天,赵阳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为了避免被妈妈责怪,他把碎片收拾干净,扔到外面,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妈妈发现花瓶不见了,问赵阳父子俩花瓶哪去了,两人都说没看到。妈妈说:“总不至于飞了吧。”看到阳阳低着头,不敢正视的眼睛,就知道这肯定和他有关。妈妈就说:“没关系,只要诚实地交代,我是不会责怪他的。最可怕的就是做错了事还不敢承认。”赵阳终于向妈妈认错,并得到了妈妈的原谅。

在生活中,妈妈要信任孩子,宽容他不小心犯下的错误,让孩子做个勇于担当的人。

环境对人的影响,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代的最新教育理念,都能充分体现。一个良好的环境,会形成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一个很不好的氛围环境,同样会对孩子的品行、习惯带来不良影响。

让孩子生活在诚信的环境中,首先家人之间要诚信,其次让孩子远离不诚信的朋友,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在充满诚信的氛围中成长,孩子就会自觉地养成诚信的品格。

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很多,一些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无不把诚信作为第一品格。妈妈给孩子多讲诚信的名人故事,让孩子认识到,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孩子去效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以诚信的名人为榜样,按他的品格态度去行事,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

◎细节

妈妈的善良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善良是一个人心里开出的花,不仅美丽了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芬芳。家教案例梅子家附近有个公园,里面空气清新,每天有很多人来散步、运动。妈妈也经常带梅子去散步。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老大爷突然晕倒了,旁边有很多人围了过来,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助。

妈妈赶快走上前,一手扶着老人,一手掏出手机打了120.很快,老人被送到了医院。等老人醒了,妈妈问老人他儿子的电话,通知他儿子来到医院,然后才离开。老人及其儿子很感激妈妈的及时帮助,说没有妈妈及时打电话,老人恐怕就离开人世了。老人的儿子掏出一些钱给妈妈,妈妈坚决推掉了。

专家解析

善良的人是美丽的。一个人的品德有很多,但没有什么比善良更能让人放心,更让人愿意和他相处。人在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内心是纯真善良的,没有任何污点。但随着人的长大,各种名利交织,人事繁杂,使人纯真善良的心受到污染,一些恶言恶行随之会滋生。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善良的,他所生活的天空就是明媚的。善良就会感恩,善良就会诚信,善良就会孝敬,善良就会乐于助人,善良就会开朗,善良就会博爱……善良的人具备了所有美好的品德和性情。

后天环境对善良品行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没有多少对品行概念的认识,他看到的只是一些周围人在某件事情上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也是他模仿的方式。

善良的品德可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妈妈的行为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妈妈做一些善良的事,孩子也会做同样的事,这样的行为,就会决定孩子品德的养成。

因此,在孩子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妈妈更要以身作则,做一些体现善良品德的事情,让孩子去模仿,去用心体会,这样利于孩子善良品行的养成。如果妈妈自己做不到,孩子自然无从模仿,这不仅会延迟孩子这种品德的养成,还可能使孩子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品行和自私的观念。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的榜样作用毋庸多言,善良的妈妈也能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善心虽无法看到,但妈妈可以通过善行让孩子感知。

方宇恒的妈妈最近要出差一个月,到一个偏远的西部县城。宇恒很舍不得妈妈去那么久,但是妈妈已经决定了。

本来单位是安排另一个人去的,不过那个人家里有个2岁的小孩需要照顾,于是妈妈就跟领导说让自己去。宇恒很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说:“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也替别人想想。”宇恒从妈妈的言行中看到一种高尚的品质,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没有什么说教比行动更有说服力。妈妈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孩子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妈妈从小就要指导孩子做善事,小到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朋友,大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比如资助贫困儿童上学、为重病无钱的人募捐等。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或创造一定的途径,让孩子的爱心、善心能够很好地传递出去,为孩子能够积极做善事搭一座桥。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地帮助别人,才是有意义的事。

一个自私、险恶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妈妈让孩子多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善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而更加把善良进行到底。

小凌上小学三年级了,她很想交几个好朋友,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妈妈知道她的想法后,告诉她:“你对朋友友好点,用善心、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好朋友了。”

一次,王徕的钱包丢了,连早饭都没法吃,小凌就给王徕买了早点,并且借给她一些钱。从此她和王徕的关系越来越好。通过友善的待人言行,大家都觉得小凌很善良,都愿意把她当成好朋友。

善良的行为在各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即使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好事,在平时生活中待人接物表现得很友善,一样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妈妈培养孩子的善心,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饲养一只小动物,让孩子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去表达爱与善良。一个能把小动物当朋友的孩子,心地肯定是善良的。用心去关照一个比自己还弱小的动物,可把孩子潜藏的保护欲激发出来,使孩子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妈妈可以为孩子买只小狗或小猫,让它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的爱心、善心也会一同发展起来。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要懂得无偿地给予。妈妈要鼓励孩子去施舍,不要认为乞丐穿得又脏又破,而且以后也不会和乞丐有什么关系,就拒绝给予施舍。向一个乞丐施舍钱、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善良之心,这样的施舍才是无条件的,不存在任何功利性,只是自己善良的表现。

◎细节

唤起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能够立足社会的基础。具有责任心的人,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主动把事情做好。

家教案例

黄海涛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男孩,无论是妈妈交代的任务,还是老师分配的任务,只要是他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他都会尽力去做好。周末,妈妈让海涛把家里的卫生弄一下,海涛答应下来。一大早,海涛就开始干起来。

他把屋子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又收拾了一下房间,把所有的东西摆放整齐。看到厨房里有很多污垢,他又耐心地进行清洁,不放过任何角落。最后只有抽油烟机上面不好弄,他踩着板凳蘸着洗洁精,一点点擦拭。那些顽固的污渍终于被攻克了,海涛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心里觉得很欣慰。

妈妈回到家,看到这么整洁、干净的家,给了海涛热情的表扬。专家解析责任心是一个人做好事情的基础。如果没有责任心,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坚持做好,别人就更不敢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去做。所以一个人责任心的有无和大小,直接关系到以后能否成事和承担大任。

责任心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别说发展了。所以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在生活中,如果没有责任心,生活也会过得一塌糊涂。

为了孩子能够很好地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妈妈一定要注重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孩子从小具有了责任心,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妈妈也能省心并且放心。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自发地养成的,必须经过妈妈有意识的培养,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逐渐养成,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培养。妈妈要有这个意识,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在孩子心里埋下责任的种子,不断地浇水、施肥,让孩子的责任心长成参天大树。

妈妈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一味溺爱孩子,也不能过分严厉。要宽严有度,爱得有分寸,这样在培养孩子责任心上才能取得成功。

给妈妈的建议

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责任意识,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先具有责任意识,应该告诉孩子,他的责任是什么,并让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责任,但是作为孩子,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为将来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打好基础。孩子还要具有关爱家人、爱护环境的责任,同时还有许多个别事件上的责任。只有让孩子理解什么是责任,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孩子才可能去承担责任。

无论家庭环境多么优越,妈妈也不可替代孩子做任何事情。应该给孩子一个担当责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特别是生活中的小事,如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书桌,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房间等,这些都是基本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负责,这样能使孩子形成长大要承担更多责任的意识。

不负责任的孩子,做什么事都马马虎虎,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要让孩子为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吃点苦头。

韩冰做事情很有依赖性,自己的事总希望妈妈能替他打理好。周三要上体育课,他忘了带运动鞋,于是打电话让妈妈给他送过去。妈妈很为孩子这种不负责任和依赖的行为发愁,打算让他吃点苦头,长点记性,于是说自己有事去不了。

韩冰挨了老师的批评,回来一脸的不高兴。妈妈说:“从今天开始,遇到像这样的事,我不会给你‘擦屁股’了。你要学会自我管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吧!”

韩冰吸取了教训,此后上体育课,再也没忘记带运动鞋了。

没有什么比教训给人的印象最深。在培养孩子责任心上,妈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孩子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责任。

没有责任心的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仅凭一时的兴头或冲动,答应去做某事,事情还没做完就没有了热情,往往就不再干下去或马马虎虎地去应付。

学校举行运动会,青青打算也参加一个项目,于是就报了800米中跑。训练的时候很辛苦,青青觉得太累了,打算退出,他想实在不行就随便跑跑算了。

青青回到家,跟妈妈抱怨训练的辛苦,说后悔当初报名了,现在真不想跑了。妈妈知道了青青的想法,就鼓励他说:“既然报了名,就有这个责任去坚持到底,跑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有这个毅力坚持下去。你坚持参加训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跑,即使比赛时跑不好,同学也不会责怪你的。”

听了妈妈的话,青青决定认真对待这次比赛,要尽力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

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妈妈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勇敢地负起自己的责任。

妈妈要告诉孩子,做一件事情能坚持到底,可能就会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坚持,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妈妈让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情,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以后就会努力完成任务,向往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

妈妈可以通过先布置一些小事让孩子去做,当孩子认真完成的时候,及时给予孩子奖励,这样能激发孩子认真做事情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慢慢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

◎细节

做无私妈妈,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现代社会是个分享的社会,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分享你的一部分,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家教案例

黄小菲的妈妈是位小学老师,她很小就教导女儿要学会与人分享。

邻居小梦的父母离婚了,小梦跟着爸爸过。小菲特别喜欢和小梦玩,总是把妈妈给她买的零食分给小梦吃,还会送她头花等小物品。

一次,小菲的妈妈给小菲买了一本图画故事书,非常好看,小菲就拿着书赶快去找小梦,两个小女孩一起阅读这本书,非常快乐。妈妈为女儿有一颗分享的心而欣慰。

小菲也经常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分享快乐,小菲会感到更加快乐,而把不高兴的事同妈妈分享,小菲就感觉不那么悲伤了。

专家解析

能够与人分享的人,都有一颗开朗、乐观、宽容、大度的心。能够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他人一起享受,这首先就体现了一种大方的胸怀。能够分享的人更容易与人相处,也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一个人如果紧守着自己的一点资源,不懂得把它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这点资源就是死的,不能把它变成活的资源,更不能使资源增值。

妈妈要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无论是悲伤、快乐的心情,自己喜爱的物品,还是最近新学到的新知识等等,都可以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分享的好处是你会化解掉自己的不利因素,成倍地增加积极因素。同时,乐于让朋友分享的人,也可以分享朋友的资源,一定会收获更多。

妈妈在培养孩子分享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榜样。对孩子加强引导,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做到愿意与人分享,乐于与人分享。

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妈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看待孩子与人分享的态度。当看到孩子不和人分享时不要急着批评孩子,认为孩子是错的。妈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明白孩子的行为与年龄及经验有关,然后区别对待,不可操之过急。

给妈妈的建议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不要欺骗孩子的感情,比如,当孩子手里拿着吃的东西,妈妈问他要一些,当孩子递过来的时候,妈妈却说:“逗你的,你自己吃吧。”

孩子不会区分这样的游戏,重复多了,孩子就会认为根本不用给妈妈,因为妈妈是逗他的,不会接受他的东西。这样很难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所以当孩子愿意与妈妈分享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愉快地接受。

无论是吃的、玩的还是用的,妈妈要鼓励孩子与人分享。“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最好的”,这是妈妈的共识,但是在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时,妈妈要懂得,“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把最好的与人分享”,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

成成的妈妈给他买了小火车,他每天在家里玩得不亦乐乎。一天,朋友带孩子来家做客,那个孩子看到成成玩得很投入,也想参与进来,可是成成却不搭理他,看他凑近,还说:“你一边玩去,别碍事。”

妈妈听了很生气,但温和地说:“你们一起玩吧,那样会更有意思的。我和阿姨说话,你照顾好弟弟,行吗?”成成立刻答应了。事后妈妈问:“两个人好玩吗?你以后要学会和人分享快乐。”成成点点头。

孩子有时候会使点小脾气,这时妈妈要温和地和他说话,引导他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妈妈告诉孩子,可以与人分享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可以是心情上的。要鼓励孩子高兴或气愤、悲伤的时候,都把它拿来和亲人或朋友分享。

鑫鑫考试考砸了,心情很糟糕,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屋子里,妈妈叫她出来吃饭她也不理。妈妈轻轻敲开鑫鑫的房门,进去和她聊起来,问她今天怎么了,鑫鑫就把今天考试没考好的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注意就行了。”鑫鑫把自己的烦恼说了出来,又听了妈妈的一番安慰,心情好多了,跟着妈妈出去吃饭了。

通过诉说的方式,把心情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分享。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快乐就会变成两个;把悲伤和人分享,悲伤就会减半。多和人分享,生活就会快乐多多,悲伤逃掉。

当孩子给妈妈分享他的东西或快乐心情时,妈妈要说谢谢,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感觉到付出的快乐。孩子只有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才能促使他不断地和人分享;如果得不到任何回报,或仅仅是自己的付出,孩子就会拒绝下次和人分享。

所以妈妈在孩子与自己分享的时候,要对孩子表达出谢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满足,这会激发孩子更多与人分享的行为。

◎细节

妈妈孝顺长辈,孩子才会孝顺妈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知孝道,不会孝顺的人,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道德素质缺失的人。

家教案例

沈小任的妈妈是个很孝顺的人,每个周末都给乡下的爷爷奶奶买很多东西送过去。这时也是小任最开心的时候,她会跟随妈妈一同去奶奶家,在那里,大家对她们都很热情,左邻右舍有时也来做客,都夸妈妈是个孝顺的儿媳,说小任也一定是个孝顺的孩子,小任很享受大家对妈妈和自己的赞赏。

在家里的时候,小任也变得很乖巧听话,从不惹妈妈生气,也力争做个孝顺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累了,她会给妈妈捶捶背、捏捏肩,还会帮妈妈收拾家务,自己的房间也都是自己收拾。

专家解析

我国自古就是个讲究孝道的国家,有关孝的名言、典故数不胜数。“百善孝为先”,在一个人的行为处世上,没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孝是一个人良知的体现,凡是一个有羞耻感、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忘记回报自己的父母。

“孝”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爱心,是子女对长辈养育之恩的回报。孝敬体现了一种人性,没有什么比孝敬更能传达出感恩的情怀。人的生命及成长都是父母给予的,作为有自立能力的人,对父母的回报、感恩,体现了一个人起码的人格。

教育孩子成功与否,不在于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学者,而是看孩子是否有一颗能理解父母、能尽孝道的心。孝敬的人,品格是高尚的,心底是善良的,是懂得知恩图报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才会受到尊重。

孝敬之心的养成,离不开妈妈的表率作用。妈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妈妈的行为能反映出孩子的行为。当妈妈孝敬父母时,孩子也不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所以妈妈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孝道。

现代孩子对孝没有多少意识,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没有感觉亏欠父母、要回报父母的概念,因此没有感恩孝敬的心。所以,在现代社会,妈妈从小培养孩子孝心,已经是一件非常紧迫的大事。如果孩子丧失孝顺的品德,他的人生将会失去更多。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是个孝顺的人,一般孩子也不会不孝。孩子的行为大多受妈妈的影响,妈妈孝顺老人,孩子自然也懂得关爱自己的父母。妈妈不孝顺,孩子也会跟着学。

吴飞的妈妈对待奶奶很不好,平时嫌弃奶奶脏,吃饭都不和她在一张桌子,还给她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碗,和其他家人的分开,并且总是抱怨或责怪奶奶。

小飞看妈妈如此,对妈妈也很没礼貌。一天妈妈忘了给他洗校服,他就训斥妈妈:“你天天瞎忙什么?怎么能让我穿着脏衣服上学呢?!”平时他对妈妈说话也是指手画脚,一副你应该给我做事的态度。

有其母必有其子,妈妈对老人不敬,孩子也就不会很尊敬妈妈。

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给予都是应该的,要懂得感谢。只有懂得感谢他人的人,才能知道感恩,知道回报。

所以当妈妈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以各种帮助的时候,要让孩子说声“谢谢”。这不是跟孩子客气,而是让孩子明白,妈妈的给予也是应该感谢的,从而使孩子更加理解和尊重妈妈,而且还可以养成孩子礼貌的习惯。

现代家庭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两代大人把孩子当成手中的宝,替他做任何事都唯恐不及,更不舍得让孩子为长辈做什么,这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孝心。妈妈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给予。

夏雪放学回家,妈妈还没下班,于是她走到厨房,打算帮妈妈准备晚饭。刚开始刷锅,妈妈就回来了。夏雪说:“妈妈,你上班很累了,我来帮你做顿饭。”虽然孩子以前从没做过饭,但看她认真的样子,妈妈也没阻止她。

夏雪忙活了半小时,饭菜上桌了。看着桌子上的饭菜,妈妈很高兴,吃起来虽然不怎么好吃,嘴上还是说很不错,心里也感到很高兴,心想孩子懂得心疼妈妈,知道孝顺了。

当孩子主动表达孝顺之心的时候,妈妈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尽孝后心里的快乐与满足。

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大人有大人的责任,孩子也有孩子的责任。妈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会促使他去尽照顾父母的孝道。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抚养孩子,但当孩子长大了,就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应该培养他的孝心,通过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孩子明白,孝顺也就是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尽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国古代关于孝敬的典故、戏剧等很多,而且浅显易懂。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让孩子自己去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从而确立自己效仿的对象,这是培养孩子孝敬意识的一种方法;让孩子体会到孝敬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施孝敬的行为。故事里反面的角色,当然可以为孩子做反面教材,让孩子跟好的、孝顺的人学习,不做不孝之子。

◎细节

勤快的妈妈才能带出勤奋的孩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一个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汗水就是勤奋。

家教案例

习娜是个平凡的小姑娘,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成绩不是很突出。看到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很风光,她也想进入前五名,但又觉得自己不很聪明,很难做到。妈妈鼓励她说:“勤能补拙,如果你感觉没别人聪明,就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吧,这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习娜听了妈妈的话,每天比平时早起一小时去朗读,晚睡半小时来做练习。坚持了一个月,成绩果然进步不少。她继续勤奋地学习,又过了两个月,成绩真的进入了前五名。现在,习娜已经把“勤能补拙”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了。

专家解析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没有勤奋的保障是很难做到的。天分和勤奋相比,如果两者结合,能够尽快取得最好的结果;如果两者取其一,勤奋却胜过天分。一个再有天分的人,如果不付出一定的劳动,不能坚持,也很难取得成就。而勤奋的人却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目的。

妈妈要告诉孩子,要想在学习上获得好成绩,一定要勤奋。不要以为自己很聪明,就不用努力了,俗话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一定要把勤奋作为成功的第一要诀。

妈妈如果想让孩子能够勤奋学习、认真做事,就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勤奋。妈妈勤奋的表现,就是把家里收拾得很有条理、整洁,对待工作也很认真,从不会事情没做完就偷懒,总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才安心。这些行为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妈妈很勤快。

在勤快妈妈影响下,孩子自然会对自己的事情很用心,在学习上也能为获得好成绩而付出十分的努力,会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把勤奋作为提高成绩的法宝。孩子在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下,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

所以,妈妈一定要做个勤快的妈妈,千万不要让孩子认为妈妈很懒惰。勤快的妈妈会带出勤奋的孩子,为了孩子能够获得成功,妈妈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这是最有效的成功法则。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妈妈在生活中的小事,也会影响到孩子做事的态度,影响孩子自己做事准则的形成。一个勤快的妈妈,会让孩子也闲不住,孩子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通过勤奋,来使自己在学习上获得好成绩。

米来的妈妈很勤快,在家的时候总是闲不住,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整天帮奶奶收拾房间。米来看妈妈整天忙活,自己也不好一个人偷懒,于是经常在自己的书房看看书,或练习一下书法。

米来感觉自己数学成绩有点下降,于是决定每天多用一个小时学数学。在妈妈忙个不停的时候,米来也在攻克着自己的数学难关。功夫不负苦心人,米来的数学又赶上去了。

做个勤快的妈妈,让孩子也能在学习上勤快起来。

很多孩子自己认为学习不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妈妈没有认真辅导,老师教得不好,学校学习氛围不好等,却从来没有从自己内在去找原因:是否学习够认真,够努力,潜力是否充分发挥出来了,等等。

妈妈要树立孩子正确的归因观,让孩子找出自己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妈妈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好坏的根本原因在自己是否勤奋,而不是外界的影响。

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学习树立目标,越具体越好,并且为目标坚持奋斗。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的学习就有了方向。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奋斗、需要毅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需要监督、鼓励,让孩子坚持下去。

这个目标的设定,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太高不容易尽快实现,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过低没有挑战性,很容易实现,对孩子没有刺激作用。设定一个比目前水平略高,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孩子才会有激情有干劲,能发挥出勤奋的力量,让目标实现。

培养孩子的毅力,这也是勤奋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毅力,勤奋就没有时间保障,一时的勤奋不叫勤奋,只有能够坚持到底的勤奋,才是真正的勤奋。

毅力是勤奋的保障,勤奋要坚持到底。没有长期的坚持,什么事也做不成。

孩子在付出后能得到收获,才能更激发他的积极性。勤奋一段时间,就让孩子知道自己勤奋的结果是值得的,这样孩子就会继续努力下去。

妈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孩子尝到勤奋的甜头,以刺激孩子更加勤奋,去获取更大的成绩。

◎细节

进行礼貌教育,提升孩子的礼仪修养礼貌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修养,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受人欢迎的。无论在什么场合,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家教案例

小静是个很懂礼貌的女孩,见人总是笑嘻嘻地打招呼,到别人家都很守规矩,不乱翻别人的东西,和小朋友相处都很融洽。

小静懂礼貌习惯的养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小静3岁时,也不太懂得礼貌,总是很鲁莽。一次在公园里,小静只顾低头走,把一个小男孩撞倒了,却不知道扶起对方,并说声对不起。妈妈看到后,就告诉她,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只有懂礼貌的孩子才是受欢迎的,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从那以后,妈妈注意培养小静的礼貌言行,小静渐渐地变得知不懂礼了。

专家解析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以礼节著称于世。礼仪反映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对外态度,而礼貌反映了一个人的对外态度。只有人人都做到了谦和有礼,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会提高。

礼貌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修养。越是开放的社会,越需要人懂礼有节,这是人们能够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一个无礼的人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受到大家的喜爱的。

妈妈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就是要让他们学会亲切、和气、文雅、谦逊地说话和做事;恰当地、有礼貌地称呼人;有礼节地处理问题等。礼貌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刚能有行为反应的时候,妈妈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讲礼貌,从小事做起,从说话问好开始。

两三岁的时候,是培养孩子礼貌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孩子能学会礼貌地问好、学会谦让、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小朋友,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习惯,在无意识中贯彻这种礼貌的行为。

使孩子养成礼貌的习惯,妈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不断地提醒孩子遇到人应该怎么称呼,怎么问好,怎么礼貌地和人说话,怎么适当地处理问题等。通过一件件小事,让孩子养成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较好生活修养的人。

给妈妈的建议

要培养懂礼貌的孩子,首先妈妈要做个懂礼貌的榜样。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有粗俗的举止表现,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恰如其分。妈妈的榜样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孩子也学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招呼可以说是礼貌的敲门砖,招呼打得好,就会为孩子打开更多的礼貌用语和行为的大门。如果连问候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孩子就很难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

当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要教会孩子向人问好,“阿姨好”、“叔叔好”、“老师好”等,礼貌的语言能使人感觉被尊重,内心会产生喜悦感,使孩子受人欢迎,从而打好待人接物的基础。

礼貌用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会因为陌生而产生距离感,不愿意先开口说话。

小寻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老师只是傻傻地望着,想问好却又不好意思,妈妈就鼓励他说:“见到老师你要勇敢地走上前,对老师问声‘老师好’,老师很快就会记住你,会认为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寻再遇到老师,就主动给老师问好,老师也向他说“小寻好”,小寻心里乐滋滋的,感觉老师很在意他。

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妈妈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向人问好,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印象,从而有利于和他人的交往。

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微笑。微笑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化解坚冰的暖阳,也是最好的礼貌“用语”。无声的微笑比什么都动听,都能让人接受。

一个周末,妈妈要带冯溪去见一个荷兰客人,冯溪为难地说:我又不会说荷兰语,怎么向人家问好啊,像哑巴一样,多尴尬。妈妈说:只要你微笑着面对客人就行了,微笑不分国籍,大家都看得懂,而且是最好的问候语。

见到客人,冯溪很大方地微笑着向客人点点头,客人也同样回敬他一个灿烂的笑容。回到家,妈妈说,客人还夸奖溪溪懂礼貌呢。

微笑的时候,别人能从笑脸中看出友好、善意。因此,没有什么比微笑更能表达礼貌了。

礼貌还包括遵守纪律和公德。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位,如果因为孩子小别人给他让位,妈妈一定要教孩子说“谢谢”,下车的时候,如果让位的人还在,要请他坐回去,并再次表示感谢;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不要表现得很粗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