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不做追分妈妈,客观看待孩子的考分妈妈要明白,考试分数高的孩子,并不表示将来一定有出息;成绩不好也并不一定将来一事无成。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的兴趣、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家教案例
王明明的妈妈很注重儿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大大小小的考试,都要求儿子考出好分数。
这天,王明明的妈妈见到他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怎么样,这次月考考了多少分?”王明明回答道:“还可以吧,就是……”妈妈的笑容马上停止了,她打断儿子的话问道:“你就直接说多少分吧。”
王明明一下子蔫了,他嗫嚅道:“有一门没过90分。”妈妈的脸色更难看了,她继续追问道:“哪一门,考了多少?”“数学,81.”他小声地回答道,“我在前十五名里,这次试题难,我们班很多人都没及格。”
妈妈眉毛一竖,说道:“你不要狡辩了,没考好就是没考好,没有任何理由,我只看你的分数。”王明明本来就因为没考好而自责,听了妈妈的话,更难过了,他低着头,神色阴郁地走进了书房。
专家解析
分数虽然只是形式,但目前在升学考试中最注重的就是它。父母关注分数本无可厚非,可是只注重分数,逼着孩子考高分,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不良后果。
妈妈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孩子越怕越考不好,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考差了,心情会很抑郁,妈妈再打击、嘲讽一通,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还容易因为分数和妈妈对立,恶化亲子关系。
分数能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孩子的能力并不能通过分数得到完全展现,如孩子的品德修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能通过分数体现,但这些方面却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孩子能否最终在社会上站稳脚跟,靠的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不是高分。妈妈要客观、科学地看待孩子的考分,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能力出众的人才。
妈妈要明白,分数不是孩子的命根,能力培养更重要。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智力、性格、气质不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也会参差不齐。高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的,妈妈要观察孩子的差异性,帮孩子制订最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
孩子有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理解能力上也有差别,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差异。妈妈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性,不苛求孩子的分数,多鼓励孩子施展天性、个性,才能更益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考砸了,自己本身就很难过,妈妈如果再来伤口上撒盐,孩子就会伤心、委屈,自尊心受损,还容易厌学、与父母对立。
王小咪上一年级了,她面临的第一次考试是语文单元测验。小家伙一得到老师的指令,就回家加紧复习。
一个星期后的某天,王小咪神情沮丧地回到家。妈妈心里一惊,忙问:“宝贝儿,出什么事了,你闯祸了吗?”王小咪摇摇头,小声地说:“这次单元测验我考砸了,妈妈。”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滑落下来了。妈妈问:“多少?”“94.”王小咪回答道。
妈妈笑了,她蹲下来看着女儿说:“你已经很棒了,妈妈第一次考试才80多分呢,你能得90多分,多厉害啊,你是妈妈的骄傲啊。”王小咪也愣住了,问:“妈妈,你是说真的吗?”妈妈坚定地点了点头,王小咪脸上的阴云一下子散去了。
孩子考砸了是常有的事,孩子本身已经很紧张、难过了,妈妈千万别给孩子再加压力。妈妈给予宽容和鼓励,能让孩子重拾学习信心,继续努力。
期望值过高,会让妈妈和孩子都很紧张和痛苦。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合理,才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对学习的期望值合理,才不会出现失落、沮丧,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一步一步地前进。
陈彬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成绩。他的数学是强项,每次都在前三名,语文成绩波动大,时好时坏的,老师说他的基础知识掌握中有漏洞,要先找出来,再重点补习。
陈彬很着急,补了一个月的字、词、句,单元测试还是没考好,他很灰心。妈妈觉察了他的情绪,对他说:“你不要期望值太高。只要静下心来补漏洞,不计较目前的分数,坚持半年,你的基础就提上来了。”陈彬听从妈妈的教导,埋头努力,半年后,语文成绩终于赶上来了。
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免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达不成目标,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和孩子都要摆正心态,才能理智对待孩子的考分。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妈妈与其追求高分挤独木桥,不如挖掘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特长和能力。
刘强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尤其是作文。但除了语文,他对其他的科目都不喜欢,出现了语文得满分,其他科不及格的现象。
因此,刘强的总成绩在班里总排后面。妈妈发现了孩子的特点,没有强求他们门都及格,反而大力鼓励他写作。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开始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刘强课外时间疯狂地阅读,他的知识面也在迅速扩大。
高考时,刘强的分数不高,却因自己突出的作文及作品集,被上海某高校破格录取为文学院学生。
孩子能够有自己的特长,也是立身之本。现在高分的学生多,有专长、特长的学生少。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孩子能把兴趣发展为特长,也是一条人生出路。
妈妈崇拜分数,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上名校。“考大学”成了分数崇拜者的最终目的地。但实际上,孩子并非进入大学就一生无忧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反映出高分人才并不是社会最需要的。社会需要的是在各行各业有专长的人,每一行都需要本行业内技术过硬的人,这是大学教育不能满足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妈妈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这比分数更重要。
◎细节
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孩子搞好学习的关键,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没有持续坚持的动力。
家教案例
陈艺伶聪明乖巧,她从记事起就很忙碌。3岁就开始学舞、背唐诗、练加减法。她的时间都是妈妈安排好的,她必须按妈妈的安排来学习。
上小学后,老师经常反映,她喜欢上课时玩玩具、吃东西。她的课堂内容,妈妈早在暑假给她补习过一遍,所以陈艺伶上课很轻松。只要一下课,她就要出去玩,别人早不感兴趣的滑滑梯,却是她眼中的宝贝。
陈艺伶特别喜欢玩,她很排斥书、笔、纸,她对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不读书,我讨厌学习,讨厌上课,讨厌学舞,我只是怕妈妈才学的。”
专家解析
最可悲的教育就是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不是学习机器,而是一棵刚开始拔节的幼苗,爱玩耍、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强制性的、机械的学习任务,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会迅速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被破坏了,就很难体味学习的乐趣,也不会乐意主动学习。年纪尚幼的孩子,无力反抗妈妈的强制,只能被动学习。这种以牺牲孩子快乐童年为代价换取知识的方式并不科学,会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嫩芽扼杀在幼苗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带着兴趣来求知,不仅能收获成就感,得到愉悦感,同时,孩子还学会了自主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源于好奇心,孩子在好奇、好问中走入了科学的大门。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需要妈妈的呵护、赞赏和肯定。
自主自愿,是孩子兴趣保持的关键。妈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他们看作独立、自主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才能让孩子燃起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到,学习并非痛苦、枯燥的事情,而是自有奥妙和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探索而获得乐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前提。孩子自主自愿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精妙之处,品尝到学问的甘甜所在。
给妈妈的建议
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能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轻松、自主地探索知识奥秘。自由、活跃的氛围,最能激发孩子兴趣,而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成分。给孩子一个活泼、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是在帮孩子培养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孩子的好奇、好问、好动等特点,妈妈都要细心呵护,它们是孩子探索新知识的表现。
陈月荑现在3岁了,她的话特别多,总是“为什么”问个不停。爷爷刚买了盆水仙回来,她很好奇,总是缠着爷爷问:“水仙真的只喝水就能开花吗?为什么?”爷爷很疼她,就细心地给他讲了水仙的各种知识。
妈妈刚买了一套化妆品,她也很好奇,悄悄地自己抹。妈妈发现后,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跟她讲了很多皮肤及化妆品的简易常识。她知道这样对自己皮肤不好,就再也不乱来了。全家人都很呵护她的“为什么”及各种“小破坏”,她也在快乐中渐渐长大。
呵护年幼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能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疑惑也会增多。孩子会在疑惑的推动下,主动去寻求答案,这就是自动学习的过程。
王东江的爷爷是植物学家,退休后也放不下对植物的热爱。他常在周末及假期,带王东江到野外去观察各种植物。王东江看得多了,心里也燃起了对植物学的兴趣。
他开始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不懂的就问爷爷或查阅资料。王东江对植物知识了解得越多,探索欲也就越浓。他有了自己的观察笔记,还学着爷爷做记录。高考中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报考了中国林业大学。
孩子的求知欲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大量的接触、求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的。孩子多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才能发掘出自己的兴趣,走上求知的道路。
孩子的“破坏”是在探索,孩子的“爱动”是间接的学习兴趣,妈妈要呵护它们,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求知、验证,从而学到更多知识。
陈龙灵是个爱动、爱破坏的孩子。他喜欢拆家人带回来的新物品,总会把玩具拆乱。妈妈嫌他太好动了。
在学校里,老师经常夸陈龙灵,说他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一次,班里举办的牛皮纸创意制作大赛,他得了一等奖。妈妈每次去接他放学,总能听到老师的表扬。妈妈便开始反思自己,终于弄明白:孩子在“破坏”和玩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探索和学习。
孩子喜欢搞“破坏”,妈妈应该感到高兴。这表明孩子对生活有热情,对事物怀有好奇心,想通过探索获得知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探索中被激发。
◎细节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取得好成绩。
家教案例
陈冲录的妈妈交际活跃,每天晚上家里都很热闹。有时候是一桌人在打麻将,有时候是一帮好友在聊天、喝酒,有时候妈妈还外出跳舞,很晚才回来。
陈冲录一放学,就躲进自己的小屋学习。他爱学习,却常常被客厅里吵闹的声音干扰。有一次,他正在解一道应用题,刚想出思路,外面一个人的大笑声打断了他的思路。陈冲录很生气,他冲出去,嚷道:“能不能安静点啊,太烦人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一会儿,大家陆陆续续走了。家里终于安静了,陈冲录也平静了不少。从此,他妈妈也尽量和朋友在外玩,把安静的家留给他学习。
专家解析
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效率都和学习环境有关。孩子在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才能静心学习,也更容易萌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妈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作风文明、好学上进、崇拜知识的家庭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熏陶出爱学习、求上进的作风。
年幼的孩子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干扰、诱惑,而一个单独、安静、简朴的学习处所,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家人间的关系,是学习时的软环境,父母关系和谐、民主,孩子才能够更安心学习。多一些健康、高雅的家庭娱乐活动,例如体育锻炼、远足、下棋等,能够促进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喜欢上主动学习,积极迎合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孩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加值得妈妈关注。
给妈妈的建议
孩子的好奇心强,太过新奇、华丽、怪异的学习场所,都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妈妈要给孩子布置一个舒适、朴素、安静的学习场所。如果条件允许,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书房,书房内挂一些名言警句。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一个合适的书桌,柔和的灯光等。东西不宜多、杂,以书、报居多,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邻居家的装修、聚会、音响,自家的吵闹声、电视声、麻将声等,都是孩子学习时的干扰因素,妈妈要帮孩子尽快解决,避免影响到孩子学习。
黄莺的邻居刘大爷喜欢唱京剧,每天黄昏他都敞开嗓子练唱。黄莺只要一听到,就静不下心来思考了。她跟妈妈说了自己的“烦恼”。
妈妈便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亲自到刘大爷家说了这件事。刘大爷马上表示歉意,他把练唱的时间改在了每天上午。现在,黄莺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能安心地写作业了。
妈妈要做孩子学习环境忠实的护卫者,一旦有干扰因素出现,妈妈要积极、努力想办法排除,还孩子一个清静的学习空间。
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看书边吃零食等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专心学习和思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的持久性,妈妈要帮孩子一一改正这些坏毛病。
陈宝怡刚上一年级,她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每次放学回来后,她都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一次作业下来,错字一大堆。
妈妈便决定把晚餐时间推后,让宝怡一回家就写作业。这样,陈宝怡就能做完作业后再看动画片。如果她作业没做完,而动画片又要开始了,妈妈就会帮她把节目录下来,等她做完作业后以后再看。一段时间后,陈宝怡的做题效率明显提高,不仅做得快,而且作业里的错字越来越少。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好习惯的支持。不良的学习习惯,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孩子安心、静心地学习。
家庭关系和睦,孩子才能安心学习;亲子关系民主,孩子才能自由学习;家庭娱乐方式高雅,孩子才能燃起浓厚的求知、探索欲。
陈映青的爸爸是国家专业歌剧演员,妈妈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手。他从记事起就常看演出,常听父母和同事们高谈阔论各种表演艺术。
陈映青也喜欢上了艺术,他主动要学弹唱、表演、歌咏等艺术表现手法。父母也大力支持、鼓励他。他在高考时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并以专业功底和较高的文化分数被录取。陈映青愿意学也很努力,只要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艺,他都想学。
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主动学习。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往往精神愉悦,充满自信,乐意接受新知识,乐于学习。
◎细节
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提高学习效率。在“终身教育”的召唤声中,妈妈要教孩子学会用好方法“自学”。
家教案例
刘晶鑫是班上最刻苦的学生。每次只要大考,她就如临大敌。考前半个月她就开始挑灯夜战。同寝室的人都怕她,大家说:“刘晶鑫一学习,全寝室的人都有压力。”
刘晶鑫的成绩在班上并不总是名列前茅,她时常考到十名之外。刘晶鑫最珍惜的座右铭是“笨鸟先飞”。每堂课下来,大家就看见她在忙碌地借课堂笔记。她每次总会收集五六个同学的笔记,然后再工整细致地整理自己的笔记。这项工作也会占去她大量的时间。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在操场上玩,她却在教室里做习题、背笔记。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小小年纪的她患上了低血糖、近视等疾病。正处青春年少的少女本该朝气蓬勃,但刘晶鑫却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
专家解析
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为孩子节约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少走弯路。所谓的“事半功倍”,就是指良好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好的学习效果。
“死读书”是不提倡的。现在信息社会,新的知识应接不暇,如果不能快速学习,不懂学习方法,就会逐渐落后,被社会无情淘汰。妈妈帮助孩子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学好一门新知识,就先要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毫无兴趣,强制性地去学习,再好的方法也白费。妈妈要明白这一点,首先帮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谈方法。
学习方法并非千篇一律。每个孩子的个性、习惯、特长不同,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一个独特的合适的学习方法,要靠孩子和父母共同摸索、总结。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明确孩子的优缺点,给孩子制订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一定要讲方法,不讲方法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走上成功的“捷径”。
给妈妈的建议
这里的学习兴趣是指孩子对想单独攻克的新知识或学习难点的兴趣。孩子先明确自己想“学什么”,目标具体后就培养兴趣,然后再疯狂、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李阳的“疯狂英语”就常运用这种方法。
孩子想学好弱科、新科,妈妈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兴趣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
学习时如何安排时间很重要。孩子划分“时间蛋糕”的过程,也就是在制订学习计划。妈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黄金生物节律,来帮助孩子安排学习任务。
陈梦婕和妈妈一起制订了一张学习计划表:早上6点起床,6点半背英语单词,上午学新知识,下午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晚上做好当天的复习和第二天的预习等。这张计划表和她的生物节律吻合,让她在记忆力最强时记东西,逻辑思维能力最强时做题、学新知识。
陈梦婕还会根据考试成绩,分析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计划。她的每一天,都被分割成一个个学习段、娱乐段、休息段,养成了规律作息、规律学习的好习惯。她的成绩一直很好,她有时间玩,休息得也不错,同学们都很羡慕她。
合理安排时间,也能为自己节约大量的时间。孩子要想搞好学习,就必须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表,能够合理划分“时间蛋糕”。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性,妈妈要全面分析自己孩子的情况,找出他的优缺点,弄清他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然后为孩子制订“学习目标”。
陈授云是个心高气傲的孩子,他总会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不能实现时又很受挫。大家都觉得他很聪明、机灵,可是学习成绩却很不稳定。
一天,他又跟妈妈说:“这次,我一定要考入前五名。”妈妈看到他信誓旦旦的样子,连忙说:“孩子,你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啊,你能进前十就非常棒了。”陈授云接受了妈妈的建议。这一次成绩下来后,他的心态平和多了。他虽然只考了第八名,但却不沮丧。
孩子会学习,也要会定“学习目标”。过低或过高的目标,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受影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学好各科知识,对于一些弱科、薄弱点,要“重点出击”,这样效果更好。孩子在安排学习内容时,也要主次分明,不能“平均用力”。
王清柚的几何有些弱,他现在每天抽出一小时,重点补几何的基础知识点。他还收集了自己的所有错题,分析哪些知识点是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又成为补习中的“重中之重”。
王清柚用这种方法,迅速提高了几何成绩。后来,他的英语、地理、政治,只要哪一门功课出现了薄弱点,他都用“重点出击”的方法。这样效率高,给他节约了很多时间。王清柚说:“补习弱科、薄弱点时,一定不能一片全扫,这样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见效慢。”
孩子在学习中都会遇到薄弱点,妈妈让孩子集中时间、精力专攻薄弱点,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孩子在复习时,也要重点复习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核心知识点的考察率占80%。孩子学会了在学习中抓重点,学得更轻松。
◎细节
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会直接带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自信心。孩子学习依赖性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负担。妈妈要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
家教案例
刘强上小学了,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做作业。他的作业成了全家人的作业。妈妈一直陪着他,只要有不懂的,他就扭头问妈妈:“这道题要怎么做啊?”妈妈会积极地帮助他。
刘强的家庭作业出错率很低,可是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有一段时间,妈妈要出差,爸爸回来得晚,他得自己做作业,每天他都要硬着头皮写,不明白的就自己翻书。一个星期后,妈妈回家了,发现刘强的家庭作业本上全是红叉叉。
刘强对妈妈说:“老师每天都会批评我。”妈妈看着孩子很担忧:我也不能陪着你学一辈子啊,离了我,你就不能学习了吗?
专家解析
孩子在学习上依赖性太强,必定缺乏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成绩自然不理想。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妈妈要想让孩子能够立足社会,就要教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孩子不善于自觉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反感、厌恶学习,设法逃避学习;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把学习当做应付任务,投机取巧、拖拉,喜欢求助他人;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方法却不当,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这些现象的背后,也有父母的责任、过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妈妈只能“用一只手爱孩子”。如果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不恰当,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对他人的依赖。
妈妈不要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学习,给孩子布置许多智力任务。这些举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厌恶学习。学习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兴趣。强制性地学习,能带来短时的成功,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在学业上获取丰硕成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要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单独的学习场所,保持学习环境的安静、舒适,其他的就交给孩子自己来处理。有的妈妈喜欢陪同孩子,帮他们拿书包、拿笔,孩子一有学习问题,就全家总动员,这样做,只能让孩子过度依赖他人,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
孩子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积极求证,一旦学习难题被解决,孩子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并非天生没有学习兴趣,妈妈要保护好这种兴趣。好奇心是催促孩子主动求知的动力,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破坏”,去发现新的奥秘。
黄萌萌在学《自然》,刚上第一节课,她就被吸引了。她喜欢大自然中的一切,刚学完叶子的结构,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她就开始仔细观察马路边的各种树叶,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回到家时,天色都很晚了。妈妈了解情况后,没有批评她,反而表扬她爱学习。
黄萌萌的学习兴趣,也在反复实践、观察的过程中更浓了,她的自然课成绩马上就变成全班最好的。
孩子愿意自觉主动地学习,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妈妈要先激发、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兴趣来学习,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强制性的学习任务,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厌恶。孩子在压力下学习,虽然一时能够见到成效,但是只要压力取消,孩子也就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刘香明的妈妈是老师,她一心想孩子考高分。每天,刘香明做完家庭作业,还有一大堆的训练题等着她,这是妈妈为她准备的。刘香明从小学起,就被剥夺了业余时间。
妈妈一直紧盯着她的分数,让她很无奈也无力反抗。每次,她考出好成绩,是妈妈最高兴的时候。刘香明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她开始住校,妈妈管不了她了。半个学期后,她因为逃课、通宵上网被学校勒令退学。
妈妈知道后,痛不欲生、心灰意冷,觉得心血全白费了。刘香明却内心暗自高兴,她终于获得自由,远离厌恶的学习了。
孩子要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够真正喜欢上学习。来自外界的强制、压力,都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学习知识。
要想孩子不把学习当任务、负担,不投机取巧、拖拉,妈妈要淡化“高分情结”。妈妈要关注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孩子能力出众,同样能够拥有自信。这类孩子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识。
薛明君的学习在班上并不拔尖,但她依然是班上的明星。从小,她就喜欢上了摄影,妈妈很支持她。她常利用周末时间,到郊外或闹市去采景。小学六年级时,她就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当时,许多媒体都来争相报道这件事,她的作品也受到了好评。
薛明君主动选学摄影技术,还订阅了此专业的年报。她如饥似渴地从专业报刊上学习知识,使自己的技艺日益增进。高中毕业后,她选报了北京电影学院,她的作品为她进入该校打开了绿色通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妈妈不要太关注孩子能不能每门功课都拿高分,要鼓励孩子发挥兴趣,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同样能让孩子主动学习,早日成长。
◎细节
纠正偏科,帮孩子弥补学习中的短板偏科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会出现特别喜欢或厌恶某一门学科,从而导致该门学科成绩特别好或特别差。偏科导致孩子的总分上不去,影响了中、高考的入学情况。
家教案例
陈忠宝的语文一直是“短腿”,每次考试总分都能被拉下二三十分。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妈妈很担心语文拖他的后腿,使儿子上不了重点大学。
陈忠宝的数、理、化、生都是强项,每门的出错率都在10%以下。英语也不差,就是语文每次刚及格。陈忠宝现在一上语文课就头疼,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他的阅读量很少,妈妈就鼓励他多读书。
最近,《哈利·波特》电影很火,陈忠宝也兴趣很浓厚。妈妈赶紧给他买了一套《哈利·波特》的图书。陈忠宝凭着兴趣,一口气看完了全书。从此,妈妈就常带他去书店,让他选自己感兴趣的书。陈忠宝阅读量提升后,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专家解析
偏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中考、高考总分,影响孩子得到更多的升学机会。众多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偏科。
偏科是由孩子的差异性导致的。每个孩子对每门学科的兴趣度不同,学习习惯、方法不同,遇到学习难题后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偏科原因也各有不同。每门学科的特点不同,孩子在学习时也要注意区别对待。老师的教学水平及人格魅力,也影响到孩子的偏科。
孩子偏科表现在:一门科目突出,其他表现平平,这类孩子要巩固优势科目,然后逐渐在弱科上加大投入,重点出击。或者其他科目很优秀,一门科目较弱,这类孩子要先培养弱科的学习兴趣,制订学习计划,逐步提高。偏重文科或理科的孩子,要找出两类学科在学法上的差异。
偏科是家长和学生的“心头痛”,它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信心,让孩子对“弱科”非常痛恨却又必须去提高。高考中,孩子有一门偏科上一本很悬,两门偏科上二本也渺茫,不管孩子其他科目的成绩多优异。这样看,偏科的危害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孩子只有认识到偏科的危害性,积极补救学习中的短板,才能迅速提高总分,考上理想的学校。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要想让孩子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在高考时考上好的大学,就必须让孩子克服偏科。如果一科成绩太差,在高考中就容易出现“X+0=0”的现象。即一门偏科,让孩子与好大学无缘。孩子会觉得可惜,家长也同样痛心。
妈妈要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引起孩子对弱科更重视。许多孩子的偏科,是心理上的“假偏科”。孩子学习动机不明确,心智不够成熟,只要一次考差,就认为自己偏科了,对该科目丧失学习信心,最终不愿听课,不主动学习,导致该科目成绩直线下降。
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有了“瘸腿学科”,妈妈要让孩子能够重新对“瘸腿学科”产生兴趣,逐渐进入主动学习中,最终补上“短板”。
陈磊最讨厌学化学课,他对妈妈说:“我只要一看到化学书,眼皮就想打架。”陈磊的其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就是化学总处于中游。
陈磊动手能力很强,妈妈便鼓励他多参加实验课。陈磊最喜欢上的就是化学实验课了,每次他都能准确、迅速地做好实验。妈妈还给他布置了一些生活化学小实验,陈磊也做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实验做多了,陈磊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
对待孩子的“瘸腿学科”,学习目标不能高。要先从趣味性、简易性入手,让孩子尝到乐趣,能够实现目标获得满足感,逐渐提升学习兴趣。
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是讨厌某科目老师的教学方式及人品,而产生单科厌学,出现偏科的。妈妈让孩子多与弱科的老师交流,培养感情,可以缓解孩子的排斥心理,使学习进步。
黄桦是班上的前五名,可是每次地理成绩都会拖他后腿。他的地理成绩只是中游,他总觉得地理老师不喜欢他,便暗暗较劲,每次上课都不听讲,还讲话。老师批评了他几次,他的情绪更恶劣。
黄桦心想,老师不喜欢我也没关系,我自己学,也能考得好。就这样,黄桦上地理课故意吊儿郎当,课后才来自学,学得很辛苦,成绩还只能占中游。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黄桦也有些后悔,他开始主动和老师沟通。他和老师谈过几次后才发现:地理老师其实很喜欢他,觉得他很聪明。黄桦现在听课很认真,成绩也进步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心智不成熟,容易因敏感形成偏见。所以,孩子的偏科多与对老师的偏见有关,所以,妈妈要了解孩子偏科的原因,鼓励让孩子多和老师交流,能够消除误会,促进弱科的学习。
孩子补习弱科也要讲究方法,恰当的方法能让孩子“事半功倍”。考试中核心知识点的考查率占80%,孩子要补弱科,就要注重抓基础、抓重点。
陈红的数学是弱科,他现在在重点补习数学。妈妈也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让他先把基础知识点弄明白,再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即错题集中常犯的错误。
陈红有时候也想做一些拔高题,妈妈总是让他先打基础,别求难、求深。该记的一定要记,基础知识点不能马虎。陈红现在做后面大题的能力很弱,但是选择、填空等题目的得分率明显上升了。这样一来,数学的总分还是提高了。
孩子要准备一个“错题集”,把弱科的每次家庭作业、单元测试中的错题整理出来。这些错误中,就显现出了孩子的薄弱点。重点突破这些薄弱点,进步更迅速。
◎细节
要助帮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厌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无关,它是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厌恶心理。孩子有厌学情绪,就容易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家教案例
刘小荣平时比较贪玩,经常忘记做家庭作业。时间一长,她的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有几次,她考了班上倒数第一。妈妈觉得很丢脸,老师也常批评她。刘小荣现在压力很大,一上课就头疼。
同学们经常欺负她,还有男生骂她是“笨猪”。她现在连玩都没兴趣了,整天都孤孤单单,十分沮丧。她最怕那些“优秀生”的眼神,很自卑,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总是找各种借口逃学。
专家解析
厌学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及成绩,还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上课不专心、无故缺席、顶撞老师,都和厌学情绪有关。
孩子为什么会对学习没兴趣,根源在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只有挫败感。孩子的周围环境,也会加剧孩子对学习的挫败感。父母期望过高,老师总是批评,同学时常嘲讽,这些环境压力,都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妈妈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进步观。分数、名次并不是学习进步的唯一衡量标准。孩子在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分数不好,名次不高,并不代表孩子的能力不强,人品不好。只要孩子在学习,就是在进步。多认一个字,又学会了一道数学题,都是进步。妈妈不能只盯着分数、名次,忽略了孩子这些具体的进步。
正确的进步观,能够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孩子要纠正错误的进步观,学会感受学习中的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逐渐克服厌学情绪。
给妈妈的建议
孩子厌学的根源是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孩子体味不到成就的原因,是有一个错误的学习进步观,误把每次考试的分数、名次作为衡量进步的标准。妈妈应该看到,孩子可能分数不高,名次也下降了,但是还是有进步。
孩子每一天的学习都是进步,会做加减法了,会背《咏梅》了,都是孩子的进步。可能和同学比,孩子名次不靠前,但是孩子的学习并不是毫无成就。正确的学习进步观,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成就感,喜欢去学习知识。
合理的学习期望值,能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许多孩子厌学,并不是学习不好,而是家人、师长的要求太高,自己压力太大,于是就厌学了。
刘耀星的妈妈以前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刚好在她高考那年,全国高考被取消。因此,妈妈一直有个大学梦,现在,她想让儿子帮她去实现。刘耀星刚上学,妈妈就加紧了监督。每次,只要儿子考的分高,妈妈就喜笑颜开,考砸了,妈妈就一脸不高兴。
刘耀星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妈妈总想他考第一名,他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一连两个学期,刘耀星都只考了第四名,妈妈为此十分不满意。现在马上又要开学了,刘耀星却千方百计想逃学了。他害怕这学期又考不好,所以干脆不想上学了。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也是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妈妈如果想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就要帮孩子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挫败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孩子在学习中一再遇到挫折,心智又不成熟,容易走入负面消极情绪中去。
刘沦因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这两次单元测试,他的成绩都降到了十名之后。这个结果,让他备受打击。刘沦因此有些沮丧了,整天都闷闷不乐。
妈妈和他谈心,帮他分析问题,发现现在孩子的作文进入写议论文阶段了,这种作文类型他不十分擅长,所以每次得分都很低。妈妈鼓励他正确面对这两次失败,还让他上网收集写议论文的资料。刘沦因在妈妈的鼓励下,又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个月后,他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成绩终于赶上来了。
孩子在学习中碰到挫折时喜欢逃避,妈妈要鼓励孩子积极、乐观地看待挫折,不做逃兵,把失败变成前进的动力。
孩子成绩考砸了,老师的冷落、责怪,同学的鄙视、嘲讽,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不会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就会渐渐形单影只,越来越沮丧,产生厌学情绪。
陈如怡这次数学只考了30分,全班最低。她觉得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她,还故意为难她,心里很委屈、难过,她告诉了妈妈这些“苦恼”。妈妈告诉她,会给她请一个家教专门补数学,还让她别自卑,大胆和同学交往。
于是陈如怡没有消沉,还是快乐地笑着,并主动向学习成绩好的人请教,她发现,其实同学并没有瞧不起她,都很热心地帮助她。半年下来,她的数学成绩终于赶上来了。现在,她还特别愿意帮助那些数学差的人。
人际关系好的孩子,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能够和同学打成一片,有了苦恼也会有人分担,哪怕是一时考差,也不会马上沮丧、消沉。来自朋友的鼓励,是孩子的强心针。
◎细节
巧妙引导逃学的孩子
逃学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多发生在小学阶段,是一个让家长苦恼的普遍问题。此时,孩子年纪尚幼,妈妈不能打,也不能讲大道理,只能巧妙地引导孩子爱上上学。
家教案例
陈幼琳刚开学就逃了两次学了。上学期,她的期末成绩考砸了,这也影响了她的学习兴趣。每次她总爱和妈妈抱怨,“学校里没有自由啊”,“学校的饭菜真难吃”。妈妈专门到学校去咨询了一下,老师却反映:她在学校表现很好。
第一次,妈妈刚出差回来,就发现她没上学。奶奶管不了她,她死活不去,爸爸又上班去了,就让她休息了一天。妈妈知道后,恨不得把她赶出家门。她却说:“我最讨厌上学了,都是你逼我去的。”妈妈便问她:“老师说你表现很好,你为什么还讨厌上学。”
陈幼琳直接回答:“没自由啊。”妈妈无语。一个星期后,陈幼琳发烧了,没去上学,她高兴坏了。第二天,她烧退了,可是还赖在家不去上学。妈妈看着孩子坚决的表情,感到十分无奈。
专家解析
逃学是小学中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有人说“没有逃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观点虽然不正确,却反映出问题的普遍性。
孩子逃学有复杂的心理机制。一般性格内向、自我中心倾向强、自卑感强的孩子,在遇上成绩考砸了、受到老师批评了、遇到同学非难时,容易逃学。孩子的逃学一般伴随着厌学情绪,先有了厌学情绪,继而伴随逃学行为。
孩子逃学原因如下:父母“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高,给孩子的额外增加学习任务;孩子成绩差,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不堪其苦;学校追求升学率,对差生很排斥,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压力大;父母及社会中宣传“读书无用论”;逃学同伴的引诱等。
调查显示,逃学流失生的犯罪率比在校生高15.6倍。孩子逃学后流向社会,导致了低龄犯罪率上升,影响了社会治安。这表明,逃学是孩子的不良行为,需要父母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妈妈就要警惕了,不要漠视孩子的抱怨,要帮孩子找原因,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孩子走入极端。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过高,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外语、电脑、数学、钢琴……孩子完全丧失了自主的自由,这种超强的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对学习产生消极对抗情绪,渐渐地从厌学发展成逃学、厌学。
童年是快乐的,妈妈的“高压”把孩子“压”向学校,最终“压”向社会。孩子逃学与父母的高期望值关系很大,妈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及时给孩子减“压”。
学校讲升学率,把高分的孩子当“宝”看,“分数”也成了孩子的命根。孩子生活在崇拜分数的环境里,容易因“低分”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厌学、逃学。
学校和家庭都看重“分数”,必然导致大多数的低分生感到挫败。高分的人总是少数,这就让孩子感到压力大、痛苦多,逃学也就出现了。
现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切向钱看”,让许多家长也认定“读书不挣钱”。孩子还小,价值观还不成熟,如果受到影响,自然就会厌学、逃学了。
陈源的爸爸是个生意人,他整天忙于各种应酬,家境也日益变好。陈源成绩中等,爸爸却总说:“学习好有什么用,我初中没毕业,现在照样挣大钱。”
陈源的妈妈也常鼓吹“读书无用”。陈源在学校里常摆阔,还经常逃学。现在,陈源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整天想着玩,成绩也越来越差。他决定中学读完就不读书了,回家和爸爸一起做生意。
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浓,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妈妈认为“读书无用”,还时常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当然会讨厌学习,而产生逃学、弃学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孩子逃学,是跟伙伴学的。妈妈要多留心孩子的玩伴,让孩子多与爱学习、懂礼貌的孩子玩。
王超永一放学就没影了。妈妈发现,他在跟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玩。他们一伙人经常堵别人家的钥匙孔,一有钱就去打游戏机、上网,还抽烟。
王超永回家后,妈妈就认真和他聊了一次,让他离开这群人,可王超永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又和他们混在了一起。现在,他们经常逃课、逃学。老师找不到人,只好向父母打电话,最后,妈妈在网吧里找到他。看着儿子这样,妈妈心都凉了一大半。
孩子年幼无知,识别能力差,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妈妈要给孩子找品行好的玩伴,不要让孩子在品行差的玩伴的引诱下走上逃学、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