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
44972100000048

第48章 预期的就能得到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姑娘就要出嫁了,有个人对姑娘的父母说:“女儿出嫁后,不一定就能生儿子。所以平日应该让她从婆家多偷些衣物、器具等藏在外面,防备着一旦不生儿子,被婆家赶出来。这样生活才会有着落。”

姑娘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很对,便让女儿经常藏些私房钱,把婆家里的一些东西拿回娘家。过了不久,姑娘的公婆发现了这件事,经常责备她。可是,公婆越是责备,这位姑娘就感觉到自己被休的危险性越大,反而变本加厉。

最后,她的公婆没有办法,就对儿子说:“做了我家的媳妇,却又生外心,这样的媳妇怎么能要?”父母之命不能不从,儿子只好把她休回了娘家。

这样一来,姑娘的父母更加佩服给自己出主意的那个人有远见,并把女儿被休的事告诉了他,感谢他的忠告。

不用多说,这位姑娘之所以被休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那个人的预言导致她的所作所为背离了“媳妇”的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相信预言而行为出格,因为行为出格而遭到责备,因为遭到责备而更加相信预言。最后,由量变演变成质变,被休的预言终于实现。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曾经说:“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他的话,可以说是对上面这个故事准确而精彩的总结。

瑞典发明家奥莱夫的父母是伐姆兰省乡下最贫苦的佃农。他出生的时候,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支鸟枪和三只鹅。当时,有一位身着华丽衣服的亲戚抱着自己的儿子,讥笑他的父母:“你们的儿子永远是一个看鹅的穷鬼!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奥莱夫的父亲听后,笑了笑回答道:“不,你说的不对!我们的奥莱夫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只需支付20年的时间,他就可以雇你的儿子当马夫。”

从奥莱夫刚刚懂事时起,父亲就教他读路德的《训言集》,帮助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国家的栋梁,并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上中学时,奥莱夫在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奥莱夫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盗窃瑞典!”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脚踏实地向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

奥莱夫20岁的时候,果然验证了自己的预言。他完成了一项重大发明,并且很快成了瑞典数一数二的发明家和富翁。

心理学家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指出:“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成就什么事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他的话,可以说是对上面两个故事准确而精彩的总结。

任何时代都有最好的机会在等待,任何时代都有最大的成功在等待。只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谁预期什么,谁就能得到什么;心想事败则败,心想事成则成。

如果说导致彻底破产的种子是绝望,那么促进最终成功的种子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