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
44972100000106

第106章 灯光熄灭之后

从前,欧洲有个规矩,为了达到音乐会的最佳欣赏效果,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干扰,在音乐家开始演奏的前夕,总要熄灭演奏场地的所有灯光,以便人们在一片宁静的夜色氛围中聚精会神地品味演奏。下面这两个真实的故事,都发生在演奏场地的灯光熄灭之后。

1831年,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只身流亡至法国的巴黎定居。虽然年轻的肖邦才华横溢,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

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界中已是名闻遐迩的骄子。他对默默无闻、才华横溢的肖邦极为赞赏。他想:绝不能让肖邦这样的优秀人才被埋没,必须帮他早日重振雄风。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售票处热闹非凡,门票一售而空。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英俊潇洒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热烈。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做好演奏前的准备。

灯光熄灭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屏息静气地闭上眼睛,等待欣赏、享受美妙的琴声。

琴声响了,优美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鸦雀无声。大家如痴如醉,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了,人们站起来,兴奋地齐声欢呼:“李斯特!李斯特!”

可灯光一亮,大家感到十分惊愕。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的年轻人。

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虾。这位眼中闪着泪花的年轻人,就是肖邦。

原来,李斯特利用这个熄灭灯光的时机,让肖邦代替了自己。

这样,李斯特请落魄的肖邦站到了自己的肩膀上,向世人隆重推出了这位完全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的钢琴演奏家。

世人认可了肖邦的卓越才华,与此同时,世人更认可了李斯特的高尚人格。

另一个发生在演奏场地灯光熄灭之后的故事,也许因其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也就显得更耐人寻味。

在一场隆重的演奏会上,在灯光熄灭之后,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刚演奏完一曲,人们的掌声就海水涨潮似的响了起来。帕格尼尼情不自禁地放下小提琴,举起双手向人们致谢。此时此刻,他一点也不知道,有人趁着黑暗,将他的小提琴偷偷地换掉了。

原来,有个心胸狭窄的人十分嫉妒帕格尼尼的才华,于是就想了这个歪点子,企图让帕格尼尼当众出丑。

当他发现这一切之后,没有埋怨,没有慌乱,而是充满自信地说:“朋友们,就在刚才我举起双手向各位致谢的时候,我那得心应手的小提琴被别人换掉了。这也是好事,因为我可以用这把破琴证明,美妙的音乐并不仅仅取决于乐器,更取决于在演奏者的技巧和心灵!”

他拿起那把破琴,从容不迫地演奏起来。美妙的音乐依旧从那把破琴里梦幻般地飘了出来……

在许许多多灯光熄灭之后的情况下,在许许多多没人觉察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于是,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