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44971200000061

第61章 可以伤心,但不要沮丧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且人心难测,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所以,需要我们永远笑对人生、乐观处世。

坏心情容易使人对人生、前途、事业悲观失望,坏心情更容易使一个人走向极端。

一天,一个人站在23层的大厦顶上,向下俯望人潮如蚁,他正准备跳楼自杀!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老板说他没用,同事说他没创意,妻子整天嫌他没钱、没本事。他的心情郁闷、神情沮丧,觉得活着是一种累赘、一种无奈,还不如死了好,于是他跳楼了。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得与失、欢乐与痛苦、成与败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你是选择奋起还是沮丧,关系到你未来的人生道路。

勇敢者、智者面对苦难,能够坦然接受。然后想方设法化解苦难,把它看做是对人生的又一次挑战,赢得别人的敬重;懦弱者、愚者面对苦难,只会像塌了天,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结果苦难更加深重,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更加巨大。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遭受磨难,这是在所难免的。有许多人,因为存有一点虚幻的梦想,就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中,可是一旦出现一星半点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心情,岂能造就大事业、大成就!

要知道,困难无处不在,磨难无时不有。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意思就是强调人的心态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人们要养成及时调节心态的好习惯,使自己能够轻松愉悦地接受困难挑战,全力向成功冲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山里住着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在他不断地辛苦建造下,终于盖起了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

有一天,他挑了砍好的木柴到城里交货。但当他黄昏回家时,却发现他的房子起火燃烧了。左邻右舍都前来帮忙救火,但是因为傍晚的风势过于强大,所以还是没有办法将火扑灭。一群人只能静待一旁,眼睁睁地看着炽烈的火焰吞噬了整栋木屋。

大火终于灭了,这位樵夫手里便拿了一根棍子,跑进倒塌的屋里不断地翻找着什么。围观的邻人以为他是在翻找藏在屋里的珍贵宝物,所以也都好奇地在一旁注视着他的举动。

过了半晌,樵夫终于兴奋地叫了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邻人纷纷向前一探究竟,这才发现樵夫手里捧着的竟是一柄柴刀,根本不是什么值钱的宝物。

樵夫兴奋地将木棒嵌进柴刀里,充满自信地说:“只要有这柄柴刀,我就可以再建造一个更坚固耐用的家。”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曾被困难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向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他们善于在失败中寻找教训、获得经验,然后再征服失败。同时他们认为,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完全不影响自己的价值。

自由轻松的心情——这就是瑞士表历经近500年无对手的制胜法宝,也是瑞士手表莫基人塔·布克理念创造的奇迹!

当年塔·布克被捕入狱,被安排制作钟表。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就是造不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而以前却能做到。起初,塔·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当他越狱逃往瑞士日内瓦后,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他说,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怨愤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这就是塔·布克富有真理的推论。

人生旅途中,人们会经历种种磨难。有的可能会被人们遗忘,而有些挫折可能给人们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甚至会给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终生难忘的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永远消沉下去。

每个人每天都会有烦恼、惆怅和伤心的时候,如果你每次都依靠别人的宽慰才能恢复平静是不可取的。人生是个大舞台,也许有笙歌相伴,也许有大浪淘沙,但主角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即使别人能给我们再大的帮助,但他们却永远无法主宰我们的一生。只有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由千千万万次失败做先导。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失败,人就要走向失败。当一个人停止进步的时候,衰老的过程就开始了。当他的思想不再开阔,理想开始与他告别,对生活失去渴望的时候,衰老正向他悄悄走来。

人生在世,要向前看,想法要积极、上进。一个人的想法越是消极或歪曲时,他就会越忧郁,越忧郁就越容易做错事情,那哪里还有成功可言。向往明天、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悔恨过去。他们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只有在失败中找出教训,才有益于成功。

失败了,你可以伤心,但不要沮丧。其实,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失败所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失败,要做到理智和冷静,同时还要能够做到坚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磨砺意志,正确地总结得失,最终才能赢得成功。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能做到坚持,才能够逐步接近乃至取得成功,这就是“坚持就是胜利”的真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