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如何改变自己孩子的性格使其更加完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与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父母的教育方法更是直接造成了孩子性格的改变。作为孩子第一个接触的人来说,父母的性格和做人处事的方式,都是孩子会去模仿的,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拥有完美的人生,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做了一项关于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她提出了其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较大的父母教育方式,包括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鲍姆林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对自己要有绝对的服从,而且自己也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好的都教给他们,他们最好照单全收。但是它们却忽略了孩子本来的性格和能力,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根本不去想这些是否适合孩子,是否适应现在的时代。
更何况,权威与理解和尊重根本无法画上等号,只有经常与孩子交流,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才能让孩子在尊重你的同时,对你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尊重感,这才是真正的权威。
宽容型父母则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总是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是要听从他们本身意愿的。
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都比较好,他们会在子女需要帮助时提供自己所有能尽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在孩子需要倾诉时做他们最好的倾听者。但是过度的宽容就已经变成了溺爱,对孩子的溺爱是导致他们无法拥有完善性格的罪魁祸首,一定要恩威并施,才能在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孩子的性格得到更好地塑造和发展。
专制型的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他们认为不应该放任孩子完全自由,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让孩子的一切都向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去发展,希望自己能对孩子所有的行为了如指掌,并且可以加以保护和监督。
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就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这对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很有害的,而且,对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虽然家长可能是抱着完全好意的态度去管孩子,但是却在无形中为孩子的成长设立了阻碍,也无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记住,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尽管他是你的孩子,他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保护他、帮助他是你需要做的,但是却不能让他成为你的傀儡,适当的沟通,了解他想要什么,了解他的性格,会让你们在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成为朋友,让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性格负责,才是培养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人所做的事情。
经过鲍姆林特多年的研究,她认为:权威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但是容易养成自私的性格;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但是性格中的确有宽容、友爱的一面;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对别人也喜欢采取管制的霸道性格。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风气,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日本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上所展现的不同。
这是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与日本的横滨国力大学所进行的合作,他们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两国父母的启蒙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母亲的宽容型启蒙教育方式更能影响幼儿的独立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亲肯定自己的方式更能促进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虽然上海的母亲不如横滨的母亲宽容,但是在接受程度上却比后者高,因而,中国的孩子在性格上可能会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的孩子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上海父亲不如横滨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肯定,更加有父亲的权威,所以,中国的孩子更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有更多的拥有权力的欲望,日本的孩子在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父亲说一不二的性格,导致大男子主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启蒙教育,可能与两国对于好父亲、好母亲的定义标准完全不同造成的,但是不管怎样,两国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孩子性格的不同。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不应当用强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带有偏执、独断、不懂得谦让忍耐,无法与人进行合作,而且没有爱心与上进心,这些缺点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致命的打击,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如何改变自己孩子的性格使其更加完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一个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就意味着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了更高的起点,具备了通往成功的捷径,成为一个最接近成功的拥有完美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