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5岁了,正在学钢琴。让妈妈苦恼的是,每次练琴,丹丹都会和她发生冲突。妈妈认为,在刚开始练琴的时候,孩子的姿势和手型特别重要,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好。但是丹丹每次都会出错,不太注意姿势和手型。
一次,丹丹正在练琴,妈妈在旁边监督,发现她手型不对,就用一根小棍挑起她的手腕,大声训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手型不对,你怎么总是出错啊?”
丹丹马上改了过来,但是不一会儿,手型又不对了,妈妈又大声训斥她。这样很多次,丹丹也有点着急了,对妈妈说:“我练不好,我不练了!”说完就跑了出去。
其实刚开始练琴时,丹丹很有积极性,每天都主动要求练琴,并且很努力。但在妈妈一声高过一声的训斥中,弹琴变成了丹丹最讨厌的事情。现在,她对钢琴完全失去了兴趣。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出现错误是不能被允许的。他们经常会在孩子学习一项新事物时,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十分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非要让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学习阶段,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批评、挑剔的态度来矫正他们的错误,无形间将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兰兰高兴地告诉妈妈,她的数学测验考了90分。妈妈看了她的试卷,然后非常生气地说:“你看这道题,怎么能做错了呢,白白丢了5分;再看看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丢了5分。你真够笨的啊!”
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兰兰头上,本来喜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兰兰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在后来的一次测验中,兰兰只考了80分,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妈妈的一顿训斥。从此兰兰对数学彻底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像兰兰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误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训斥,而恰恰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存在的不足上,设定过高的要求和标准,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和伤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宽容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并在宽容和鼓励的过程中赏识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对新事物、对学习保持高度的兴趣。
平平和茜茜上同一所幼儿园,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可爱。一次,幼儿园老师给她们布置了10道简单的算术题,让她们回家做,并让父母检查。
晚上,平平把做完的作业给妈妈看,妈妈看完了,对平平说:“平平真聪明,10道题做对了9道,还有一道题也只是和正确答案差了一点点。6 7等于13,你的答案是12,只差一个,以后继续努力哦!”平平听完妈妈的话,心里美滋滋的,同时认认真真地把做错的题改了过来。
茜茜也把做完的作业给爸爸看。爸爸看了一遍,非常生气地对她说:“6 7怎么会等于14?你怎么算的,这么简单的题都算错了,以后怎么办?”茜茜低着头听完爸爸的训斥,一晚上都没有再说一句话。
后来,她们都上了小学。平平的成绩一直在全班排前三名,而茜茜却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虽然平平和茜茜的天资和努力程度都差不多,但是她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却完全不同。宽容和苛刻,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往往只看重学习的结果,而不看重学习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把结果过度地放大,这对那些一直在努力只是尚未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赏识教育要求家长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通过对孩子努力的赏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再正确地加以引导,让孩子逐步改进。
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激励孩子,让孩子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有时候,也许孩子所取得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其间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却是宝贵的。例如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孩子通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计算方法。当他运算的时候,却因为马虎,算错了一个数字,最后导致整个题目的结果错了。这时,我们首先该怎么做?是训斥孩子算错了,还是表扬孩子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许多家长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前者,他们只看到孩子的结果做错了,而没有看到做事过程中孩子的努力与收获。所以,建议父母们,每当你觉得孩子错了,想骂他、打他的时候,一定要从另一面去“发现”孩子。
在做事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只要努力了就应该鼓励,尤其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更需要适当宽容和鼓励,给孩子喘息和自省的时间,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当孩子在积极做事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应该先肯定他的积极性和努力,并说:“孩子,你很努力,妈妈很高兴!”
当孩子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仅仅是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而导致结果错误,宽容孩子,对他说:“我知道你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