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44937000000003

第3章 求职门口,端正心态才能一举成功(2)

心理困惑

大四的下学期,安妮就已经加入了求职的大军。然而,竞争激烈的残酷事实使安妮接连遭遇到了4次失败。有了这种经历,安妮对求职面试变得畏惧起来,以致后来每次面试时,她还没有到面试地点就会感到紧张,看到主考官还会没来由地冒出一身冷汗。每次的结果自然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之后,安妮对求职的畏惧心理越来越严重,自信心也被打击得无影无踪,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上大学有什么用,拥有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又有什么用?

专家解析

现实生活中,那些为工作而迷茫的人大多有畏惧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不能胜任一些工作,时间长了,这种心理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而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像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他们的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态,更能给人生带来质的飞跃。

一个人求职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多个方面,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个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是畏惧,而是“想象成功”。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些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艺训练:

第一组学生坚持在20天内练习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中间练习时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

第二组学生也记录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练习投篮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再做任何投篮练习。

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投篮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对此做相应的纠正。

试验结果令人吃惊:第一组进球率没有长进,第二组进球率增加24%,第三组进球率增加了26%。这个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畏惧心理的可怕和“想象成功”的作用,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头脑中的巨大潜能。

同样,求职时的不畏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你首先弄清楚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人生目标、就业倾向等。一般大专院校都会为毕业生聘请专家学者,辅导社会新人如何在社会上求职,并分析个人专业及志向,因此,可充分运用这一渠道,为求职预先做好准备。或者多与家人及有社会经验的亲友沟通并交换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衡量个人志愿。

很多时候,求职者的畏惧是由于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很多因素,但是当我们在面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开始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我们就往往忽视了另一条成功之路,那就是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抵达成功的道路。

1.面试时懂得抓住主考官的心

面试这一关是很重要的。在面试的时候要懂得抓住主考官的心,主考官可能会先评价一下应试者的衣着、外表、仪态及行为举止,进而对应试者的专业知识、口才、谈话技巧做整体性的考核。主考官会从面谈中了解求职者的性格及人际关系,并从谈话过程中了解应试者的情绪状况、人格成熟度、工作的理想、抱负及上进心。了解这些往往能使你消除畏惧的心理,从而走出失败的困境。

2.树立合适的求职目标

在确定求职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当目标达不到时就会严重打击自信心,进而会对求职面试产生畏惧心理。因此说,确定求职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稳中求胜,这样能够帮助求职者树立自信心,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心理困惑

李静和张楚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而且两个人还在同一个宿舍生活了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张楚已经签约到一家非常着名的公司,而李静还是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后来,有几家公司陆陆续续向李静抛来了橄榄枝,但具有严重攀比心理的李静认为,这几家公司都不及张楚签约的那家公司好。想想自己和她学历一样,学习成绩甚至比她还要优秀,为什么就不能够找到一份比她好的工作呢?由于攀比心理在作怪,李静发誓一定要找到更好的。但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招聘的几家公司都已经满员了,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

专家解析

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与他人进行攀比的心理,比如,有人觉得自己在学校里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因此就要找到比别的同学更好的工作。还有人觉得自己一直是学生干部,所以就应该找一份领导者的工作。

实际上,这种盲目攀比心理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并不把成绩和荣誉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无奈之余,这些热衷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咽下孤独和失落。

求职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要经过一些挫折和失败,只是其程度和心理落差不同罢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但是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和学历要求的越来越高,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了。于是,攀比心理随之产生了。这种心理非常普遍,而且也是社会现象在他们身上的一种体现。每个求职者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无论在薪水还是福利上都能比其他人优越,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这对求职者有一种潜在的危害:这种定位是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要么出现期望和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用人单位的排斥;要么出现求职者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对职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对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所以,在求职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的是长远的发展,而不是什么都要比别人好的想法。过分攀比,会影响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提高。

再者,由于阅历、年龄的限制,你对于职业规律了解很少,所以总以为自己的职位可以做到更高。比如认为自己是研究生,每个月的薪水不到5000元绝对不去,这样的想法是凭自己的学历和专长怎么就不值5000元?事实上,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你不明白薪资的多少不是谈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的业绩和能力等综合因素评出来的。即使在一开始你的工资待遇没有别的同学好,但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出来,从而慢慢超越别人,达到理想的薪资水平。

因此,那些爱攀比的求职人士,不妨做个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招聘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会喜欢什么样的员工。这样的换位思考,能使你消除攀比的心理,而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1.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放弃对一些事情的过分在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自己的完善和工作的专注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去比谁的职位更高。

2.接受自身现实

接受不能改变的,积极行动去改变能够改变的。比如自己的能力大小、学历高低,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那么就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做。

3.让比较成为动力

让比较成为自己振作和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束缚。不要让比较成为羁绊,而应成为促使自己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动力。

心理困惑

小明大学毕业那年,每天到处奔波去找工作,哪一个招聘会他也没放过,可是最后别人都找到了工作,可是他仍然是两手空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每次去参见招聘时,心理总是患得患失,尤其看到有很多人前去应聘时,他心里就更为担心,他总是想:我有希望吗?我能应聘成功吗?假如他表现不错,应聘成功了,他又想:这个工作我能胜任吗?与其以后干不好被辞职还不如现在找一个低一点的工作,他就一直这样反反复复,患得患失,最终把一个又一个机会都错失了。

专家解析

我们都懂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很多求职者却常常在机遇面前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让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最终导致自己求职的失败。所以,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果断行事,不要让机会从我们面前溜走。

上述案例中,小明不知道机遇的重要性,不知道怎样选择可以成功,怎样选择可能失败,他总担心成功和自己失之交臂,找工作之前担心应聘不上,应聘成功又担心不能胜任,到了最后什么工作也没有找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小明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怪。一般而言,患得患失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缺乏信心

由于缺乏信心,所以常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可是在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仍然会感到难以决定。这样的心理很难在求职中取胜,即使幸运地求职成功,将来也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影响工作。

2.无原则地回避冲突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求职者为了避免冲突,甚至不惜委曲求全,这是患得患失的一种表现。这些人的心理很明显,就是害怕冲突会影响自己的求职成功。其实这些人不明白,冲突可以使你产生新的创意,对你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好处。不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并不会让求职单位生气,反而会令他们欣赏你的胆识。

3.过分追求引人注目

很多人都喜欢自己被别人注目,在求职中,他们常常在是否被关注的心理下患得患失,他们既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够优秀而不能被录用,又担心自己应聘成功后只否会被单位中用。有时他们甚至会选择一个重视自己的单位,而舍弃一个适合自己的单位。

4.急于成功

这类求职者往往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一心只想进入一些非常着名的企业。进入大企业中,他们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毛遂自荐,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结果工作做得一塌糊涂,失败之后不反省自己,反而要求更重要的工作来弥补自己的失误,最后变成了常败将军。

患得患失心理常常导致求职的失败,那么求职者应该怎样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来取得求职的成功呢?

1.信心十足

信心十足是求职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克服患得患失心理的良药。当你对自己充满信心时,你就不会犹豫不绝,不会顾虑重重,不会举棋不定,你就可以完美地展现自己,这有助于你求职成功。

2.目标明确

很多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到底应该走哪一条路呢?”在求职过程中,只要你的目标很明确,你就不会左顾右盼,这山望着那山高,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比到处乱撞的成功机会要大。

心理困惑

在一次招聘会上,赵汀很平静地递交了他的简历。而他的简历做得也很平常,没有比较惹眼的修饰。照片也是黑白的,很普通的一个人。

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扫了一眼他的简历,问道:“有工作经验吗?”赵汀照实答道:“没有。”“那你对将来的薪水有什么要求吗?”经理又问。赵汀说:“我觉得凭我的能力,可以每月拿2500元。”经理笑了一下,问:“为什么你觉得能拿2500元,而不是更多呢?”

赵汀略一思索,说:“我承认自己没有工作经验,但我可以从头学起。对我来说,这里的消费水平还是很高的,光房租就得1500元。剩下的只要省吃俭用刚够花,2500元是我可以接受的薪水。说实话,在面试前,大家都不让我提薪水问题。

但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我承认我是俗人。”

最后,赵汀被录取。对此,经理说:“那天就是他的自信让我眼前一亮的。敢于承认自己是俗人,而且敢说我也是俗人,他真有点胆量啊!”

专家解析

在求职的时候,很多人都尽量展示自己优雅、出色的一面,而不喜欢谈“俗”。这里的“俗”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一般来讲,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前,亲朋好友总会一再提醒他,面试时千万不能谈及薪水。如果你主动提及薪水问题,那就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也算是个求职潜规则,但有人却要打破这个规则。“俗人”心理和前面说的“零薪酬”心理表面上是一个矛盾体,但实质相同,都是对自己拥有的那份自信。

自信的人到哪里都会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好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