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人认为,谓“六十七”、“七十五”等是清代满族人取的数字名。据查,乾隆时名叫“六十七”的有4人,名叫“七十五”的有6人,其中包括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瓜尔加氏七十五。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时代用数字起名的,民间的不算,光是写到官修史书中的满族人就有110多个。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原来大多根据小孩降生时,他的父母年岁(或祖父母年岁)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名和范字
《说文·二上·口部》:“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许慎的训释十分形象地概括出名的作用。晚上天色昏暗,两个人见了面,互相认不出,说姓是没用的,尤其在氏族社会,姓只能告诉对方你是哪个家族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这个声音符号就是名,或曰名字。在没有文字以前,声音的符号只能用音节来表示,在有了文字以后,音节便可以用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可见,所谓“名”,就是指用来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正式的文字符号。我国自古以来,用来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五花八门,但正式的文字符号只有一个。
讨论我国的人名,同讨论我国的姓氏一样,也要考虑时代的界限。武王立国之前,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不与姓或氏连称。如:
单名:益挚象契夔龙
弃鲧启冥微桀
双名: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附宝嫘祖娥皇女英
武王立国之后,到姓氏合一之前,首先是氏和名连称;姓氏合一之后,姓和名连称便成为全社会的习惯。如:
单名:孔丘石厚韩万梁弘
管仲荀息张仪尹喜
双名:重耳夷吾养由基
伯州犁苗贲皇邴意慈
可以看出,武王立国之前,男女取名的方法无别,如附宝、嫘祖、娥皇、女英均为女性。武王立国之后,女人没有名。从姓氏合一以后,男女取名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
撇开性别差异不论,我国的人名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单名和双名并行的格局。这种格局延续至今,没有改变。这就是说,与姓氏相比较,名的格局更加稳定。
范字是在汉代产生的。从汉代到魏晋时期,无论局部范字还是完全范字,使用得尚不够广泛,而且往往带有随意性。例如:
刘禅七子,均取单名,五个从玉,两个从言。
六朝以后,范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君主,对范字十分重视。
人名的义、音、形
人名用字取义要好,众所周知,但常用的好义之字就那么一些,因此易同名。同名常引起麻烦,所以要尽量用一些新颖的字。
有人为了避开同名,就选些生僻的字,但大多数人不知它的读音,无法称呼。还有人卖弄才学,取些意义晦涩的名字,如“一指”,如果看病、入托、上学等等,每逢登记,别人总免不了要问:这孩子怎么啦?是只有一个指头,还是多了一指?其父母只得不厌其烦地回答:庄子云“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名字的意思深奥着呢!然而深奥归深奥,恐怕你们的儿子将来还要为这名字多费无数口舌。
除了名字的意义外,还要注意名字的发音。据说清道光年间,武昌有个叫范鸣琼的人进京殿试后列为前十名,后来金殿唱名时,因官话读“范”为“万”,“范鸣琼”唱为“万民穷”,道光皇帝一听,立刻皱起眉头。结果落榜不说,没有掉脑袋算是万幸。
意思和读音都好还不算完,中国字不像西洋文字,而是由象形文字直接转化过来的方块字,所以还要写起来好看好认。俗话说“误认冯京为马凉”,这不仅是嘲笑粗心者,也说明中国字一点也不能马虎,改变一点点形状,其意义就完全不同。教育家夏丏尊,很多人称他夏丐尊.丏是无人之意,在无人之处称尊,是谦词,变为丐尊,就成为乞丐领袖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取名太俗了不好,太雅了也不好;既要兼顾名字的音、形、义,又要富有个性,避免重复。
命名的学问
(1)命名与宗族观念。姓氏本来是宗族的标志,是群众的号召,俗语有:“天下姓×的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字来”。中国人名中有所谓“族名”。族名既是宗族集团内部的认同标志,也是外部交往时的识别表征,还是宗族结构秩序的形象体现。族名往往将辈分与名的形式联系起来,做出相应的规定,以此来体现人伦关系。最常见的族名构成方法是规定辈序用字,取名(双名)时或前或后,用相应的辈序字。中国第一宗族孔氏家族就规定族名的前一字为辈字序,诸如昭、宪、庆、繁、祥、令、德、维,以此取名为昭焕、宪培、庆镕、繁灏、祥珂、令贻,德成、维益。此外的方法是规定单名的偏旁,如《红楼梦》贾府就规定文、玉、草为辈序偏旁,文字辈的人有贾赦、贾政以及黛玉母亲贾敏,玉字辈的有宝玉、贾琏、贾环、贾珠等,草字辈的有贾兰、贾蓉、贾蔷等。另一种是规定单名用字的结构,以此区别辈序,如合二而一结构式的朋、炎、羽、林成一辈,合三而一结构式的鑫、森、淼、晶、焱为一辈。
此外,中国人的一些名字也从内容上体现着宗族观念,流露出承先、启后、敬宗、延族的理想和愿望。史书上常可见到这样的名字,诸如光祖、述祖、则祖、继祖、兴祖、绍祖、胤宗、继宗、敬宗、耀宗、孝宗、显宗、继先、绍先、耀先、孝先、嗣先、延先……不胜枚举。
(2)命名与伦理精神。名字作为中国人在社会中的一种个人标志,往往浸透着浓厚的伦理精神。其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以美德命名取字和取用钦慕先贤圣哲的名字。在中国,仁义、忠孝、谦恭、诚信、勤俭、贤良、方正等都是传统的美德,而“德”本身又是概括这些德行的“集大成者”,古今人物命名取字常用这些字眼。如曹孟德、刘玄德、朱德、李宗仁、李义山、张自忠、方孝孺、单雄信、于谦、丁恭、张俭、魏忠贤、张良等等。对妇女则进一步规定了专门的道德律条,这就是所谓“女德”,包括贞、淑、端、庄、娴、婉、静等等,因此女名便有冯婉贞、朱淑真、李静娴及端详、丽庄、娴倩、玉端、贞秀、静之、淑仪等。此外人们也常常取用钦慕先贤圣哲的名字来表明自己的伦理态度和理想。这类名字的命名法多是双名组成一个动宾结构,后一字为所仰慕、追随的对象。
(3)命名与民间信仰。命名折射的首先是民间对语言的信仰。
命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民间命名时,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金、木、水、火、土的哪一样,然后由名来补足。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在名字中点出所缺,并设法结构出使某一行发达、昌盛的意思,如缺木叫森或木森,缺土叫或闰土,缺木火的叫木火,缺金水的叫金水。另一种是选用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文字,如铎、榛、瀚、焯、垣等。再一种是五行与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此外,有人还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几代人依照相生的顺序分别取标志某一行的名。此外,命名还反映了一些其他俗信。广东曲江旧有借名、偷名的习俗。借名时取名用所借的那一家的姓,比如向张家借,便叫张。偷名则是打探到某家人丁兴旺,然后去偷一只饭碗、一双筷子,母亲抱小孩在门口迎接,偷名者呼名,小孩母亲代为应答,人们认为偷名后,小孩可以无灾无病。特别时辰所生的孩子,要取相应的名字。《红楼梦》贾府的大姑娘生于正月初一,取名元春。女孩生在七夕,是不吉利的,命名便有些特别。王熙凤的女儿恰生在这一天,因此让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取名: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然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4)命名与性别观念。男女名用字的不同反映了性别观念,以美德命名一格来说,男人多用标志社会普遍道德的字,女人则只用标志女德的字,这不仅表现了男女差别,也是男性中心社会的绝妙体现。以至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男名与女名。
(5)命名与汉字特点。中国人名的结构方法丰富繁杂、精妙迭出,不能不说与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名与字、乃至与姓的巧妙关连也有赖于汉字的表现力。如族名大多规定辈序字,其中包括偏旁,而以偏旁排辈序就表现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它使单名也能够复合二重意义——单名用字本身的意义、辈分。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六回里的一则笑话,对汉字取名命意的神通表现得可谓曲尽其妙:有一家姓王,弟兄八个,求人替起名字,并求替起绰号。所起名字,还要形象不离本姓。一日,有人替他起道:第一个王字头上加一点,名唤王主,绰号叫做“硬出头的王大”;第二个,王字身旁加一点,名唤王玉,绰号叫做“偷酒壶的王二”;第三个,就叫王三,绰号叫做“没良心的王三”;第四个名唤王丰,绰号叫做“扛铁枪的王四”;第五个,就叫王五,绰号叫做“硬拐弯的王五”;第六个名唤王壬,绰号叫做“歪脑袋的王六”;第七个名唤王毛,绰号叫做“拖尾巴的王七”;第八个名唤王全……这个全字本归入部,并非人字,所以王全的绰号叫做“不成人的王八”。这里,不仅弟兄八人的名互有联系,并且每个人名又都与姓联系,这便是命名表现汉字特点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命名时尽量使姓与名在字形结构上关连起来,途径有三:增文:如林森、金鑫;省文:陈东、阮元、聂耳;分解:老舍原名舒舍予,再如雷雨田、张长弓、董千里。名与字也往往因依汉字的结构特点而联系起来,如字为名的分文:谢翱字皋羽,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等;字为名的省文:顾媚字眉生,秦桧字会之等;字为名的加辞: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