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三位教师围绕《华夏古韵》这一课题,在精心准备、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三位音乐教师举行了一次组内说课活动,围绕所设课题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思路及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张敏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所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如下教学流程:
1.讲音乐故事
(1)以古琴曲《流水》为背景音乐,教师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教师揭示课题,介绍古琴及古琴曲《流水》。
2.学唱歌曲
(1)由“知音”一词引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集体朗读。
(2)出示“送别图”,学生聆听歌曲《阳关三叠》。
(3)辅导学生学唱歌曲。
(4)处理歌曲,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3.创编音乐情景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阳关:
(2)推选l一2组同学上台表演音乐情景剧
(3)师生点评。
设计敲定后,张敏选了一个班上课,课是按计划实施的,下课铃声响时,教师最后的点评刚好结尾,也就是说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张敏自我感觉也不错。可听课的老师觉得不理想,特别是教研员黄老师听了直摇头。课后大家对这一堂课进行了讨论。
通过讦议,大家认为有这些问题:目等),学生有什么收获却很难评判。教研员建议对这一课做大的调整,指出:“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从小处着眼挖掘深层次的内容。”这样,三位音乐教师开始重新备课。
两天后,新方案出来了。新方案以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基点,确定了一个新的主题——“友情”。新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课前欣赏,创设情境
学生在歌曲《朋友》的音乐中进教室。
2.导入(学生交流——以“友情”为主题)
(1)向同伴介绍发生在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
(2)教师小结。(点题:自古以来,“友情”一直是人类吟诵的永恒话题。)
3.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1)出示“送别图”,讲述唐代诗人王维与元二的故事
(2)出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师生有感情地朗读。
(3)播放《阳关三叠》的合唱录音,学生完整地欣
(4)辅导学生学唱歌曲。
①学士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②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歌曲。(引导他们从速度方面分析。)
③小组上台交流意见并当场演唱。
(5)学生在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完整地演唱。
4.创编情景短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真情短剧。
(2)推选1~2组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3)师生点评。
5.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2)师生同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结束全课。
这一课学生相当投入,气氛时而热烈时而紧张,时而高昂时而深沉。当下课铃响时学生的真情短剧才进行到一半,老师不忍心打断,只能让学生继续表演,无奈放弃了最后的小结部分。
课后照例进行了评议,小张老师很紧张地说:我没完成任务。可参加听课的二位音乐老师、一位教研员及学校的三位领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觉得:“这堂课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整堂课无论是感知、欣赏、表现、创造,还是交流,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同前一课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后张敏在总结中写道:“这一课从着手准备到正式上课,其间经历了许多周折,感觉很辛苦,但是这一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活动给我带来了全新理念、全新方法和无限的创造空间。”
“一课三人上”是美术组进行的课例研究活动。
美术组三位老师采用了与音乐组不同的研究方式。三位老师共同确定了《标志设计》(《美术》7年级下册)为上课内容,接着分别备课,并依次上课。
(注:课前没有进行说课活动,但一起参与听课和评课。在评课活动中,每个教师首先说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安排提出质疑和评价,并结合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谈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课,其教学结构及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进。
[评述] 从研究方式来看,“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都属于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既是对传统“集体备课”教研方式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一种在传统教研方式基础上的创新。
从操作层面来看,两者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三人上一课”,要求全组教师在说课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研讨和上课、说课、评课等环节,整个活动才算告一段落,研究成效虽高但延续时间长,因此,这种研究方式比较适合于教研组开展“课例研究”和“构建基本课型”,有利于教研组或备课组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一课三人上”,则是组内各人员围绕一个课题发挥各自特长,通过以教师个体为主的反思活动,辅以同伴互助来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及行为。这种研究方式的成效虽然没有“三人上一课”那么显著,但由于延续的时间短,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高,因此更适用于平时的常态研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品质和教学风格。
李岚清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和教改思路,“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无疑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借鉴,积极依托教师群体力量,发挥教师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地开展各项工作,这也是新时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现状,不妨组织德育工作队伍(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等)开展“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形式的研究活动,共商对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个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再如,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更是一种有效策略。
二、即时反思型说课
?对一名教师来说,当其完成—次教学活动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收获,有的是成功后的喜悦,有的是失败后的沮丧,但更多的是对教学不足之处的惋惜。其实,这就是一种教学反思。
所谓即时反思型说课,就是教师在结束教学活动后,采用说课的方式及时地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想法与其他进行交流,通过他人的参与共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达到改进和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反思活动,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反思活动,二是教师集体互动的反思活动。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无论对教师个人成长还是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案例:重构教师课堂角色的理想
——“认识周长”的交流与反思背景介绍:
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为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举行了一次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这次活动的要求是先上课后说课。以下是该校黄芳老师一个课后说课简案(选自其中的课堂教学活动部分)和自己课后撰写的教学反思。
????????1.说课简案
教学情境
教学意图、解释及听课教师意见
情境一:学生不达标,怎么办?师(边摸边问):仔细看,老师摸的是书签的什么?
生1:老师摸的是书签的边,
师:边也就是边线,是摸了书签一部分边线还是多少呢?
生2:是摸了书签全部的边线。(这时,我有些着急了,几乎就想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终于还是忍住了。)
生3:是摸了书签所有的边线。
生4:是摸了书签四条边的边线。
师(心中豁然开朗起来,由衷地赞赏):对,大家说得真好啊!老师是摸了书签全部、所有、四条边也就是一圈、一周的边线。
这里我希望得到的标准答案是“一圈”、“一周”,却没有想到学生就是不说“一圈”,更不说“一周”。偏偏冒出来那么多更通俗、更具体的描述性词,这比我自己想说的标准答案更合情合理、更容易为同伴所理解接受。
——学生暂时不达标,您别急,耐心地等待吧。学生能说,也许更比老师会说。所以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尽量让他们多说,不要急于求成地轻易灌输与越俎代庖.
情境二:学生说错了,怎么办?
计算一个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时,学生一共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
1.10+4+10+4=28(厘米)
2.104—10+4+4=28(厘米)
3.10X2=20(厘米)4X2=8(厘米)20+8=28(厘米)
4.10+4=14(厘米)14X2=28(厘米)
师: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4种算法,因为它最科学、最简便……
在我的预训—中,学生很有可能会说第4种算法“最简便”,怎么会提及“最科学”呢?不好,马上要帮助他们理清概念。于是我如是评价
师:你真会动脑筋,但要注意这4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不过相对而言第4种算法更简便一些……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心中先要有一个准确的谱儿,才能给予学生明确的知识。然后在评价时,注意恰当合理地肯定、鼓励、引导,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情境三:学生突破教学设计,怎么办?
师:求这张圆形书签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用直尺量的方法吗?为什么?
生齐:不能,因为它是圆的。
师:那怎么办呢?
生l:用圆尺。
师(笑):以后由你来发明,好吗?
生2:用卷尺。
师(暗自庆幸):老师这里带了一把卷尺,等会儿你去试一试,好吗?
生3:用量角器。
师(扫视了一圈,发现的确有好几把量角器呢!带量角器的同学,等会儿也去试一试,好吗?
生4:用线沿着圆形书签的一周围一围,然后用尺量出围得的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大家运用自己所带的工具动手求
这张圆形书签的周长吧。(学生动手探索)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我们发现用量角器不能量圆形书签的周长。
师:对,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大小的,不能用来量线段的长度。
生6:我们发现用卷尺也很难量出圆形书签的周长,因为它大硬了。
师:生活中有哪一种尺比较软,也许
可以用来量出圆形书签的周长呢?
生?:缝纫尺!
生8:……
我的估计是大多数学生只会想到用线去量,却不料会涌现出那么多奇思妙想,真正是集思广益了。
——学生突破教学设计,也许是好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急中生智地合理引导、能否有备而战。
情境四;学生突破教师,怎么办?
师:求哪些物体面的周长也可以用线来解决? 生1:光盘的面。
生2:茶杯的底。
师:对呀,这些形状是圆形的物体面的周长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原来想该画上句号了,可不忍心还有那么多的手举着,便继续。)
生3:还有椭圆形的东西。 生4:还有月亮形的东西。……
师(不由感叹:这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对呀,除了形状是圆形的物体面的周长可以用线来解决,还有椭圆形、月亮形等等不规则的图形都可以呀:10月15日是我们全中国人。民骄傲的一天,你知道为什么吗?“神舟五号”绕地球14圈后安全着陆了,如果要求“神舟五号”绕地球1圈的周长,还
能用线吗?看来,知识就像宇宙一样广袤无垠,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很惭愧,上课前,对于“求哪些物体面的周长也可以用线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思维是框在圆形中的。没有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帮助我、也帮助了其他同学打开视野、拓宽了思路。学生在师生的点拨下,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智力,平时鲜见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迸发了。
——学生突破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课堂教学崭新的生长点,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广阔时间与空间,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师生的灵感发源地.
2.课后反思
重构教师课堂角色的理想。
总会有这种疑惑困扰着我:为什么我设想依样画葫芦照搬特级教师的课,却很难能上出那种原汁原味?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人执教,教学效果却不一定相同?
在结束了“认识周长”这一课后,我更深一次地体悟到好的说课设计加上好的教学决策才有可能等于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使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只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不确定因素,有效地发挥好决策者的引导作用,才有可能将预设的说课设训·演绎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协奏曲。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但是传统的说课设计往往是直线型的,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成性,缺少可供选择的第二方案。为此解决的策略可以是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说课路径,并及时对预设的说课设计进行课后交流讨论与剖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