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寒晖传
44881200000033

第33章 附录一 张寒晖歌曲的艺术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革命群众歌曲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众多的歌曲,犹如夏夜璀璨的星辰,众多的作曲家,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谱写出难以计数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我国革命歌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当时的一批作曲家中、张寒晖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一位,是走着独特艺术道路的一位。他的歌曲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个作曲家的艺术风格,总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在了解了张寒晖的平生之后,对他歌曲作品的艺术特点就容易理解了。

张寒辉歌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生活气息

群众的斗争生话,是张寒晖歌曲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孕育了他的作品,他的歌曲完全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创作的。他一生的音乐之笔,总在那生活的源泉中洗涤。他的优秀之作,无饲外地总带着一股强烈的生活气息。

他的成名之作《松花江上》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样,它的音调也来自于生活。他不但从妇女哭坟那种悲惨凄切的下行音调中吸取了素材,还从现实生活中抉取了富有特征的呼唤嵯叹的声音,综合到他的作品中去,谱写出《松花江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歌曲。

张寒晖的其他作品,也都是直接得自于生活的启发和为了广大群众的需要而创作的。如《士兵怀念司令歌》、《前进曲》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前东北军的生活,《夯歌》和《拉石头》表现了劳动生活,《游击乐》、《游击战》描绘了抗日游击战士的战斗生活,《学习,学习,再学习》、《竞存小学校歌》等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张寒晖的作品,是在生活的泥土上开放出来的花朵。他通过这些作品,将自己辣厚的感情呈献给了人民大众。

第二,鲜明的时代精神。

张寒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急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侵略的时代。张寒晖的全部歌曲作品贯穿着一个中心主题一一抗日。《长期抗战》、《抗日军进行曲》、《老百姓抗日歌》、《日本鬼子我不害怕》……作品的标题就反应了抗日的主题。作者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唤起民众,抗日救国,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他紧紧地把握住了时代的中心主题,使自己的歌曲创作与时代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总带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斗战气息。

他的优秀作品,如《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能够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载入史册,正如王汶石同志指出的:“音乐家张寒晖是他那个时代人民大众思想、感情、情绪的忠实而杰出的表达者,因而他的代表作品《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就成了那个历史阶段的音乐典型,时代的象征。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收进了寒晖这两支歌,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张寒晖的歌曲创作,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当前和尔后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能继续发挥的作用。”

由于张寒晖能够自觉投身时代的洪流,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对革命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的歌曲大都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还往往带着纯朴动人的幽默感,这也是他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一。

第三,浓郁的民族风格。

张寒晖的音乐创作,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土壤,这使他的歌曲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早在三十年代前半期,张寒晖在家乡从事平民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广泛收集了定县的民间歌谣和秧歌戏文,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所下的这番功夫,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歌曲,例如《三劝》、《你当心》、《小刘栓》、《纸工歌》等,从歌词到曲调,都是具有民间歌谣风格的作品。

张寒晖学习民间音乐的条件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到抗战初期这个阶段,音乐界对于民间音乐的重要性,还没有象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舍上的讲话》发表之后那么重视。张寒晖学习民间音乐,靠的是一股勤奋钻研的精神。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直接从老百姓的口头上学习,从群众的生活中学习。他在河北较深入地掌握了定县民谣,秧歌以及京戏、昆曲,在西安、凤翔、陕北的时候,又较广泛地接触了秦腔、眉户以及陕北,陇东民歌等。

这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且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一种泥土般的真挚纯朴的特色。

张寒晖在开展戏剧运动时,特别重视和提倡农民戏剧和方言话剧。他在音乐方面所做的民谣化的努力与他在戏剧活动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同时,歌曲的民族形式问题,也是当时整个时代提出的要求:在抗日战争的形势下,时代要求音乐与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结合,要求歌曲让全国众多的农民,文盲不但一听就懂,而且一唱就会,更好地起到宣传的作用。张寒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很有意义的。

采用老百姓所喜闻乐唱的民间形式,唱出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表达毫百姓的感情和愿望,这就是张寒晖的歌曲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原因。他的歌曲是真正的老百姓歌。

第四,紧密的词曲关系。

张寒晖自己善写歌词。在已收集到的六十余首歌曲中,采用别人的诗歌谱曲的仅有四首。他的歌曲,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他自己作词。这在我国作曲家中也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能编剧,能写歌词,填写歌词比他搞作曲开始得更早。在他搞业余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身边也没有别的歌词作者。心里有了什么创作构思,往往歌词随口就编出来了,或者经过反复的吟咏,歌词和曲调同时形成了,然后再将它记录为谱子。由于他词曲一起创作,所以他在处理歌词与曲词的关系方面,有他自己的特点,歌词与曲调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

张寒晖的歌词,很注意从民间歌谣中吸取营养,从人民生活中择取主题和词汇。他在深入研究了民间歇谣之后写道:“凡是最流行的最好的歌谣,没有不合乎下列几个条件的,(1)音韵铿锵,嘹亮婉转,自然悦耳;(2)简介明白,清澈细腻,流利真挚;(3)内容应是常见的事物,如此方有真实之感;(4)内容要含有人间性,这才能感人深处。”张寒晖自己的歌词创作,也是努力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他在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时,带有民间歌曲那种即兴性,他的曲诃,也是可以随着敢词的内容,情绪和四声的不同而作即兴变化的。这一点在《纸工歌》、《五更歌》和《三劝》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张寒晖非常重视填词创作。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填词创作的《可恨小日本》、《告我青年》等爱国歌曲,成为他走上歌曲倒作道路的先声。后来填词的《去当兵》、《军民大生产》、《长期抗战》等歌曲,是他填词创作的重要成果。这些作品以崭新的面貌,重又“返回民间’,象民歌一样在广大的农民群众中流传着,成为张寒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生动的音乐形象。

塑造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这是音乐创作的重要任务。张寒晖的优秀歌曲,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他在设计音乐形象的时候,往往还能注意到刻划人物形象,注意到人物的心理、动作、语气等等。他的歌词和曲调,富有感情色彩,带有人物的性格特征。一句话,有舞台形象一一这也与他熟悉舞台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都以为《松花江上》本来就是一支话剧插曲,其实它原先并不是为某个戏剧而写的。御是由于它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后来经常被采用为舞台插曲。

《军民大生产》原先也是一首独立的歌曲,后来张寒晖又把它作为插曲用在秧歌剧《打开脑筋》内,来渲染边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火朝天的气氛,情绪和形象都十分贴切。

张寒晖更多的作品,并不是直接为戏剧舞台创作的,但是通过歌声,也能让人栩栩如生地‘看’到具体的人物形象,例如:《游击乐》刻划的是乐观、自信的游击战士形象,《去当兵》、《夯歌》塑造的是纯朴,憨厚的农民形象,《纸工歌》描绘的是幽默,勤劳的纸坊工人形象,《学习、学习,再学习》等表现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形象……人物各不雷同,形象丰富多采,表现出作曲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以上所述,即是张寒晖歌曲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张寒晖的歌曲创作,是在我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影响下,在新音乐运动及其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他的歌曲的艺术特点,也是在救亡歌咏运动的启发下,在整个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形成的。

一九三六年春,我国进步音乐界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这是为了推动音乐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更广泛的音乐工作者一致抗日而提出的一个斗争口号。“国防音乐”的有关理论对张寒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如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孙慎等同志的革命歌曲,对张寒晖的创作有深刻的、直接的影响,张寒晖从他们的优秀作品《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散》、《游击队歌》、《救亡进行曲》中,学习创作经验,借鉴艺术上的创造,创作出了富有张寒晖个性特点的歌曲作品。

张寒晖也从他接触到的一些苏联革命歌曲和英、美革命歌曲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溶合到他自己的作品中间。这点,在他的一些进行曲体裁的歌曲(如《抗日军进行曲》、《九区团队歌》、《干吗要悲伤》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张寒晖的秀优作品,也给了当时我国音乐界以很大的影响。他那以心血铸成的《松花江上》等作品,给抗日救亡音乐阵地增添了有力的武器。张寒晖和当时广大的作曲家一起,共同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革命歌曲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救亡歌曲的作曲家中间,张寒晖所走的是一条富有独创性的道路。

象当时许多投身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音乐工作者一样,张寒晖在音乐专业方面的准备是不够充分的。这种情况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中间:他的作品的质量显得相当地不平衡,不稳定。有些作品的曲式不够清晰,结构上显得拆散。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条件来苛求这位业余的作曲家。这些不足之处,也不影响他那些优秀作品在群众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是张寒晖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真诚的、强烈的愿望,和人民群众保持着亲密的血肉关系,在反映人民思想感情的深度上和真实性上,他的作品都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这也正是我们革命音乐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