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03

第3章 教师道德修养概述(3)

4.鲜明的献身性。教师的劳动是艰苦复杂的,职责是光荣神圣的,需要教师为之献身。献身精神是教师稳定、持久的情感和鲜明的意向选择,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崇高表现。教师献身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怕艰苦,以苦为荣。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吃透”教材,查阅资料,因材施教,要耗尽心血;精心设计教案,制作教具图表,选用恰当方法,总是苦苦求索。年复一年,含辛茹苦,以苦为荣。其二,埋头苦干,不计得失。教师的工作不仅历尽艰辛,而且默默无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就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生动写照。其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人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献身精神,正是教师道德高尚、形象伟大之所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就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纠正教师的行为和指导教师实践活动能力,促使教师的行为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引导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节好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社会舆论是影响和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内心信念是教师道德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调节教师的言行,这种调节具有灵活、迅速、及时等特征。其二,调节教师的各种矛盾,使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师本身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教师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其三,调节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维护学校利益,爱护学校声誉,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与学校的关系。

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教师正确认识从事教育职业的意义,进而进行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勤业教育、精业教育,以端正职业态度,加强职业责任,严肃职业纪律。教师道德的教育功能是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调节中实现的。发挥师德教育功能的重大意义在于唤起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师按照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来调节自己的职业行为,它是教师道德的调节作用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

2.教师道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继往开来,决定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自己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表率、榜样、楷模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能感化学生,教师坚定的道德意志能感染学生,教师崇高的道德风尚能感召学生,教师的专业志趣能够影响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埋头钻研的科学精神。教师道德对学生来说,永远是一面旗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始终起带动作用。

3.教师道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属于思想建设的内容。教师道德对精神文明起促进作用,这个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的。其一,教师道德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良好的教师道德必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其二,教师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表率作用而影响社会道德,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环境的强化和社会道德的进步。其三,教师道德可以通过教师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上普遍公认的教师子女的道德修养相对较高,就是教师道德对社会起积极影响的一个有力证明。

教师道德对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众所周知,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着教育和教师道德的性质,教育和教师道德能够促使产生它的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首先,教师道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其次,教师道德既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又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巩固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

家庭美德

一、现代家庭关系的基础及变化

二、家庭美德价值及基本要求

三、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领域的变化,家庭伦理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求我们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的研究,加强家庭伦理道德修养。人民教师在家庭美德修养方面更应率先垂范,为净化社会风气和学生的心灵,发挥师表作用,体现师表风范。

一、现代家庭关系的基础及变化

现代家庭关系建立在《宪法》、《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基础上,具有情与法的现代特征。现代婚姻是自主婚姻,男女平等是其必然要求。建立在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婚姻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的家庭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由父母和独生子女所组成的小家庭,或者是由夫妻两人组成的小家庭,出现了所谓“核心家庭”概念。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已越来越为年轻人所抛弃,绝大多数青年人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自愿晚婚晚育,少生优育。广大青年妇女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执著追求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今天,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教师家庭道德修养,需要适应这一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根据现代家庭内部结构、追求的变化以及外部关系特点,在全社会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人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二、家庭美德价值及基本要求

(一)家庭美德价值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生产、消费、教育等职能上。家庭是主要的生产单位,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为贵”等构成了传统社会里的家庭道德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维护了家庭秩序的稳固,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现代社会中,家庭的伦理价值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