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9

第19章 严谨治学教书育人(2)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也叫“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更替的周期大大缩短,边缘科学、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各种学科的知识渗透越来越显著,新兴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等横断学科的创立,使一些旧的学科和一般的规程已不适用,一些“公理”变得可疑,有的甚至被证明是谬误。面对纵横交错的知识激增时代,教师如果安于现状,无动于衷,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或落伍者。同时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日新月异。教育理论学科、心理学科都各自发展形成一个分支繁多的庞大体系,分类也越来越细,研究课题越来越专,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现代化和自动化。现在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已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否则就难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此外,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它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牢固,又要求学生智力发达,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强,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是对教师的职业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机遇,也是面迎着极大的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就必须振作精神,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教师,广大学生所需要的教师,是能把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道德与知识的丰富性融为一体的人。马卡连柯说:“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种蔑视有时是宽大的,含着讽刺,有时是暴怒的,含着无比的憎恨,有时是执拗的,含着侮辱。”(《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231页)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社会急剧进步的高科技时代,教师的知识水平必须要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因而,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看,教师在自身知识进取上应努力使自己做到:

1.要掌握精深的本专业知识。教师首先要钻研所教的那门专业知识,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对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有所知晓,在自己所教的专业方面拥有足够的知识,这些都是在知识素养上对自己的基本道德要求。古人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教师只有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之甚多,才能把学生的功课教好。不然,自己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是“半瓶子”、“半吊子”,要教好学生的功课是不可能的。学生是抱着强烈的求知欲到学校读书的,他们往往能原谅一个教师的严厉,但永远也不会原谅一个教师的无知,特别是在他所教专业上表现的无知。因为这直接损害学生的利益,甚至会耽误他们的人生和未来。所以,教师有责任不断进修自己的业务知识,学历低,知识浅的要加紧学习,即使有较高学历,基础好的老师,也要结合教育实践,在专业知识上锐意进取。

另外,一个教师还必须懂得教育艺术,因此,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知识。教师只有很好地在实践中钻研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把自己的某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要学习广博丰富的多种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影响。因而,教师要把自己担任的专门知识教好,就要把“专”(钻研本学科专门知识)与“博”(了解和掌握多种学科、多方面知识)结合起来,把“探”(深入研究一、二门专业知识)与“广”(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这合乎教师工作的特殊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收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自身智慧丰富,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各方面智慧,大大有益于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天津人民中学优秀教师王辅成同志踏上教学岗位20多年来,勤奋读书,博学广览,坚持每天自学两小时,每周写一篇学习心得。他除了钻研与语文教学直接有关的中外文学史、名学名著、语法修辞等知识外,还自学马列著作、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史地等知识。丰富的知识对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教师,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继承者、传授者、开掘者。不断更新自己的已有知识,向最新的知识进军,是社会向前发展对教师职业劳动提出的必然要求。正如古人说:“君之说如蜕,蟠然迁之。”教师在知识上停顿不前,满足于陈规旧套,不管知识的新发展,依旧照本宣科,就势必造成自己思想僵化,才智泯灭,使学生得不到多少实际益处,这样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今日之世界不仅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社会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各类学校都在祖国建设中负有特殊的使命,一定要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号召,努力走在掌握新科学、新知识的前列,及时让青少年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充分发挥教育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人民教师严谨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为了把教学工作搞好,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水平。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搞好教学”是比“严谨治学”更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教学劳动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所在。要是一个教师满腹学问,但并不热心教学,工作马马虎虎,甚至把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看做是“讨厌的事”,脱离教育实践,一心去追求个人名利,那么,他的学问再好,也不会给学生、给教育工作带来多少好处。教师的道德责任并不单单在于勤奋钻研学问,占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日常教学工作繁忙而辛苦,要提高教学质量,增进一点学生的知识,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精力、智力、体力。然而,日常平凡、细小、琐碎的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最能显示一个人民教师的高贵品格。

我们要把“搞好教学”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信念之一,应当努力做到:

1.悉心备课,认真讲课,仔细检查教学效果。讲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激发青少年一代的求知欲,指引他走上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之路的“课,事先从教案、教具、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全力以赴讲好课,并虚心听取学生听课的反映,细心批改学生的作业,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为了搞好教学,山区女教师覃申媛常常秉烛研究教材到深夜。对课堂上如何动静搭配、设计自动作业,她都要事先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她备有四块小黑板,每天上课前把教的生字、新词和作业写好,还绘制了一百多幅教学挂图,给每个学生用纸板做一套生字卡,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有的学生知识不过关,她耐心指导,一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正是在覃申媛老师这样努力下,才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绩。

2.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教育规律,勇于创新。做好教学工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和高超的艺术。这是因为教学劳动本身极为复杂。任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只能在总体上提出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而教学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人,恰如一个教育家所说:“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一个教师要真正完成好教学任务,就要掌握教学艺术,探索教育规律,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为了搞好日常教学,教师不但要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基础教育技巧和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情感吸引能力等),而且要在潜心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掌握不同对象的不同教育方法,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勇于创新。没有基本的教学艺术素养,不懂教育规律,即使有满腔热忱,也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进行教学劳动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接受信息,选择、运用信息,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今后在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中独立探索和搏击的能力。这是现代科学文化飞跃发展向人民教师提出的高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教师一旦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智力和能力,那学生日后获取和创造知识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在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非常重要。多年来我们学校中在教学方法上的那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严重窒息学生的智慧,扼杀他们的才干,不可能培养出大批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加以变革。

4.重视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开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应是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因而,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担负起组织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职业义务。比如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兴趣小组”、“科研小组”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开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教师的教学劳动对象在个人禀赋、才能、爱好、性格等方面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把他们造就成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利益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第103页)我们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去要求学生,要求拔尖学生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又不顾学生个性的差异,用一模一样的方式,教给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成长,甚至会埋没、毁灭人才。对于某些方面或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的人才、苗子,我们全体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给予重视,采用不同的方式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养,帮助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发挥专长,全面发展,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道德责任。

柏拉图说:“智慧一定具有神圣的品质,这是永远不会丧失它的效能的;可是,由于它的方式不同,于是或为有用与有益,或为无用与有害。”(《柏拉图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28页)今天,我们人民教师将道德美与知识的丰富性结合起来,认真做到“严谨治学,搞好教学”,把自己的才智溶进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造就出千千万万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