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2

第12章 关爱学生爱岗敬业(1)

内容精粹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

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自己要养成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充分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尊重学生家长,才能形成培养、关爱学生的合力。

关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师道德修养中,“关爱学生”这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每个教师都要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善于学习学生的长处,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全心全意地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这一师德规范及其基本要求,是人民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矛盾的正确概括和反映。自觉遵守这一基本要求,是教好学生,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爱学生不仅是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教师道德的水准和标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一往情深地热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共同品质,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对职业劳动的态度。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毕生最基本的美德。孔子说:“爱上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海乎?”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他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条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有良好的教育过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因此,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过程中,应当自觉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教育过程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分的重要条件,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或社会的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受教育者的积极配合参与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是以二者的积极性为前提的。而这两个积极性能否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受到师生关系状况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有影响。师生关系好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它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师就会感到内心不平衡,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如与某个班级学生关系较好,该教师授课时就会精神振奋,滔滔不绝;相反如果某个班级学生关系不和,那么该教师授课时势必无精打采,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可见,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只能是一个空架子,很难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一切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素,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有声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形成主人翁意识。

一般来说,如果师生关系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么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往往就会感受到一种做人的尊严,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施展自己的才能,愿意参与教育过程。他们能够经常注意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激发起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意识如果能够不断地得到强化,最终就会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参与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准则。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对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会造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感染。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懂得应该把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而更自觉地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的爱落实到实处--努力学习,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爱的升华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性格。

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体里面,师生关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源。如果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积极稳定,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对人,

对己,对周围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强化,就会被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如热情、诚恳、与人为善、乐观、有毅力等。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如果师生关系,双方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易于接受。反之,关系不融洽,学生易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影响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程度起着制约的作用,也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效果。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和教师的谈话》第31页)因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

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

一、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

二、诲人不倦,是师爱的重要内涵

教师要想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爱戴和欢迎的好教师,不可能搞好师生关系,当然也有会障碍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好的效果。

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某种单纯的个人需要,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个人责任感,来源于他们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觉悟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够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这可以有力地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导的方向努力攀登。因此,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关爱学生。

诲人不倦,是师爱的重要内涵,是教育事业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一种无目的情感享受。所以,关爱学生的情感一定要同诲人不倦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谓诲人不倦,就是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教育。育人是一项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我们应当懂得,热爱和教育实际上是同一个育人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离开关爱,教育固然难以取得成功,必然离开教育,热爱也就成了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从长远和根本的意义上说,学生是不希望老师只热爱他们而不教育他们的。因此,教师在带着一颗爱心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做到对学生

诲人不倦。

养成关爱学生、

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二、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

三、主动自觉地做到教学相长

前4面我们论述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一条重要的师德规范,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就应当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此,我们主要应当向自己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一)关心和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学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必须作出一番艰苦的努力。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如果一个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那么,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不久前,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曾讲了他处理一起学生作弊事件的经过。经过是这样的,他班上的英语课程代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修课上组织同学测验。测验结束后,中队长总结说一切正常。但班主任认为在没有教师监考的情况下,说一切正常,似乎集体舆论述没强大到这样的强度。果然不出所料,下课后都有同学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中队长也看书。怎么办?这位教师想起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真相在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第二天,他就要求全体同学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讲了一个反映学生时代作过弊的学生30年后懊悔的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有的学生在体会中写到:“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骂我们,但在背诵名言时,我的心比挨了打还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这句名言。”有的写到:“今天我有一道10分的题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人一念之差,犯了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试卷因此得了高分,而在道德试卷中却得了‘0’分。”共有几位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翻书的错误,有的同学还回想到了小学三年级时,也作弊过一次。后来,这位班主任又把这些好的答卷制作成录音,取名为“心声”,让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再接受一次自我教育。这就使班级进一步形成了强大、健康的集体舆论。这位教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除了他高明的教育技巧外,还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深刻的了解。所以,当同学向他反映情况时,不感到突然,而能冷静地处理。其次,他了解学生的感情、要求和心理特点,他尊重同学,在不伤害同学自尊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己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这说明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