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1

第11章 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适应于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奋力开拓、勇于献身等等高尚品德,其中就包含了以人类最高理想为标准的未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因素,这种思想道德是人类思想道德进步的高级形态。现阶段要在全体教师中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其目的是要在全体教师中认真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创造精神条件,从而最终形成未来的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反映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但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又要从全体教师的现实道德水平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全体教师中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广大教师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求从高、从严,要切实肯定并提倡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

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全体人民中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思想道德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切实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克己奉教,奋力开拓,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了广大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在全社会起表率作用,必将带动整个社会风气一天天好起来。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美好、向上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貌,将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繁荣。

六、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教育和管理、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外部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两个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这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对于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新时代加强师德修养有重要指导意义。

师德建设和修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加强师德修养,既要加强教育、坚持引导、注重示范、重在实践,通过广泛的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促进教师加强道德意识修养;同时又要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教师道德建设和修养纳入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轨道。为此,就要把德行伦理和制度伦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教育的、法律的、行政的以及舆论的手段,在全体教师中

形成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一)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

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帮助教师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广大人民教师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努力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第三,要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各个领域,帮助师生提高道德鉴别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确立教师道德建设和修养的主导性口号,强化道德建设修养上的是非观念,澄清目前道德观念上的某些混乱认识,旗帜鲜明地提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模范教师,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好人好事,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严厉抨击教育领域中的歪风邪气和不道德行为,增强教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第三,要强化教育行业管理,净化教育园地,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第四,要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教师中的一些愚昧落后的东西。第五,要加大师德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有必要的场所、设施、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首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教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教师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有益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广大教师自觉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项具体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水平。

(四)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依法治教进程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加强师德修养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教育,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教师的行为,是依法治教的主要内涵,也是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确保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修养,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民族素质提高,成效显著。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教育法律制度建设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