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放学,我和同学小斌一起去学校的小卖部买东西吃,刚买完东西准备回家时,突然有两个人高马大的高年级学生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问我有没有多余的钱。我当时一惊,好半天没说出话,后来才支支吾吾地说我的余钱要做车费的。结果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凶悍的家伙对着我的鼻子就是一拳,血一下子从鼻子里喷了出来,跟动画片里喷火似的。”说到这,原本就一脸惊慌的小强显得有些失落,但还是尽力地笑了笑。“小斌跑得快,逃脱后快速去楼上找老师,可那两个流氓在踢了我几脚之后就逃走了。”小强说得有些吃力,说完后,又有些后怕,甚至担心那两个流氓是否再会报复。
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盲区。德育教育教学内容老化,没有评价手段。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德育课,往往是流于形式。再则,如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出评价,也同样是一道难题。
三、社会因素
社会传媒对学生的影响。现在,一些如书刊杂志上刊登的带有暴力倾向的故事、小说,电视中播放的暴力电视剧、电影。以及现在流行的一些暴力十足的电脑游戏等等,对孩子的毒害很深,使孩子的思想发育畸形,认为采取暴力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一)影视暴力文化
当前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过多的分类,有的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电影、电视中打打杀杀、血肉横飞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更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家庭在观看暴力影片时,遇到一些十分恐怖的暴力场面时,却不对孩子加以限制和适当引导,从而让他们可能从中学到了一些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观”。比如说,在观看一些战争或者警匪影片时,介于正义和非正义的“杀斗”,一些家长就不懂得适当及时教育孩子,而让其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多么的危险和无知呀。要知道,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而模仿力却是极强的,往往模仿影片中的“英雄”而大显身手施行暴力,就是犯罪的根源。
(二)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
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的负面文化影响。大家容易看到,“网络文化在借助计算机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把境外大量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思想文化信息传输进来的同时,也夹带进了许多西方的暴力文化信息。如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暴力新闻、乃至有人在网上公然“教授”的如何制造炸弹、如何实施各种暴力犯罪等,这些通过网络有声色传输的暴力信息,无疑使青少年深受其害(像这样的批击,早几年就有人指出了)。
据说曾有人统计过,在因特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就有70%涉及到暴力。由此可以想象,一个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因之受到的侵害与诱导是多么的危险。其二是电子游戏。毋庸置疑,“当前流行的绝大多数电子游戏其内容都充斥着种种暴力成分。在游戏中,青少年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让自我个体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真实的屠杀快感”(有人在报刊说痛心疾首如是说)。而这种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参与暴力的游戏,就可能使一些“武力解决问题”的“暴力”思想,潜移默化地侵蚀青少年的事物判断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暴力价值判断”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品质之中并定型,从而,被自认为“不违法”的“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反映,成为犯罪事实。
有人说了这样一段话让人深思:“这些网络暴力游戏,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中。”由此可见,沉迷游戏的青少年就是这些暴力游戏文化的牺牲品。
(三)“文化暴力”的毒害
一些文学作品和一些报刊杂志就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描写,如武侠小说、侦探破案小说等,即使是一些名著也包含着相当多的“暴力”情节。不少孩子就是将作品中的“大侠”、“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而这些“大侠”、“英雄”有时候偏有着“动辄杀人”的“鲜明性格”。倘若家长不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肆意对“英雄崇拜”的义气歪曲模仿,这对青少年成长是有害无益的,甚至还可能因之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精神动力。
有大量的事例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的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所谓的“英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的结果就是,“一些青少年,常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的悲剧发生”。
反暴行动
根据众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专家们分析:符合以下十种情况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现暴力犯罪行为。以下针对不同倾向的青少年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对症下药
(一)性格严重内向
性格严重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而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不喜欢或者难以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包括生活、学习、感情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使所有事情全部压积于内心,其中有许多困惑、难以解决或痛苦的问题,得不到他人帮助,自己反复思索而无以解答,最终易导致钻牛角尖或思维扭曲。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看待其他问题过于偏激,而且一个人自身承受压力的程度是有限的,长久无法得到释放,一旦爆发极可能产生非常冲动的后果。
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招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对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家长和校方应主动努力与之沟通,或请教心理学专家,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之能向他人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事,使他们能更好的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避免遇事激烈冲动、自作主张。
(二)家庭不和睦
每个人的性格、行为、举动、思维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家庭环境。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庭,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极好的影响;而一个冰冷分裂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极易产生不良影响。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们要么从小失去父母关爱,要么家庭生活不正常(如争吵,家庭暴力等),造成他们的性格极端。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如果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某市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劫钱事件。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小学生说,欺负他们的大孩子多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他们并不相识,有许多小学生是在玩游戏机或是在买零食时被“蛊惑仔”们盯上的。有的是直接索要,有的则上去就抢,更有些则是没有任何原因,看见低年级学生就要拳脚相加,以解“心头之恨”。一名常向低年级学生要钱的学生说,他父母离异,跟随爸爸生活。但爸爸很少有时间管他,和一些坏孩子一起去网吧玩,没钱了,就去学校找一些老实或看着不顺眼的小孩要钱。而有的直接打低年级学生的同学表示,在家里没人关心,甚至还经常受父母的打骂,心理不平衡,看见低年级学生不顺眼就干脆过去揍一顿发泄。
家庭问题已经成为造成校园暴力的一大原因,对家庭生活有困难、父母离异、父母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引起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引导,使他们能够正视生活,减少家庭问题对他们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喜欢虐待小动物
毫无原因的喜欢虐待小动物,这种日常行为表现,体现出性格中存在的缺陷,天性残忍的人并不多,属于极为少数的人群,在虐待动物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身为强者的快感;而大多是后天由于某种原因或刺激造成的,比如本身性格懦弱,经常受到同学的取笑,老师的轻视,为了证明自己“勇敢”、“大胆”不懦弱,进而采取过分残忍的手段,长此以为造成心理扭曲。
一小学生与同学打架,该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崇尚棍棒教育。老师认为该学生“既残忍又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打架,无缘无故地把桌子、凳子踢翻。同学反映他对什么都没有爱心。回家路上看到小猫、小狗都想去踢几下。一次同学们看见一只小鸟,有个女生怜悯的说:“这小鸟真可怜。”他看了看,突然从地上一把抓起小鸟,同学们看到是他,喊道:“你快放下,小鸟受伤了。”他听了,不理睬,然后在一群女生的尖叫声中把小鸟狠狠地向地上摔去,摔完后不顾众人的指责,从地上捡起将要死去的小鸟,两根手指提起来在眼前晃晃,又丢在了地上,然后推开同学,带着笑容满意的离开了。
对于平时表现有虐待小动物行为的同学,家长老师都应当引起注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周围同学不应当对其敬而远之,或只是批评指责,反而要与他更为亲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其对弱者的同情心,减少攻击性。
(四)热衷暴力和黄色网站
黄色网站及小说、影视等泛滥的不良文化影响了许多身心尚未成熟的在校学生,许多大学中学在校生沉迷于网络,暴力影视、游戏,黄色网站。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制力,往往沉陷其中不可自拔。暴力影视节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模仿等心理反应,导致攻击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一些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站、书刊和影视,则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成为他们走向堕落和产生暴力倾向的诱因。
优秀生强奸同校女生案。他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个学期以来,自从他迷上网吧,他开始看黄色网站,他觉得刺激过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后在与同校女生结伴去学校路上将其强暴。热衷于暴力、黄色网站书刊影视的学生,很可能存在暴力倾向,过度的沉迷使他们在某种环境下难以自控,极易发生暴力行为。校方和家长及社会应当在这方面开展更为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