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光武大帝刘秀(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44860900000077

第77章 后宫惊魂(8)

“皇上已是半百的人了,一旦皇上归天,这大汉的江山还不是太子的,韩歆讨好太子是想做不倒翁。还有刘隆、杜茂、戴涉、朱祐这些开国功臣,他们自以为皇上的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居功自傲,骄奢淫侈,专横跋扈,现在就这样,将来不知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呢?说不定——”

不待阴贵人说下去,刘秀就一拍案子暴喝道:

“不要说了!”

刘秀一甩手走出南宫。

刘秀知道阴贵人夹七夹八说这些话是针对部分大臣反对废立皇后的事,带有个人的偏见,但阴贵人的话也确实说出某些事实。度田之事实行足有两年,却没有多大进展,土地兼并更甚,特别是这些王公大臣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田庄,占地从千亩到万亩不等,田庄内的依附人口也从几百到上千上万。还有,许多开国功臣日渐骄纵,做出违法乱纪之事也时有发生。

刘秀越想越气,决定借度田之事抓个典型很治一下个别权臣,来个杀一儆百,防微杜渐,以免自己真的皇权旁落,或者闹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乱子。

刘秀深思熟虑之后,在宣德殿召集文武大臣,责问大司徒韩歆度田之事,韩歆哪里知道刘秀有拿他开刀的心思,他见刘秀还是征讨西蜀之前不关痛痒地提一提度田的事,从此再没真正过问,估计皇上一定因为朝中众多大臣一致反对产生了取消度田的想法,径直说道:

“臣以为度田不合我大汉祖制,更何况度田有伤众王公大臣和地主豪绅的利益。我等当年随圣上东征西讨平定叛乱打得天下,就是众人想跟随皇上享荣华富贵,多置些田地家产留给子孙后代。而皇上下令度田,却把我等占有的田地分给普通佃民百姓,违背众人心愿,我想皇上向来视众臣情同手足,该不会得罪这些有功之臣而偏向那些普通百姓吧。臣见皇上对度田一事的态度有所改变,就斗胆作主暂停此事。”

韩歆说到这里才看见皇上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便硬着头皮说道:

“此事太子知晓,因皇上忙于征讨大事,臣不便劳烦皇上分心,就私下同太子商量一下决定了。”

刘秀瞪一眼,垂立旁边的太子:“一切像大司徒所说的这样呢?”

刘疆虽然感觉出父皇的话冰冷冷的,但也摸不清父皇的真正意图,忙躬身说道:

“完全如同大司徒所言。”

刘秀不置可否,又问两旁大臣:

“众卿以为度田一事是就到此为止还是继续开展下去?”

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猜不透皇上的真实想法,互相交头接耳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几个心直口快的大臣出班说道:

“大司徒言之有理,度田一事不可再继续推行下去,否则。必然引起天下大乱。”

刘秀看一眼犀阶下的几位大臣,他们是骠骑大将军杜藏、虎牙大将军盖延和尚书令侯霸、建义大将军朱祐。

四人正要施礼退下,见刘秀猛地一拍御案站了起来,扫视一下群臣,斥道:

“尔等身为朝廷命官,拿着朝廷俸禄,食着民脂民膏,不思为百姓办事为朝廷出力,一心想着个人敛财为子孙后代置家产,如此下去,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民不聊生,其后果是盗贼四起,天下大乱,割据者蜂涌而出。”

刘秀说到这里,似乎很动气,颤抖着手指着耷拉着脑袋的大臣说:

“你们自以为有功于国就骄横跋扈目无王法了吗?这度田一事必须推行到底,有再敢上书言反对度田者一律交御史台论处!”

刘秀顿了顿,扫一眼,一直跪在旁边的韩歆,气又不打一处来,怒声说道:

“韩歆身为大司徒,受命推行度田,阳奉阴违,私自中止朝廷谕旨,有负圣望,革去大司徒职务,贬为庶民,永不续用!骠骑将军杜藏、建义大将军朱祐、虎牙大将军盖延和尚书令侯霸四人罚俸一年,官降一品!”

刘秀不等其他大臣求情,便宣布退朝。

刘秀一不做二不休,又接连降职把南郡太守刘隆、河南府伊郭伋,以及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州推行度田不力的地方官逮捕下狱。一时间全国哗然。许多人都认为当今皇上向来以宽和仁慈,体恤属下受到众人敬仰,谁也没想到刘秀竟然雷厉风行地惩处了一批位高权重的有功大臣,真是帝王之心深如海。

大司徒朝歆被免职后又羞又恼,一气之下悬梁自尽,又引起朝臣们议论纷纷,都说自古帝王只可同苦不可同甘,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帝王本性。

对韩歆的死刘秀多少有些内疚,为了震动其他朝臣,刘秀铁了心肠,虽然给韩歆家属一笔抚恤,但仍然下令只准薄葬不能厚葬。

果然,朝中大臣较往常收敛了许多,刘秀见自己的举措达到一定目的,也十分欣慰。

韩歆惨死,杜藏、盖延、侯霸、朱事占被降级,刘隆等人被查办,阴贵人暗暗高兴。等到度田事件稍稍平息后,她便支持阴氏家族的人再次提出废立之事,刘秀欣然接受了,其他支持郭皇后的人也都看着刘秀的眼色行事,明哲自保,谁也没有提出异议。

太子刘疆当然想保住母亲的皇后之位,但因为度田事件他也有责任,又怕父皇再迁怒于他,有心为母亲讲情却不敢轻举妄动,惟恐起到反作用,既救不了母亲又连累了自己。就在太子不知所措之际,废皇后诏书已下。

郭皇后被废之后不久,便正式颁诏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如愿以偿,刘秀的心也安了,早年的夙愿终于实现。

郭皇后废弃,太子刘疆的地位也岌岌可危。阴皇后怎会容忍刘疆在太子之位上,她极力为儿子东海王刘阳登上太子之位铺平道路,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刘阳在父皇面前献殷勤,展示自己的治国才华。

有一次,公孙述旧部蜀郡守将史歆造反,岩渠、杨伟等人趁机起兵响应,光武帝派吴汉、臧宫率领大队人马赴成都镇压,不仅没有取胜,而且连连遭到挫败。刘秀便召集众大臣商讨对策,听取方略。众人各抒己见,经过一番辩论,大多数人同意用重金收买,惟独刘阳主张武力征服,并要求领兵讨伐。刘阳认为,叛贼占有成都一城不足以成大事,而花重金收买只会助长叛贼气焰,对其他郡守影响恶劣。而派兵讨伐,可先围而不打,用攻心术分裂叛军,动摇叛军营垒,使其内讧,然后诱敌出城,一举歼灭叛军主力。这样,既让城中百姓免遭兵刃之灾,又达到歼灭叛军的目的。

刘秀对刘阳的分析十分满意,便派刘阳带兵赴蜀地增援吴汉与臧宫,果然一切如刘阳所料,很快取得平叛胜利。刘秀对刘阳大加赞赏,产生了立刘阳为太子的想法。

太子刘疆见父皇对东海王刘阳十分厚爱,每次与刘阳谈话总是满面春风,谈得融洽投机。可是,父皇和他在一起时总是板着面孔,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刘疆整日惴惴不安,满腹委屈却无处诉说。

太子太傅郅恽看出刘疆的心思,但他也知道刘疆之位不保,自己无可奈何,私下对刘疆说:

“太子认为是太子之位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刘疆不加思索地说:“当然是生命最要,如果人都死了,什么权力、地位、金钱、美女、名誉一切都化为空有。”

郅恽点点头,赞许地说:

“太子明智,也深谙人生之理。既然太子能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做不到这些呢?”

刘疆恍然大悟:“太傅是劝我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吧?”

“正是这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这是智人所为。皇上一向谦和仁义,如果太子能主动请辞,皇上定认为太子有自知之明,会厚爱太子的。同时,太子这样做,也等于给皇上一个台阶,在国人心目中不是皇上废立太子而是太子谦羞承让,父子均有个好名声,皇上一定认为父子情深兄弟重义,即使不让你为太子,也会给你封王的,这就是退而求其次吧。”

郅恽一番话使刘疆茅塞顿开,纳头就拜。

“多谢太傅指点,太傅之恩疆终生不忘。”

其实,郅恽这番话都是阴皇后授意他说的。阴丽华知道刘秀性情,一向心慈手软,废去郭皇后之位都是她一而再再而三撺掇的,更主要的是真定王刘扬谋反和刘豸寸行刺两件事惹恼了刘秀。尽管刘秀废去了郭圣通的后位,但内心总有一丝歉疚,在册封阴丽华为皇后时又封郭圣通为中山太后,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阴皇后。刘秀对罪责当废的郭圣通都这样不忍伤她的心,更何况自己的亲骨肉呢?阴丽华看出刘秀虽然喜爱刘阳,也偶尔流露出立刘阳为太子的念头,但真让刘秀做出决定时他又不忍,都是自己的儿子呀,更何况刘疆已经为太子二十年之久,在没有大错的情况下将其废黜也难堵天下人的嘴。阴丽华看出刘秀的矛盾心里,才暗中唆使郅恽规劝刘疆主动让位。

刘疆把郅恽的劝告说给母亲听,证求她的意见,郭太后含泪答道:

“我儿不是曾经说过倾巢之下无完卵吗?娘已经被废,你的太子之位怎会巩固呢?娘无用斗不过她人,也让我儿跟着你受屈了,娘对不起你呀!”

郭太后呜呜哭了起来。

刘疆扶起母亲,一边给她擦去苍老容颜上的混浊泪水,一边安慰说:

“娘,儿不怪你,这也许就是命,命!不过,儿现在想通了,荣华富贵、皇权至尊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秦始皇不是屡次求仙欲长生不老吗?最终也免不了一死,儿懂得身外之物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活生生的生命是真的,正如普通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儿不当太子不至于成为平民百姓吧,一般百姓都能和和美美地养家糊口,咱又何偿不能呢?”

郭太后赞赏地抚摸着儿子憔悴的脸:“我儿真的长大了,比娘还能想得开,这就叫成熟吧。”

郭太后脸上挤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刘疆主动上折向父皇辞请,要求让出太子之位给贤才的刘阳,大出刘秀意料之外,但他对刘疆的这一做法十分欣慰,大加赞赏,因为刘疆这样做正合了他的心愿,勉强几句也就答应了,于是诏告天下:

《春秋》之义,立子为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疆,崇执谦退,愿备藩国,行为可嘉。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疆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刘秀认为刘阳和一度谋反被杀的真定王刘扬同音不吉,特给他改名为刘庄。

刘秀完成这一心愿,他还有另一个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效法高祖皇帝,封禅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