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始终表现出崇高的师爱
教师和学生是构建校园情感文化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校园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正确引导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使之形成校园文化的良好基础,使校园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教育”则是校园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这些,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教师的殷切关注,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父母般的温暖。由此,会产生认同教师的教学,认同并自觉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爱学习、尊敬师长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情感氛围。
其次,在学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尤其是善于对待学生的“童言无忌”,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对于学生话语的直率,无论冲撞教师与否,都应该充分谅解,理解学生的诚实。与此同时,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尽管学生的想法、话语可能显得幼稚。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大胆表现自己。通过这些,协调师生情感,实践爱的教育,把师爱渗透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之中,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还有,崇高的师爱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在学校、校园里通过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进行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互助的心理体验,增进乐于与人交往、热爱班集体的心理情感,在逐渐积累做人的道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增进心理健康和成熟。在一个氛围协调、教育民主、情景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心理发育是与之同步的,心理的适应与完善过程是自然的、健康的,这种自然、健康密切依存于团结友爱、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校园情感文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引导其积极地与人交往,培育校园情感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特色化的个性因素,又有整体建构的共性因素,在这些作用因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主体性因素。
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满足学生求知、长身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一所学校,要形成积极的校园精神,学生才可能通过教育获得素质发展,注重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就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其入手点是:组织开展学校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各种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会得到培养。
班风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单靠说教、指令是不能形成良好班风的,而只能通过学校文化活动来形成。并且,良好班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的,需要时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阶段目标性,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都要求教师在贯彻主体性的要义下,真正落实到全体学生的实践中。
3.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建构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注意的方面。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1)加强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纪念日、影视作品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健康向上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
(2)发展积极情感
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培养高级情感
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4.学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德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1)依据个性实施教育
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关怀。
(2)安排教育内容适当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
(3)德育与“心育”统一
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5.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1)创设民主的氛围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
(2)开展多样的活动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教育一旦离开了学生全面而多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以养成教育为重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导养成教育的工作实际,我们在养成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需要进行尝试和探索。
1.目标与内容具体化
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导与达成,要从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色出发,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训导目标。
在学生德育素养建构方面,横向上,可以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
(1)生活行为规范
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学习行为习惯
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劳动行为规范
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4)交往行为规范
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
(5)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就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言,反映在深度上,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构和组成却是存在阶段性的。从纵的方面,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列成一个个的教育系列,每一系列又分解为一、二、三等数个模块进行分层推进实施。这样,有目标,有具体实施方式,显得层次分明,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有利于教导,也便于德育管理评价。
2.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要求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养成教育,重习惯养成,力求做到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叙述如下:
(1)静态与动态互补
为了抓实抓好养成教育,较早地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让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和约束力的教科书,“让墙壁草木开口说话,帮助教育”。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认养一块绿地、种植一棵小树”、“办一期‘学雷锋、树新风’板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2)引导与自思结合
学校教师需要一改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把学校的管理要求逐步内化成为自主行为。
(3)知识与实践并举
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较为系统,体验深刻。在养成教育实践中,要探讨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例如亲切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讨论交流法、相互评议法、结对竞赛法等。
3.评价的科学性
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上,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是:
(1)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例如,一些学校在单项评价方面评选“遵章守纪”、“环境卫生示范岗”等先进个人;在综合评价方面,开展校园“文明形象之星”评选活动,树立一个可资借鉴、效仿的样板,最后展出相应的资料图片,提供给更多的学生学习。
(2)终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一些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先进班级”、“文明班级”等,在一个学期阶段结束进行综合的终极评价。这是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方式。有的学校还做得更细,进行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专设了“卫生流动红旗”、“遵守纪律流动红旗”,以动态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具有很好的科学性。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求学校内部、教师内部、学生内部搞评价,最后还请学生家长及上级领导到学校问卷及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