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西医学称为暑热症。本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我国南方如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多见。发病集中在6、7、8三个月,并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着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预后良好。有的患儿可连续数年发病,但次年发病的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也较短。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本病发病率有所下降,病情也有减轻趋势,不典型病例增加。
诊断要点
1发热:多数患儿表现为暑季渐渐起病,随着气温上升而体温随之上升,可在38~40℃之间,并随着气温升降而波动,发热期可达1~3个月,随着入秋气候转为凉爽,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
2少汗或汗闭:虽有高热,但汗出不多,仅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甚或无汗。
3多饮,多尿:患儿口渴逐渐明显,饮水日增,24小时可饮水2000~3000ml,甚至更多。小便清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20~30次,或随饮随尿。
4其他症状:病初一般情况良好。发热持续不退时可伴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或伴倦怠乏力,烦躁不安,但很少发生惊厥。
5实验室检查:除部分患儿周围血象可呈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外,其他检查在正常范围。
辨治原则
夏季热的辨证主要辨病位、虚实。本病均属虚实夹杂。疾病初起,暑伤肺胃,实证为主,疾病日久,肺脾及肾,真阳不足,形成上盛下虚证时以虚证为主。治疗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基本法则。在药物治疗同时可佐以食疗,并须注意避暑降温,必要时可易地避暑,有助康复。
处方
1暑伤肺胃证:盛夏期间长期发热,气温越高,身热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指纹淡紫。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基本处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瓜翠衣20g,荷梗10g,北沙参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6g,竹叶6,黄连3g,粳米20g,甘草4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补中益气汤:人参5g(另炖),黄芪10g,炙甘草6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10g。加水煎服。用于暑伤肺胃证偏于中气受损者。
(2)七味白术散:藿香10g,木香6g,葛根6g,人参5g(另炖),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3)竹叶石膏汤:竹叶6g,石膏20g(先煎),半夏6g,人参6g(另炖),麦冬10g,甘草3g,粳米15g。加水煎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4)滋阴八味丸:沙参15g,麦冬12g,山药12g,茯苓6g,乌梅6g,丹皮5g,覆盆子9g,玄参9g。加水煎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5)羊耳菊汤:羊耳菊10g,桑椹子10g,黄芪10g,葛根6g,麦冬10g,西瓜翠衣20g。加水煎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6)健儿清解液:每次5~10ml,每日2次。用于暑伤肺胃证热重纳差者。
(7)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10ml,每日2~3次。用于暑伤肺胃证。
(8)荷叶、鲜苦瓜叶、鲜丝瓜叶、鲜芦根各100g,鲜马齿苋150g,煎汤饮。用于暑伤肺胃轻证。
(9)荷叶童参粥:鲜荷叶半张,太子参15g,绿豆10g,扁豆10g,生薏仁20g,粳米100g,共煮粥,加白糖少许分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2上盛下虚证: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尿多清长,甚至频数无度,少汗或无汗,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治宜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基本处方温下清上汤加减。制附子5g,黄连3g,龙齿20g(先煎),磁石20g(先煎),补骨脂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桑螵蛸10g,益智仁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人参白虎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人参10g(另炖),石膏20g(先煎),知母10g,白术10g,山茱萸6g,泽泻10g,丹皮10g,生地15g,桂枝5g,附子6g。加水煎服。用于上盛下虚证。
(2)蚕茧,红枣,乌梅,荷叶,丝瓜叶、黄连各适量。煎汤代茶饮。用于上盛下虚证。
(3)缩泉丸:每次3~6g,每日3次。用于上盛下虚证。
警示
1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等,方可诊断。
2除了药物治疗外,有条件者可选择异地避暑。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包括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以巩膜和皮肤黄染为特征。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85μmol/L(5mg/dl)即可出现黄疸,注意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临床应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和进展程度,结合其他症状体征综合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胎龄和喂养方式均有关,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生理性黄疸多能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重者易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湿热、寒湿、血瘀有关。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本病属于中医学“胎黄”或“胎疸”范畴。
诊断要点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治原则
本病辨证首先要区分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然后再对病理性胎黄辨其阴黄阳黄,辨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阳黄一般病程短,皮肤色黄鲜明;阴黄病程长,色泽晦暗。出现胎黄动风时可见黄疸显著,并见尖叫抽搐,角弓反张;胎黄虚脱时黄疸急剧加深,并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
处方
1.湿热郁蒸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0g,栀子3g,大黄3g,茯苓6g,泽泻6g,车前子6g(包煎),黄芩5g,金钱草8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婴肝汤:茵陈10g,金钱草10g,郁金6g,丹参6g,板蓝根6g,焦山楂12g,鸡骨草6g,白花蛇舌草6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2)茵陈五苓散:茵陈蒿10g,白术6g,泽泻6g,猪苓6g,茯苓6g,桂枝3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郁蒸证湿邪偏重者。
(3)茵陈10g,车前草6g,白茅根9g,金钱草6g,滑石20g(包煎),生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4)茵郁灵仙汤:茵陈10g,郁金6g,枳实6g,茯苓10g,威灵仙10g,生甘草4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5)柴茵肝炎冲剂:每袋14g。每次1/4袋,1日2次。口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6)苦黄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或按0.5ml/(kg·d)。用于湿热郁蒸证。
(7)茵栀黄注射液:每次2~4ml,加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8)茵陈20g,黄柏10g,栀子10g,大黄2g,竹叶10g,生甘草3g。煎汤20ml,保留灌肠。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2寒湿阻滞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治宜温中化湿。
基本处方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蒿10g,干姜6g,白术10g,甘草5g,党参10g,薏苡仁15g,茯苓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桂附茵陈汤:桂枝3g,制附子2g,茵陈5g,茯苓3g,黄芪5g,当归3g,泽兰3g,柴胡3g,赤芍3g,橘红2g。水煎少量频频喂服。用于寒湿阻滞证。
(2)赤小豆冬瓜粥:取赤小豆、粳米等份,茯苓、冬瓜、山药、小茴香适量,煮食米汤。用于寒湿阻滞证。
(3)茵陈干姜茶:茵陈10g,干姜5g,金钱草6g,生甘草5g,茯苓10g,车前草10g。水煎代茶饮。用于寒湿阻滞证。
3.气滞血瘀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治宜化瘀消积。
基本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6g,郁金10g,枳壳6g,桃仁6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膈下逐瘀汤:五灵脂3g,川芎3g,赤芍3g,玄胡3g,甘草6g,当归6g,桃仁6g,红花3g,香附2g,枳壳2g。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2)逍遥散:炙甘草6g,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6g。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