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44839400000014

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7)

(6)柴茵肝炎冲剂:每袋14g。每次6岁以内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湿热胆滞证。

2毒热内壅证: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同时伴有高热寒战,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甚则神昏、谵语,或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治宜清热解毒,通泻攻下。

基本处方大承气汤加龙胆泻肝汤加减。大黄5g(后下),厚朴6g,枳实10g,芒硝3g(另冲),栀子10g,龙胆草5g,柴胡6g,黄芩10g,蒲公英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龙胆泻肝丸:100粒重6g。每次1~3岁1g,4~6岁2g,7~9岁3g,10~14岁4g,每日2次。口服。用于毒热内壅证。

警示

1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湿敷,或35%酒精擦浴。若体温不降可服解热镇痛药,如美林、泰诺林等。

2持续高热、呕吐、不能进食的患儿,应进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呕吐频繁和腹胀明显的患儿,应及时插鼻胃管作短期胃肠减压。对严重患儿要密切观测体温、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并观察有无黄疸和皮下瘀斑的出现。应注意随时检查腹痛的部位、性质,注意有无胆囊肿大、穿孔和腹膜炎的发生,如病情严重应及时予以抗生素及手术治疗。

§§§第十二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化学性炎症。临床上以急性持续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胃肠穿孔甚至休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发病率较成人低。急性胰腺炎多由于饮食不节、湿热内蕴、血热搏击或蛔虫上扰所致,属中医学之“胃脘痛”、“胁痛”、“呕吐”的范畴。

诊断要点

1多有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的病史。

2起病急,呈持续性上腹痛、压痛、肌紧张,恶心呕吐,发热,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显著上升。血淀粉酶于发病3小时即可增高,24~48小时达高峰,病变缓解后逐渐下降。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常在血淀粉酶已恢复正常时应用,且因其结果受肾功能及尿浓度的影响,故不如血清淀粉酶准确。血清脂肪酶于发病24小时后开始升高,超过1.5U对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及后期并发胰腺囊肿有诊断意义。超声诊断很有价值。

辨治原则

本病以脏腑辨证为主,同时结合病因、八纲、六经辨证。病因辨证可因外感、情志、蛔虫、饮食等多方面的因素致病;八纲辨证,多属阳、热、里、实证;而六经辨证,又常反映为少阳、阳明证候。治疗原则以理气攻下,清泄里热为主。同时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即结合病因治疗,以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处方

1脾胃实热证:腹痛剧烈,按则痛甚,食则加重,呕吐频作,吐出后仍腹痛不减,伴发热口干,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或厚腻,脉弦数。治宜通里攻下,清热泻腑。

基本处方大柴胡汤加减。醋柴胡6g,白芍10g,黄芩10g,法半夏6g,黄连3g,生大黄5g(后下),芒硝5g(另冲),枳实10g,厚朴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清宁丸:每次6岁以下水蜜丸2g或大蜜丸1/3丸,7~10岁水蜜丸3g或大蜜丸1/2丸,11~14岁水蜜丸6g或大蜜丸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胃实热证。

(2)当归龙荟丸:每次1~3岁1g,4~6岁2g,7~9岁3~4g,10~14岁5~6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胃实热证。

2肝脾湿热证:腹胀痛拒按,发热,呕吐,口苦咽干,或见身目黄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调脾,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0g,焦栀子8g,生大黄5g(后下),柴胡6g,郁金10g,姜半夏6g,苍术10g,牛膝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黄连3g,黄芩10g,大黄5g(后下),生地10g,柴胡10g,枳实10g,地榆10g,木香6g,玄胡索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分2~3次温服。用于肝脾湿热证。

(2)蒲公英、龙胆草、栀子、姜黄、三七各适量,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0g,加水调如膏状,敷于患儿脐孔上,并用伤湿解痛膏封贴。每2~3天换药1次。用于肝脾湿热证。

(3)醋柴胡10g,黄芩10g,生大黄5g(后下),白芍10g,枳实10g,栀子10g,银花30g,蒲公英15g,半夏8g。每日1剂,加水煎200ml,保留灌肠。用于肝脾湿热证。

3肝脾气滞证:脘腹突然疼痛,走窜不定,时作时止,食则痛剧,恶心呕吐,身热不甚。纳差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通里攻下。

基本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6g,酒黄芩10g,白芍10g,枳实10g,厚朴6g,木香6g,生大黄5g(后下),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柴胡10g,玄胡索10g,炒白芍10g,川楝子10g,木香6g,生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分2~3次温服。用于肝郁气滞证。

(2)清胰利胆冲剂:每次1~3岁10ml,4~10岁20ml,10~14岁3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脾气滞证。

(3)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3岁5ml,4~10岁10gml,11~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脾气滞证。

4蛔虫上扰证:腹部突发疼痛,呈持续性,痛剧时汗出肢冷,痛后如常,伴有吐蛔,身微热,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治宜利胆驱蛔,清热攻下。

基本处方乌梅丸加减。乌梅6g,黄连3g,黄柏10g,川椒5g,干姜5g,枳实10g,槟榔10g,使君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乌梅丸:每次1~3岁1g,4~6岁2g,7~9岁3~4g,10~14岁5~6g,每日2次。口服。用于蛔虫上扰证。

(2)胆蛔冲剂:每次1~3岁10ml,4~6岁15ml,7~9岁20ml,10~14岁3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蛔虫上扰证。

警示

1禁食,重症病例需持续胃肠减压。患儿腹部已不胀,并能自肛门排气及有食欲时,始可少量进食,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应较长时间限制脂肪。

2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严重或出现休克的病儿,应首先恢复血容量,可输2暶1溶液、血浆或全血等。脱水纠正后,按不同年龄补充生理需要量及继续丢失量,并注意热量、维生素供给。

3止痛:一般用阿托品。腹痛严重用度冷丁,甚则同时肌注氯丙嗪。禁用吗啡。

4抗生素应用一般主张对重症及合并细菌感染者使用。

5凡经上述治疗无效,诊断不明、不能排除其他外科疾患或并发局限性囊肿及巨大胰腺假性囊肿者。须由外科手术治疗。

附: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十三节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上皮组织角化增生,常累及眼和皮肤等。临床表现为夜盲、眼结膜干燥、角膜软化甚至穿孔、失明、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也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多有营养不良病史。本病属于中医学“眼疳”范畴,因脾胃亏损,脾病及肝,肝阴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目而发病。

诊断要点

1饮食中长期缺乏肉类、脂肪及含胡萝卜素的绿叶蔬菜,或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及消耗性疾病史。

2暗环境下视物不清,定向困难,两眼畏光,眼干无泪,角膜混浊或软化,结膜干燥有皱褶,出现毕脱斑,年长儿则首先出现夜盲。皮肤干燥,脱屑及毛囊角化,以四肢为著,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失去光泽,脆薄易折,体格生长迟缓。

3血浆中维生素A含量低于0.68μmol/L。

辨治原则

辨证重在区分脏腑虚损的轻重和病理性质的寒热虚实。早期喂养不当者多属脾虚,肝失所养为主,日久则诸脏虚损,阴虚火旺。治疗以滋阴,养肝,降火,明目为基本法则。

处方

1肝阴亏虚证:两目干涩,频频眨眼,羞明喜暗,夜盲目翳,目无光泽,甚则黑睛混浊,皮肤干燥多屑,舌质淡,苔少。治宜滋阴养血,柔肝明目。

基本处方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0g,熟地黄10g,山萸肉6g,菊花6g,丹皮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羊肝汤:羊肝15g,豆蔻3g,砂仁2g(后下),枸杞子10g,山萸肉6g,炮鳖甲15g(先煎)。加水煎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2)八珍汤: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陈皮6g。加水煎服。用于肝脾亏虚证。

(3)谷精草散:谷精草15g,马齿苋10g,升麻6g,甜瓜蔓苗10g,皂荚3g,密蒙花10g,夜明砂5g。加水煎服。用于肝阴亏虚证。

(4)明目地黄丸:蜜丸,每丸重9g。每次7岁以上小儿服1/2丸,3~7岁小儿服1/3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肾亏虚证。

(5)银杞明目汤:银耳15g,鸡肝100g,枸杞子10g,茉莉花20朵,菊花5g,天麻6g。炖汤食用。用于肝肾阴虚证。

2阴虚火旺证:两目涩痒,眼角赤烂,目胞肿痛,畏光羞明,不时流泪,甚则两目混浊、溃疡、生翳,皮肤干燥作痒,便溏时作,午后低热,舌质红干,苔少。治宜滋阴明目,清肝降火。

基本处方石斛夜光丸加减。石斛10g,生地黄10g,胡黄连6g,密蒙花10g,夜明砂5g,草决明10g,白蒺藜10g,青葙子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补阴丸:知母10g,黄柏3g,熟地黄10g,炮龟板15g(先煎),黄精10g,麦冬10g。加水煎服。用于阴虚火旺证。

(2)肥儿丸:党参12g,茯苓10g,白术10g,黄连3g,胡黄连8g,芦荟6g,山楂10g,麦芽10g,龙胆草3g。加水煎服。用于脾虚肝热证。

(3)枸杞牛肝汤:枸杞子15g,牛肝100g,黄精10g,天麻6g,桑椹子10g,决明子10g。炖汤。喝汤食用牛肝。用于阴虚火旺证。

(4)生熟地黄汤:生地10g,熟地10g,川芎6g,茯苓10g,枳壳6g,黄连3g,天麻6g,地骨皮10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阴虚火旺证。

3脾虚湿困证:羞明显著,黑睛糜烂破溃,白睛粗如皮肤,目珠枯萎,身体羸疲,毛发枯焦,掩面而卧,腹大臌胀,青筋外露,食欲全无,哭声嘶哑,舌淡,苔白,脉沉濡。治宜温中健脾,除湿明目。

基本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5g,干姜6g,党参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薏苡仁20g,生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理中丸:附子5g,干姜6g,党参10g,白术10g,薏苡仁20g,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困证。

(2)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3g,陈皮6g,薏苡仁20g,半夏6g,木香3g,砂仁1.5g(后下)。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困证。

(3)异功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焦神曲10g、苍术10g,扁豆10g,煨姜5g。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困证。

警示

1本病是由维生素A缺乏所致,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当配合补充维生素A。同时注意调整膳食结构,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及毬胡萝卜素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补充过度而导致维生素A中毒。

2积极治疗原有营养缺乏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迁延性腹泻、肝胆疾病等。

3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易致感染,故临床要防止各种感染的发生。

§§§第十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的慢性营养缺乏病。本病好发于3岁以内,尤以6~12月婴儿多见,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本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养护失宜,导致脾肾两虚,精血亏损,骨脉失养所致。病情重、迁延失治者,常可遗留骨骼畸形,甚或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本病属于中医学“五迟”、“夜惊”、“汗证”等病证范畴。

诊断要点

1有维生素D缺乏史。

2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

3本病临床上分为以下四期。

(1)初期: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发稀,枕秃等症。血生化轻度改变或正常,常见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2)激期:除上述表现外,以骨骼改变为主。骨骼改变以轻中度为多。腕部X线摄片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血清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但可遗留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