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的时候,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地方军阀和南方的十个小国政权,也派出代表参加契丹新皇帝的登基大典,这些祝贺的使臣,是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当时,远在太原的地方军阀,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也派来了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祝贺,刘知远可是地方实力派,手中握有数万精兵,对于刘知远的臣服,耶律德光对他的使臣很是看重,他甚至下诏令,对刘知远上表祝贺的行为褒扬嘉奖,在嘉奖诏书中,他又称呼刘知远为自己的儿子,并赐给刘知远一根木拐。
契丹人收儿子收上瘾了,占便宜没够。可能通过这些年和中原汉族人打交道的经验,在契丹人看来,汉人都是软骨头和汉奸,所以动不动就把别人拿来当儿子,也不想想别人愿不愿意。
赐木拐杖,按契丹的礼法,只有最贵重的老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汉族礼仪中皇帝赐给大臣假节一样。王峻拿着木拐,出了皇宫,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
其实,刘知远派王峻到开封参加大典,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祝贺,而是来搜集契丹军队的军事、政治情报的,刘知远志向远大,他足智多谋,深的卖国贼石敬瑭的赏识,成为石敬瑭手下的主要将领和倚仗的左右手,在后晋石重贵登基后,刘知远就产生了自立为帝的打算,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不服从调遣。
当他派到开封的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在开封的契丹人不足为惧,他们政治混乱,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都怨声载道,这样的政权,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他还建议刘知远自己拉队伍独立,光复中原,救民于水火之中。
刘知远的一些部将主张起兵攻击契丹人,刘知远认为用兵有缓有急,当下契丹正得势,不可轻举妄动,契丹并无大志,重在搜刮财物,天气渐暖,势难久留,必然会自动离开的。
正如刘知远所预料的那样,契丹人在开封实行打草谷和括钱,这些行为倒行逆施,中原百姓到处起义,打击侵略者,刘知远看准时机,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为了掩盖自己的政治企图,也是为了收买后晋官员,减少抵抗,他称帝后不改后晋的国号,继续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接着,刘知远下诏在太原境内,禁止为契丹人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太原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措施。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晋朝旧臣的投诚归附,为自己顺利称帝铺平道路。
古人说:福至心灵、祸至神昧,这句话是说:福气来了,人就变得聪明了,祸事要是来了,人就变得愚蠢。这句话用在刘知远和他的妻子李三娘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公元947年,刘知远得知契丹人要撤退,就计划从起兵太原,准备向开封进军,由于军饷不足,刘知远打算向百姓征收重税。这时他的妻子李三娘劝阻他,李三娘建议说:现在,咱们的军队号称义兵,目的是救民于水火,如果抢劫百姓,咱们和契丹人有什么区别,就会被百姓抛弃了,失去人心,不如将咱们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军队发饷,虽然钱不多,但是士兵知道后,肯定会感激。
刘知远听后觉得有理,就采纳了李三娘的意见,军人们都到一些饷银,都知道是刘知远自己掏出的钱,心里非常感激,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对刘知远就更加拥护了。同年6月,辽太宗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下契丹将领萧干守卫汴京,刘知远看准时机,采纳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正确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不出十几天,就拿下了洛阳和汴京。
在五代,统治阶层只知道搂钱,对于百姓的利益,他们根本不会考虑,老百姓被士兵抢掠是家常便饭,刘知远的做法,一改过去大军阀的惯例,难怪老百姓会真心拥护他。
说到李三娘与后汉刘知远的婚姻,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现在还流传很多民间传说。刘知远少年时家贫,投军当了管马的马奴,在太原牧马,他邂逅了地主家小姐李氏,遂生爱慕之情。
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刘家贫而拒绝。胆大的刘知远干脆邀请了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公元930年,李三娘生下儿子刘承佑(后来的后汉隐帝),当时李氏才18岁,刘知远已经38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
婚后,刘知远以军功升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石重贵封李氏为魏国夫人。我国的越剧《风雪寒梅李三娘》,就是描写李三年和刘知远的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作,其中“咬脐产子”“出错回书”“磨房相会”都是久演不衰的经典折子戏,李三娘成为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坚韧不屈的妇女典型,流传至今。这正是:“风雪寒梅李三娘,傲霜斗雪吐芳香;咬脐产子感天地,人间真情似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