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56

第56章 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析——兼论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2)

据《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记载:唐末光州领五县:定城(州治,上县)、光山(上县)、仙居(上县)、殷城(上县)、固始(上县)。寿州亦领五县:寿春(州治,上县)、安丰(紧县)、霍山(紧县)、盛唐(上县)、霍丘(上县)。光州和寿州的户口数大致相等。因为当时率众南行的主导者是寿州人王绪及其妹夫刘行全,因而随王绪南迁者中,寿州人可能多于光州人。而固始又只是光州五县之一,而光州的州治又不在固始,而是在定城。以此概算,王绪“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时,光州固始人大致只有其中的十分之一上下。反过来说也就是,唐末随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者中,十之八九不是光州固始人。仅此一端亦可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而郑樵、方大综、陈振孙等所言不虚。

戴吉强等先生对郑樵等所论“不以为然”,还有一个重要理由,这就是“唐闽县人林谞撰《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由此可见,‘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唐中后期已然,而非宋人郑樵言因闽王‘王审知固始人贵固始’之由。”

戴吉强等先生这一理由初看似乎对他极为有利。但一经核实资料之后,就反倒变成对他极为不利的资料。《闽中记》,唐大中年间(847-859)闽县人林谞撰,宋庆历年间(公元1004-1048年)林世程重修。唐宋以后,学者多所引用。至清朝,《闽中记》已散失。但从历代学者的引用中,我们仍可窥其大概。

戴吉强等先生所引的《闽中记》,出自明嘉靖年间张梯、葛臣等修纂的《固始县志》卷七《人物志·隐逸附》。原文如下:“附:陈钺、宋谏临贡不应;张纶、贾璜、吴淮、许遂、程贤、朱泰、邓文,冠带归隐。皆忘情进取,耽志《骚》、《选》。臣曰: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观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又,王潮之乱,十八姓入闽,二也。观方、胡、龚、徐、顾、丘、白可见。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观王荆公志王深甫自固始迁侯官,朱文公志黄端明祖膺自固始,邵武张翠屏序本固始人南渡徙闽可见。噫嘻!今虽去国何啻三世。其水木本源之思,当有如周之濂溪,朱之新安,胡、吕之安定、东莱者矣。”

可见,林谞《闽中记》只是讲“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并未说先期入闽的林、黄、陈、郑四姓来自光州固始。而“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语,明显是《嘉靖固始县志》作者张梯、葛臣的意见,与《闽中记》无关。引者砍头(隐去“臣曰: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一语)、去尾(隐去“一也”、“二也”、“三也”等语),断章取义,便将《嘉靖固始县志》作者张梯、葛臣的话“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改造成《闽中记》的话;使原本极不利于“今闽人皆称固始人”说的《闽中记》和《嘉靖固始县志》,变成了“今闽人皆称固始人”的有力佐证。

历史是一门实证的科学,地方史亦然。既然是一门科学,就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准确揭示历史的真实情况。其所谓“实证”,就是言必有据,史学研究必须以充分的经过验证的真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未经验证的史料(如晚近新编族谱中凿空编造的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的远祖世系,与地方志中前志并无,晚近始据晚近族谱增添的远年内容),即使是数量再多,也不可取,想当然或断章取义,就更不可取。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要求慎重对待各种不同的资料,不能只挑选于己有利的资料,而对不同的说法置若罔闻。

前面谈过,“今闽人皆称固始人”说的论据只是晚近的族谱与听信晚近族谱的晚近地方志。实际上,晚近编成的族谱,其远祖部分率不可信。这是由晚近族谱的编撰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世本》是我国最早的谱牒着作,记载了自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司马迁编写《史记》,就很注重谱牒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世本》就成为他编写《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崛起,在九品官人法下,门第是政府选官、任官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谱牒资料就是甄别门第的主要依据。即如刘知几《史通》卷三《书志》所言,此类谱牒“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这就要求族谱资料完整、准确。其时的编修谱牒工作,多数仍由官府主持。民间私人修谱的情况也有,但要得到政府的认可,要经得社会的检验,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大体上还能比较客观。

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官人法,世家大族趋于没落,私家修谱更盛。宋代以后,除皇家玉牒外,家谱、族谱等均由私家编修,政府不再过问。这使私家谱牒大为普及。现存不下两万种的家谱、族谱、宗谱,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乃至民国时期编纂的。这些谱牒资料,特别是其中的族规和各种记事(如祠田记、义田记等)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所记载的迁到现住地前后的比较晚近的世系,一般都比较朴实,谱中人物很少是达官贵人,而多半是士农工商的普通人,因而比较真实可靠,是今人寻根问祖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但此类族谱也有其不实的一面,即如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所说:“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

晚近族谱其远祖部分率不可信,其例不胜枚举。这里且从宏观角度举两例:其一,如前所述,唐末随王绪等入闽的寿州、光州人中,来自光州固始的充其量不过十之一二。但晚近族谱中言唐末入闽者几乎全都说来自光州固始,极少自称来自寿州各县或光州定城、光山、仙居、殷城诸县。仅此一端即可见唐末自光州、寿州入闽者的族谱中,其远祖部分十之八九有作伪嫌疑。其二,北方战乱时期,为避兵灾而避入福建者,从数量上讲应以普通百姓占多数,达官贵人占少数。但纵观其时从中原地区入闽者的族谱,其远祖部分(包括入闽始迁祖),基本上都是仁宦为官吏,似未见写明其远祖(包括入闽始迁祖)是农、工、商者。由此亦可概算其远祖(包括入闽始迁祖)部分,率多作伪。

因为晚近族谱其远祖部分率不可信,所以我们研究地方史志时,就必须下大力气对家谱、族谱资料的真伪,加以甄别。史学家刘知几就说过:“夫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郡国记也。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谱牒书也。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

甄别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比对相关资料即可。因为私谱的远祖部分多“谬托贤哲”,而贤哲们又多见载于史籍,只要认真核对,就不难辨出真伪。今人所说的光州固始人曾数次“定向徙居闽地”,虽然引用了“众多”的晚近族谱,但多数并未对之进行必要的考证、辨析,显然不合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二、史籍与地方志关于陈元光籍贯的几种说法

陈元光是唐初今粤闽交界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平定该地区的“蛮獠”动乱,对于漳州的设置与开发有重大贡献。关于陈元光的籍贯,地方史志有不同的记载,亟须加以辨析。

唐人着作中涉及陈元光者有两条:一是与陈元光大体同时的张鷟的《朝野佥载》称陈元光为“岭南首领”;二是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三“诸郡陈氏”条载:“司农卿陈思门、左豹韬将军陈集原、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中少尹兼御史中丞陈雄,河东人”。林宝的《元和姓纂》说的显然是郡望,不能说明陈元光是否由河东到粤闽。

宋代官修《宋会要辑稿·礼二○》曾提到陈元光神祠:“陈元光祠。在漳州漳浦县。神宗熙(年)[宁]八年六月封忠应侯。徽宗政和三年十月赐庙额‘威惠’。宣和四年三月封忠泽公。高宗建炎四年八月加封‘显佑’二宇。绍兴七年正月又加‘英烈’二宇。十二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十六年七月,进封灵着王。二十三年七月,加封‘顺应’二宇。三十年,又加‘昭烈’二宇。王父政、母吐万氏,绍兴二十年六月封父曰胙昌侯:母曰厚德夫人。王妻种氏,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绍兴二十年六月加封‘肃雝’二宇。王子珦,绍兴二十七年四月封昭贶侯。灵着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考胙昌侯加封胙昌开佑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庆夫人;妻恭懿肃雝夫人加封恭懿肃雝善护夫人;子昭贶侯加封昭贶通感侯;曾孙咏封昭仁侯,谟封昭义侯,訏封昭信侯。”但未提及其籍贯。

北宋漳州人吴与《漳州图经序》载:“谨按本州,在《禹贡》为扬州之南境。周为七闽之地,秦汉为东南二粤之地。汉武平粤,为东会稽治县,并南海揭阳之地。晋宋以来,为晋安、义安二郡之地。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铃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寻以地多瘴疠,吏民苦之,耆寿余恭讷等乞迁他所。开元四年,敕移就李澳州置郡,故废绥安县地也。自初置州,隶福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敕割隶广州;二十八年敕复隶福州。州本二县:一曰漳浦,即州治也;一曰怀恩。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敕以户口逃亡废之,并入漳浦,又割泉州龙溪县隶本州。大历十一年,福建观察使皇甫政奏割汀州龙岩县来属,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敕从之。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乾元元年,复为漳州。兴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请徙治龙溪,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遂以龙溪城为州定,管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吴与《漳州图经序》虽未提及陈元光籍贯,但叙述了漳州其地与岭南的深厚渊源,叙述了陈元光平定“潮州寇”的经历,显然对陈光元来自岭南说比较有利。

南宋朱熹《晦庵集》卷八○《漳州守臣题名记》记:“漳以下州领军事。唐垂拱二年,用左玉铃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在旧治南八十里。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浦,而割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改漳浦郡。盖凡漳之所以为州,其本末之可考者如此。其守将则陈公,殁而为神。今以王封、庙食后乃或见或否,以至于刘侯而后始有纪焉。”亦未提及陈元光籍贯。因为古人为文,常提及所述之人的籍贯(本地人则省略),其未叙陈元光籍贯,似乎也表示陈元光是本地人,而不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光州固始。

以上说明,唐宋时期尚未出现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说。

到了明朝。明天顺五年(1461年)修成《明一统志》,其卷八○《潮州府》仍未及陈政、陈元光事。

《明一统志》卷七八《漳州府》,其《名宦》部分提到“唐陈元光以鹰扬卫将军随父政戍闽,父死代为将。永隆初击降潮州盗,请创置漳州,就命元光镇抚。久之,以讨贼战殁,因庙食于漳。”亦未及其籍贯。只是在《陵墓》部分提到“陈政墓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葬于此。政,光州人,元光父也,俗名将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