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55

第55章 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析——兼论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1)

杨际平

一、宋人对“今闽人皆称固始人”现象的评析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二五六载: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长安,江淮农民蜂起响应。中和元年(881年)八月,“寿州屠者王绪与妹夫刘行全聚众五百,盗据本州,月余,复陷光州,自称将军,有众万余人;秦宗权表为光州刺史。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邽、审知皆以材气知名,绪以潮为军正,使典资粮,阅士卒,信用之。”

光启元年(885年)正月:“秦宗权责租赋于光州刺史王绪,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是年七月)“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绪召潮等责之曰:‘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绪怒,命斩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有望气者谓绪曰:‘军中有王者气。’于是绪见将卒有勇略踰己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刘行全亦死,众皆自危,曰:‘行全亲也,且军锋之冠,犹不兔,况吾属乎!’行至南安,王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违坟墓,捐妻子,羁旅外乡为群盗,岂所欲哉!乃为绪所迫胁故也。今绪猜刻不仁,妄杀无辜,军中孑孑者受诛且尽,子天眉若神,骑射绝伦,又为前锋,吾窃为子危之!’前锋将执潮手泣,问计安出。潮为之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绪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反缚以徇,军中皆呼万岁。潮推前锋将为主,前锋将曰:‘吾属今日不为鱼肉,皆王君力也。天以王君为主,谁敢先之!’相推让数四,卒奉潮为将军。潮引兵将还光州,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

(光启二年,八月)王潮拔泉州,杀廖彦若。潮闻福建观察陈岩威名,不敢犯福州境,遣使降之,岩表潮为泉州刺史。潮沉勇有智略,既得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幽王绪于别馆,绪惭,自杀。”

《新五代史》卷八六《闽世家·王审知》记:“景福元年(892年)岩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审知攻晖,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

王潮、王审知入闽事是史书明确记载光州固始人集体迁闽的唯一一例。

史书记载,从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百姓南渡除了唐末外,还有两个高峰期:一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一是两宋之际。

史书关于这两次中原人士的大规模的南迁,有许多记载,但都没有提到光州固始人如何向福建迁移。但晚出的闽人族谱中,声称来自光州固始的却比比皆是。以至于有“今闽人皆光州固始人”之说。

汉至宋,黄淮以北共有数十个州郡,数百个县。战乱时,北方百姓为避战火大量南迁。以理揆之,百姓的南迁当依情势的变化(战争的进程,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先由黄淮以北,迁至淮南,再从淮南迁到江南,有的则迁至闽、广。全国各地南迁的移民通常会杂处于南方各地。一个地区的前后几次移民悉来自北方某一县的情况为史籍所未见。

对于闽人族谱咸称来自光州固始的奇异现象,宋代闽人学者做过许多研究。最早提出质疑的可能是南宋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方大琮《铁庵集》卷三二《题跋·跋叙长官迁莆事始》就说:“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又见旧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曰来自固始。诘其说,则曰固始之来有二:唐光启(885-888)中,王审知兄弟自固始,诸同姓入闽,此光启之固始也;前此晋永嘉(307-313)乱,林、王、陈、郑、丘、黄、胡、何八姓入闽,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独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且闽之有长材秀民,旧矣。借曰衣冠避地远来,岂必一处,而必曰固始哉!况永嘉距光启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来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窃疑之。及观郑夹漈先生集,谓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牵合固始之由。”

随后,南宋大藏书家,吴兴人陈振孙也力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陈振孙在为《闽中记》作目录提要时就说:“《闽中记》十卷,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仁,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仁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在为《古灵集》作目录提要时又说:“《古灵集》二十五卷,枢密直学士长乐陈襄述古撰。襄在经筵荐司马光而下三十三人,皆显于时。绍兴诏旨,布之天下。集序李忠定纲作也。年谱载其世系,出陈夷行之弟夷实,自光州固始从王绪入闽,家于福州。考之唐世系表,有不合者。尝怪闽之士族推本家世,辄言出自固始。光在唐为下州,固始又其一县,当时不闻显人,安得衣冠望族如许。就令有之,王绪以寿春屠者为盗,王潮从之为部曲,转斗万里而后入闽,士大夫何缘随逐不置?盖尝思之。王氏初建,国人不自保。谩言乡人,幸其不杀。后世子孙承袭其说,世禩绵邈,并与其初而忘之尔。若陈氏尤不应云然。当永嘉之乱,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林谞为《闽中记》明着之矣。尚得以一时脱死贼手之说守之而不变乎?”

郑樵、方大琮、陈振孙等论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以后人多所引用,视为定论。如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经籍考》就说:“《闽中记》十卷。陈氏曰: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仁,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仁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又如(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六《家谱序》亦言:“唐林谞《闽中记》言:永嘉之乱,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是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吾乡修谱系者盖未之知也。虽然,忘远而诬其祖,傎也。苟远者不可得详,则近而已矣。吾族世寒畯,其始来福州,以长子孙者由我高祖文侯君,故谱当断自是始。”

又如陈汝咸编修的康熙《漳浦县志》卷一九《杂志·丛谭》亦采郑樵之说,力陈“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但今人亦有对郑樵所论不以为然者。戴吉强主编的固始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固始移民资料简编》就提出:“固始一县,士民流向闽地如此突出,古今也有人提出过疑问,也有人解释说是因为闽王‘王审知固始人贵固始’而造成的冒认,但从历史事件、地方史志资料和豫闽台三省诸多姓氏族谱资料来看,不以为然。闽台众多族谱记载先祖于晋末、唐初、唐末、两宋之季,自光州固始入闽,并且有名讳,有世系,有些还记有出自固始的具体地名,有的族谱甚至还记载从闽地又回迁固始,多少世代还有往来。如此翔实的记载,不能说都是附会,而是客观历史事实的反映。”

戴吉强等先生除强调闽台族谱的“翔实”记载外,还提出:“汉武帝迁徙闽越之民处居江淮之间,为后来中原姓氏入居闽地,沟通了联系”,“客观上把相距二三千里的闽南之地与江淮间的庐江之地联系了起来,为南北人口事例融合,为中原士族徙居闽地创造了先导条件”。

我以为戴吉强等先生的上述论据都不合历史真实,碍难成立。先说汉武帝迁闽越(今福建福州、建安一带)、东越(今浙江温州与今闽北带)民至江淮间事。秦汉时期,还没有福建这一概念。今福建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社会经济还很落后,司马迁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就包括今福建地区。从居民的族属关系上看,今福建一带多为闽越族,亦即属于百越“蛮”范围,文化水平远远不及中原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福建建安、福州一带设闽中郡(治东冶,今属福州市)。其相邻的郡为会稽郡(治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庐江郡(治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南海郡(治番禺,今属广东广州市)。秦末楚汉相争时期,越王句践后裔无诸和摇佐汉。汉初便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汉武帝将闽越与东越的越族百姓迁至江淮一带后,其地遂空,不单设郡县,而隶属于会稽郡。至西晋时才设建安郡与晋安郡。从汉武帝迁闽越、东越百姓至江淮间到西晋永嘉之乱,相隔400多年,大约经历了十代人。此时,江淮一带与闽越、东越故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北迁的少数民族越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应该也都已融入当地社会。没有证据表明,北迁越人的后裔与其故地还长期保持联系。也没有证据表明,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的南迁,本身就是,或者说本身就包含有汉武时北迁少数民族诸越“蛮”后裔的有意识回归。

再说,汉武帝将闽越与东越的越族百姓迁至江淮一带时,迁出地至少包括今福建与浙南两地,迁入地则至少包括江淮一带几十乃至上百个县。如果说,“汉武帝迁徙闽越之民处居江淮之间,为后来中原姓氏入居闽地,沟通了联系”,那么,与今福建、浙南地区沟通联系的,就不仅是固始一县,而是江淮一带几十乃至上百个县。既然如此,北方战乱时期,江淮百姓“定向”迁往今福建、浙南的,也就不独是固始一县,而是江淮一带几十乃至上百个县。

实际上,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的南迁是一波一波地逐步向南推进,并不是什么“定向迁徙”。《晋书》卷一五《地理志·徐州》即记:“永嘉之乱,临淮、淮陵并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惟半,乃侨置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郡。又琅邪国人随帝过江者,遂置怀德县及琅邪郡以统之。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割吴郡之海虞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贲七县,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等郡,分武进立临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属南徐州,又置顿丘郡属北徐州。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兖州领州。郗鉴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豫州》亦记:“永嘉之乱,豫州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以春谷县侨立襄城郡及繁昌县。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宁康元年,移镇姑孰。孝武改蕲春县为蕲阳县,因新蔡县人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又于汉庐江郡之南部置晋熙郡。”

时固始县即属豫州的汝阴郡。时汝阴郡“统县八,户八千五百”。固始前身的期思县,属弋阳郡,“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七百”。固始、期思南迁的民众,多数应被安置于南豫州。后来,安置在南豫州的一些人又辗转迁至闽、广等地。因为永嘉之后时,固始等地的人口不多,南迁人口的总数不大,东晋南朝时,南迁的民众绝大多数又被“土断”为沿江各郡县的编户齐民,所以进一步南迁入闽、广等地的比例应该很小。而迁入闽、广者,自然是包括黄淮以北许多郡县的移民,而不独汝阴固始之地。

王绪、王潮、王审知等入闽的情况也是如此。过去常说唐末光启年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光州固始人入闽,从上引《资治通鉴》记载可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率众入闽的领导者是寿州人王绪与其妹夫刘行全。王潮只是王绪的一个僚属,并无决策权。王绪于中和元年(881年)占领寿州、光州,在那里待了三年多。至光启元年(885年)正月,为躲避势力强大的秦宗权的威逼,才率部南行。王绪率部南行,自始至终并无“定向徙居”福建的目标,而只是想找一个地方立足。所以,他一路打江州、打洪州、打虔州、打汀州、打漳州,只是因为江州、洪州、虔州等地,他“皆不能守”,才未停留下来。王潮取代王绪后,甚至还准备折回光州。实际上他也已经从漳州返回,走到沙县。只是因为泉州人张延鲁等的挽留,他才又从沙县南下围泉州,后来才先后占领泉州、福州,才得以在今福建建立“闽”国政权。从王绪率部入闽,到王审知称“闽王”,我们始终看不出与汉武时期的迁闽越、东越民于江淮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