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要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4428900000038

第38章 善待生命,健康而又快乐地活着(3)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小说讲,有一个小公务员一次去看戏,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结果口水不巧溅到了前排一位官员的脑袋上。小公务员十分惶恐,赶紧向官员道歉。那官员没说什么。小公务员不知官员是否原谅了他,散戏后又去道歉。官员说:“算了,就这样吧。”这话让小公务员心里更不踏实了。他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又去赔不是。官员不耐烦了,让他闭嘴、出去。小公务员心想,这下子可真是得罪了官员了,他又想法去道歉。小公务员就这样因为一个喷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他……死了。

契诃夫对小公务员死因的描写虽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一个人的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数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心态确确实实在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幸福。

“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分子曾进行了一次触目惊心的心理实验,他们声称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死人,这种方式就是抽干人身上的血液。实验那天,他们从集中营挑选来两个人,一个是牧师,另一个是普通工人。纳粹士兵将俩人分别捆绑在床上,用黑布蒙住双眼,然后将针头插进他们的手臂,并不时地告诉他们:“现在,你已经被抽了多少升血了,你的血将在多少时间内被抽干!”其实,纳粹士兵并没有真的要抽干他们的血,而只是在他们的手臂上插进了一支空针头。结果,普通工人的面部不断抽搐,脸色变得惨白,渐渐地在惊恐万状中死去。显然,这位普通工人内心充满了恐惧,恐惧的心态使他心力衰竭,导致了死亡。而那位牧师却始终神情安详,死神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活了下来。事后,人们问他当时想些什么,他说:“我的内心很平静,我不害怕,我问心无愧,即使死了,我的灵魂也会进入天堂。”

纳粹分子的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心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你有一个好心态,你就可以选择生;如果你有一个坏心态,你就只能选择死。

西方心理学家反复证实了一个观点:心灵会接受不管多么荒谬的暗示,一旦接受了它,心灵就会对之做出反应。这就是说,人的理智接受事实,人的心灵则接收暗示。人如果给心灵以积极的暗示,心灵就会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人如果给心灵以消极的暗示,那么,心灵就会呈现出消极的状态。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亲戚向一位印度水晶球占卜者卜问吉凶,后者告诉他,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并预言他将在下一个新月之夜死去。

这一消极的暗示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完全相信了这次占卜的结果,他果然如预言所说的那样死了,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心态才是死亡的真正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愚蠢、可笑的迷信故事。

让我们看看他真正的死因吧:这位心理学家的亲戚在去看那个算命巫婆的时候本来是很快乐、健康、坚强和精力旺盛的,而巫婆给了他一个非常消极的暗示,他则接受了它。中国有句古语: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消极的暗示使他的心态变得消极起来,他非常害怕,在极度恐惧和焦虑中不停地琢磨他将死去的预言。他告诉了每一个人,还为最后的了结做好了准备。这种必死无疑的心态终于让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毫无疑问,不同的人对同一暗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如果你走到船上的一位船员身边,用同情的口吻对他说:“亲爱的伙计,你看上去好像病了。你不觉得难受吗?我看你好像要晕船了。”

根据他的性情,他要么对你的“笑话”抱以微笑,要么表现出轻微的不耐烦。你的暗示这次毫无效果,因为晕船的暗示在这位船员的头脑中未能引起共鸣。一位饱经风浪的水手怎么会晕船呢?因此,暗示唤醒的不是恐惧与担忧,而是自信。

而对于另一个乘客来说,如果他缺乏自信,晕船的暗示就会唤醒他头脑中固有的对于晕船的恐惧。他接收了暗示,也就意味着他真的会变得脸色苍白,真的会晕起船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这些内在的意念主宰和驾驭着我们的生活。暗示一般是无法产生效果的,除非你在精神上接受了它。

因此,我们一定要以积极健康的意念来激发出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只有心态健康了,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给心灵一丝喘息的机会

找一段时间静一静,让那段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下,好好地倾听我们心灵的声音。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一天,我们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虽然我们总是处于人群之中,但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我们总是被家人、朋友围绕着,耳边充斥着噪音、人声喧哗,忍受着繁忙工作、家庭琐事的无穷折磨。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独处一段时间了,找一段时间静一静,让那段时间完全属于我们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下,好好地倾听我们心灵的声音。

1784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厚厚的冰雪一度将弗农山庄裹于银装之中。回到家里的华盛顿因天气不好,对外社交骤然减少,就享受起多年难得的静谧来。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体会到了一个肩挑重担而精疲力竭的人,在经过千里迢迢步履艰难的旅行后终于到达终点时的轻松之感。”

1784年2月1日,华盛顿将自己离职以来的感受以明快的笔调告诉了大西洋彼岸的拉法叶特。

“亲爱的侯爵,我终于成了波托马克河畔的一位普通百姓了。在我自己的葡萄架和果树下纳凉,听不到军营的喧嚷,也见不到公务的繁忙。我此刻正享受着宁静而快乐的生活。而这种快乐是那些孜孜不倦地追逐功名的军人们,那些朝思暮想着图谋策划、不惜灭他国以谋私利的政客们,那些时时刻刻察言观色以博君王一笑的大臣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不仅仅辞去了所有的公务,而且内心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我盼望能独自散步,心满意足地走我自己的生活道路。我将知足常乐。亲爱的朋友,这就是我对未来的安排。我将随着生命的溪流缓缓流淌,直到与我的父辈共寝九泉。”

正是在这宁静的心理空间里,华盛顿有充裕的时间来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宁静而丰富的田园生活给他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为他提供了专注于思考的空间。在这段时间里,他酝酿了宏伟的西部开发计划,这个计划改写了美国的历史。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功于华盛顿致力于维护自己的思考空间。

每天当我们工作太过疲倦,而对生活感到压力重重时,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我们喜欢的植物、动物,思考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只是站在窗口忘记所有的工作,看看蓝天白云,让思维从外界的一切跳出来,转入完全安静的自我空间。

人,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多抽空关心关心自己吧!当我们疲惫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要为自己的心灵腾出一个安静的空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忙里偷闲

有人说过:“智者懂得休息,愚者堪称工作狂。”确实,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休息,那又怎样去工作呢?

只有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工作。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忙里偷闲。一个人如果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就像疲劳驾驶一样。丢失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生命。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给个人的生活赋予意义,赋予光彩。人生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保持愉快平和的心理状态。

乔治先生的秘书在接待一位来访的大客户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刚去夏威夷度假了,要不您等四天再来吧!”

“什么!四天?他扔下这么大的生意摊子,竟然去度假四天?”客户的眼睛如同两只铜铃,仿佛质问的对象是自己的下属。

“是的,经理走之前,交代得很清楚,在这四天中不要用公事打扰他。”秘书毕恭毕敬地回答。

“那么,我给他打电话可以吗?”客户紧接着问,“我不谈公事。”

秘书犹豫着答应了。

“你工作一个小时可以挣五十美元,你一下子就休息四天,一天八个小时,一个月就少挣一千六百美元,一年你就少挣十二个一千六百美元,老兄,这值得吗?”客户接通了乔治先生的电话,开始叫起来。

乔治先生懒洋洋地在电话里回答:“我一个月多工作四天,一天八个小时,我能多挣一千六百美元,可是我的寿命将减少四年,四年的损失就是四十八个一千六百美元,到底哪种损失更大呢?老兄,选份好心情,休养生息后再工作,可以胜过一切努力。”

在忙碌之余别忘了给心灵洗一个澡,选择一份好心情,去对待工作,便可以事半功倍。一位卓越的实业家每天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没有人能够分担他的一点点工作。他每天都得提一个沉重的手提包回家,包里装的是必须处理的急件。紧张劳累的工作,使他疲惫不堪。于是,他不得不去医院诊疗。医生给他开了处方:每天散步两小时;每星期空出半天到墓地走一趟。

这位实业家对此迷惑不解:“为什么每星期要腾出半天到墓地走一趟呢?”“因为……”医生不慌不忙地回答,“去瞧一瞧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的墓碑。你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他们生前也与你一样,认为全世界的事都得扛在自己的肩上,如今他们全都长眠于黄土之中。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然而整个地球的活动还是永恒不断地进行着。”

打开心门,让心可以在大自然中飞翔,可以每天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可以在忙碌的时候,喝一杯清茶,可以在睡前听一个笑话……幸福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有金山银山,而在于我们能否过得快乐。有人说过:“智者懂得休息,愚者堪称工作狂。”确实,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休息,那又怎样去工作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懂得休息的人。他幼年时身体虚弱,右肩高,个子也矮,看起来像个发育不良的人。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身体不好则将一事无成。为了锻炼身体,他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每晚十点上床,清晨五点起床,每日讲课,与师生谈话,吃饭散步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连续30年准确无误。海涅曾戏谑地说:“我已经不相信城里大教堂的自鸣钟能胜过它的市民康德了。”

人的身体不是一台机器,可以不停地运作。即使机器也需要保养,需要休息,才能正常运转。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作息制度让自己在忙碌中得到快乐。快乐工作,健康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有力气拿起彩笔去描绘自己的未来。

开心一点,不要自寻苦恼

明天的忧虑自待明天解决,此刻又何必烦恼,浪费精力。或许睡个觉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整天生活在琐碎的苦恼之中。实际上这原本不是什么烦恼,而是自己自寻的烦恼。有的人性情多疑,老是无端地怀疑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有的人对名利过于苛求,得不到满足便苦恼起来;有的人妒忌心重,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好,心里也烦恼,就是俗语说的“红眼病”;有的人因自己长的矮,长得胖而苦恼;有的抱怨上班太远,工作太多,学习太累,晋升太慢等等。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

年轻人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