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58

第58章 做人处世故事(20)

王子朝和宾孟都深受周景王的宠爱,周景王和宾孟也都喜欢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当时,很有权势的刘献公有一个庶子,名叫刘蚡。刘蚡侍奉周大夫单穆公,也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刘蚡讨厌宾孟的为人,打算杀掉他。同时,刘蚡也讨厌王子朝的言辞,认为他说的话违背礼制,也想除掉他。有一次,宾孟来到郊外,看见一只大公鸡自己弄断自己的尾巴。宾孟询问侍者公鸡这样做的原因,侍者回答道:“这只大公鸡害怕充当祭祀用的牺牲品,所以自残形体,以避其难。”那只大公鸡是否真的“自断其尾”?即使是真的,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应该说是一个谜。侍者的回答不过是信口开河而已,没必要多想?而宾孟却借题发挥,马上回去报告周景王说:“公鸡害怕被人所用,这一点和人不同。在祭祀时当作牺牲品,是供别人使用的,而被人所用是很难的,被自己使用却没有什么妨害。”宾孟的意思是,自己非常愿意为景王效力的,但是屡遭谗言和攻击,实在太难做人了。还不如像公鸡那样“自断其尾”,韬光隐晦,还可保全性命。周景王明白他的意思,没有答话。

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意思是以先听进的话为主,不听取后来的话,后来也用它表示怀有成见。

此典出自《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汉朝哀帝执政时,董贤、孙宠、息夫躬这三个人都深受哀帝的宠信。哀帝下诏书封他们为侯,各食邑千户。丞相王嘉劝哀帝说:“不能封他们三人侯位,董贤权势太大,孙宠和息夫躬二人是奸佞之臣,为了避免日后他们扰乱朝廷,生出祸患,所以不可任用。”皇帝最终没有听从王嘉的劝告,坚持给他们三人封了侯。

息夫躬看到董贤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势也日益扩大,心里很不服气,因此想取代他。息夫躬编造一套谎言,哄骗哀帝说:

“陛下,匈奴的单于今年没朝见天子,推说生病了,表示明年再来朝见,这一定是有变故,可能是要领兵侵扰边境,陛下应当赶紧想退兵之计……”

原来息夫躬事先已派人通知单于,让他不要入塞朝拜天子,所以单于没有入塞。

对于息夫躬的话,大臣们都不相信,也纷纷劝哀帝不要轻信。哀帝又问丞相的意见,王嘉说:

“天子应该推诚行善,百姓万民才能安居乐业。息夫躬的话分明是一派谎言,借天子出兵之机图谋不轨。陛下千万不要轻信,以免生出后患陛下决不能因为先听到息夫躬的话,就以他的话为真,做出错误的决定啊!”

最后,哀帝还是相信了息夫躬的话,准备派军队出征,却又遭到董贤的反对,最终哀帝放弃了出征的念头。不久,息夫躬的计谋露了馅,结果被关进大牢,死在狱中。全家遭到满门抄斩。

西施至姣

这个典故的主旨,在于宣扬“处势”的重要。

此典出自《慎子·外篇逸文》:“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纟易,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纟易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了,如果给她戴上鬼怪的假面具,看见她的人就都吓跑了;如果给她换上美丽的细布衣裳,那么,行路的人都会停下来凝望的。由此看来,美丽的细衣裳能够助长她的美色,如果漂亮的人不穿它,那么,她的美貌也就会因而减色了。

衔肉著口

这则典故表明缺乏思考分析能力,就会上当受骗。

此典出自《笑林》。

某甲卖肉,走过城市厕所时进去小解,把肉挂在门外。

某乙把肉偷了去,还没来得及离开,某甲就走出来找肉,某乙便奸诈地用嘴咬着肉说:“挂置在门外,哪能不丢失?像我这样用嘴咬着肉,还会有丢失的道理吗?”

胁肩谄笑

“胁肩谄笑”意思是耸起双肩,表示恭敬的样子并且谄媚地装出笑容。人们常用来形容逢迎巴结人时的丑态。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战国时,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文人学士是不是就不应该和执政者接触了?”

孟子回答说:这要看具体情况。古代有这样的规矩:不是臣属关系,就不见君王。从前,魏文侯去访问名士段干木,段干木跳墙逃走了;鲁穆公去访问贤人泄柳,泄柳关着门不出来相见。春秋时鲁国执政者季孙氏的总管阳虎想见孔子,但自己又不肯放下架子,便想出了一个方法——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条火腿,想借孔子亲自去答谢馈赠者时见他。孔子知道这是阳虎的花招,也有意趁阳虎不在家才去答谢。如果阳虎不摆架子,不耍花招,孔子自然会见他的。当然,向权贵者献媚和曲意逢迎是可耻的。正如曾参说的:对人低头哈腰、讨好巴结,装成恭敬的姿态,比在盛夏时在田间暴晒还难受。

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代时,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曾到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殷勤地接待了他们。他们也在寺庙里的墙壁上题过诗,苏辙(字子由)还写过一首《渑池怀旧》诗记述这件事。

后来,奉闲老和尚去世了。苏轼从苏辙的诗中又想起了当年游渑池的情景,禁不住感慨万分,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全诗共八句:

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人生在世,四处漂流,一会在这里,一会儿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说像什么呢?我看像到处飞翔的鸿鹄,偶尔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下脚一样。飞鸿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是偶然的,因为它飞来飞去没有固定的去处。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了,他留下的只是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已没有机会再去渑池那座寺庙中去观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这和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爪印差不多。当年去渑池的过程还记得吗?路途遥远,人又疲劳,连骑的驴子也累得疲惫不堪。

渔阳参挝

“渔阳参挝”本是鼓曲名,人们用它来形容人狂傲不逊;也可用来形容击鼓作乐。

此典出自《后汉书·祢衡传》:“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蹋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东汉的很有名气的辩才祢衡,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他与文学家孔融结成忘年之交。孔融爱惜祢衡的才能,多次向曹操夸耀他。曹操想见祢衡,而祢衡却一直轻视和讨厌大权在握的曹操,谎称自己患上了疯病,不肯去,并且对曹操说了些不敬之辞。曹操虽然心怀忿恨,但因为祢衡有才气和名声,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就下令让他做击鼓的小吏,于是大会宾客,检阅一下击鼓奏乐的盛况。鼓吏们到来之后,曹操叫他们脱下上身穿的衣服,换上鼓吏专门戴的帽子(岑牟)和苍黄色的单衣(单绞)。轮到祢衡时,他击奏的鼓曲叫《渔阳参挝》,踏着舞步,向前行进,仪态不俗,鼓声悲壮,听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祢衡行进到曹操面前时停了下来,官吏斥责他说:“你身为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如此随便地行进呢?”祢衡道:“好。”于是他先解开近身衣,然后才脱下其他衣服,赤身裸体地站立着,慢腾腾地拿起帽子、单衣,慢慢地穿戴起来。穿好衣服后,又击鼓而去,脸上没有一点儿羞愧的神情。曹操笑着说:“我本来要羞辱祢衡,反而被祢衡羞辱了。”

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的意思是,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人们用它形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战国时代的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达,想让他做卿辅,管理国家的政务。于是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做使者,带着玉帛,到濮水边上去请庄子,说:“大王要把国家政事交给先生操劳了。”

庄子学识丰富,品德高尚,主张清静寡欲,无为而治,根本没有做官的意图。因此,他手持钓鱼竿,连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盛在盒里,覆之以巾,藏在庙堂之上,用它占卜国事,把它看作珍贵之物。请问二位大夫,对于这只神龟来说,是死后留下骨壳受到珍藏好呢?还是活着在泥中拖着尾巴爬行好呢?”

二位大夫回答道:“当然是活着在泥中拖着尾巴爬行好。”

庄子说:“二位请回吧!我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

欲为孤豚

“欲为孤豚”指不愿当官,甘于隐居。

此典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任,以快吾志焉。”

战国时期,楚武王听说庄子才能优异,德行高尚,就让使者带着厚礼重金去聘请庄子,并允诺让庄子任楚相。庄子笑着对楚武王的使者说:“千金大礼,也可称重利了;卿相之职,堪称尊位了。可是,你没有见过郊外祭祀时使用的牺牛吧?用作牺牲品的牛,要用精良的饲料喂养数年,给它披上华丽的外衣,把它恭恭敬敬地牵到太庙之中。当它快要被宰杀的时候,它即使想做一个离群索居的小猪,能够做到吗?你赶快走,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当一个小猪在脏污的渠沟之中嬉戏自乐,也不愿做一个操着国家生杀大权的人而受到羁绊,我要终身不做官,自己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岂不快乐!”

雁默先烹

“雁默先烹”表现了消极躲避、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

此典出自《庄子·山木》。

有一次,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路旁有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人走到大树旁,看了看,却没有砍伐它。庄子问伐木人为什么不砍伐这棵树,伐木人回答道:“这棵树的材料没有用处。”庄子感叹地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才得以继续活下去啊。”

庄子出了山,住到一个老朋友家里,老朋友非常高兴,叫童仆杀雁款待庄子。童仆询问道:“一只雁能叫,另一只雁不能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雁。”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天山中的那棵大树,因为材料不能用而能够继续活下去;您朋友家里的那只雁,却因为不能叫而被杀掉了。请问先生,您将如何处世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材与不材之间。有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好像很妥当。但是,还会受到忧虑所累。”

仰人鼻息

“仰人鼻息”形容依赖他人,看人脸色行事。

此典出自《后汉书·袁绍传》:“馥素性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闻而谏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史,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弘病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当时,他只有十四岁,由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辅助朝政,他联络司隶校尉袁绍等人,召回了董卓等驻在外地的将领,准备诛灭势力猖獗的宦官。董卓军是汉、羌、胡各族的混合武装集团,凶悍而野蛮,他们一到洛阳,便大肆劫掠屠杀。董卓还废掉了汉少帝,另立少帝九岁的弟弟刘协做傀儡皇帝,即汉献帝。董卓自封太尉、相国,独揽朝政。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太守袁绍以及曹操等豪强相继起兵讨伐董卓。他们联合起来,组成关东联军,声势很大。袁绍是北方最大的豪强,被推举做了盟主。袁绍自封车骑校尉,各支部队的首领也都授给武官称号。

公元191年,袁绍请刘虞称帝,遭到刘虞拒绝。这时,关东军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互相之间争权夺利,扩大自己的割据势力。袁绍秘密联络占据辽东的豪强公孙瓒,让他以讨伐董卓为借口,袭击占据冀州的韩馥。同时,袁绍派遣颍川荀谌等人去说服韩馥,逼迫他交出冀州。

韩馥生性懦弱、胆小,听从了荀谌等人的劝告。他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听说韩馥要让出冀州,坚决反对,就劝止说:“冀州虽是个小小的地区,但是拥有百万强兵,所存的粮食可以够吃十年。袁绍势单力薄,依赖我们而活着,就像吃奶的孩子依偎在我们的股掌之上,一旦不给他奶吃,他立刻就会饿死。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冀州让给他呢?”韩馥回答说:“我原先是袁绍的老部下,并且才干也不如他。我衡量自己的德才,觉得不如袁绍,于是决定让贤,这是古人所提倡的,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最后,韩馥还是让出了冀州。袁绍自任冀州牧,割据河北,任韩馥为奋威将军,却不给他兵将,让韩馥成了光杆将军。

一夜十起

“一夜十起”形容待人体贴周到,无微不至。

此典出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吾兄子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东汉时候,京兆长陵有一个叫第五伦的人,第五是他的姓氏,伦是他的名字。

第五伦年轻时勇武侠义,曾率领本族人防御盗贼、修筑营壁。他身先士卒,豪爽果敢,觉得乡亲们的信任。地方官吏觉得他挺有能力的,便任命他为小吏,后他又担任京兆尹的主簿。他办事公平,为官清廉无私,得到光武皇帝的赏识,于是派他去做会稽太守。

第五伦生活简朴,虽然他有丰厚的俸禄,但却只要一个月的粮食吃用,余下的粮食都降价卖给贫困人家。平常自己割草喂马,让妻子做饭,也不雇用仆人,当时会稽地方人们迷信,相信占卜算卦,并且每年要杀耕牛祭神,巫祝说如果谁自己吃了牛肉而不祭神,就会闹病,像牛那样吼叫,然后暴死。为此,百姓们吃尽了苦头。第五伦到任后,决心治理这种恶习邪俗。他下定决心要惩罚那些诈骗百姓的巫祝,又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无端地杀死牛就办他的罪。这样一来,会稽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后来,第五伦做了朝廷的代理司空,他看到肃宗皇帝将太后的亲属都委以重任,觉得十分不合于法度,将来必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就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他处处奉公守节,说话办事毫无顾虑,家人和孩子常劝他别太任性,以免得罪权贵自讨苦吃,但他却训斥儿子不忠不贞。

第五伦的铁面无私在朝廷内外一时传为美谈,人们都非常敬重他。一天,一位同僚赞扬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毫无私情了!”

第五伦却认真地反驳说:“你说的也不全对!以前曾有一位熟人送给我一匹马,想叫我帮他谋取一个官位。我当然没收下马,可是当我举荐别人做官时,却又常常想起他。这不是证明我还是有私情吗?再比如说,我的侄儿生病,一晚上我起来十几回去看他,但回到床上我很快就睡着了,而且睡得非常踏实。但我自己的儿子生病时就不同了,虽然晚上我不过去看他,但我整夜都睡不着觉,担心孩子的病情。你看我哪里够得上是毫无私情呢?”

一扌不黄土

“一抔黄土”比喻极其微贱的东西。

此典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汉朝汉文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释之,在朝廷做廷尉。他断案公道,依法律治罪,深受人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