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05

第5章 安邦治国故事(5)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

“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的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

,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按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道:“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王室完了

“王室完了”隐喻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灭亡。

此典出自《史记·周本纪》:“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明王怒,使将军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五十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西周。东、西周皆人于秦,周既不祀。”

战国时候,周赧王打了败仗,没能拿到一点战利品,出征前借老百姓的钱也还不了,天子只好在高台上躲避债主的吵闹。

大臣们报告的事比那要账的事儿更倒霉。领头的是西周公,后面跟着一群大臣们。他们惶恐地嚷嚷着说:“不得了!

不得了!秦国的军队打到西周来了!”天子吓得差点晕过去,哭丧着脸问西周公:“各国的诸侯呢?燕国和楚国的军队呢?”西周公说:“各国的诸侯连自己还顾不过来。秦国打败了韩国,夺去了阳城(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和负黍(在登封县西南),杀了四万多韩国的士兵。燕国和楚国的军队早就回去了。如今咱们既没有像样的军队,又没有粮饷、草料,简直就是坐以待毙!”周赧王说:“那就逃到三晋去吧。”西周公说:“有什么用呢?天子归附了三晋,等到秦国把三晋灭了再去归附秦国,反倒多受一回罪,丢两次脸。我看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投降秦国,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儿地位。”周赧王只好带着自己的子侄和大臣到太庙去,对着上代祖宗痛哭了一场。西周公到秦国兵营去投降,献上了三十六个小城,三万户口。

周朝的天子周赧王到了咸阳后,红着脸见了秦昭襄王,鞠躬认错。秦昭襄王看到他这个样子,禁不住地替他难受,就把梁城赐给他,称他为周公,这位由天子降为周公的老头儿,心里烦恼,再加上路上的劳累,到了梁城就病危了。不到一个月工夫,就死了。秦昭襄王立刻收回了周公的领土,拆了周朝的宗庙。从此以后,西周结束了。

秦昭襄王灭了西周以后,列国诸侯就更不敢得罪秦国了,都争先恐后地先派使臣到咸阳去道贺。韩桓惠王头一个朝见秦昭襄王,紧跟着就是齐、楚、燕、赵,都派使臣去朝贺。秦昭襄王一看,列国诸侯全都来了,却只少了个魏国,魏王没派人来。秦昭襄王要派河东太守王稽去征伐。王稽跟魏国一直有交情,就偷偷地派人去告诉魏安僖王。魏安僖王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让太子连夜赶到秦国来道歉。就这样,六国的诸侯全都归顺了秦国。

到了公元前251年秋天,这位精明强干、一心一意想统一中国的秦昭襄王,不久便病死了。

太子安即位,就是秦孝文王。

当时,秦孝文王已经五十三岁。他立子楚(就是王孙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中毒”身亡。子楚即位,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封华阳夫人为太后,封赵姬为王后,儿子赵政为太子。

这位秦庄襄王是吕不韦一手培养起来的,因而他必须要重用吕不韦。蔡泽就告了病假,交了相印。于是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把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俸禄封给吕不韦。

吕不韦对秦庄襄王说:“我近来得到各地的报告,都说东周公为了秦国接连去世了两位君王,认为秦国不能安定,他就派使者去游说各国,要重新联合抗秦。我觉得咱们既然把西周灭了,就不能再留着东周”。秦庄襄王就拜吕不韦为大将,带着十万兵马去打东周。东周本来就是快要灭了。如今哪经得住狂风暴雨?周朝从武王即位(公元前1122年)到东周君被秦国掳去(公元前249年),总共874年,从此就完结了。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是说尾巴太大就不好摇动,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调动指挥。

此典出自《左传·鲁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春秋时期,楚灵王消灭了陈、蔡两个小国之后,准备在蔡设置城邑,派楚公子弃疾担任蔡公,管理蔡地的事务。当时,楚公子弃疾已经手握重权,名闻诸侯,如果再让他担任蔡公,掌管蔡地,就像是为虎添翼,留下隐患。为此申无宇委婉地说:

“最了解儿子的莫过如父亲,最了解臣子的莫过如君王,公子弃疾是大王的儿子,如何安排是大王的事。不过我听说从前郑庄公建栎城,后来两个儿子争王位,盘踞在栎城的那个最终夺得王位。相反,齐桓公建谷城,派外人管仲掌管城中事务,到今天仍然平安无事。这就是亲贵大臣不宜出任地方官,逃亡来的臣子不宜担任朝中要职的原因啊!大王难道不应该再认真考虑吗?”

楚灵王听后,沉吟了一会儿,然后又问道:“一个国家除了都城外,如果另外还有一座大城,那将会怎样呢?”申无宇回答说:“历史上诸侯各国据大城反叛的例子很多,从前郑庄公的弟弟段据京城反叛,守国的大臣据萧、亳异地杀了君主子游,齐大臣雍廪据渠丘杀齐君无知,卫大臣宁殖、孙林父据蒲、戚异地驱逐了国君。

因此一个国家别外还有一座大城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树枝的末端过重会折断,动物的尾巴过大难以摇动一样,这些简单的道理,大王应该知道(“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但楚灵王最终还是拒绝了申无宇的劝告,坚持让弃疾担任陈蔡公,负责陈、蔡地的事务。

文事武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治国如此,做人也如此。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公元前501年,齐景公正打算拉拢鲁国的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番,正巧鲁国的阳虎来到齐国来,请齐景公派兵帮他去攻打鲁国。

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那么为什么一个家臣就有这么大的势力呢?

事情是这样的: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如意(季孙行父的孙子)赶走了不可能回来。

鲁国的老百姓都拥戴季孙氏,说鲁昭公失了民心,不配做国君。他死在国外,谁也不会去可怜他。鲁国的政权全部掌握在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手里。鲁昭公死在国外,三家大夫立鲁昭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鲁定公。而实地上鲁定公也只是个名义上的国君,大权还是在他们三家手里。

一国的几家大夫得到了实权,国君独尊的局面就给打破了。大夫夺取国君的实权,大夫的家臣又想夺取大夫的实权。

公元前502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不但要夺取季孙氏的大权,而且还要把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灭了,打算把整个鲁国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来。“三桓”被逼无奈,只好联合到一块儿去对付阳虎,才把阳虎打败。他跑到齐国,请齐景公派兵帮他去打“三桓”。齐景公觉得不能这样做。晏平仲请齐景公把阳虎送回鲁国去。齐景公就把阳虎逮住押回鲁国去。半路上阳虎买通了看守他的人,逃走了。齐景公给鲁定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阳虎偷跑了,还约鲁定公到齐、鲁交界的夹谷(在山东省莱芜县)商议。鲁定公自己不敢做主,就把三家大夫请来商量。

季孙斯(季孙如意的儿子)对鲁定公说:“齐国为了袒护先君昭公,三番两次地来打咱们,搞得我们鸡犬不宁。现在他们愿意和好,咱们怎么能不去呢?”鲁定公说:“我去开会,谁当相礼跟我一块儿去呢?”大夫孟孙何忌推荐鲁国的大司寇去。

孔丘就是闻名天下的孔子。孔丘的父亲是个地位并不高的武官,叫叔梁纥。他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儿子的腿有毛病,可能是个瘸子。叔梁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还想生个文武双全的儿子。于是又娶了个小姑娘叫颜征在。他们曾经在曲阜东南方的尼丘山上求老天爷赐给他们一个儿子。后来他们果然生了个儿子,他们觉得这个儿子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于是就给他取名叫孔丘,又叫仲尼(‘仲’就是‘老二’

的意思)。

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五十岁了。他在鲁国做了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齐景公约鲁定公到夹谷去开个会议。鲁定公请孔子做相礼,准备一块儿到齐国去。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讲文事的事必须有准备。

就是讲和,也要准备好兵马防备着。以前宋襄公开会的时候,没带兵车去,结果受了楚国的欺负。这就是说,光有文没有武不行。”鲁定公听了他的话,便让他去安排。孔子就请鲁定公派申句须和乐颀两名大将带领五百辆兵车跟着他们一起上夹谷去。

到了夹谷,两位大将把兵马驻扎在离会场十里的地方,自己随着鲁定公和孔子一同上会场。开会的时候,齐景公有晏平仲当相礼,鲁定公有孔子当相礼。举行了开会仪式后,齐景公就对鲁定公说:“咱们今天聚在一起,真是非常不容易呀,我预备了一种挺特别的歌舞。请您欣赏。”说话之间他就叫乐工表演土人的歌舞。一会儿台底下打起鼓来,有一队人扮做土人模样,有的拿着旗子,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拿着单刀和盾牌,打着呼哨,一窝蜂似的拥上台来,把鲁定公的脸都吓白了。孔子立刻跑到齐景公跟前,生气地说:“中原诸侯开会,就是要有歌舞,也不应该拿这种土人打仗的样子当做歌舞。请快叫他们下去。”晏平仲也说:“说的是啊。我们不爱看这种打架的歌舞。”晏平仲哪里知道这是齐国大夫黎弥和齐景公两个人使的诡计。他们本来想拿这些“土人”去威胁鲁定公,以便在会议上向鲁国再要些土地。经晏平仲和孔子这么一说,齐景公也觉得难为情,就叫他们下去了。

黎弥躲在台下,等着这些“土人”去吓唬鲁定公,自己准备在台底下带着士兵一起闹起来。没想到这个计策泡汤了,只好另想办法,散会以后,齐景公请鲁定公吃饭。正在宴会的时候,黎弥叫了几个乐工来对他们说:“你们上去唱‘文姜爱齐侯’这首歌,把调情那一段表演出来,目的是羞辱鲁国的君臣。事成之后,就重重地赏你们。”他布置完了,齐景公说:“土人的歌舞不合鲁君的胃口,我们就唱个中原的歌儿吧!”齐景公说:“行,行!”

那些擦胭脂抹粉的乐工就在齐、鲁两国的君臣跟前连唱带跳地表演起来了。唱的是“夫人爱哥哥,他也莫奈何!”这些下流词儿。气得孔子拔出宝剑,瞪圆了眼睛,对齐景公说:“他们竟敢戏弄诸侯,应当定罪!请贵国的司马立刻将他们治罪!”齐景公默然不语。乐工们还接着唱:“孝顺儿子没话说,边界起造安乐窝!”很显然这是侮辱鲁国的君臣,孔子忍不住了,就说:“齐、鲁两国既然和好结为弟兄,那么鲁国的司马就跟齐国的司马一样。”说完他就扯开了嗓子向台下喊:“鲁国的大将申句须和乐颀在哪儿?”那两位大将一听见孔子叫他们,飞也似的跑上去把那两个领头的乐工拉出去。其他的乐工一见就惊异失措地全跑了。齐景公吓了一大跳,晏平仲非常镇静地请他放心。到这时候,黎弥才知道鲁国的大将也在这儿,还听说鲁国的大队兵马都驻扎在附近,吓得他也缩着脖子退出去了。

宴会之后,晏平仲狠狠地批评了黎弥一顿。他又对齐景公说:“咱们应当向鲁君道歉。如果主公真要做霸主,真心诚意地打算和鲁国交好,应当把咱们从鲁国汾阳地方霸占过来的灌阳、郓城和龟阳这三块土地还给鲁国。”齐景公听了他的话,就把这三个地方都还给了鲁国。然而鲁定公却并不怎么高兴,向齐景公道了谢,就回国去了。

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这个典故,旧时指新官刚上任,现在有时比喻刚到一个地方。

此典出自《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商朝末年,由于商纣王暴虐无道,商王朝处于摇摇欲坠之中。在周族领袖姬发死后的第四年,姬发的儿子姬昌(周武王)乘商军主力在东南的机会,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会合西南的唐、蜀、羌、髟予、微、卢、彭、濮等族攻伐商纣,经过孟津到达牧野(今河南淇县)。商军中的奴隶兵掉转武器,发动起义,周军占领了商都朝歌,纣王自焚而死,商王朝遂告灭亡。

在打到朝歌以前,周武王见自己胜利在握,就迅速分封了一些远古部落首领的后代:封黄帝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市附近);封帝的后代于祝(今山东省泰安附近);封帝舜的后代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后来,又封夏禹的后代于木巳(在今河南省木巳县)。

因为在中国古代,被封的官都是坐释车上任的,所以新官上任后的文告中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刚刚到任。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

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

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

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与事实很相符。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陈良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亚相迁钟

“亚相迁钟”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反动统治者所谓重臣元老,不过是些养尊处优,什么实际问题也解决不了的废物。究其原因,是用人唯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