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健康参照书
44066200000028

第28章 中老年养生保健与心理(3)

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具有圆满的精神寄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精神寄托和追求应包括八个方面:(1)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2)自尊自重,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3)社会交往,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4)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追求的美好目标之一;(5)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6)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平稳、祥和地度过一生;(7)内在精神生活,为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8)爱抚和关怀,以便感受社会的温暖。

老年人保持爱心的方法

爱国家、心系集体

如果一个人在退休以后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全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欢欣鼓舞,对祖国的国际地位和各种国际活动所获得的成就都十分关心,荣辱与共,那么,一定会天天阅读报刊,日日收听、收看广播或电视新闻类节目,而且看起来、听起来都会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相反,那些认为退休在家、什么国家大事都不关心、不看报、不听新闻、基本上自我关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的人,都会感到生活冷冷清清的,没味道。有好多人退休后仍心系单位,仍关心自己从事多年的事业的发展,常到单位去走走、看看,与老领导、老同事聊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无疑,这些都会充实和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使自己总感到有事可做而不孤独,那些把自己与国家、集体完全隔绝、远离社会的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寂寞了。

爱大自然、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如果一个人心中对大自然、对祖国秀丽的山川乃至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爱,一定会经常走出家门,到附近的花园、公园、林荫树下、田野、河边去散步、游览,还会每一两年到风景区去旅游。平时在家里,也会喜欢种花养草,生活中充满情趣,根本就不会孤独。

爱小动物

许多老年朋友特别喜爱小动物,养狗、养猫、养鸟、养鱼,以它们为伴儿,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这些小动物可使单身老人远离孤独。当然,有过敏体质的人,最好不养狗、猫、鸟。

爱书、棋、琴、画

老年人如能有一两种浓厚的兴趣、爱好,就能够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那些对看书、对弈、弹琴、书法、绘画、收藏、集邮等活动兴趣强烈,而且已达到难舍难分程度的老年人,从来就没有孤独感。

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最为重要。爱老伴儿、爱儿孙,自然会得到他们爱的回报。一个人若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之爱的温暖的家庭中,很少会感到孤独。孤独最怕朋友,朋友多的人不会孤独。但是交友必以心换心,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朋友,才会交上知心朋友。许多老年人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遭到不幸的同胞。他们慷慨解囊,给灾区寄钱寄物,资助希望工程,帮贫困儿童入学。这些高尚行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人民的敬佩,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可以想象:心中时时装着他人,总是关心他人的人,孤独怎么能进入他(她)的心中?

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会引发人类多种疾病,甚至会产生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心身疾病。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幸福、欢乐与痛苦、悲伤是相互交织、碰撞、交替和并存的,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遭受多种心理刺激。如果精神上遭受挫折,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如工作上得不到重用,事业上遭到猜忌排挤,同志、邻里关系不和,家遭意外,亲人丧生,婚姻失败等。心理紧张多数可以通过体内的平衡、调节控制系统加以调整平息。但因心理刺激强度过大,或因持续时间较长,或因同时遭受多种心理刺激的综合作用,而又未能及时地解脱和调控,就会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开端,是导致心理疾病(包括心身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及时地消除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在外界的不良刺激对心理造成影响之时,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它、解决它。下面介绍一些消除心理障碍的保健方法。

总的原则是:要坚定生活信念,树立崇高理想,明确奋斗目标,使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感到充实。要有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能够正确地评价。能够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始终置身于平稳的状态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能使自己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

学会驾驭情绪

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一个人的情绪可以使学习、事业成功,也可以使学习、事业失败。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是最明智的选择。人们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由大脑直接调控的。聪明的人是用理智驾驭自己情绪的,是情绪的主人。

学会宽宏大度

只有有度量的人,心胸才会开阔,才可团结更多的人。缺乏度量的人,处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常常是孤家寡人。

每个人都要加强修养,经得起批评甚至冤屈,克己让人。以大局为重,宽宏大度,利己利人。

学会理智与调控

用理智调控即是用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慢慢消退。

学会听从劝告

人随喜、怒、哀、乐变化是常有之事,不良的情绪一律压抑有损健康,应及时找亲人、知心朋友倾吐胸中郁积与愤懑,听其相劝,达到情绪的缓解。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当向朋友说出真情后,一定会得到朋友的忠言相劝,避免纠纷,不良情绪得以转移。

学会转移注意力

在愤怒时,大脑出现强烈的兴奋灶,如果能及时有效调节这一兴奋灶,使转变为抑制状态,则可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如当情绪被激怒时,尽量抑制发怒,可以走开做点别的事,如唱歌、看电影、散步、打球等,强制性将注意力转移。“风平可以浪静”,心平气和地去解决矛盾,往往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加强个人修养

在刺激面前,有的人却能泰然处之,应付自如。这就是他们的自我修养水平较高,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面对现实会随时遇到苦恼,是去发牢骚、动情绪,还是借此发愤图强,这要看一个人的修养水平的高低。“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学会自我暗示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这紧要关头,当遇到挫折或失败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冷静、沉着”、“吃一堑长一智”;在大喜事面前,自敲警钟“要谦虚谨慎,再立新功”;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使自己变消极为积极、情绪稳定、头脑清醒、以利再战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人应付各种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学会消除悲观情绪

恩爱夫妻在丧偶之时,免疫系统会发生严重改变,免疫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其他原因所致的悲观失望,同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失去平衡,致使内分泌失调,免疫机制下降,疾病会乘虚而入,如发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搞好心理过渡

当面临离退休回家的急剧转折时,这种从台前一下转入幕后的变化,会使心理出现急骤波动,如空虚、寂寞、孤独、苦闷、惆怅等,出现不平衡及不适应的严重现象,甚至发展成病态心理。为此,在中年期或中年后期(45岁以后)就要学会自身心理保健,提前为老年到来作好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准备和训练。例如:过去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要培养多散步、运动、旅游等爱好。自己偏向内向的性格,要尝试多参加些演出、舞蹈,结交新朋友,组织有益的集会等,使性格有所转变,改变坏的行为,保留好的习惯。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早晚都要从工作第一线退下来,工作和生活范围变小,多数人能顺利进入退休生活,心情愉快,生活内容会丰富多彩。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退休综合征”,产生心理波动、情绪不稳、空虚、孤独、无所适从、意志消沉、生活没节奏、没责任感、食欲不佳,重则出现失眠、头痛、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