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放弃的努力
43943700000043

第43章 倾听时要保持清醒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对这部苦费心血的作品感到格外满意和自豪。实事求是地说,《独立宣言》也确是称得上一鸣惊人之作。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当议会在听取委员会报告之后提出了不少删改意见,这使他感到心烦意乱。

这时,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安慰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我原来做印刷短工时,有一个伙伴是制帽学徒。满师以后,他准备自开一家小店,第一件事便是要制作一个漂亮的招牌,写上合适的广告词。他拟了这样的话:“制帽商约翰·汤普森,制造并收现钱出售帽子。”下面画了一顶帽子。

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以便修改完善。

第一位朋友看了以后说,“制帽商”与后面的“制造”重复。于是,将“制帽商”删去。

第二位朋友说,“制造”一词也可以去掉,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做的,只要帽子合适,质量好,他们就买,而不论是谁做的。因此,又将“制造”二字删去。

第三位朋友说,“现钱”二字毫无意义,因为当地并无赊卖的习俗,这两个字又被删除了。这样,就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帽子”。

“出售帽子!”又一位朋友说,“并没有人认为你会白给呀!这‘出售’二字有何意义?”“出售”二字也被删掉了。

最后,干脆把“帽子”二字也枪毙掉,因为牌子上已经画了一顶帽子,何必画蛇添足呢?结果,招牌只剩“约翰·汤普森”几个字,底下画着一顶帽子。

富兰克林用这段幽默的故事告诉杰斐逊,对一则小小帽子的招牌都可做出如此之多的删改,对一个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独立宣言》进行反复删改,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精益求精之事。

听完富兰克林的故事,杰斐逊豁然开朗,心情舒畅。他既坚持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又愉快地采纳了大家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独立宣言》,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其珍贵的一份遗产。

历史与现实的某些过程往往有相似之处,但过程相似并不意味着结果相同。

前些天,有一个人开了一个海鲜店,在海鲜店的门前挂起了一块招牌“本店专卖新鲜海鲜”。

有一位顾客看了之后对老板说:“把‘新鲜’两个字去掉比较好。因为很明显。没有人会买不新鲜的海鲜。”

老板想了一想,觉得有道理。于是,招牌就改成了“本店专卖海鲜”。

几天后,又有一位顾客认为“本店”两个字多余,老板又听从了他的意见;接着又有人说“海鲜”两个字没有必要,因为老远就闻到海鲜特有的气味了,老板又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结果,招牌上只剩下了毫无意义的“专卖”两个字,许多顾客都到别的海鲜店去了。

有摩擦才有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任何不同意见都是极其宝贵的。关键是在虚心倾听每一种不同意见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判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