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就是帮助别人能让自己也有所得,但是我们的孩子尚且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要想让他们体会到这点,就只能靠家长多给予一些引导和培养了。
那么,为什么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快乐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帮助别人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让自己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真是不简单呢!
作为父母,我们要想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就要注重对孩子爱心的培养。
有一位英国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12岁,另一个7岁。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教他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幸福,这位妈妈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孩子们,要他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
每次她和孩子们去购物,都会额外买些东西放进篮子里,等整个篮子装得盛不下的时候,她就会带着孩子们把这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再重新开始为篮子添食物。
每个月月初,7岁的儿子都会从老师那里拿回要求买的书的清单,上面列举的书目大多比较便宜,所以她们除了购买单子上的书籍外,还会多买几本书捐给慈善机构。
每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知道,会有一些和他们同样大的孩子因为得到这些书而感到快乐。为此,他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他们这么幸运的家庭中的孩子们。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孩子具备怎样的品格和习惯,是与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的。可以说,父母所给予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态,假如父母能够经常教导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那么这不仅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是生命价值的升华。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爱的本质就是相互依存,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构成的。乐于助人,就是要我们的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情感和需要,并尽己所能地去支持别人、关心和帮助别人。
俗话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父母不要抹杀孩子的这份善良,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心态,使他们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
1.帮助孩子树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懂得体贴别人的心理动机。例如,家人休息的时候,孩子不要出声制造噪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需要用毛巾擦一下汗的时候,孩子赶紧拿一块递给妈妈或者帮助妈妈擦掉汗珠。
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的爱心从家庭内部扩展到家庭外部。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让孩子把座位让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邻居老爷爷、老奶奶需要人帮忙,到小店铺跑一趟买点东西,叫自己的孩子主动帮忙去跑一趟,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孩子自然而然地丰富了感情,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
2.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们会注意到,有些孩子在发现别的小伙伴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冷漠或者迟疑的样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自己提供帮助,可是由于缺乏自信心,从而不敢确定自己能不能对别人起到作用。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帮小他3岁的邻居小朋友捡回落到草坪里的气球。另外,平时父母还要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觉自己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这样便会激发他助人的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