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学礼仪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43743100000017

第17章 公德意识体现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

公德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缺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学校里就餐时,不是按照平均分配来取食物,而是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多拿什么,把自己不喜欢吃的留给别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明明身边站着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也假装没看见,不给人家让座;还有的孩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区域乱贴乱画、乱喊、乱叫等,这些都是孩子缺乏公德意识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的话,那么当他处于社会环境中时,就会被人们所厌恶和鄙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吗?

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茗茗和妈妈一起乘坐公交车,上车买票后,茗茗像往常一样,把车票紧紧地握在手里,好等到下车的时候丢到垃圾桶中。

路上,茗茗正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发现旁边的一个将要下车的叔叔,把刚才买的车票撕碎了,然后丢在车厢里。看到这一幕,茗茗向妈妈使了个眼色,妈妈会意了。

下车后,妈妈和茗茗聊天,妈妈说:“刚才那个叔叔的做法你看到了是吧?”茗茗说:“是呀,那个叔叔怎么这么没公德意识?在车厢里就丢车票,真不应该。”妈妈说:“还是我们的茗茗懂事,那个叔叔很可能从小就没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吧。”

一边说着,娘儿俩一边向不远处的学校走去。

看得出,事例中的茗茗在妈妈的良好教育下培养了良好的公德意识,而那个随手扔车票的叔叔在这一点上都不如一个小孩子。而这,又能怪谁呢?

当我们在一些人身上注意到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时,总是会摇摇头,说一声“真没教养”,甚至有时候人们会像事例中茗茗的妈妈那样,把矛头指向对方的父母:如果家长给予良好的教育,或许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好习惯,也就不会如此了。

没错,孩子之所以如此,的确离不开父母教育的影响。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正是这个道理。

或许这些父母不知道,社会公德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孩子具备了公德意识,那他就会在众人面前以一个有修养的形象出现,而这对于他的人际关系及将来的成才成功都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说,父母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培养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从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开始的。

2.让孩子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培养他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比如,在外面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画乱刻。在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当发现破坏文物、损害公共财物等现象表示义愤,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相应地,他就会懂得爱护学校里的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等等。

3.教导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当进入公共场合就跟“发疯”似的,处处搞破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顺序进出,不损害、不破坏,按规定办事。当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我们还应鼓励孩子对其进行劝阻。

4.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导和教育,只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为了让孩子遵纪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条文都搬过来念一念。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概念和意识,比如,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地庇护;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不可以那样做;当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日积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