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向左,史玉柱向右
43741900000033

第33章 个性魅力(1)

马云被人称为互联网教父,史玉柱被称为最商业鬼才,两个人都是曾选入中国魅力50人之列。但是两人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马云的魅力来自他的平常心,他说,平凡人做非凡事。而史玉柱的魅力来自他的胆魄和坚韧,这个著名的失败者能屈能伸,敢于绝境求生存,最后得以起死回生。马云是一个十足的狂人,他总是语惊四座,口出狂言,并能将狂言变成现实。而史玉柱更多的是低调和理智,几十年商海沉浮,史玉柱完成了从一个热血赌徒到理智商人的蜕变。马云是一个高调的人,出色的演讲口才和说服力让员工为之倾倒,他积极乐观,能够笑对一切。而如今的史玉柱总是保持低调,不善言辞但富有睿智,他时刻怀有忧患意识,谨小慎微地行走在商业前沿阵地。两人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魅力,却有着同样的激情和理想。

马云向左:

1.巨大的魅力来自与平凡

“自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员工放下心。”

——马云

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许多时候,并不一定需要宏篇大论,领导者只要注意一下人感情上的细节,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马云是一位成功者,但成功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商业领域需要的是那种综合素质最佳的“极品男人”,而马云正是这样的人。领导者需要服众,才能上下齐心,达到目标。领导力是管理的关键,责任心是管理的基础,亲和力是管理的辅助条件,实力是管理的资本,威望是管理的保证。马云成功地做到了这些所以他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马云的魅力就是走到哪里都能与人打成一片。

马云在公司内部则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便利提供者。他已经学会摆脱恐惧,摆脱了去争取公司内外认可的需求,他发现了真实的自我。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矛盾的解决和团队建设。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欢乐。一种内在的爱取代恐惧成为马云的驱动力,因此他也成了他的团队的精神领袖和心灵导师。

在公共办公区里,马云经常会笑容可掬地走到某位员下身旁,亲切地与其交流,拍着他的肩膀倾听员工工作中的难题,和员工打成一片。这种上下级的沟通方式,既不会让下属感觉拘谨,又能及时了解他工作的状态。时间一长,员工们也逐渐习惯甚至爱上了这种特殊的上下级沟通方式,这也就成为阿里巴巴的一种文化——“闻味道”。

从小受澳大利亚籍义父的影响,马云非常善于和人沟通,在阿里巴巴业务尚不成气候的阶段,马云不断出现在各种能够提升阿里巴巴国际知名度的场合演讲、以及接受海外媒体采访,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化形象,为阿里巴巴赢得了海外投资者和海外买家的关注。马云也利用其本人的魅力,来招揽忠诚和默契的“左膀右臂”,另外,马云对于整个管理团队也是敞开心扉,带头坚守。

在阿里巴巴,还有更有趣的事,阿里巴巴的任何一名员工可以直接称呼马云的名字。公司员工之间直呼其名或许并不算太奇怪,但老板和员工之间这样“不成体统”的确是很少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在阿里巴巴这种“犯上”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这或许和马云当老师的经历有关。对于自己当老师的那段经历,马云认为对自己日后创业也有帮助。马云说:“我跟学生之间是真诚的感情,后来跟同事之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不像老总与下属的关系。”怪不得他公司的员工都是直呼其名,外人尊称他马总时,他也很不习惯,赶紧纠正:“别叫我马总,叫马云!”

时间一长,马云在员工心里像朋友,像老师,像家人。他们眼里的马云本质非常好,非常善良,比较照顾周围的人,而且不是应付也不是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把员工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付出从来不讲回报,他很平等待人,而且做得很公正。很多事情员工觉得很困难做好时,马云会说:“你看我们还有这么多希望。”员工们觉得跟马云工作很高兴。生活永远是两面的,人看到一面特别耀眼就看不到另外一面,马云启发他们去看到另外的一面,困难的时候阿里巴巴人也没怎么愁云惨淡,很开心就过来了。马云的性格也很好,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员工。可是,在阿里巴巴人心里,马云的评价是很高的,这绝不是蓄意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在中国,有些老板为了树立自己在企业内部的绝对权威,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用心良苦,甚至不惜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而马云却从来没考虑过这些,尽管他已经在自己的团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但马云并不希望自己被神话了,也不希望公司员工对他有什么个人崇拜,他甚至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为了他马云而工作。但是,尽管马云不希望被神话或者崇拜,他希望员工能认可自己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他说:“一个CEO他最后要取得的决定权不是人,是他讲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是不是确实有理。所有人都觉得你说得有理,他们就会跟着你。”

马云这个精明的人,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所有的尊重,正是应了马云常说的那句话:“自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员工放下心。”

阿里巴巴的经验告诉我们,马云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志存高远,还在于有马云这样一个灵魂领军人物。马云最大的领导特质就是建立团队的能力。众所周知,IT业是一个出英雄的行业。但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这个行业越来越理性,市场越来越规范,英雄也越来越少。团队协作更多的被提倡。马云说:“单靠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力量已经不行了,个人英雄的时代业已结束。”

一般人都认为领导力和商业直觉是天生的,是不可培养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这里所说的领导力是人的天生的气质,一种超乎常人的控制能力,就像拿破仑、毛泽东等伟人特殊的气质,这种领导力确实是不可能培养的。当然作为一个神话的主角,马云的远见是天生的,而好的领导人是可以修炼出来的。

马云认为,企业家是具有思想,会合理组织既定资源,能把企业带向正确方向的掌门人、决策者、指挥者,同样张瑞敏也认为,企业家是优秀的经营者,是一个群体,是决策正确、指挥科学的群体。

虽然对领导者的定义见仁见智,但是人们对于领导本身素质的要求却是大同小异的。马云在培养领导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般说来,所有领导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高智商、科技和专业知识、商业头脑、执行能力、战略能力、经验等。但要成为一位真正的领导,仅具备这些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诚实守信、乐于沟通、主动热情、自我批评、终身学习等价值观。马云在这方面绝对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2.散财人聚让员工先致富

“我觉得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靠智慧。”

——马云

如今,人们对蒙牛集团并不陌生,人们天天喝的牛奶就是很多就是蒙牛生产的。蒙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牛根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当然,和牛根生作为黄金搭档在媒体频频现身的马云也是这一处世哲学的积极执行者。“马云是一个心胸颇大且非常知道感恩的人。”有人这样评价马云。马云的“财散人聚”在上市的关键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困难时期和马云一起艰苦过来的人都将获得不错的回报。

当年阿里巴巴极度缺乏人才,几乎把“会走路的人”都拉了进来,在遭遇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1999年,马云决定退守杭州,不少骨干员工却纷纷因此而离去,留下来的人也未必都如马云的心意。即使到了情况好转的2003年,马云也只能够以不高的待遇以及大量精神鼓励来招揽人才。有当时试图加入阿里巴巴的投行人士回忆说,作为个人,当时选择加入阿里巴巴的风险其实还是挺大的,因为公司前景尚不明朗。当然,当年很多离开和拒绝加入阿里巴巴的人现在都在后悔,悔恨自己没有战略眼光,但其实,留在阿里巴巴的人,除了坚定不移地跟随马云拼命向前,当时也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因此,马云其实非常感激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杂牌军队”,能够和他一起背水一战,8年过去了,阿里巴巴终于奔赴香港资本市场,马云觉得坚持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傻坚持肯定要强于不坚持。”马云说,“坚持下来的人都获得了财富,而心思活络的聪明人有时候不容易成功,坚持不下去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马云对能够同甘共苦的团队的感恩之心溢于言表,2004年以后,阿里巴巴经过2次拆股,大部分核心团队成员都获得了一定的股权,但是这和马云希望达到的“盛宴共享”局面还差距甚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云决定在距上市前的“最后一公里”时再启动一个更加广泛的持股计划,实施的对象是集团所有的员工。到阿里巴巴上市基本有了眉目的时候,刚加入淘宝1年的新员工也获得了一个阿里巴巴上市的“红包”。

对于马云的“散财”思维,我们可以通过马云的股份问题处理上看出来。

当阿里巴巴还没有上市时,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上市公司员工以百万论身家,阿里巴巴的员工只有羡慕的份儿。那时,阿里巴巴的客户也都是中小企业,在百度上买搜索服务都觉得贵,更别说传统的打广告了。“阿里巴巴是穷人为穷人服务。”马云说。而阿里巴巴在2007年上市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阿里巴巴4.435亿股,有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但是,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高管相比,马云只拥有阿里巴巴上市公司7%的股份,远低于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和腾讯的马化腾。但是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如此大批量地产出富豪,这与马云的“财散人聚”的理念有关。

对于散财,马云说,从建立阿里巴巴开始,他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也不想以自己一个人去控制别人,阿里巴巴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对于自己只持有少量的股份,马云说:“这样,其他股东和员工才更有信心和干劲。”

马云认为,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要靠智慧而不是股权,中国太多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而最终陷入利益争斗,影响了公司发展。

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精英人才,马云不惜血本地吸引其加盟,例如,仅加盟阿里巴巴一年的卫哲,马云给了他1.06%的股份。阿里巴巴一上市,卫哲就坐拥了14亿港元财富超过盛大总裁唐骏成为赚钱最多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评价说:“马云财散人聚的能力不比我老牛差。我是阿里巴巴薪酬委员会的主席,我发现马云大手笔分钱的能力非常的强。这就是他的分享能力,所以财散就能人聚。”

很多业内人士也丝毫不但心因为股权的稀释而影响马云的领袖地位。比如,神州数码CEO郭为认为:“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影响,无论是在员工还是在股东都不是因为股权而是他的领导力。马云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战略制定和影响力都非常优秀。

马云认为,在公司,人们之所以去听谁的,不是因为这个人是CEO,是什么长什么主任,而是因为他说得对。这就要求一个企业领袖要有过人智慧、胸怀和眼光,以驾驭企业,而不是手中有多少股票。马云说:“如果自己我发现我是控制这个公司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你控股,觉得跟着你没有前途。这就会出现一批乌合之众跟着你。就我手中的股份,我是不足以驾驭的,因为我并没有控股,我拥有的股份大概也只有10%左右的比例。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一个股东或者任何一方投资者控制这个公司。我觉得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靠智慧。”

马云侠客式“财散人聚”的做法,既让员工分享了他的成功,也让公司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每个网络公司的上市都是一次造富运动,但阿里巴巴的上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造富运动。阿里巴巴上市不造首富造群富,马云不追求个人巨富而追求员工共富。坚持团队集体控股和公司全员持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实现了个人创业和整体发展的和谐,体现了马云的胸怀和境界,创造了古代侠义精神的现代版。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伟大企业家的端倪。

3.新儒商马云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唯一可能拥有的长处,就是我比大家容纳得多一点。”

——马云

作为现代企业之“主将”的现代企业家,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与兴衰,作为企业之“将”,现代企业家同样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修养。但是,在现实中,五德俱全的企业家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明的企业家最为注重自己的实力、胸花、眼光修炼。马云就是这样一位企业的领导者。

对此,马云说:眼光、胸怀、实力,做任何的企业,其实都要做这三件事。企业家做人也是要做这三件事情。这是我跟金庸探讨《笑傲江湖》的时候,探讨出来的一些观点。何为笑,何为傲?什么人能笑,什么人能傲?有眼光、有胸怀的人就能笑傲江湖。你想傲,你一定要有实力,人家一个巴掌打过去,你滚出5米之外,你再傲也没有用。所以要想“笑傲江湖”,就要做到眼光犀利、胸怀开阔。”马云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有眼光,有胸怀,有实力的时候,这个人才能够驰骋江湖,无往不胜。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眼光。眼光代表阅历,代表经验,代表能力,代表智慧。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因而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功。

马云认为,眼光对于管理者来说很重要,你的财富就在你所看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光在你出生的地力或者你生活的地方,那你的财富就在那里,也许是上海、北京、广东;如果你的眼光在中国,你的财富就在中国;如果你的眼光在世界,你的财富就在全世界。眼光看得长远,不仅表现为视野开阔、万事看大。还体现在超前思维意识上。通过追溯历史,观察现实,预测将来发展,是否对自己的利益形成弊害,从而再拟定必要的决策与未来相呼应,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商界竞争中,只那些有眼光、有洞察力的企业家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本质,把握机会,才能成为这一行业的带头人。

成功离不开管理者的独特慧眼。其实,聪明的经商天才们并不等于说是高智商,他们只不过是眼光敏锐头脑机灵,善于观察分析商业中的资讯,然后加以利用罢了。信息、机会把握、胆识、谋略、不动声色的实施和静观其变的理智,这些是商战的另一个境界。

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观潮”高手。大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场的潮起潮落,是其特征。商潮有时是捉摸不定的,毫无规律可言。何时升温,何时降温,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潮,谁也说不清。商潮虽然孕育着风险,但又是商业机会。在商潮面前,生意人不仅要成为迎涛搏击的勇士,而且要成为观察分析商潮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