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向左,史玉柱向右
43741900000021

第21章 营销手段(2)

2005年2月,马云再拿《天下无贼》搞营销。这一次,马云是为了宣传淘宝的在线支付下具“支付宝”平台的全面升级。在这场娱乐大战中,马云更是邀请重量级人物加盟。这一次,他请出了华谊兄弟公司的老板王中军。一部专为“支付宝”摇旗呐喊的广告片又如神来之笔一般诞生了。在这部广告片中,更是大腕云集:葛优、傻根、范伟、冯远征等。而且这些明星中很多都是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原班人马。最富有创意的是,这部广告片延续并扩展了电影《天下无贼》的故事:傻根不傻了。通过全新的网络安全支付产品——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傻根将其挣得的6万元辛苦钱寄回了老家。这样,他也免掉了汇款所带来的手续费。按照他的计算,这笔省下的手续费,“可以买一头驴”。而片中及时地推出了广告词:“用支付宝,天下无贼”,更是将“支付宝”安全的理念借此传达无遗。真是得名又得利:花钱不多,效果奇好。

马云的娱乐化营销正是在肯定和尊重技术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搜索引擎娱乐化、体验式营销,无疑令网民耳目一新。娱乐化、体验式营销优势是非常明显,娱乐是绝大多数网民的根本需求。因为这是一个娱乐也可能成为生产力的年代,在营销中娱乐,在娱乐中宣传,在宣传中形成自身产品品牌与口碑,而且娱乐化营销完全将专业化通常无法解决的是否好玩、是否有趣、是否互动等问题给予很好的大众化演绎与阐释。

无论是“用支付宝,天下无贼”,还是三大名导拍片助威“雅虎搜星”都无非是一种娱乐化的广告宣传。与其他类型广告相比,娱乐性营销广告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并在捧腹大笑中留痕于脑海,并最终作用于消费行为。虽然广告营销学一直告诫我们:一个广告打下去,一半都是浪费。但或许,这种娱乐式广告投放所产生的效果是:浪费的那一半比常规会更小些。

3.阿里巴巴是如何出名的

“我觉得现在在中国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网络正是时候,在低潮的时候,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正是练内功的时候。”

——马云

营销的关键是要准确抓住顾客的心理,所以很多企业都很喜欢用攻心为上的营销谋略。作为因笑道大师马云而言,其中道理自然是心知肚明。其实,马云正是一位很会解读大众心理的“心理学家”。当大众媒体对这位互联网狂人倍加追捧的时候,马云和阿里巴巴却显得非常低调。马云异常的沉默和低调,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刺激了传媒者和大众的好奇心。马云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不由得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而此前一言不发、金口难开的阿里巴巴也被《商业周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999年8月,《商业周刊》的记者通过多方打通关系,辗转反复才说服马云接受自己的采访。一开始的时候,马云坚决拒绝,后来,美国记者通过外交部和人浙江省外办,动用政府的力量做马云的工作。在多方劝说之下,马云终于答应接受采访。但是他给《商业周刊》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可以采访,但绝对不能把文章发表出去。

按照常理,马云能够美国《商业周刊》这样的国际著名财经媒体看重,应该让马云受宠若惊,为什么马云是如此的不领情呢。原来,马云也有苦衷。因为,那时的阿里巴巴实在是上不了台面,马云不想把自己的家丑外扬。

当该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阿里巴巴的诞生地被形容为“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20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这样的场景令媒体记者大为吃惊。

不管是马云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结果马云却借助美国《商业周刊》大树,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声明远扬,阿里巴巴的点击率直线上升。

或许,这中结果会出乎马云的意料,马云当初或许也没有考虑太多。事实上,马云不花一分钱,却为阿里巴巴做了一个活广告。

说道马云的免费宣传营销我们不能不提一提“AK-47”事件。1999年7月,马云因为资金问题被逼到了死角。阿里巴巴甚至穷困到马云必须向“旁人”借钱来发团队成员的工资。

也是上天青睐这个百折不挠的浙江小子。在马云山穷水尽的时候,又是美国的《商业周刊》给马云带了的转机,让马云在经商的道路上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情是这样的:《商业周刊》说有人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可以买到AK—47步枪。这条消息把马云吓了一跳,可是马云找遍网站所有的消息也没有找到这条买卖信息。按说这也不可能。根据以前的经验,马云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马云就立下规矩,对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手编辑,这个规矩从阿里巴巴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马云坚信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一报道还是把马云吓了一跳。因为,《商业周刊》毕竟太权威了。

马云也是因祸得福,AK-47的负面报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里巴巴,但是它带来了更多国际记者纷至沓来的脚步,伴随着这些脚步而来的当然还有国外的投资者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财经媒体又为马云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

4.铁律容不得任何人染指

“客户是衣食父母。”

——马云

对于营销服务,马云为阿里巴巴制定了极高的标准,并提出了著名的一块布理论。为什么马云要提出一块布理论?原因是马云决定要让自己的员工向海尔学习。他把海尔比喻成一块布。

事情是这样的,据马云回忆,马云的母亲从来没有买过电器,但是她说自己要买海尔的电器,空调。这是为什么呢?马云对母亲说,海尔要比别人贵,而且不见得它的质量就好,现在的电器,空调、冰箱都差不多的,为什么你要买?马云的母亲说海尔的员工到家装空调会带一块布把这个地擦干净。后来马云对自己的员工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说:“这块布要贵10%,这块布擦的不是你们家地板,擦的不是你们家的机器,擦的是客户的心。”

海尔提出“服务是销售的开始”,它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张瑞敏说:“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顾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把服务看成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研究,更要树立起服务名牌与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目前,海尔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服务一条龙服务。即售前—售中—售后—回访—开发—制造。并在全国建立售后服务网络,使用户烦恼减少到零。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满意的服务,这是海尔产品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服务上,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制造购买、上门设计、上门安装、回访、维修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与质量标准,甚至细致到上门服务时先套上一付脚套,以免弄脏消费者家中的地板,安装空调时先把沙发、家具用布蒙上,服务完毕再用抹布把电器擦得干干净净、自带矿泉水不喝用户一口水、不抽用户一支烟,临走时还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请用户在服务卡上对服务进行打分,海尔服务中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是“真诚”这一核心价值的无言而生动的体现。马云所要向海尔学习的就是海尔这种为顾客服务的精神。

阿里巴巴当时要用一块布赢一块钱,在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挖空心思赚客户钱的时候,马云的想法是反正自己赚不到钱,索性挖空心思帮助客户成功,这是马云当时提出一块布理论的出发点。所以服务的意识在2001、2002年深入地放到阿里巴巴人的脑子里面,直到今天阿里巴巴的六大价值观第一条就是客户第一。客户第一表现为一个重要的形式,阿里巴巴公司组织结构图倒过来。而一般是正三角形,上面是CEO,下面是副总经理,然后是部门经理,然后是员工,然后是客户,都是这样做的。在阿里巴巴,客户第一这一条,处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顶层,其内容就是要求企业以高质量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客户的信赖。关于客户第一,阿里巴巴的阐述是:客户是衣食父母。无论何种状况,始终微笑面对客户,体现尊重和诚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客户喜欢的方式对待客户。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使客户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平衡好客户需求和公司利益,寻求并取得双赢。

对于“客户第一”这个理念,马云要求每一个员工牢牢记住。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已经达到2500名,马云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员工都能够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是马云要求员工的时候就是必须要这样。所有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必须回杭州总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训练,主要的学习训练不是销售技能,学习的是价值观、使命感。“客户第一”是把阿里巴巴的具体业务与马云定下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的点。在公司和产品设计方面,它是一个需要贯彻的原则。而在业务层面,所有阿里巴巴的服务都将围绕着这一原则展开,因为这样的服务往往能增加客户满意度。这种优势,在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往往是客户选择阿里巴巴的重要指标。

为了确保这一原则的落实,马云非常重视执行力度。很多企业说归说,做归做,但马云不一样,他有一个铁的纪律,不管是谁,只要触犯这个铁律,必须让他离开公司,绝不姑息。马云因此曾经开除过好几个员工。在马云的公司一个月的营业额十几万元的时候,马云开除过这样一个人,虽然他那个月营业额八万块钱,马云还是忍痛割爱,让这个人离开了公司。马云可以允许销售员业绩不好,但决不能容忍在销售服务方面犯错误的人。

在2004年,马云已经成了国内互联网的行业老大,阿里巴巴也成为国际上的B2B领域的第一,此时,马云的阿里巴巴完全有能力上市了,但是马云并没有急于上市,对此,马云解释说:“我们现在不急于上市,因为我们还要做得更加完善,把客户服务得更好。”

5.千万不要把灾难当公关

“对中国电子商务来讲,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败都是成功,退出招财进宝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大的进步。”

——马云

对于危机公关,马云有自己的看法。马云给很多创业者一个建议:“千万别把灾难当公关看”,经营者出现质量问题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告诉媒体“扳”回来,马云认为,质量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必须把质量问题解决完毕,而公关只是一个副产品,由于你解决了以后它会逐渐传出去,而不能召开新闻记者答谢。马云说:“错了、承认、修改,这玩意儿说大不大,说特大可以出生命危险的问题。”马云非常欣赏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管理理念。当年的张瑞敏把海尔的冰箱给砸了,不是说砸冰箱的时候叫媒体来给大家看,坏了就坏了,要有很好的心态看待这个灾难,马云主张对于这样的灾难不要用公关手段来处理,而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它,最后把灾难变成优势。在马云眼里,公关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

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海尔人已把它摆在了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牢牢记住它。

1999年9月28日,张瑞敏在上海《财富》论坛上说:“这把大锤对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可以说,这个举动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企业管理的最大挑战,便是在事情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就果断采取措施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在次品依然紧缺时,海尔就看到了次品除了被淘汰,毫无出路!任何企业要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质量就永远是生存之本。所以海尔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海尔的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不是数理统计方法,而是提倡“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从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入手,实现品牌经营。

马云与张瑞敏的经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阿里巴巴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危机。“招财进宝”是淘宝网历时半年时间研发出来的,并于2006年5月10日新推出的竞价排名服务。它是淘宝网为愿意通过付费推广,而获得更多成交的卖家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然而,淘宝的这个服务并没有获得人们的认可,还酿成了一次大的风波。在推出短短的20天内就有6000多名卖家在网上签名,声称要在6月1日集体罢市。

马云立即发表署名文章,就淘宝和淘友们沟通上存在的问题向卖家们道歉。与此同时,淘宝网还对“招财进宝”的价格进行了调整。马云对此事进行了解释:由于淘宝网卖家增长非常快,推出这项服务是希望让新的卖家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但是,有的网友却认为淘宝此举恰恰违反了公平原则。马云对此事非常重视。5月29日,他又在淘宝论坛上以风清扬的署名发了一篇帖子。在帖子中,马云再次阐述了淘宝“招财进宝”的根本初衷。马云说,推出“招财进宝”原本是想帮一些网店店主们创业更顺利一点。很多店主想给自己的网店做点小投资,让自己的小店效率更高访问量更大!马云认为这是一是个小小的投资游戏,是让很多小店主们“小赌怡情”一把的功能而已,与其他淘宝推出的功能没多大区别。还有淘宝现在每天的在线产品已经超过了2800万件,未来三年内将会有5000万—8000万件。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办法,那会严重影响用户的满意度!马云觉得淘宝网一定要做些大胆的尝试。绝不是因为出于钱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