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个性”老实的婴儿是很少的,一般的婴儿都不会这样安静。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有的婴儿往往会闹得厉害,会成为爱哭的婴儿,有一点声音马上就醒了。醒来后如果尿布湿了就大声啼哭,表现出不高兴。即使换了尿布,如果肚子饿了也会哭个不停。对这种婴儿若喂以母乳,当吃了5~7分钟后,饥饿感一消失就不再吃奶。这时如果硬把奶头塞进他嘴里,就会像生气似地把好容易吃进去的奶全部吐出来。待过了10分钟后,又会因肚子饿了而啼哭,只有再吃5~6分钟的奶才能睡去。但有时也会在吃完第1次奶后一直睡4小时,对这样的婴儿就不能按时间有规律地授乳。有时1天要喂12~13次,特别是当母乳的分泌不很好时,婴儿的个性和母亲的焦躁两方面的因素互相结合,就会使婴儿的生活变成仅仅是为了吃奶。由于很多母亲坚持不下去,因而就对母乳喂养失去了信心。换喂牛奶后虽稍有好转,但是婴儿仍然不很安静。当奶瓶里的牛奶流通不好时,这样的婴儿会生气地哭起来,把奶嘴也吐出来,干脆不吃奶了。当母亲正庆幸好不容易才算喂完奶时,刚过了20分钟,又把奶全部吐出来,这样的婴儿之中男婴占多数。由于每次吐出的奶量不同,饥饿的时间也就不同。这种婴儿到下一次哭叫要吃奶的时间有时只有1个半小时,有时也有2小时,喂奶时间没有规律。这种情况不是吃药所能治好的,而是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的。
个体差异还表现在食欲上。喂母乳的婴儿不容易看出来,但只吃牛奶的婴儿由于每次喂奶的奶量很清楚,母亲是能够知道婴儿的食欲的。当婴儿吃得很多时,母亲并不担心,反而高兴。这是因为母亲认为婴儿的食欲好身体就健康。母亲担心的,往往是食量小的婴儿。
当看到食量小的婴儿体重达不到标准时,也不必着急,食欲过于旺盛未必是好事,刚满1个月的婴儿若每次吃180毫升奶就是吃多了。
排泄的个体差异在这个时期里也很明显。不管小便次数怎样多,都被尿布吸收了,不易察觉。大便由于用肉眼就可以看见,当次数多时,对于有点像痢疾的大便就应该引起注意。这个时期,在排泄上的另一个个体差异是以便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婴儿出生后从1个月开始,这一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在出生后半个月中就表现出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到1个月时就进一步定型了。开始时脸蛋上长有酒刺之类的婴儿,有时会发展成满脸发红、变硬而渗出黄色液体。也有的婴儿眼眉上长有像头皮那样的东西,脑门上或头顶上长有一层油呼呼的脂痂。也有的后耳根处发红,好像糜烂了一样。
也有的婴儿始终在鼓气,满脸憋得通红。其中的一些婴儿肚脐向外突出,这可能是脐疝,不太爱哭的婴儿也有发生脐疝的。
鼻子不通气的婴儿在这个时期里会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会达到不能吃奶的地步。
在经常吐奶的婴儿中,男婴居多。到了这个时期有的婴儿每次都像喷水似地吐奶,体重也不见增加。这种现象不是病,而是婴儿个性在这个时期里的表现,不必担心。有的母亲只注意婴儿的个性而忽略了婴儿的成长,这是不好的。婴儿在这个时期里视力逐渐增强,快到1个月时,当心情好就会露笑脸,手脚的运动也越来越频繁。如果是在炎热季节会蹬掉毛巾被。婴儿的手有时能触到脸上,要经常剪指甲以防止抓破面部。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婴儿高兴时的脸色。无论大便次数怎样多,怎样吐奶,以及体重的增加是如何不能令人满意,只要婴儿表现出令人愉快的脸色就不要紧。世界上也许只有母亲最能清楚地记住婴儿的表情,当母亲感到婴儿的脸色与平时正常情况下的愉快脸色有所不同时,就会发觉婴儿是哪里不舒服。从一生下来就熟悉婴儿脸色的母亲就比只了解婴儿五六成情况的医生更能弄清婴儿的健康情况。为此,母亲一定要经常观察婴儿的脸色。
新生儿四肢颤抖正常
打开襁褓,常常会看到新生的小宝宝的四肢出现颤抖,有时突然一个声响,他也会出现颤抖,好像吓坏了的样子,给他洗澡时,第一下用湿毛巾擦洗他或第一下撩水,他可能也会出现四肢颤抖,好像怕水凉或水热,如果没有伴随其他症状,一般地说是正常的。因为新生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控制能力很强,但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和脊髓的发育以及功能却比大脑皮层成熟一些,这样当新生儿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声音、触碰、水)后,就出现不受大脑控制的不由自主的颤抖和摆动,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大脑的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也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新生儿在手足颤抖的同时,还有吃奶少、呕吐、发烧或体温过低、黄疸重、尖叫、不会哭、囟门凸起并有搏动感,颅缝分开等症状,就是病态了,这时很可能就不是正常颤抖而是抽风了,因为正常的生理性颤抖不会伴有这些现象。所以要注意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发现病态就要及时去医院诊断。
新生儿会溢乳
新生儿喂奶后有时有少量吐奶,或在枕边、衣服上存有残留奶迹,这种现象称做新生儿溢乳。这与另一种叫做新生儿呕吐的症状不是同一回事。
可以引起溢乳的原因:
1.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肌肉和神经发育不成熟,这是引起溢乳的基础。
2.喂养过饱促使胃容积扩张。
3.哭闹时间较长或空吸奶头、手指等,导致咽入过多的空气。
4.喂养后未能及时将咽入的空气排出,或翻动小儿体位过频。
新生儿溢乳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不必治疗。防治上可采取喂奶前先换好尿布,喂完后将婴儿直立抱起,轻轻拍背,等待婴儿打嗝后再轻轻放下,尽量少翻动体位,一般多采取右侧卧位。
有些新生儿长有牙齿
个别新生儿出生后,在口腔门齿部位,有1~2个乳牙,又称“诞生牙”。
诞生牙发生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因素有关,以后能自动脱落,无须治疗,如果发现有牙齿松动或因吸吮容易咬破母亲乳头时,应该请医生处理。
新生儿的马牙与螳螂嘴
有些新生儿在吸吮母乳时,不时用力咬痛母亲的奶头,这是新生儿牙龈发胀、不舒服的表现。经医生检查,往往可见到牙龈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约1~2毫米的颗粒突起,俗称“马牙”。“马牙”是牙龈上的一种黏液腺,当腺管开口被堵塞不通畅时,黏液及其上皮细胞在腺体内聚积而形成。细小的聚积无大影响,可自行消退。聚积较大则会发胀,引起新生儿不舒服,应由医师消毒后挑破,不要自己随便处理。
新生儿摄食,主要靠吸吮动作来完成。天然生成两侧颊部有丰厚的脂肪层垫,向口腔内凸起,使其嘴部看起来有一种特殊形状,民间描绘之为“螳螂嘴”。当孩子逐渐长大,从吮奶摄食过渡到嚼食的时候,颊部的脂肪垫便渐渐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螳螂嘴”千万不要乱割。
新生儿脱水热
新生儿“脱水热”是指新生儿在生后的2~3天左右因母亲乳汁分泌尚不足,婴儿水分摄入少,而环境温度又较高,致使新生儿的体温升高。其表现的特点有:体温骤然升高,可高达38℃~39℃,可持续数小时。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全身皮肤潮红,排尿明显减少。但吃奶好,吸吮有力,迫切觅乳,不伴呕吐、鼻塞、咳嗽等症状。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松开包被,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但如果精神极差,吃奶无力,发热持续时间很长,则应到医院就诊,以防耽误了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腹胀
正常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喂奶后常可见到轻度或较明显的腹部隆起,有时还有溢乳。但婴儿安静,腹部柔软,摸不到肿块,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这是通常所说的“生理性腹胀”。这是由于新生儿腹壁肌肉薄,张力低下,且消化道产气较多所致。
但如果腹胀明显,伴有频繁呕吐、婴儿精神差、不吃奶、腹壁较硬、发亮、发红,有的可见到小血管显露(医学上称为静脉曲张)、可摸到肿块,有的伴有黄疸,解白色大便、血便、柏油样大便,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疾病的表现。严重而顽固的腹胀往往表示病情危重,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三
新生儿呕吐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常呕黄白色分泌物,量不多,主要是婴儿通过产道误咽的。发生此种情况不要惊慌,一般呕1~2次也就好了。但要让婴儿侧卧位,随时擦净呕吐物,以防误吸入肺。喂奶以后发生呕吐,要注意观察呕吐物性质,颜色、量的多少、发生的时间及频度,要进行分析,是生理因素还是病理因素。如发生口角溢奶或喂完奶后吐1~2口奶,吐物就是喂的奶汁,多数为奶量过多、吸吮过急、吸入气体,与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贲门松,幽门紧,胃容量又不大有关。在喂奶后抱起婴儿拍打后背,使之打嗝或调整奶量和喂奶的方法后会自愈的。如呕吐频繁、量多,吐物黄色或深绿色,呈喷射状,要注意病理因素,如有消化道畸形、胎粪性梗阻、上呼吸道感染、脐炎败血症、脑部疾病等,应及时诊治。
新生儿出生后的无尿现象正常
刚出生的婴儿,许多在吃、喝、睡等方面都不错,可是在一二天内不见撒尿,就不能不引起父母的忧虑。没有尿液排出,身体的许多代谢产物排不出来,岂不会中毒?
不过,出生后无尿并非异常。新生儿的无尿,一方面是新生儿的肾脏功能尚不完善,尿中有较多的尿酸盐结晶将肾小管堵塞;另一方面是新生儿通过皮肤和呼吸丧失了不少水分,而刚生下来又吃喝不多,身体缺少水,尿自然就少了。据统计,99%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36小时才会开始有尿,以后根据摄入量逐渐增加,一昼夜可达20次。但是,如果生后无尿时间超过2天时,则要考虑有无泌尿系统畸形。若给新生儿喂5%葡萄糖水后仍不排尿,那就不是正常现象了,应请医生诊治。
新生儿头顶部有一层厚痂
有些新生儿头顶部常有一层厚薄不均的油腻灰黄或棕黄色痂,多是由于家长看到前囟门的波动而不敢洗擦该处,长时间皮脂腺的分泌物及脱屑的头皮堆积而形成厚痂。这样既不美观又不卫生,可以影响小儿头发的生长,应当去掉。可以用消毒的植物油或0.5%金霉素软膏敷痂上,24小时后用细梳子轻梳1~2次即可除去,不要用手抠抓,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除去后要用温水、婴儿香皂洗净。
新生儿拇指不伸开正常
细心的父母亲都会发现,许多新生儿的双手老爱攥着拳头,而攥的方式也和成年人不一样,总是拇指和掌心贴在一起,而其他四个小指压着拇指。别看小宝宝的手不大,但攥拳的劲可不小,只要东西被他抓住,小家伙的手会执而不放,想掰开总要费点力气。
这种爱攥拳、拇指不伸开的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表现,是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对手部肌肉活动调节不得力的缘故,造成了屈手指的肌肉占优势,而伸手指的肌肉相对无力的结果。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随着年龄的长大,待到3~4个月,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好转,6个月时基本消失,个别小儿也有到1岁才伸开的。这段时间要注意小孩手部的清洁,防止感染。
如果到了1岁后拇指仍然不能伸开,强力伸开时会弹回,很可能是“先天性狭窄腱鞘炎”,需要到医院诊治。
新生儿足内翻不是畸形
新生儿两足常有内翻现象,这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时两足受压,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所致。这并不是畸形现象,检查时足的内侧软组织是较松弛的,一般在生后几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此现象应注意与先天性畸形,如马蹄内翻足加以鉴别。马蹄内翻足时,足内侧软组织较紧,足向足背弯曲的动作受限,应及时请教医生,做矫正治疗。
低出生体重儿
凡孕期不到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身长不到45厘米,称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孕期在37~42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称小样儿。孕期在42周以上,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称成熟不良儿。以上三者统称低出生体重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以及孕妇营养低下。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所以在孕期后3个月适当增加营养是很重要的。
小样儿和成熟不良的特点
小样儿和成熟不良儿的特点:均有成熟的外观和生理功能。主要因为长期缺氧和营养不良,表现消瘦,皮肤干燥,弹性差,常有大片脱屑和裂缝,头发稀少。眼睛睁开环视四周时常固定,当低血糖时更明显。吸吮和吞咽的能力比早产婴强,往往因宫内缺氧使肛门括约肌松弛,排出胎粪成黄绿色。所以常合并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或低血糖。
母乳是婴儿最合适的食物
宝宝所吸吮的母乳,因胃中的凝乳酶和胃酸作用,会变成固态蛋白质,称之为凝乳。母乳蛋白质中以乳蛋白素为主,而牛乳则以酪蛋白素为主。乳蛋白素和酪蛋白素相比,乳蛋白素的凝乳成分多,而且较柔软,所以宝宝比较容易吸收、消化。最近婴儿奶粉也努力使凝乳软化,称之为柔软凝乳。
母乳所含钙质和磷之类的无机质较牛奶少。但是钙质的利用效率高,只要母亲本身摄取均衡饮食即可。相反地,无机质太多,反而会对未成熟的肾脏造成负担。
宝宝体重增加速度很快,母乳分泌量常会不够。但是母乳的蛋白质、脂肪质、糖质等成分,会随着宝宝日龄、月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饮用量比例对体重增加有正面效果。而且即使只是一次的哺乳当中,味道和风味都有复杂的变化性,可教导宝宝认识食物风味,知道何时用餐完毕,并促进食欲控制中枢发育。
吃母乳的婴儿不易生病
以母乳哺育的宝宝比起以婴儿奶粉哺育的宝宝,病症感染率和死亡率较低。理由就是因为母乳在母体内为无菌状态,通过乳房直接给宝宝食用,所以病菌不易侵入。
人类的肠内有帮助食物纤维消化的维生素B12或K等常在细菌丛存在。常在细菌丛只是在平衡乳酸菌或大肠菌等细菌,对身体并无害处。
宝宝在妈妈的体内是以无菌状态存在的,并非是常在细菌状态,一旦跑出妈妈体内,就染上各种细菌。免疫球蛋白、“拉克托弗林”、“里梭奇姆”等常在细菌丛的平衡,在早期就已功能确立完毕。一旦常在细菌丛确立后,就有防止病原菌等其他细菌增殖的效果。
母乳哺养对婴儿双颚与牙齿发育的帮助
当宝宝喝母奶时,必须以舌头两侧包住母亲的乳头,而呈真空状态,使用上下颚来振动乳房内侧而吸吮母乳。如此的哺乳形态可帮助颚骨发育,并对齿列、齿质有良好影响。
母乳育儿对母体有好处
宝宝吸吮乳头的刺激,可促使脑下垂体分泌催产素激素。这类激素可使乳房肌肉收缩。在乳汁射出动作的同时,可使子宫收缩、胎盘产后迅速排出、促使产后子宫恢复原状,并使得生产后的出血量减少。总之,就是可促进、加速母体产后的复原。
持续以母乳哺育的话,生产后的不怀孕期会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