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43732900000093

第93章 党史常识(1)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党旗党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

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呢?把7月1日作为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

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工作实务全书

(三)中国共产党党旗及其使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苏联共产党(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194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样式作出决定:“中共党旗样式宽阔为3与2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这样,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在延安诞生。

当时制作的标准党旗为横120厘米,竖80厘米,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处)为黄色镰刀、锤子,其直径为30厘米。旗裤为白色,宽6、5厘米。旗裤不包括在整个旗的尺度之内。红旗象征革命,镰刀、锤子为工农的劳动工具,象征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黄色象征光明。

根据实际需要,党旗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目前,党旗通常分1—5号5种规格,其尺寸分别为1号:横388厘米,竖192厘米;2号:横240厘米,竖160厘米;3号:横192厘米,竖128厘米;4号:横144厘米,竖96厘米;5号:横96厘米,竖64厘米。

中国共产党党旗主要使用的场所或场合是:召开党的基层代表大会,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以及党内举行重大庆祝活动、纪念活动、党日活动。

党的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党的中央和地方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及其工作部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会议室、党委(党组)负责同志办公室可使用立地式党旗。

基层党支部(总支)的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可使用4号或5号内墙面旗,基层党支部(总支)负责同志的办公室可使用复式(党旗+国旗)或单式(党旗)桌面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应升挂国旗的场所,一般不同时悬挂党旗。

(四)中国共产党党徽及其使用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中国共产党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底色为红色,上有由黄色的锤子、镰刀交叉组成的图案。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党徽使用的地方主要是:

(1)党的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党的中央和地方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及其工作部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党组的印章(印模)中间应当刻有党徽图案。

(2)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应当悬挂党徽,并在党徽两侧各布五面红旗。

(3)党的各级组织颁发的奖状、证书和其他荣誉性文书、证件上,可以印党徽图案。

(4)党内出版物上可以印党徽图案。

除上述情况外,使用党徽及其图案需经县级和县级以上党的委员会组织部批准。

二、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一)党的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会址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湖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山东代表)、李达、李汉俊(上海代表)、刘仁静、张国焘(北京代表)、陈公博(广东代表)、周佛海(东京代表)等12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53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关于党的任务的决定》。选出了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书记,李达当选为宣传主任,张国焘当选为组织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党的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会址在上海市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23号)。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陈独秀、张国焘、李达、项英、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施存统、李震瀛、杨明斋、王尽美、陈望道,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社会性质,着重讨论了中国革命的纲领问题,通过了关于世界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决议案,通过了党章。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邓中夏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张国焘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向警予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功绩在于,它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方向。

(三)党的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参加了大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中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认为中国目前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另一种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关门主义,反对同国民党合作,否则就会混乱无产阶级思想。大会批评了这两种错误倾向,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组织。大会还通过了劳动运动、农民问题和党章草案等决议,选出了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蔡和森、王荷波、罗章龙、项英、谭平山、朱少连等9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邓中夏、瞿秋白、徐梅坤、邓培、向警予等5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制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迅速形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做了必要的准备,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四)党的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大会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由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获胜;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主要同盟军,必须尽力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

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革命运动、职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案,选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高君宇、张国焘、项英、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罗章龙、邓培、王荷波、张太雷、朱绵堂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

这次大会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问题,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但这次会议没能提出土地纲领和建立革命武装的问题。

1925年1月22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被推举为中央总书记。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设总书记职务。

1925年9月,中共中央四届执委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首次提出在中央委员会之下建立“军事运动委员会”,由张国焘、任弼时、王一飞组成,张国焘任主任。

1925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发布第六十八号通告。通告中将“军事运动委员会”改为“军事部”。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军事部实际并未建立起来。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中央建立强有力的军事部门。会后不久成立了中央军事部,由张国焘兼部长。

1927年2月23日,党中央和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军委。

(五)党的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代表全国5790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金斯基等出席大会。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实际工作中已造成严重恶果。然而陈独秀在会上既没有总结经验教训,也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并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毛泽东被陈独秀排斥于大会的领导之外,并被剥夺了表决权。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等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没有提出挽救革命的有效办法。

大会讨论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大会选出29名中央委员和11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29名中央委员是:陈独秀、蔡和森、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瞿秋白、张国焘、刘少奇、苏兆征、张太雷、任弼时、陈延年、罗亦农、贺昌、向忠发、彭湃、项英、赵世炎、谭平山、彭述之、罗章龙、恽代英、邓中夏、陈乔年、顾顺章、杨之华、夏曦、易礼容、杨其珊。11名候补中央委员是:毛泽东、陈潭秋、陆沉、李震赢、袁达时、林育南、庄文恭、吴雨铭、刘伯庄、黄平、郭亮。大会同时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正式委员7人:王荷波、张佐臣、许自昊、杨匏安、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候补委员3人:杨培森、肖石月、阮啸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设立的监察机构。

这次大会虽然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但没有从根本上认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在组织上又把他选到党的领导岗位。因此,大会没有能够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重任。

随后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选出中央政治局委员7人: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苏兆征、陈延年、周恩来、张太雷。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3人: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设立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仍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停止了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在中央的领导工作。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前敌委员会。7月27日正式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成员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负责领导武装暴动。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央一度取消了军事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中央临时政治局正式委员9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7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8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会议采取过分追究个人责任的错误政策,撤销了毛泽东和彭公达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张国焘中央委员和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陆沉候补中央委员、谭平山中央委员的职务,并开除了谭平山的党籍。会议补选周恩来、罗亦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六)党的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