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迷宫般的、无法预测也乏人指引的茫茫职场中失去了方向。他们不断触礁,可是别人却技高一筹地继续航行,安然度过每天的挑战,平安抵达成功的彼岸。为了维持正确的航线,为了不被沿路上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陷阱困住或吞噬,你需要一个可靠的内部导引系统,一个有用的罗盘,为你在职场困境中指引出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可悲的是,太多人从未抵达终点,因为他们借助失灵的罗盘来航行。这坏掉的罗盘可能是扭曲的是非感,或是蒙蔽的价值观,或是自私自利的意图,或是未能设定目标,或是无法分辨轻重缓急,简直不胜枚举。聪明人利用罗盘,可以获得恒久的成功;有智能的卓越人士,选择可靠的路线,坚定地向前行进,可以渡过周围的危险,安抵终点。
王玫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念书时,她就非常喜欢上化学课和自然课,直到大学化学系毕业。她的第一份工作也和实验工作有关,这是让她最有归属感,也最能伸展抱负的领域。王玫不仅完成了老板交付的所有工作,还主动加倍做事。
在这个职位做了几年以后,王玫变得不安起来,因为这个职务的挑战性并未随着她知识的增长而拓展。由于无法找到适合她的挑战,王玫决定继续深造。在研究所攻读的王玫,学到了一种新的技术,这门新兴的科学令她十分着迷。她写的硕士论文便是以此为题。她发表的论文让她声名大噪,一毕业就接到好几家公司所提供的十分吸引人的工作机会。她接受了一家公司的邀约,因为他们让她有机会应用所学,继续进行商业性的研究。王玫很满意这个职位,表现优异且绩效卓著,她的工作为雇主带来高经济效益的技术突破。为了奖励她卓越的成就,高层决定将王玫升为实验部门的主管,这是一个收入丰厚、位高权重,但也肩负重大责任的职位。
王玫在新的角色中负责管理其他研究人员的工作,这是她第一次担负管理工作,包括准备工作日志、指导绩效评估、处理监督事宜、企划等。她花在实验室的时间减少了,留在办公室处理公文、打电话、与人互动的机会却增多了,另外还有冗长的会议,王玫最厌恶的就是开会。她开始怀念起过去的日子。觉得那时她是多么的生气勃勃,生活中充满了挑战,金钱和名望已不足以弥补这个遗憾。
每天都有许多困惑不安的人鱼贯进出心理治疗师的诊疗室,因为他们根本拒绝接受人生的定律。你不可以吃着碗里的,还望着盘子里的,鱼与熊掌是无法兼得的,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王玫既想要她所热爱的有趣且富挑战的工作,又想要升官、加薪、名望、权势,但她不可能兼得。
我们太庸人自扰,因为我们拒绝面对一个简单的事实:世事不能尽如人意。我们日复一日作茧自缚、陷入苦恼,因为追求一个愿望,却造成另一个愿望无法达成,还拒绝调整自己接受这个事实。
王玫的罗盘就是这样坏掉的,它同时指向两个背道而驰的方向,因此让她感到困惑。王玫需要一个仅仅指向单一方向的罗盘,一个值得让她继续前进的方向。
改变心态要释然痛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大的发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的确,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找了一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的丈夫双目失明,顿时流露出怜悯的目光。可是男主人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的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陷。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账单,老太太发现比原来谈妥的价钱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呢?”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得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所以减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对他表示的一点感谢,因为他使我不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油漆匠对这位太太的丈夫的推崇,使她流下了眼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残者尚能对生活如此乐观,那么我们正常人呢?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诸如亲人不幸死亡、朋友分手、身患重病……但你需要知道的是,这一切于你都不重要,于你都不会构成致命的创伤。
最致命的创伤来自我们自己心灵深处,是我们的心灵导致我们绝望,只要我们放弃绝望的思想,而是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亲情阻断黄泉路,难道还能寻回来么?
有情有缘而不能相伴终生,莫若及早分开,痛碎心也没必要。
无缘是路人,迟早要分手,为什么要死守不放?
这样想,就会豁达起来,发现阳光依旧照耀着你,月光仍然爱抚着你。如此看来,痛苦或是快乐完全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
事实也的确如此,人的心态决定你是否快乐。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创作过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道: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敞亮了,便告别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一位哲人说过: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特定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是啊,只要我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命运,命运也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了。
苦海无边而回头是岸
有人说,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有人说,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我觉得,此言差矣。谁说曾经年少轻狂的你就不能老成持重?曾经放荡不羁的你就不能中规中矩?曾经犯过错误的你就不能改过自新?佛语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能回头、肯回头,自然能有一番造就,自然能走到成功之岸。
西晋大贤士周处,年轻时很不争气,大家见了他都像躲瘟疫一样地跑开。他很奇怪,便问一个老人,老人也不客气,说:“三害来了,你说大家能不躲着点吗?”
头一回听说“三三害”,周处便问哪三害。老人便告诉他:“南山上的白额虎,长桥下的鳄鱼,加上你,不是三害吗?”
做人落得如此田地,这不是一种人生失败是什么呢?周处听了老人的话,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在乡亲眼中是一大害。周处也真是一条好汉,沉吟一会儿,便说:“这样吧,既然乡亲们都苦于三害,那我把它们除掉。”
周处先是带着弓箭上山,射死了白额虎,除了一害。紧接着又下河,杀死了鳄鱼,除了二害。除二害以后的第四天他才回家。这一次他又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他得知乡亲们以为他被鳄鱼咬伤已经死了,都在高兴呢,他万万没想到大家竟这样恨他。
他很伤心,但没有气馁,他要从头做起,这个世界,所谓成功不就是人图名声,树图阴凉吗?他下定决心,找名师学习。他找到了当时的大学问家陆机。对他说:“我很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了,浪费了好时光,现在再想做一番成功的事业,只怕来不及!”
陆机激励他道: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且年纪轻轻,前程远大,何事不成?人唯患无志,何患不能名满天下?
周处实在气度不凡,没有在大家的痛恨中抬不起头来。既然过去领头作恶,以后当然也可带头行善,重要的是不要被过去的阴霾笼罩而无法拔出来。所以,他的觉悟不晚。
于是,周处发愤改过,一心向善,后来升任吴国东观右丞。晋平之后,迁御史中丞,直至率兵西征,以身殉国。
像周处这样改过自新,终成正果的例子很多。
美国生理学家谢灵顿,也曾经是一个街头恶少。人们称他“孬种”。他开始并不以此为意,无悔改之心。可是有一次,他向一个他深深爱慕的挤奶女工求婚,女工甩给他一句辛辣的回答:
“我宁愿投河淹死,也决不嫁你这恶少!”
谢灵顿无地自容,羞愧万分,从此猛醒。他发誓:将以辉煌的成就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他怀抱发愤的志向,悄悄离开姑娘,彻底埋葬了自我,并刻苦攻读和钻研。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先后任伦敦、利物浦、牛津三所名牌学府的教授。1932年与人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因此可见,曾经犯过错误并不代表你从此便低人一等,永无抬头之日。只要自己不绝望,只要敢于卸下背上那个沉重的思想包袱,一切都为时不晚。
能够吸取过去教训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不是犯过错误的人就永远定格在坏人或无用之人的行列。只要能记住过去的惨痛教训,能勇敢乐观地告别过去,创造未来,那么,你仍旧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受人尊敬的人。
勇敢地走出“心理牢笼”
有个长发公主的故事,主人公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哲人说得好,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他人的议论而鄙视自己。否则就会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笼”。雷凡莎公主把巫婆的话信以为真,自己常常对自己说:“我长得很丑很丑,快躲起来吧,莫让别人看见我。”这些下意识的暗示,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笼”。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身上的自卑,除了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比较外,另一个原因和雷凡莎一样,喜欢听信那些不该听信的话,从不清楚自己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久而久之,丧失自信,心绪委靡,便不知不觉地为自己营造了自卑的“心理牢笼”。
人的心理牢笼千奇百怪,一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心理牢笼”,都是人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就拿自寻烦恼来说吧,有人老是责备自己的过失,有人总是唠叨自己坎坷的往事和不平的待遇,有人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带来的苦恼……时间一长,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狱”里。自寻烦恼有好多种,其中还有一种是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使自己陷入紧张、痛苦之中。
原苏联著名作家别洛夫斯基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
一位公司职员,一天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图书馆借了本医学手册,看该怎样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气读完了该读的内容,然后又继续读下去。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乱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呆痴痴地坐了好几分钟。
后来,很想知道还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外,自己一身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紧张,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认为:“医学院的学生们,用不着去医院实习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各种病例都齐备的医院,他们只要对我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开初连脉搏也没有了!后来才突然发现,一分钟跳一百四十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万分恐惧,最后他认为,心脏总会在它应在的地方,只不过自己没找到罢了……
他往图书馆走时,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而当他走出图书馆时,却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监禁,完全变成了一个全身都有病的老头。
他决心去找自己的医生,一进他家门,他就说:“亲爱的朋友!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没有什么病,我的命不会长了!我只是没有患膝盖积水症。”
医生给他作了诊断,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些什么就递给了他。他顾不上看处方,就塞进口袋,立刻去取药。赶到药店,他匆匆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了一眼,就退给他说:
“这是药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饭店。”
他很惊奇地望了药剂师一眼,拿回处方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
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时一次。
十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他照这样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这位职员幸亏治疗及时,否则一定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囚禁,最后非得上病不可。
现实生活里,有不少人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把一些不相干的事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心理障碍。殊不知,不懂的事,就是不理解,不理解的东西是自己无法占有的。如果盲目地相信某些毫无根据的感觉,使自己失去理智的判断能力,最后被囚禁的就是自己。
“心狱”不但囚禁了那些自寻烦恼者,还囚禁了不少无休止的懊悔者和自责者,笔者就是其中一个。在阶级斗争盛行的年代里,我为了做一个剥削阶级的叛逆者,从小离家出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父母没有尽到做儿子应尽的孝心。过了40年,到了洞明世事时。才认清自己的偏激和卑怯行为。这时父母早已过世,失去了孝敬的机会,良心遭受到道德无情的谴责,心灵受到自责的拷问,对这难以弥补的终生懊悔,常常寝食难安,失眠头痛接连发生。这时自己才真正感受到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惩罚比懊悔和自责更为痛苦的了。幸亏在一次偶然的施舍中才找到冲破“心狱”的途径。一天,我在北京前门地下通道口,看见一个要饭老人的背影很像自己的父亲,便加快脚步赶上前去。我望着这位老人,爱怜之心油然而生便把衣袋里仅有的零花钱掏出来,统统给了他。这时我从老人感激的眼神里仿佛看到了父亲宽恕的笑容。当我走上地下通道时,心情一下子变得好多了。
这小小的施舍,使自己找到了冲出“心理牢笼”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一个人想真正地爱自己的生命,那就得首先学会爱人和爱这个世界。从此,我学习用爱和感恩来拂拭思想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了心灵的苦痛,良心不再受往事的萦怀和谴责,失眠和头痛症也不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