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被风诱惑的蜡烛
43708300000061

第61章 诚信、尊严与乞讨

似乎传统和书本教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中,乞讨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宁愿丢弃做人尊严,来求取基本生存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乞讨的内涵好像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我们仍拿传统的认识来对待乞讨,以为不施舍同情,就不合乎为人之常道,这种想法似乎已经有些迂腐可笑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富有同情心,为什么会施舍我们的同情?为什么面对诸多情况,我们的同情心又显得有些可笑?难道施舍同情,也是我们维护做人尊严的需要?还是我们施舍同情,是为了维护被施舍人做人的尊严?

90年代初,刚分配出来工作,第一次下乡就到了一个很穷的地方。有一户人家,爷爷奶奶带着一个只有五岁的孙子过活,据说儿子病死了,媳妇就丢下小孩和老人出走了。

爷爷奶奶都七十多岁了。难以维持生计,只得揭了自家屋顶的瓦片卖了来勉强度日。我到那里的时候,只有半间寝室屋顶的瓦片还残留着,大致能够遮住那张简易的木床。如果大雨或是有风,根本就无法保证被子不被雨淋。堂屋里、厨房里坑坑坑洼洼地积着污水,真正是家徒四壁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双腿浮肿,也没有钱看病。老奶奶坐在屋檐下,望着上山的路,对我讲她的仅有五岁的小孙子如何如何懂事。去野外挖了麦冬,到镇上卖了2元钱,为家里买了一盒火柴,再买了几个玉米粑粑,自己舍不得吃,要给奶奶带回来。老人说着,泪就流下来了。

看见老人落泪,我就不知所措,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我不知老奶奶是在诉苦呢,还是在为有这样懂事的孙子感到高兴。这故事在拷问着我的人性,让我无法保持冷漠。让我这样一个二十郎当的小伙子,受过高等教育的,又刚踏入社会的,所谓的国家干部,面对这样的场面,无论怎样都无法轻松。

我父亲两岁时就成了孤儿,注定我生下来就无法看见自己的爷爷奶奶。如果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已经掉光牙齿的老太太是我自己的亲奶奶的话,我又该怎样来对待。贫穷和灾难就让我们这样无奈而无助吗?我告诉爷爷,叫他去找政府求助。我也打定主意给他们去说一说。

之后的一天,我下乡在路上碰到了老爷爷,他拄着拐杖到乡政府去。我问她为什么不坐车去呀?他说他老眼昏花,也不知现在乡政府在什么地方。再说,他也没有钱去坐车,就只能边走边问。看着老爷爷那种眼睛深处的无助感,我内心深处不仅内疚,还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于是,我把身上仅有的二十几块钱都掏给老爷爷了,并告诉他坐什么车,去那里找谁。

老爷爷感激不尽,说钱一定要还给我,老爷爷说着说着就要下跪。我赶紧挡住,我含着泪对老爷爷说:您别折杀我了,您就把我当你孙子吧。后来我被抽调回机关了,但这事一直让我记忆深刻。好在老人一家的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让我心中多少感到了一些安慰。

另有一次,去乡下调研扶贫工作,也是挑了一户最穷的人家。这一家孙子、父亲、爷爷,三代人分成三户,每户一张床一个灶一间房一个人。听说父子俩都是越穷越懒散的那种,孙子有了钱就去打牌,妈妈病死了,儿媳妇受不了穷与贩子私奔了。我们查遍所有的房间,家里仅有半背篓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没有施过肥天生营养不良的小洋芋。大概就能维持几天的生活吧。

很难想象的是,老爷爷已经九十余岁了,每天还拄着拐杖到地里劳作。当时,不知怎么地,我们对儿子、孙子起了一种无名的怨恨,真正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我们对老爷爷甚是同情。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呀!他的年纪,可以折成两个长者的年纪的总和。他虽然享受着每月几十块钱的基本生活补贴,但也还得每天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坡地上劳作。我们真是长了“见识”了,这新的见识,就是一把钢刀,划在心上,让心流着血。而他的儿子和孙子,就这样的惨无人道吗?同行的领导给了老爷爷一百元钱。我也要给,领导示意我就免了,但我却执意给了。我感觉到不掏这个钱,我就不是人,失了做人的尊严。

贫穷只是素质低下的原因导致的吗?一个不痴不呆,不疯不癫,体格健全的人,活着甘愿受穷,甘愿自己的亲人受苦受难,也不愿去抗争,根本从骨子里就不想承担那份做人的责任,这样的人还能叫人吗?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做人的基本尊严吗?是贫穷让人没了尊严还是因为没有了做人的尊严而导致了贫穷。在那里,我甚至感到那些乞讨着也要养活家人的乞丐,也是具备了做人的尊严的,也应该受到人们的敬重。

当我施舍同情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我施与他人的是恩惠,而是感到是对他人做人尊严的基本认同和维护。其实,骨子里是在维护我们自己做人的尊严。如果我们的尊严在施舍同情的时候,反而受到了伤害,我们会是什么滋味?我们会再次通过这样的施舍来表达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的高贵吗?我想,这一家子为什么不去乞讨,也许乞讨会对他们祖孙三代更好,至少可以让爷爷不那样辛苦,那样生活在一种残忍的现实之中。

记得小时候,那些乞丐主要是讨饭而不讨钱,拿着个破土碗,站在家户人家的大门口,问有剩饭没有?或是说给点粮食。那时,我的父母总要给上门的乞丐盛一些饭菜,有时给他几两米面。不多,但也绝不让他们空空伸出的手又空空地收回。

那时乞丐很少,也大多是近处的走投无路的人。施与同情,好像就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不做是对不住菩萨的。现在处于开放的形势了,人流物流便捷了,社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起来。乞丐也仿佛一夜间成倍地多了起来,成了城市的或明或暗的一道风景。乞讨的花样也不断翻新,但都是要博取世人的同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感到乞讨也带有越来越多的欺骗性了。

乞丐开始有了组织化、职业化的倾向,成了某些人致富和捞取不义之财的门路。乞讨更像是诈骗了。甚至还真有白天讨、晚上偷的多栖乞丐了。乞讨就这样地成了一个行业,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手段也不断翻新,花样叠出。可以想象,乞丐行业也是人才辈出呀。这样的情况下,明白人谁还愿付出他们高贵的同情心呢?无数人开始从上当受骗中擦亮了双眼。

一天,有些落寞地徘徊在大街上。在拥挤的人流中,一位老者走到我面前说:行行好,小伙子,我是乡下来的,老婆病得躺在家里多天了,我到医院给她开药,一副中药要30元钱。你看,我只25元,还差五块钱,叫我怎么办?你积积德行行好吧!老人边说边把处方出示给我看,老人的语气有些声泪俱下。我不假思索就掏出10元钱给了他。我正在为又积了德而感到宽慰回头去看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了相同的一幕,就在眼前,就在不出五米远的地方,这老人又在向一位妇人说着同样的话。我陡然明白了,他是在乞讨。但转念一想,这是乞讨吗?更像是诈骗呀!我当时心中不知啥滋味。如果是一位年轻人,也许当时血气方刚的我会上去掴他一耳光,或是踹他一脚。但我忍了。

又一天,正值深冬,外面下着小雨,我瑟缩着打着伞去上班。中途,看见一个老乞丐光着上身,冻得瑟瑟发抖,躺在地上向人伸手乞讨。一位中年妇女发了侧隐之心,就要掏钱,这时,身旁走过的一位老人,马上挡住了她。喊道:别给,是骗人的。中年妇人回过头来看老人,老人对着她使劲地摆着双手,摇着头说别上当。中年妇女心想这十冬腊月的,谁光着膀子受得了这份酷寒,说骗人有些难以让人相信。又要给。老人说:我昨天在桥上遇到他在讨,看着他可怜,就把自己的棉衣给他拿了一件。他今天又到这来光着膀子,还能信他,真是鬼打架哟?

其实,这样的事,现在是见怪不怪了。那些乞讨者哪个不是找来足够引起人同情的借口,声称走失了的,被骗子骗光钱无法回家的,儿子得病的,等钱养妈的,天灾人祸的,身体残疾的,没钱上学的,装和尚化缘的,站在门店前面不给钱就赖着不走的,等等,不一而足。有的施苦肉计,有的甚至自残,有的利用道具,有的化妆抢相,有的几个配合的,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但目的只有一个,赚得你的同情心,也就是让你自愿掏钱,也有的是软硬兼施,让你给钱。

不是说所有的乞讨的人都不值得同情,比如身体明显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但想想这些人也可能只是某个乞讨组织中的一员,你施舍的同情却要被那些幕后的黑手收去,你也就不得不收起你可怜的同情心了。每次在街上遇见乞讨者,我再也感受不到可怜,反而,我感到同情心的可怜。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信用缺失的环境,更多的是采取保守和旁观的态度。因为这也是保守做一个普通人尊严的不得己的办法。我们不愿意去做黑白颠倒的事,但我们可以旁观和沉默。

缺乏信用带来的社会危机是可怕的。你救人反倒被人指为肇事者,你相信别人倒成了被人利用的对象。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交了不该交的朋友,入了不该入的“套”,这又能怪谁呢?我时常爱看电视中一些所谓的道德观察节目,他们对所谓的冷漠旁观一味地谴责。但我却宁愿给这些人一些理解。因为,我们社会首先需要的是规则,真正行之有效的规则。之所以需要规则,是因为我们需要诚信,规则的有效性,是保证诚信的基础。一个社会诚信缺失,人的做人尊严也就无法保证,无法保证人的尊严不受到伤害的社会,是无法要求人能自觉遵从社会道德的要求的。因为,在你表达尊严的同时,可能你的尊严随时会受到伤害。

有时候不是百姓中缺乏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不是普通百姓都是见利忘义、不要人格尊严的鼠辈小人,而是做一个普通人在缺乏诚信的生活环境中做人的尊严太容易受到伤害。一个社会,没有正常有效的规则,就不可能捍卫诚信,没有良好的诚信,就不会保证一个人做人应有的尊严。没有个体的尊严,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我们的社会,要有更有效的规则,来保证诚信的建立,来维护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拥有更多爱和人性的温暖。

建立诚信社会,维护百姓做人的尊严,也许比单纯谴责冷漠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单从结果的表面看问题,而要从根子上探源,更符合事物的真相。